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會
一生一會
茶道的境界發(fā)展到最高峰,叫“一生一會”。
這一輩子只為了這一次的會面,而這一次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把時間和空間濃縮到這一點上,在這一輩子跟某一個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空里相會。即使你很想有新的因緣,可是再也不可能有了。這種遺憾在人生中經(jīng)常會有。
有一些很要好的朋友,在某一個時空來和我們會面,大家一起喝茶,喝完茶告辭,你看著他的背影走出你家門口,下山離開了。
看到朋友離開就會升起一種感觸:這輩子還會不會再跟他會面?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曹又方女士因心肌梗死去世了。我跟她認(rèn)識了三十幾年了,這幾年,每次見面在一起喝茶,談人生、談寫作、談一些美好的事物,想到這樣的日子以后再也不會有了,就感覺有一點酸楚,有一點遺憾。
由于生活里種種意外的存在,每一次相會就都顯得格外珍貴。這種“一生一會”的境界,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層次才能實現(xiàn)。
人在這個世界上,大概有幾種狀況,這種情況就好像金字塔一樣。
我要講的狀況就是物欲。人是因為物質(zhì)、欲望而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比如說,每個人都會喝茶,但是找茶來喝這樣的行為并不代表會喝茶或者懂茶。可以在茶里體會出人生的道理,大部分人沒有這種境界,必須再往前邁進(jìn)。
有一天,我去看朋友畫家吳炫三。走進(jìn)他的花園,看到有一只烏龜停在花園里。這只烏龜大概有兩百斤那么重,而且很漂亮,背上長滿了“星星”。
他說:“這只烏龜是我上次在巴西開畫展看到的,我覺得這只烏龜很棒,一定要把它帶回臺灣。可是這只烏龜太大,不能坐飛機,一定要用船才能運到臺灣?!?/p>
于是,他就找了一個木箱子把這烏龜裝進(jìn)去,用托運貨柜運回。從巴西坐船到臺灣要三個月,他心想這個烏龜很可能會死在路上,最后只剩下烏龜殼。
經(jīng)過三個月,他到港口領(lǐng)烏龜,打開貨柜、拉開箱子時,嚇了一跳。
烏龜突然伸出頭來,臉上還帶著神秘的微笑,靜靜地看著他。
烏龜三個月不吃、不喝,沒有充足的空氣和陽光,竟然還活著。
凡是這個世界上長壽的動物都面帶微笑,像烏龜、白鶴、大象、海豚、鯨魚。凡是面容凄苦的,大概都活不長,獅子、老虎、豹子都活不長。
烏龜很容易養(yǎng),早上吃一根香蕉,下午吃一根香蕉就行了。
我想跟它拍一張照片,卻忘了帶相機,于是跟朋友約好三個星期以后再來跟烏龜拍照。
三個星期以后,我去找朋友。走進(jìn)他的花園,抬頭一看,烏龜?shù)目諝ふ旁谒臅郎稀?/p>
三個月不吃不喝還活著的烏龜,為什么三個星期就死了?他說:“你上次走了以后,我要去別的地方開畫展,兩個星期。我想這只烏龜沒東西吃,就買了兩串香蕉,我和烏龜說‘你早上吃一根,下午吃一根,記得哦’。”烏龜臉上帶著神秘的微笑點頭,它活了一百多歲,應(yīng)該知道他的意思。
他辦完畫展回來后發(fā)現(xiàn)烏龜死了,香蕉統(tǒng)統(tǒng)不見了。他找獸醫(yī)來解剖,發(fā)現(xiàn)烏龜滿肚子的香蕉。原來,烏龜把原本應(yīng)該兩個星期的量一下子吃完了,撐死了,可憐只剩下空殼。我只能跟這個空殼拍照了。在這個照片后面我寫了一首詩:
巴西烏龜關(guān)風(fēng)宜,三月不食飛萬里。
一日貪吃兩串蕉,獨留空殼向風(fēng)雨。
其實有的人和這只烏龜很像,很多的人的欲望都超過了需求。如果人一輩子靠著欲望和物質(zhì)生活,那就很痛苦。覺醒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走進(jìn)人生的第二個層次,即文明和文化。
不只要喝水,還希望喝一杯好茶;不只要喝一杯好茶,茶里還要有想法、有故事、有品味。品味這個詞很好。品味是把一口茶分成四口來喝,品是三個口,味是一個口。一大杯茶灌下去,那不是品味。
