第2章 在黑漆漆的夜里,我看見了很神奇的東西
我們家大小有四孔窯洞。一個父母住,一間姐姐住,一間我和奶奶住,另外一個,則是廚窯了。姐姐住的是個很小的偏窯,炕也小。開始姐姐和我和奶奶住在一起,后來,父親挖好這個小窯洞后,她要求一個人住。母親也說:“秀萍大了,就讓她一個人住吧。”父親和母親住的也算是個新窯。只是我和奶奶住的這個窯洞很大,很高,僅炕上,一字?jǐn)[開就能睡八個人。窯掌里面還有個地道似的小拐窯。那拐窯有一人來高,窄窄的,很深。聽說先前人在窯掌里挖拐窯,是預(yù)防土匪來騷擾。現(xiàn)在人挖拐窯,是為了保鮮蔬菜。譬如冬天將蓮花白和土豆放在拐窯里,就不容易凍壞。也有人用拐窯藏一些家譜、銀元、古錢什么的,總之,拐窯的用途很多。
我家這個拐窯奶奶和父親輕易不讓我們進去。偶爾見奶奶或父親貓著腰出來進去地取東西,取了之后,又鎖住了那個小木門,再用木板等東西擋住,一般人進來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到窯掌里的這個拐窯。
一天晚上,我剛上炕睡下不久,在迷迷糊糊中,感覺煤油燈光離我越來越遠了,我睜開眼睛,見奶奶將煤油燈裝在燈籠里,朝窯掌走去。我抬起頭,偷偷地看著。奶奶把木板挪開,開了拐窯的門,然后貓著腰進去了。
我有點詫異,這個時候了,奶奶進到拐窯里取什么呢?她平時也沒什么東西,就有一只黑箱子,在四平柜子跟前架著。由于木箱的年代太長,看起來很陳舊。只是那箱子上畫的牡丹,還有一點色彩。奶奶喜歡把她的針線包包和衣物放在黑箱子里,有時候,還放些核桃、干棗什么的,遇個逢年過節(jié),奶奶就從箱子里拿出吃物,給我們吃。因此,姐姐稱呼奶奶的這個黑箱子是個百寶箱。一次,我因為聞見箱子里香噴噴的味道,就纏著奶奶,要求她打開箱子看看里面是什么東西。奶奶在我們姊妹當(dāng)中是比較偏愛我的。在我的軟纏硬磨下,奶奶跳下炕,扭動著小腳朝架在半空中的箱子走去。她開箱子,我則踮起腳跟向里看,這時奶奶就像訓(xùn)斥姐姐一樣訓(xùn)斥我:“走遠點,像個探頭鳥似的看啥?再看我就不開箱子了。”我忙乖乖地待在一邊,結(jié)果奶奶從箱子里取出了一只黃澄澄的香蕉梨,那梨又大又水靈,吃得我直咂舌頭。從那時候起,我就一直關(guān)注著架子上的那個黑木箱。雖然木箱平時被銅鎖鎖著,鑰匙特長,但我知道那木箱里裝著好多東西,似乎一直取不完。
現(xiàn)在,奶奶在黑夜中進了拐窯,難道奶奶除過這個黑箱子而外,在拐窯里還藏著什么好東西嗎?見那束燈光來回擺動著,越來越小,最終,外面完全黑了。我就趕緊穿上衣服,進了拐窯,順著那束燈光輕輕地往里走,感覺越走越深。這是我第一次進拐窯。平時見父親奶奶進去很快就出來了。看來,平時放的那些東西都在拐窯的前面放著,而今夜奶奶所取的東西,在拐窯的深處。果然,在這個蛇形的拐窯深處,也就是最角落的地方,放著一個棗紅箱子。這個箱子我沒見過,還涂著花,還用長方形的銅鎖鎖著。
在這個箱子前,奶奶蹲了下來。
“奶奶!”我叫了聲。
奶奶猛然轉(zhuǎn)過頭來:“死女子,你不聲不響的,嚇我一跳。”
“你怎么把這個箱子放在這里面呢?”
