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51章春秋卷
貢院之內排排列列盡是號房, 諸位監(jiān)考官舉著題牌來回巡游,保證所有考生皆能看清楚題目,只見題牌上寫道:
其一, 『色』難有事。
其二,秋省斂而助不。
其,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分別出自《論語·為政篇》《孟子·梁惠王下》《大學》, 即為鄉(xiāng)試首場道四書制藝題。從道題目可以看出,較府試時,張令義出題保守了許多, 不敢再著重考察學子兵家見解。
畢竟是北直隸鄉(xiāng)試,事重大,若是因出題小事被言官上奏彈劾, 失了尚書之位,就不值當了。
裴少淮先將題目抄稿子上,周遭傳來紙卷翻頁聲, 一時又筆墨落紙沙沙聲起,恍如蠶聲食葉,裴少淮漸漸沉浸片低沉“蠶聲”中, 進入作答狀態(tài)。
進入貢院前,他便已計劃好日安排——第一日,心明眼亮,心神豁然,為最佳狀態(tài), 宜破題,梳理每篇文章思路,以此為底稿。第二日, 延續(xù)前一日思路依次作文,中途若有新筆路文思,則替換之。最一日,已開始心神疲憊,此時萬不可再大動筆戈,宜潤『色』文章,調整平仄,再謄抄交卷。
裴少淮開始破題。
題當中,第一題便是世大為詬病搭截題,出自《論語·為政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
意思是說子夏問甚么是孝,父兄有需要,則盡其能侍奉,有酒水美食,也讓父兄先食,是不是就是孝了。
“『色』難”“有事”是句尾和句首,本不干,考官將其合一起,即為搭截。
搭截題宋朝起便已出,搭截方法眾多,有兩截長、截、裁兩扇、虛字冠首截、截上截下……等諸多法子,考官若真想出新奇題目為難考生,有是門路。張侍郎此次取最簡單搭截,常規(guī)易解,顯然意不為難眾人,而是為了防止考生猜題、押題,以免考不出真實水平。
由此可見,搭截題也不是全無處。
且張侍郎取“『色』難”二字,正是此題題眼,亦是最難理解地方。
『色』難,即臉『色』不好,句中并未指出是誰臉『色』不好,故此有兩種理解。其一,能夠從父母兄長為難面容中,無聲無『色』意會他所求所需,方可堪稱為孝。其二,伺候孝敬父母兄長,可以供其吃喝,侍奉左右,但要時時刻刻保持和顏悅『色』、不『露』緒,是很難。
或還可有其他理解。
裴少淮回想朱子《四書集注》,當中“『色』難”有批注,曰:“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yǎng)未足為孝也……[2]”朱子說僅僅奉養(yǎng)父母是不足稱之為孝,侍奉時候,要時時保持溫和之『色』才是難能可貴。
顯然,朱子批注為第二種理解。
裴少淮只好也只能按照朱子批注來破題,個世道科舉不需要奇聞異見,所有破題見解必須與朱子批注合,否則視為破題錯誤,直接罷黜。
義理須以朱子為準。
此乃八股文最重一副“鐐銬”。
裴少淮明白人言甚微時,就必須遵循他人制定規(guī)則,此時他全心想是如何破題。
八股是大文章,破題就是小文章,一兩句話全文中有舉足輕重作。破題寫得好,大文章就成了一半,破題不好,批卷官時間緊迫,大可能直接罷黜落卷。
破題時,長題貴簡括,搭題貴渾融,大題貴冠冕,小題貴靈巧,不同題目依長短、角度不同,各有破法。
裴少淮想起前世苦難,風華正茂時未能侍奉父母一二,便撒手人寰,亦是頗有感觸,又回想起父母替他做點點滴滴,是寫道:“『色』以悅親而難,不如先驗諸親之事焉。[3]”
體驗過諸位親人身上事,興許就不會覺得“『色』難”了。
完成了第一道題破題,有了破題核心,面文章架構自然也不話下。
第二題出自孟子,意治民愛民,題意并不難,屬道題中最容易,裴少淮沒有耽誤太多時間。
第題出自《大學》,講是“大學之道”,世間萬物有其先始末。
道題題意博大,破題時萬萬不能為了取巧、取精而另辟蹊徑,應當遵循“大題貴冠冕”原則,把題意中博大寫進文章當中。
裴少淮決定將“大學之道”和治國結合,是破題寫道:“國之大事有先秩序,治民之策亦當由近及遠。”
以遠近先來破題中“本末”“終始”。
因結合了治國治民,續(xù)文章里可以列舉時事、史事,文章不至空洞無物。
隨,監(jiān)考官又舉出五經制藝題牌子,詩書禮易春秋各四道題,裴少淮本經是《春秋》,他只需作答本經四道題即可。