文化和文明的層次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有再好的文化修養(yǎng)都不能免除人生的痛苦。
人生有哪些痛苦呢?如果依照經(jīng)典,則人生有八種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煩惱炙盛。
生老病死大家很容易理解。
愛別離,就是相愛的人一定會別離。
怨憎會,即討厭的人一定會碰在一起。
求不得,你買的彩票號碼永遠(yuǎn)不會出來,這個叫求不得。
第八個叫煩惱炙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沒有什么事情,但我們就好像被火焰燒著了一樣煩惱。
我寫過一個故事。
很早以前在印度,有弟子去朝圣之前,跑去問師父:“你有什么要交代我?”師父從房間里拿出一個苦瓜,跟徒弟說:“你帶著這個苦瓜吧?!?/p>
到了寺廟,弟子把這個苦瓜拿出來供佛。到了圣水的兩河交界之處,弟子就把這個苦瓜拿出來沐浴圣水。走了幾個寺廟以后,他覺得這個苦瓜很莊嚴(yán),不得了!這個神圣的苦瓜要好好捧著才行。
弟子好不容易把這個苦瓜帶回來,問師父:“師父,我朝圣回來,那這個苦瓜怎么辦?”
師父就說:“把這個苦瓜煮一煮,晚上大家一起吃吧。”
弟子很震撼:這個苦瓜這么神圣,竟然要煮來吃!
晚上弟子還是聽話地把這個苦瓜煮了。師父吃了一口感嘆:“哎呀,這個苦瓜這么神圣,沐浴過那么多的圣水,拜過那么多的菩薩,它的滋味還跟原來一樣苦??!”
人生實苦,如果要直面生命的痛苦,就要進(jìn)入更深的體會!這種體會是精神的或者是靈性的。
在《論語》里,孔子曾經(jīng)盛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p>
如果一個人完成了三個部分:有物質(zhì)和欲望的追求,有文化和文明的體會,有精神的或者靈性的向往和體驗,那這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人。
一生一會就是特指各自完整、內(nèi)在飽滿的人在時空里的交會。雙方都體會到純凈的美,互相道了離別,然后分開。
茶道在中國叫“精、行、儉、德”。
非常細(xì)微、有力量、儉樸、德行,這樣的人可以體會到茶道的境界。
在日本,茶道的境界叫作“和、敬、清、寂”。
“和”是可以處在好的關(guān)系里;“敬”就是互相尊敬,互相敬畏;“清”是處于干凈的狀態(tài);“寂”是孤寂安靜,一切止息了。
茶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這種相通是在宇宙的某一點處有了非常好的體會,而這種體會是人與人之間比較好的關(guān)系和狀態(tài)。
進(jìn)入茶道,是值得感恩的事。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物,生活有那么多的面貌,一些特別的人有了進(jìn)入茶的世界的恩典,這是很不易的。
在生命里所遭遇的一切事物,價值都未定,你看起來就有價值。
一塊石頭的價值不在于能賣多少錢,一杯茶的價值也不在于有多名貴,只有知己才懂得分享與品味。
有一個茶會叫無我茶會。會員帶著自己的茶具,圍成一圈泡茶。每次只泡一杯茶,不是給自己喝,而是端給右邊的人喝。每個人喝到的都不是自己的茶,互相分享別人給你泡的茶。每一個人都帶最好的茶去泡給別人喝。
進(jìn)入了無我的狀態(tài),跟別人分享一杯茶,這種境界是非常美好的。
茶道當(dāng)門相送,就是一生一會。喝完了茶,在門口送朋友離開,這不只是喝茶,還是對因緣、無常、時空、宇宙更深層的認(rèn)識。在長遠(yuǎn)時空里與朋友共飲一杯茶,是非常難得、非常稀有的,這會讓我們心里永遠(yuǎn)保持著感恩的態(tài)度——感恩我來到這個世界,感恩我在成長的過程遇到了茶道,感恩我在茶道的體會里可以不斷地往前邁進(jìn),進(jìn)入那個更靈性、更精神的層次,最后跟這個宇宙、時空相往來。
一生一會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