奶奶說:“既然你發(fā)現(xiàn)了,就把它抬出去吧,抬出去放在炕上,奶奶給你看看箱子里的東西。”
我就和奶奶抬出箱子。奶奶打掃了箱子上的塵土,然后從腋下取出和針箍一起拴著的鑰匙,開了這個箱子。
當(dāng)奶奶打開這個箱子時,一股撲鼻的香味沖撞而來,我還沒反應(yīng)過來,奶奶又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塊墊在箱子四周的灰白色的老布,頓時露出了五光十色的東西。天哪!這里面竟裝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香包。這些香包面料不是綢子就是緞子,個個艷麗,尤其那精巧的水銀珠子,在幽暗的燈光下閃閃發(fā)光。
我看得簡直目瞪口呆了。往年過“端午節(jié)”時,奶奶給我們戴的香包多數(shù)都是各種顏色的棉布或的確良布,根本沒見過這么好的東西。奶奶為什么不在“端午節(jié)”給我們戴這箱子里的香包呢?為什么把這東西放在拐窯里呢?
奶奶輕聲說道:“聲小點,別高喉嚨大嗓子的,小心人聽見。這是老東西,你知道個啥?都是幾十年上百年的東西了。這些東西,能隨便給你們戴嗎?即使戴上,也會被人家沒收了。現(xiàn)在國家大張旗鼓地破四舊,我咋敢隨便放在外面呢?”
我說:“怪不得了。那這些東西,啥時候才能拿出來呢?”
奶奶說:“我咋知道呢?你別問這么多了。你年齡還小,不該問的,就別問。你要看,奶奶就拿出來給你看看。你也千萬別給人說了。要是人知道了,奶奶就得上批判會。你看人挨批判時,多難受,繩子捆,棍子打,你不是不知道。”說到這里,奶奶嚴(yán)肅地問道:“你記住了沒?如果記不住,我就不給你看了。”
我忙說:“我記住了,我保證不給任何人說的。奶奶,你放心!”
“那好,奶奶給你看。”
我就和奶奶將這個紅木箱子抬到炕上。奶奶打開箱子,首先拎起一個月亮狀的扇子讓我看看。這扇子是用紅、黃、菜綠、海藍四種絲線做成,下面吊了四個墜子,墜子中間串了四個明燦燦的小珠子,珠子下面是四個粉紅色的線穗子。中間還有兩條彎彎的海藍色道道,看上去像鑲了一條小河,十分美麗。
我無比好奇,拎著它反復(fù)翻看著,問奶奶:“奶奶,這是你畫的小河?”
奶奶微微一笑說:“咋是畫的?是用線纏的。”說著,她即拿起第二把扇子,說道:“這是個拉拉扇,你瞧,這船上的搖船人,從頭到衣服,都是一針一針繡成的。”
“是不是咱們周河拉拉?搖拉拉的人咋沒有面目?”我愛不釋手地看著這個拉拉扇問道。
奶奶說:“你看是,就是。這人邊劃拉拉邊朝遠處看看,我繡的就是他的背影。”
我越發(fā)好奇了,問奶奶:“他看誰呢?”
奶奶格格一笑,月亮型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線。她說:“看對象哩。”
看罷這個,奶奶又把第三把扇子拎到我面前,說:“這是個書簽扇,也叫書畫扇。”
這書畫扇是用四個長形的銀灰色布片組成。四個布片上面大而圓,下面小而方,布片中間分別用淡藍、褐紅、淺灰或淡紫色絲線繡著竹子、蘭花等四種花草,加上那用墨綠絲線繡的畫邊,看上去極像四吊畫。
奶奶說:“這書畫扇是我十七歲那年繡的,全用的是很細的絲線,人不細看還以為是布,是印上去的花,這些花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很費工的。做這些活兒,既要看不出針扎的痕跡,還要平整細膩,一針都不能錯。”
我仔細地看看這個書畫繡,驚嘆道:“奶奶,你繡得太好了。”
奶奶說:“還有一個東西,你看看,也是我十七歲那年繡的。”說著,奶奶又拎起一個心形的紅色緞面香包,兩面分別繡了龍和鳳,那龍那鳳針法細密,活靈活現(xiàn),加上頭上邊上的點綴,簡直美得不能形容了。
“奶奶!”我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了,就問道:“你咋想起做這么好的東西來?是不是在你小的時候,家里很富,能買得起綢子緞子,就用綢子緞子做香包?”