《春秋》本質是一部史記,微言大義,裴少淮其熟悉程度比四書更甚一些,完成破題并梳理文章思路,自不話下。
午膳時,考生大多吃幾干糧付,鮮有人生火做飯。
等到入夜時候,斜陽被高墻拒之院外,天漸漸暗下來。入夜,監(jiān)考官掌亮各號房屋檐上燈籠,一排排燈籠與初升皎月映,好一番“試問諸生,下筆何如,樓摘桂文星燦”景象。
考生也點燃油燈,讓號房更亮堂一些。
有人號房里生火做飯,窸窸窣窣聲響,又見幾縷炊煙飄出,也有人借著夜幕降臨,文思泉涌,燈下奮筆疾書。
食籃里,林氏裴少淮做了些『奶』糕,乃是羊『乳』、蜂蜜和白面制成,蒸熟晾干可存放數日,松軟甜糯,最適合果腹。
裴少淮將答卷冊折好,置入防水袋中,掛號房墻上,才開始吃晚膳。他凈手,取了兩塊『奶』糕、幾片肉脯外加一個梨,再倒了杯茶水,細吞慢咽。
他左右兩個號房,好似是老秀才。興許趕考多年已經考出經驗了,他倆該做文章時做文章,該歇息時歇息,忙中有序,一事歸一事,皆有章可循。
不似有些第一參加鄉(xiāng)試少年人,一會忙著磨墨,一會忙著找鎮(zhèn)石,一會又寬衣喝水……時間全耽誤小事上了。
老秀才有條不紊節(jié)奏,了裴少淮一個安靜答題環(huán)境。
裴少淮沒那么早睡,是取了幾張草稿紙,將明日可能到典故、詞句先默寫紙上,方便明日寫文章時比、取。
亥時,四處號房里傳出拆下案板聲響,裴少淮也有些困了,是將案板取下來,搭長凳上當床板。
號房太小,不管橫著豎著,成年人無法伸直躺下,只能蜷著或者坐靠墻上。
十五歲裴少淮,已然身長八尺,只能坐板上,倚墻上,身上披了件薄襖子,閉眼靜寐。
夜半時候,裴少淮被一陣如雷般鼾聲驚醒,『迷』『迷』糊糊,險些從板子上掉下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自己正貢院里參加鄉(xiāng)試,往耳中塞了兩團軟布,聲響小了許多。裴少淮心想,位仁兄想來是個心寬體胖,小小號房還能睡得如此酣暢。
又不斷有秋蚊子襲來叮咬,掛上驅蚊香囊也無濟事。裴少淮帶了十余個香囊,他想了想,干脆把香囊拆開,將艾葉粉灑號房里,如此,秋蚊子總算少了許多。
裴少淮翌日醒來,感覺自己比想象中更加疲憊,幸好他昨日已經基本確定文章思路,不然,按今日狀態(tài),文章水準要大打折扣。
今年京秋日比往年要悶熱一些,往年個時候已經開始涼快了,可今日午,炎日似夏,有些考生平日里閉讀書,身子羸弱,昨夜沒歇息好,今日又熱得虛出了一身汗,經此一折騰,竟沒能挨下第一場便被拖了下去。
原來,鄉(xiāng)試之難不僅腦力,還體力。
第日,裴少淮已經作完七篇文章,默誦數遍之,確認文體、平仄皆無問題,他開始謄抄卷子。
謄抄卷子也并不輕松,一方面要把字寫好,另一方面要注意卷面排版,譬如說句子中出有“皇”、“圣”等字眼,則要想方設法將其排每行字之首,絕不可留每行之末。
有考生已計算好字數,誰料中間少抄了個字,續(xù)通盤皆『亂』。
裴少淮早已養(yǎng)成了習慣,謄抄時氣定神閑、心如針細,從抄到尾一氣呵成,沒有出錯。
酉時,鄉(xiāng)試第一場結束。
收卷時,每組名官員,分執(zhí)行。收掌官取卷子,統(tǒng)一送至彌封官處,彌封官將學子身份信息折疊,白紙覆蓋,嚴嚴實實封住,再填上編號。
全程監(jiān)臨官一側監(jiān)督。
最,騎縫處,彌封官、監(jiān)臨官分別蓋上紫藍『色』印章,份卷子才算掌收完畢。
卷子悉數收完,考生出場。
……
裴少淮只是有些疲憊,算不上精疲力盡,他拎起食籃隨人流慢慢走出貢院,長街外找到了伯爵府馬車。
少津、言成、言歸來了。
“大哥,你慢一些上車。”少津扶著他說道。
“只是有些勞神,我并無大礙。”
街上有不少學子累倒地,只能由家人、奴仆背其上車,或者一路背回客棧。
上車,裴少淮說道:“無需等貼卷了,直接回府罷。”他已檢查過幾遍,沒有失誤之處,自不可能會被貼卷,點信心他還是有。
言成笑道:“那是,哪怕十個有九個遭了殃,少淮不可能被貼卷。”
所謂“貼卷”,即由執(zhí)事官先概略過一遍卷子,把不合規(guī)卷子篩選出來,當晚貼貢院墻外,意味著此卷已經罷黜,學子明日第二場不必再來了。
被貼卷名目不外乎是幾樣——交白卷或者折紙漏過一頁吃了“白板”,明顯沒有答完題目,文中透『露』個人身份,涂改嚴重或是字跡不清,文章過冗長不會中式……
每回鄉(xiāng)試,十人當中便會有一人被貼卷。
