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燕居
四月初九傍晚終于停了雨。
積日的烏云散去,紅霞滿天,晴光耀人。
空氣暖而清,幾乎可以望見遠山上的寺廟。宮墻內(nèi)樹葉翻轉(zhuǎn)時也泛著明燦燦的光。是個再好不過的日子。
長安四季分明,春雨過了,夏天也就不遠。屋內(nèi)帷帳、被褥、衣衫也該換季了,我便命宮人們掃除一番,自己則去后院給白菜間苗。
韶兒這幾日都跟在我身邊,我將宮女們都差遣了,他便問紅葉要了張小胡床抱著,顛顛兒的跟著我去后院。我本來打定主意讓他多親歷親為的,結(jié)果還是沒忍住,回身把他抱起來很蹭了幾下。
——實在是身后跟著的這個小尾巴,太可愛了。
韶兒有樣學(xué)樣,煞有其事。我們母子兩個便一人一柄小鏟子,對面坐著專心挖菜。
才坐下沒一會兒,便有個小宮女來稟報說,少府寺來了個傳話的老媽媽,姓鄭。
少府管著皇家苑囿并山澤稅賦,是皇帝的家臣,也時常與后宮打交道的。但如今宮里管事的是太后,我倒有點不明白來人找我做什么了。
想了想,還是讓把人帶到后院來。
雖說是老媽媽,來人卻并不很老,不過四十出頭的年紀。穿得老舊樸素,衣上的刺繡卻看得出是宮繡的手藝,頭上的銀簪子也很是精巧。見了我,俯身下拜的姿態(tài),比紅葉還要雅致規(guī)矩些,“見過皇后娘娘,見過太子殿下。”
我素來不敢受老人的禮拜,忙抬手道:“不必多禮,菜園不比殿堂,自在些就好。”
她并沒多辭讓,笑道:“謝娘娘愛護。”
很是進退有度。
我問:“鄭媽媽是宮里人?”
她答道:“始建六年入的宮。”
我不由就愣了一愣,吩咐道:“給媽媽搬個凳子。”
鄭媽媽慌忙道:“不敢不敢,娘娘折殺老身了。”
我說:“應(yīng)該的。”
“始建”是前朝最后一個年號。天下皆認為前朝亡于后妃與宦官勾結(jié)專政,戾帝攻入長安,便下旨將妃嬪與太監(jiān)盡數(shù)屠戮。余下的宮女們,則大都被闖入宮中的亂軍糟蹋了——因戾帝軍規(guī),奸□□女者斬,那些禽獸便將被糟蹋的宮女也誣為后妃,一并殺害。一場浩劫下來,長樂并未央兩宮近三千宮人,所余不過數(shù)百。而這幾百人,活到弘明年間的,不過幾十。
能活下來,并且至今還有頭臉的,都不簡單。
凳子搬來,鄭媽媽又道過謝,才半坐半站的靠在凳子邊兒上。
我問道:“鄭媽媽今日來椒房殿,是有什么事?”
她忙道:“圣上不在宮中,太后娘娘說不便讓男人在后宮走動,因此外來稟事的,多讓我們這些看門的老媽子代為通報。”
我還在想,少府何時有了傳話的老媽媽,原來是這么個緣故。至于太后不許男人出入后宮,我卻是剛剛聽說。也無怪哥哥這么多日子都沒給我?guī)€話了。想來太后這規(guī)矩,應(yīng)該也是專門為我定下的——縱使我不管事,皇后的權(quán)力也還在那里。何況議事堂原本就在未央宮,朝臣們與我相熟的不在少數(shù)。我若真要傳喚,他們未必不來。
太后老人家確實心思縝密。
我笑道:“鄭媽媽該去長信殿。”
她垂首道:“去過了。太后娘娘命老身將清單給娘娘帶來。”說著便掏出張疊好的絹帛來,親自捧給我。
我接到手里,不由多看了她一眼。她仍是沉穩(wěn)默然、不遠不近的姿態(tài)。
這份心性,不止紅葉,只怕連我也是比不過的。
我展開看了看——是哥哥給我送了些邯鄲土產(chǎn),因不是吃鮮果的季節(jié),便多是些干貨。棗子、核桃,最多的是蘋果脯。
想來哥哥也曾試圖給我傳遞消息,卻都在宮門被攔下了。他心中不安,是以費盡心思,只為了確認我平安與否。我心里一酸,忙掩飾著問道:“太后可也得了?”