奶奶說:“那時候,還不如現(xiàn)在呢。”
我問:“那你哪來這綢子緞子來?”
奶奶說:“我小時候,跟上我媽給大戶人家做針線活。我媽的針線活兒好,粘貼,刺繡,捉剪刀,樣樣都行。方圓幾十里的人都知道,每年都有人上門請我媽給他們做繡活。這些做耍活(耍活,即香包)的綢子緞子啊,都是我們從大戶人的工料里緊巴出來的。”
我問:“那我爺爺就是先前的大戶人家了?”
我這樣一問,似乎牽起了奶奶的心病,她沉默了一下,才說:“哪是呢?他是個貧困出身的人。倒是我在十六歲上那年,真的遇到一個大戶人家的少爺……”
奶奶說的那個大戶人家有個兩進門的大房院,紅柱子,紅門。大門兩側(cè)蹲著兩只石獅子,前院后院有十幾間房子。家里有兩個少爺,兩個小姐。少爺?shù)慕憬愕搅顺黾薜哪挲g,家里物色繡娘給做一套嫁妝,由于奶奶的手藝在方圓幾十里小有名氣,就被人家請了過去。奶奶第一次跟隨她的母親到了這個大戶人家時,一個穿著長袍的老頭在太師椅子上坐著,他瞇著眼睛看了看奶奶,問道:“你就是花花?”
見奶奶羞澀地低下了頭,他又說道:“你花花的名聲可響得很吶,聽說你和你娘的針線在董志塬拔尖子哩。人年齡這么小,就紅遍十里八鄉(xiāng),恐怕不是好事啊。”
奶奶從老太爺?shù)恼Z氣中,感受到了大戶人家的威嚴(yán)和尊貴。她低著頭,聽著人家的吩咐:讓出半年時間做嫁妝,件件要精,樣樣要好。如果做得好,將來二小姐和三小姐的嫁妝都讓給奶奶母女做。叮嚀完一些細細節(jié)節(jié)的事情,就讓大少爺將奶奶母女帶了后院的房子里。從此,奶奶就在這個大戶人家的院子里住了下來,黑明晝夜地繡起了嫁妝。
一天,奶奶坐在后花園的桃樹林里繡活兒時,面對含苞待放的桃林,她突然心血來潮,唱起了山歌:
三月初三桃花開,
我請巧娘下凡來。
恭迎巧娘到我家,
教我女女繡花花。
巧娘教我繡一針,
南天斜掛七彩云。
巧娘教我繡二針,
天上映出北斗星。
金星銀星星對星,
門里門外人看人……
就在奶奶唱著山歌時,一個身著學(xué)生裝的年輕人進來了,他是這個大戶人家的二少爺。二少爺被奶奶這婉轉(zhuǎn)悅耳的山歌聲吸引了,他走到了奶奶跟前。當(dāng)看到奶奶手里的活兒時,驚奇地說道:“你繡得真好!”
