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蕭太后與韓德讓
他,堪稱史上第一權臣。平日不用上朝,上朝不用跪拜皇帝,可以在皇帝附近設立單獨座位上朝,擁有與皇帝一樣的衛(wèi)隊。這種待遇可謂亙古未有。他,就是遼國大丞相,晉國王韓德讓。
韓德讓,出身于玉田韓氏。唐朝末年,韓德讓的祖父韓知古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南下攻打薊州(今天津)時,被述律平的哥哥述律欲穩(wěn)所擒,帶回草原。當時,韓知古年僅6歲。
后來,述律平嫁給耶律阿保機,韓知古作為陪嫁家奴也跟了過去,正式成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宮分人”,即家奴。
對于很多人來說,成為家奴也就代表著永無翻身之日了。但韓知古攤上了個好兒子,并遇上了契丹統(tǒng)治者積極推行漢化的好時候,這預示著這個家奴的命運會不一樣。
別看韓知古年歲不大,但是能說會道,很快就得到了耶律阿保機的賞識,被提拔為中書令。
當時,中原正處于五代十國亂世,耶律阿保機趁機擴張國土。隨著契丹國面積不斷擴大,出現(xiàn)了同一地區(qū)內混雜著漢人和契丹人兩種族群的情況。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契丹人要放牧,漢人要種地,難免會發(fā)生族群磨擦。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耶律阿保機首創(chuàng)南北“兩院制”,以漢人擔任南院官員,負責管治國境內的漢人族群;以契丹人擔任北院官員,負責調和契丹族群矛盾。而頗得重用的韓知古則被任命為南院總知漢兒司事,成為具體統(tǒng)轄漢人事務的最高官員。
到了韓德讓的父親韓匡嗣不僅知識豐富能言善辯,而且還精通醫(yī)道,很多皇室成員都愿意找他看病。憑借良好的人際關系,韓匡嗣很快被提拔為領導干部,直至南京留守一職。
韓德讓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不僅學識淵博,熟讀兵書戰(zhàn)策,而且武藝超群,膽略過人。在領兵治軍方面也獨樹一幟,深得景宗皇帝的賞識和信任。
宋朝在開國之初就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收復燕云十六州。當年石敬瑭將這塊北方屏障割讓給遼國,后來一直成為大宋王朝永遠的痛。
公元978年,宋軍揮師北上滅了北漢,接著將主攻方向對準遼國。979年6月,宋太宗御駕親征,一路勢如破竹,相繼攻下涿州、易州,很快攻到幽州城下。守衛(wèi)幽州城的正是遼國大將韓德讓。宋軍一開始就受到了韓德讓迎頭痛擊,不過仗著人多勢眾,將幽州城層層包圍起來。
韓德讓臨危不亂,親自登上城樓,鎮(zhèn)定自若,沉著指揮。6月底,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援軍趕到,與韓德讓里應外合,將宋軍殺退。在高粱河,韓德讓巧布奇兵,殺得宋軍一敗涂地,宋太宗坐著驢車一路狂奔,才得以生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戰(zhàn)”。
統(tǒng)和四年,宋朝派遣曹彬等率幾路大軍攻打遼國,韓德讓沉著應戰(zhàn),再次獲勝。統(tǒng)和二十二年,韓德讓隨蕭太后對宋朝進行大反攻,一直打到澶州城下,與宋朝簽訂《澶淵之盟》,宋遼邊境才換來一百多年的和平。
在野史中,說韓德讓與蕭太后青梅竹馬,后來被遼景宗耶律賢橫刀奪愛。耶律賢去世后,蕭太后與韓德讓舊情復燃,就像作者親眼看見的一樣。那么,韓德讓與蕭太后真的有過風流韻事嗎?
首先,青梅竹馬應該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年齡相仿的男孩女孩玩伴才可以這樣稱呼。而韓德讓出生于公元941年,而蕭太后蕭生于公元953年,韓德讓比蕭太后足足大了12歲,他們小時候能玩到一起嗎?