鄭媽媽答道:“聽太后說是珊瑚金粉抄的佛經(jīng),并顧長卿繪的菩薩圖。太后娘娘高興,還命傳賞給大司農(nóng)。其余的,老身便不清楚了。”
我將清單收起來,道:“煩勞鄭媽媽了。”隨手從身上解了個平安扣給她,又命人賞她一錠銀子。
她收了平安扣,卻不肯接銀子,我便笑道:“應(yīng)該的,鄭媽媽管花草,跑腿原不是你的份內(nèi)。該賞的。”
她答道:“給主子做事,也是份內(nèi)。”卻終于收了錢。
小宮女帶著鄭媽媽走了,我默默想著心事,手上的活計便慢了下來。
剛剛那會兒韶兒一句話也沒插,也不知聽懂了多少。吳媽媽走了,他便來搬了小胡床來我身邊坐著,捧了臉看我。
我手上不停,笑問道:“你怎么了?”
他抿了嘴唇,對我眨著眼睛,卻不說話。那雙眼睛黑漆漆的忽閃著,可憐巴巴的。
我很覺得好笑,便將斗笠往他頭上一扣,道:“自己玩兒去。”
他腦袋小,這一扣連臉也一并遮住了。他抬起圓滾滾的手臂將斗笠抱了,蓋住大半個身子,紅著臉蛋,很是討巧,“娘親給韶兒的?”
我笑道:“嗯。給你的。”
他便有些喜滋滋的,“哦”了一聲,蹦跳著坐回去。
我略覺得好奇,便抬眼看他。
韶兒自然是沒玩過泥巴的,雨后蚯蚓露頭,他一鏟子下去,驚得往后仰了一下。然后便抿著嘴唇,眨著漆黑的眼睛,皺著眉頭跟蚯蚓對峙起來。
那個斗笠將他小小的臉蛋兒整個兒罩在了影子里。
我想了一會兒,終于明白過來——我似乎還不曾送過他什么東西,卻當(dāng)著他的面,隨手便解下身上的東西來賞人。
但其實只要有一頂斗笠,他便覺滿足。
我心里越發(fā)難受起來。
我記得他剛學(xué)會走路的時候,偶爾遇著我,也曾掙開秋娘的手,張開手臂搖搖晃晃往我懷里沖,卻走了一半便絆倒了。那個時候他沒哭,只眨著黑漆漆的大眼睛望著我,咿咿呀呀道:“抱抱……”
那是他唯一一次向我求什么。
我時常想,若我重生在那個時候該多好。
如果我當(dāng)時抱起了他,也許他就會知道,我縱然不說,心里也是疼他的。也許他就會明白,他并不是多余的,別人可以從父母身上得來的東西,他也可以求得的。
……是我和蘇恒辜負了這孩子。
韶兒很快便看夠了蚯蚓,這會兒正拿了根白菜苗戳它,玩得饒有興致。
他還是個小孩子,在濕地里呆久了不好,我想了想,喚他道:“進屋去洗洗手。”
他聞聲慌慌張張把手往后藏。
我忍著笑,問道:“手里藏了什么?”
他攥著小拳頭,用胳膊往上推斗笠,撒嬌道:“沒藏什么。”
我說:“你要撒謊有本事就不要讓人知道。”
他小聲問:“知道了怎么辦?”
我說:“兩倍罰你。”
他咬了咬嘴唇,大眼睛水汪汪的,又問:“那,那要是韶兒自己說出來的呢?”