奶奶抬起頭,看見這個俊朗的青年是二少爺,她羞澀地走開了。
從此,二少爺有事沒事就到奶奶的房間里看她繡花。奶奶給大戶人家繡花的日子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一天,奶奶坐在桃園里繡花時,二少爺來了。他面對驚艷熱烈的桃花和美麗的奶奶,性情大開,禁不住吟起了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白易居詩作
見奶奶不懂詩的意思,他解釋道:“詩的大意是:農(nóng)歷的四月,春去夏來,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謝了,而山頂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開。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之上,向來人跡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寓意人在一個平常或者陌生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事物。就像我,上延安,下西安,抵四川,走河?xùn)|,見了不少人,在我們這個董志塬,突然見到你一樣。”
奶奶見二少爺將自己比作桃花,她心里涌起一股甜蜜的感覺。從此,奶奶的心里走進了這個二少爺,她打算給大小姐繡完嫁妝后,就給自己繡……
“那你到底給自己繡嫁妝沒有?”我問。
“咋沒有。在給大小姐繡活的那些日子里,我在夜半就給自己偷著繡。有時候,都繡到天亮了。”奶奶說著,拿起了一件紅色緞面繡件說道:“這個霞帔,就是那時候給我自己繡的。”
“這是霞帔?咋看像弟弟脖子上的幃幃?”
奶奶說:“這有點像幃幃,可有區(qū)別。幃幃是擋娃娃嘴邊的飯渣的。這霞帔,也叫帔肩,是富貴人家的小姐在上衣上配的一種裝飾品。霞帔由大大小小的三十個云片組成。每個云片上面都是繡有花花,緝了雙層緄邊。你看,我做得多精細!”奶奶說著,將它平鋪在炕上,我數(shù)了數(shù),這個霞帔用三圈云朵狀的布片組成,一圈是十個。由大向小依次展開,外面的10個大云片則繡了一對古裝男女,顯得親密典雅,加上用土紅和金黃的緄邊,配得很有詩意。中間和里側(cè)的緄邊也用不同顏色的線條組成,整個霞帔美輪美奐,絢麗奪目。
緊接著,奶奶又打開了一件紅色的東西,她說是“九鼎佩帶”。為什么稱呼九鼎佩帶呢?因為上面繡了九個仙女,九個鼎,九種鳥兒,九十九朵花草,所以叫“九鼎佩帶”。見我不明白佩帶的用途,奶奶說道:“就是給裙子前面佩帶的東西。”說著,奶奶給我做了示范,我一下明白了,霞帔是搭在肩上,佩帶則是掛在腰間,遮腿護腹的。
奶奶見我埋頭在佩帶上看著,她介紹道:“這鼎是古代人煮東西用的器物。后人還用它,是因為它是三個腿,代表三足鼎立,預(yù)示三人成一心,黃土變成金。我繡了九個人,就配了九個鼎。表示人心齊。”
我忙問:“這個圖案是你設(shè)想的嗎?”
奶奶說:“在我很小的時候,從一個古墓里出土了一個繡件,上面就繡了鼎和野獸,我是根據(jù)那個又變了個樣子。”
我說:“奶奶,你咋做得這么細?這針腳比縫紉機軋過去的都小。”
奶奶說:“看你說的,手工活,哪能和機器比呢?這方面的針法我都用盡了,緝針、扎針、挽針、挑針,整整繡了幾個月。”
我看著這兩樣寶貝,想象著奶奶穿在身上的情景,那該是多么美啊!就說:“奶奶,你就為了那個二少爺,做了這么好的嫁妝?為啥沒嫁給那個二少爺呢?”
奶奶悠悠地說道:“咱命小,配不上人家。”
“為啥就配上呢?那個大戶人家姓啥?二少爺叫啥名字?”
“這個你就別問了。反正,遠在天邊。”
“是在城跟前吧?”我又問。
奶奶含糊地應(yīng)了一聲,又給我拿出了其他東西。
“奶奶,那你嫁誰了?”
奶奶微微一笑說道:“不就是你爺爺嘛。當(dāng)年,他是個鐵匠的兒子,在驛馬鎮(zhèn)(位于甘肅慶陽市西峰區(qū)北部,是當(dāng)年劉志丹的部隊駐扎的地方)給馬打掌。那年頭,過往的馬隊多,方鐵匠的生意還不錯。”
“哦,我爺爺會打鐵。那我咋沒見過爺爺呢?”