裴少淮府中歇了一夜,八月十二一日,更天里再次赴貢院,參加鄉(xiāng)試第二場考試,依舊要號房里待天兩夜。
第二場試論一道,判語五條,詔、誥、章、表各一道。
論,論時策、論歷史、論綱常皆有可能,主要還是寫文章。
判,即判案,寫判詞,考察學子《大慶律》熟悉程度,看其是否公正明義。
其余幾道題則類似寫公文,有規(guī)定格式,只要練習過,難度不大。
項當中,最重要當屬判。士子唯有諳熟律令,方具備入仕為官基本條件。
考官判讀第二場卷子時,亦是優(yōu)先看判詞。
故此,裴少淮先看了五道判題,前四道是承襲、產業(yè)、失手傷人、避不交稅糧等題目,裴少淮皆很快找到了應律法,有了打算。唯獨最一道“姻緣案”,出得有些刁鉆,裴少淮細讀了好幾遍。
此姻緣案也可稱之為『逼』婚事。案例中寫道,袁娘及笄,與鄰村何大郎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交換了生辰八字立了紅帖,由此訂下了婚約。誰曾料想,何家靠一紙紅帖拴住袁娘以,竟遲遲不行六禮、迎娶袁娘入門,多次問也不予以答復。過了十年之久,袁娘年已二十五,本村有孫二郎上門求娶,袁娘不愿再蹉跎歲月,遂嫁與孫二郎為妻,已有夫妻之實。
個時候,何大郎不肯了,一紙狀書把孫二郎、袁娘夫『婦』告到衙府,請官老爺為其討回公道,把袁娘判他當妻子。
問考生應當如何判案。
題目所列即為全部事實,考生不可另外再加條件。
裴少淮心想,按《大慶律》所言,只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袁之間婚約便成立,么看,袁娘行徑確實是毀約。可若是判袁娘有錯,讓她再何大郎為妻,不免太古板生硬、不近人了。
十年,那可是女子年華正茂十年。
何大郎竟硬生生憑著一紙婚約釣了一個女孩子十年,簡直是小人行徑,竟還有臉訴狀官府,讓官老爺把袁娘判他。
何等無恥。
豈不是把袁娘當作一個物件來看?
裴少淮認為,錯應當何大郎,宣判袁娘、孫二郎夫妻存續(xù)。
可難就難,裴少淮回想《大慶律》里條條款款,愣是沒能找到適一條,個案件屬實是“鉆了空子”。
裴少淮忽然想到,興許張侍郎就是為了考空子呢?既然是考空子,怎么可能找到適條款?
段夫子曾言:“斷案,既要嚴肅法說理,也要守住道義底線,法與道并不悖。”
裴少淮有了打算,開始打草稿。
判詞也講究一定格式,要詳細分析斷案過程,為何要么判,說明緣由,最末一句結語才會宣判結果。
且需要講究語言文辭之美。
裴少淮寫道:“……何大郎十年間未以聘禮娶,桃有華之盛者豈能長久待之?約而不娶紅箋豈非一紙空言?想來何大郎袁娘也并非出自真……且孫袁二人已為夫妻,雙燕繞梁同一心,何大郎嫉妒則狀告更是無……”
最判孫二郎、袁娘存續(xù)夫妻之實,袁娘失約一事告誡,就此罷了。
……
裴少淮順利完成第二場、第場考試,考試中他大部分時間精簡文字,力求最精煉句子把自己意思表述出來。
因為謄錄生知曉考官基本以第一場文章來分高低,第二第場卷子不過是作參考而已,他謄錄文章時,文章寫得又臭又長,則會偷工減料,你省去幾句幾段。
裴少淮寫得短而精煉,能夠避免此類況生。
……
考生已悉數離開貢院,諸位考官迎來最忙碌時候。
他需要半月之內批改完上萬名考生卷子,并非易事,可以說,一場鄉(xiāng)試下來,主副考官、同考官比考生還要更累一些。
期間,還要謄錄、讀,留考官時間不足十日。
因謄錄生朱筆抄卷,故此,送到考官房里卷子稱之為“朱卷”,彌封原卷則稱為“墨卷”,墨卷要等最填榜時,才會拆封。
諸位考生本經各有不同,是他卷子會被分到不同房內批改,裴少淮卷子經過謄錄,列為春秋卷,已送至同考官處。
十八個房間,十八個同考官,因《春秋》最難,以《春秋》為本經考生最少,十八房中唯有兩房是專門批改春秋卷。
十八位同考官之間是帶有競爭系,若他舉薦上去卷子,能被主考官點為榜首、經魁,他則會沾光受到封賞,得一份榮譽。
夜黑燈稀,十八房仍舊燈火通明。
考官帶著兩位大總裁房內點燈夜戰(zhàn),他負責春秋卷批改,每讀一卷,或是舉卷,或是落卷,皆要卷子上批注好緣由。
考官忽舉著一份朱卷站了起來,十分興奮兩位大總裁道:“此文入理精深,鑄詞雄偉,氣勢恢恢浩浩如水流貫,乃是才氣魄之絕大者,當舉!”
又道:“今年鄉(xiāng)試,咱房內或可以奪得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