我說:“四倍罰。”
他往后縮了一下,似乎回不過神來,我終于還是笑出來,伸手給他,柔聲道:“這規(guī)矩,在娘親這里不作數(shù)的。不論你做了什么,娘親都原諒你。你過來,讓我看看。”
他終于綻開笑臉,伸出手來給我看——是一條肥嘟嘟的大蚯蚓。
我僵硬。他以為我還不滿意,便把蚯蚓放到我手里,“韶兒去洗手,娘親先幫韶兒拿著。”
太驚悚了。我很后悔自己說了不罰他。
然而一面后悔著,一面卻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
我病好得差不多,體質(zhì)卻還是不行。大半天都還沒間好一畦白菜,卻已經(jīng)頭暈眼花。估計著屋里的掃除也已做得差不多了,便喚宮女來,扶我起身,打算進去歇歇。
來的并不是紅葉,而是幾天前給我守夜的宮女,叫青杏兒。紅葉把她帶在身邊的時候多,我料想應(yīng)是個可信的,便隨口問了句。
青杏兒仍有些畏縮模樣,聲音小道幾乎聽不見,“平陽公主府上也有人來,姐姐回話去了。算起來也有一會兒了,可要催姐姐過來?”
我搖了搖頭,“不必了。”
想來那兩壇劍南春平陽已收到了,看天放晴了,便差人來道謝。我跟平陽交情篤厚,那邊的丫頭跟紅葉也大都是舊相識,見了面總是有話說的。
平陽到底還是謹慎的。雖明明是哥哥差人送了酒過去,卻還是只算在我的頭上。
不過也難說,畢竟哥哥這種人,從來都是平陽最不愛打交道的。
一來,他比別人都要眼尖,當(dāng)年一眼便認出她是個女人;二來,他又比別人都要頑固,絲毫不顧念她的性情愛好,既不肯與她稱兄道弟,還不許她披掛上陣;三來,他一直都是管錢糧的男人,當(dāng)年得罪了他就沒軍糧,如今得罪了他就沒錢花。
然而這兩個人今日竟一并傳信給我,讓我不由惘然。
當(dāng)年他們勢同水火,卻比別人都更信賴對方的人品,互相交托性命。誰能想到世道漸漸好起來,他們卻忽然成了陌路,再不往來。
依平陽的心性,斷不會無緣無故心生嫌隙。疏遠的由頭必然在哥哥身上——端看這些年,除非蘇恒主動開口,他一次也不曾主動來見我,便可見端倪。
當(dāng)然,若要深究起來,也還是該算在蘇恒頭上。畢竟這個世上有了漢祖,而后才會有留侯。
我問道:“公主府上來的是誰?”
青杏兒答道:“聽說是翠羽姑姑。”
我點了點頭,不再多言。
才推門進殿,韶兒便鉆出來撲到我懷里,抬了手亮給我看,道:“洗干凈了,娘親,我的肥肥呢?”連名字都起了……我揉著額頭,十分之想把他的“肥肥”埋地三百尺。
但還是命青杏兒把盒子拿來,交到他手上,“肥肥要有泥才能活,還不能曬太陽。你既收了它便好好養(yǎng)著。若肥肥死了,我便再不準你養(yǎng)東西了。”
韶兒仰頭問道:“……韶兒可不可以玩泥巴?”
我揉了揉他的小腦袋,“——吃東西前記得洗干凈了。娘親怕臟。”
他眨了眨眼睛,抱著盒子一步三回頭的回房。那模樣很有些左右為難。
我忍著笑,又囑咐道:“一定要洗干凈。”
韶兒去了,我仍有些不放心,便對青杏兒揮了揮手。她趕緊靠過來。
“讓太子房里的人看著點,多備些皂角、艾草什么的,常給他洗著。衣服也多穿些,別讓他受了穢氣。”
——韶兒到底生在宮里,平日里除非我和太后喂他,其余零食都不往口里填,我倒是不怕他吃進些不干不凈的東西去。
青杏兒有些遲疑。
我無奈道:“有什么事嗎?”
她垂著頭問:“娘娘讓殿下養(yǎng)蚯……土龍?”
我笑道:“小孩子總得養(yǎng)點東西才會懂事。”
她憋了一會兒,終于還是沒敢再問話,唯唯的去了。
我不由就有些失望。
身邊沒幾個得用的人,確實令我煩惱。太后又在椒房殿安插了許多眼線,我想給外面?zhèn)鬟f個消息都要花幾倍力氣。若一個個的打發(fā)掉,還不知等到什么時候。可又不能就這么放著。
還有韶兒。秋娘是不能再用了,而我一個人總有照應(yīng)不到的時候。
早知會有今日,當(dāng)初真不該這么懈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