奶奶怔了下,才說道:“在我們結(jié)婚后的第三年,劉志丹率領(lǐng)部隊路過,你爺爺就參軍了,跟上劉志丹到陜北鬧革命了。后來,在和馬步芳(曾任國民黨第2軍軍長兼第100師師長,西北‘剿匪’第1路軍第5縱隊司令。其間曾派兵‘圍剿’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部隊打仗時,死在了戰(zhàn)場。”
怪不得我家有個上面涂著“革命烈士”字樣的牌牌,奶奶將它藏在畫里面輕易不在外面掛,原來爺爺是烈士啊。
奶奶說:“是啊。就因為是烈士家屬,奶奶我才挺起腰桿做起了人。你爺爺死的那一年,你爹才三歲,我寡婦拉兒,一直把你爹拉扯大。”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的腰桿一直挺著。村里都說她是個不一般的老婆,像城樓上的麻雀,見過世面。現(xiàn)在看了奶奶收藏的這些東西,我也感覺奶奶不是一般的人。她的紅木箱子里裝著各種各樣的耍活、繡件、剪紙的紋樣。光耍活就有幾百個。單是那剪紙的紋樣,就有厚厚的一沓。我知道,那紋樣是奶奶在煤油燈上一點一點薰出來的,相當(dāng)費事。就這么費事的東西,奶奶積攢了這么多。
在奶奶整理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注意地看看奶奶,現(xiàn)在才明白奶奶為啥比村子里的其他老婆好看些,一是因為奶奶的臉白,額頭高,鼻子挺,她的嘴盡管由于掉了牙,扁得像青蛙的嘴,但嘴唇紅潤,眼睛毛乎乎的,笑時尤為有神。臉上雖皺紋縱橫,可能看出她年輕時的風(fēng)韻。另一種原因是奶奶的衣服干凈整潔。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穿著藍色或黑色大襟衣服,襯衣不是白的就是青白的,永遠那么干凈整齊。一頭花白頭發(fā)總是梳得光光的,發(fā)髻規(guī)矩地挽在腦后,無形中,總給人流露出一種高貴和清雅的氣質(zhì)。她多次給我們說:“我見不得人邋遢。女娃娃,早上起來,首先是掃抗,掃地,掃院子,把里里外外打掃干凈,再洗臉,梳頭,把自己收拾得精精神神,然后再做飯。無論肚子有多餓,一定要先收拾干凈再吃飯。”因此,在她的影響下,我家的里里外外就不消說。村里人常說:“方奶奶家的狗出來都是干凈的。就是一只柴棍子,都在應(yīng)該放的地方上放著。”
平時,我領(lǐng)略到了奶奶的精致和賢惠,現(xiàn)在,我更領(lǐng)略到了奶奶的神奇。
放在欄桿上的那煤油燈的火苗冉冉跳動著,我再次瞧著這個神奇的“九鼎”佩帶,揣摩著它上面的小鼎,千姿百態(tài)的鳥兒,生動鮮活的花草,完美無瑕的構(gòu)圖,還有這精細密小的針腳,心里更是感慨不已。我甚至有點懷疑這些東西不是十七歲的奶奶繡的:“奶奶,這真是你繡的嗎?不是你媽或你的奶奶繡的?”