有說法稱蕭太后自幼許給韓德讓,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遼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耶律姓與蕭姓為永久姻親關系,屬于王族與后族。王族顯貴“不得與卑小帳族為婚”。蕭太后從小聰慧過人,難道她甘于放棄母儀天下的機會,嫁給低人一等的奴隸韓德讓?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奴隸身份低人一等,韓德讓直到坐上大丞相的位子,遼圣宗才免除了他的奴隸身份。
至于后來韓德讓與蕭太后私通,那到有可能。 縱觀歷史,與太后私通的大臣也不少。從秦朝的嫪毐到北魏的李奕,再到唐朝的張昌宗……不過遼人不是漢人,韓德讓與蕭太后成雙入對出入宮闈,遼圣宗在他死后 “自挽靈車哭送”,還將韓德讓安葬在“乾陵乙地”。
蕭太后原名蕭綽,17歲時成為皇后。她的丈夫遼景宗,史書稱其“自幼得疾,沉疴連年”。原來,景宗四歲時,隨父母出游玩樂,過程中父母慘遭殺害,耶律賢僥幸死里逃生,卻受到了驚嚇,患上了“嬰風疾”,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羊角風”。
夫君重病纏身,這給了蕭綽走出后宮深院、參與軍國大政提供了機會。契丹族不同于漢族,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和尊母的社會習俗賦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寬闊的天地,也讓她們可以狩獵放牧、治國征戰(zhàn),在遼國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華。
蕭綽在輔佐丈夫的過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陣,政治才干不斷顯現(xiàn)。到了后期,蕭綽被委以國政,按照《契丹國志》的描述,則是“國事一決于其手”。景宗多是“臥床榻間,拱手而已。”
韓德讓坐上南院樞密使還不到一年,遼景宗耶律賢便在前往焦山行宮狩獵后,一病不起。臨終前,指定韓德讓和皇族名將耶律斜軫為新皇帝的顧命大臣,遺命時年11歲的梁王耶律隆緒繼承皇位,軍國大事皆聽皇后命。
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駕崩后,從遼太宗耶律德光開始,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賢,遼國皇位的繼承沒有哪一次是一帆風順的。每一次皇位傳承,背后必然是權斗、陰謀,甚至是一場流血變故。
因此,如何保證年幼的皇子順利即位,也就成了韓德讓需要面對的難題。接到任命后,韓德讓立即意識到,此時正是行宮與皇宮之間信息傳播不對稱的時候。在沒有接到下一步明確指令前,他直接率領親信趕往行宮,守衛(wèi)皇帝安全。同時,告知皇后封鎖消息,命令宗室諸王各自歸家,不得私下議論主上病情,并更換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讓親信執(zhí)掌兵權。隨后,再將之前政變未遂的趙王一家召入宮中,控制起來。
待各方徹底安定后,韓德讓、耶律斜軫等才對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訊,召集文武百官,擁立太子登基。
正是在韓德讓果斷機警、沉著冷靜的處理下,才有效避免了一場可能顛覆朝堂,使遼國陷入內亂的政變發(fā)生。
乾亨五年(983年)十月初一,梁王耶律隆緒正式登基,尊遼景宗皇后蕭綽為太后,韓德讓以擁立之功總理宿衛(wèi)事,參議朝政。
蕭綽是遼圣宗耶律隆緒生母。
蕭太后曾對韓德讓說:“吾子當國,亦汝子也。”蕭太后與韓德讓之間若有私情,新皇帝耶律隆緒也就相當于是他們共同的孩子了。
翻閱南宋人所寫的《契丹國志》發(fā)現(xiàn),書中有如下記載:“太后有辟陽之幸……景宗崩,太后臨朝,隆運(韓德讓)私事之。”“辟陽”即西漢初辟陽侯審食其,代指審食其與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之間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蕭太后與韓德讓之間也有私情。
韓德讓當然接受蕭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讓出入幃幕無間然矣”。承天太后和韓德讓之間暗生情愫,后來逐漸發(fā)展成長期的私情。