奶奶白了我一眼說道:“人沒本事,難道能裝出本事?像這樣的繡片,我這大半生繡了好幾個。那時你爺爺不在家,我心慌時就繡。好多我都送給人了。”
奶奶確實在空閑時就喜歡繡呀剪呀的,并且在干這些活兒時,嘴里總愛哼哼一些調(diào)子。給我印象最深的調(diào)子是:
前山糜子后山谷,
啊達(地方語,指“那里”的意思)想起啊達哭。
端起飯碗想起你,
眼淚落在飯碗里。
白天想你難捉針,
后夜想你空亮燈;
花綢被兒一人頂,
長個枕頭短個人。
前夜想你納鞋扇,
后夜想你開窗看;
七斗星星翻白眼,
抽腸掛肚心窩窩酸。
蟋蟀念叨周家河,
鳥兒悠悠黃土塬;
千思萬想難見面,
淚珠兒滾在花枕邊。
月牙彎彎兩頭尖,
兩顆星星掛兩邊;
盼望月兒十五圓,
年年歲歲又年年。
原來奶奶哼哼這個調(diào),是心里想念死在戰(zhàn)場的爺爺了。
“人手頭個玩弄,就能打發(fā)心情。要不,我叫你跟上我學(xué)哩。女娃娃,學(xué)個手藝,一輩子有個玩弄,七緊八慢處,不僅能有個接應(yīng),也能打發(fā)個心情。啥手藝都沒有的人,一輩子空蕩蕩的,活著也沒啥意思。”
“奶奶!”從這一刻起,我對刺繡、剪紙和美妙的山歌有了濃厚的興趣,“從現(xiàn)在起,我跟你學(xué),你教我刺繡,剪紙,唱山歌。”
奶奶笑瞇瞇地說道:“你也真到學(xué)針線的時候了。以前女娃娃,八歲就開始捉針了。現(xiàn)在圖念書,都把這學(xué)手藝的年齡推后了。”
奶奶把這些東西放回箱子,然后拿出一對銀鐲子對我說道:“女女,奶奶想把這對鐲子賣了,給你爹看病。你爹腰傷成這個樣子,不加緊看,會落下后遺癥的。他還很年輕,不能讓腰上的病害他了啊。明兒了,你幫奶奶去鎮(zhèn)子上找那個鄒維福,叫他來一趟,我想叫他幫我賣了這對鐲子。”
“呀!奶奶!你還有銀子!”我一把奪過鐲子,發(fā)現(xiàn)這個鐲子上刻有龍和鳳,非常漂亮。長這么大,我只是在電影上看到過銀子、金子和玉鐲等東西,也見過村里的老奶奶戴著黃銅鐲子,還真沒見過銀鐲子。沒想到奶奶竟然有銀鐲鐲。“奶奶,這是你戴過的嗎?”
奶奶嘆息一聲,又說到了那個二少爺……
奶奶心里有了二少爺后,隔三差五的,就周祖廟上去燒香。一天,她在燒香時,二少爺真的出現(xiàn)在她的跟前,并把一對鐲子戴到了她的手上。這鐲子有筷子般粗,一只雕刻著龍,一只雕刻著鳳。奶奶看著這對鐲子,知道二少爺對她的心意了,她就將一只裝滿了香料的心形荷包遞給了二少爺。二少爺喜愛地看看荷包,小心翼翼地裝進了懷里,然后和奶奶雙雙磕起了頭……
二少爺家是董志塬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戶人家。他的爺爺曾給馬步芳當(dāng)過老師,父親是個鹽商。他本人在西安一家學(xué)館里讀書。據(jù)說他很崇尚孫中山“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民主思想。對于自己的婚姻,他絕不看門第,他看重的是人。會繡花的奶奶,是他很看重的人。且不說她的長相,單是她手里的刺繡和剪紙藝術(shù),就讓他非常喜歡。因此,大戶出身的二少爺與貧民出身的繡花女奶奶跟進一步相戀了。奶奶有二少爺?shù)膼矍樾盼铩C子,她的勁頭更大了,一件件美輪美奐的繡件在她的手里誕生了……
“奶奶,這是那個二少爺送你的鐲子?”我驚奇地問道。
“是啊,至少有三十年了。”奶奶口氣悠悠地說道。
“那你咋賣了呢?太可惜了。”
“有啥辦法呢?為給你爹看病,我不想的法子都想了,現(xiàn)在,就剩下這個法子了。”
“那你可以把這些繡件賣上一點嘛。這么好的東西,城里人肯定會要的。”
奶奶立即嚴(yán)肅地說道:“那不行,奶奶這輩子沒啥愛好,就愛了這個東西。這東西像我的命根根,我咋把自己的命根子賣了呢?”
看來,奶奶硬愿賣銀子,都不賣她的香包。也是由于要賣銀鐲子給父親看病,才進了拐窯,才讓我看到了這么神奇的東西。
那一夜,我失眠了,心里想了好多。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