蕭綽和韓德讓之間的情感和遼人本身相對開放的兩性觀念有聯(lián)系,契丹素有“納庶母”“妻寡嫂”的傳統(tǒng)婚俗,身為一國太后喜歡一個成年男子,這樣的做法也沒什么過錯,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遼圣宗對于蕭綽和韓德讓間的特殊關系也有芥蒂,史書上說他“亦惡其事,畏不敢發(fā)”。
不過在韓德讓等一眾大臣的盡心輔弼之下,大契丹日漸富強。
鑒于韓德讓對遼國的巨大貢獻,蕭太后對他青睞有加。兩人不僅同案而食,并排而坐,遼圣宗拜其為大丞相,總領知南北院樞密使府事,賜名“德昌”,改姓耶律,隸屬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支系。
韓德讓成為遼國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號實權人物。
在蕭太后的支持下,遼圣宗加封同樣支持漢化改革的韓德讓為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參決國策。
針對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隸制問題,在韓德讓的協(xié)助下,遼圣宗以身作則,廢除了奴隸的身份,將原先隸屬于各個宮帳的奴隸改編為部民。對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編為宮帳奴隸,直接放置在各個部落里,由部落族長統(tǒng)一管理。對于因饑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淪為奴仆的人,一概允許其以勞動所得作價贖身,不再歸奴隸主所有。
這一改革,不僅促進了契丹國封建體制的真正確立,也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使國家稅收得以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
針對契丹國普遍存在的漢、契民族矛盾問題,韓德讓建議蕭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漢、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視同仁。即不管是漢人犯罪還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適用《唐律》
韓德讓在深思熟慮之后,又建議蕭太后學習隋、唐的科舉考試傳統(tǒng),在遼國境內重新開科取士,旨在“任賢去邪”。
經(jīng)過一連串的改革,契丹國力迅猛提升,出現(xiàn)了興盛繁榮的局面,史稱“景圣中興”。
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淵之盟簽訂后四年,遼國一代女政治家、執(zhí)掌國政長達27年的蕭太后病逝于行宮中,享年57歲。
蕭太后去世后,韓德讓被賜名為“耶律隆運”,圣宗名隆緒,而賜名“隆運”,這擺明了要把他從父輩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過這不影響圣宗對韓德讓的敬重。圣宗對待韓德讓,“見則盡敬, 至父事之”,允許他如皇帝、皇后般設置宮衛(wèi),賜鐵券幾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趨,其權勢并未受到影響,反而更加熾盛。
僅僅兩年后,一生服侍遼國兩代君主、間接促成“景圣中興”的柱國之臣韓德讓,在隨遼圣宗東征高麗時病逝。
韓德讓臨終前,遼圣宗親自守在床頭,親侍湯藥。去世后,遼圣宗下旨贈韓德讓尚書令,謚“文忠”,由政府主持喪葬事宜。
有人評價韓德讓是漢奸,其實這都是枉顧史實的“憤青”想法,評價一個人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韓德讓雖然是漢族人,但是他爺爺小時候就來到契丹王朝,從他的爺爺、父親以及他本人,一直得到遼國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此時還能要求他忠于大宋顛覆大遼嗎?他都沒有見過趙匡胤呢!
《遼史》記載,統(tǒng)和四年,韓德讓發(fā)現(xiàn)山西有四個州百姓因戰(zhàn)亂而流離失所,還趕上災年,收成也不好。他上書朝廷減免賦稅,很快得到批準。統(tǒng)和九年,韓德讓又建議給燕京地區(qū)減免賦稅,還建議朝廷委派官員督辦此事。韓德讓去世后,宋朝皇帝都覺得惋惜。由此看來,韓德讓雖然為契丹辦事,但他考慮的是天下蒼生,有點象《天龍八部》中大俠蕭峰。
縱觀韓德讓一生,雖有“蕭太后情夫”緋聞之名,但在一千年前的遼、宋對峙時期,他堪稱民族融合的頭號功臣,為兩國的百年和平作出了杰出貢獻。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