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詹事府原為打理皇帝皇子的內(nèi)務所設,景元帝開國后,令其作輔佐儲君之用,因此建在東宮附近。</br> 仕子鬧事后,晏子言質(zhì)疑春闈有舞弊之實,皇上授命他為主審,一連數(shù)日都扎在翰林院,重斷會試的卷宗。</br> 卻越斷越無奈。</br> 會試的好文章,的確大都出自南方仕子之手。</br> 看來沈奚的話不假,南北兩地的仕子確實存在差距(注),所謂的科場舞弊,也許真的只是誤會。</br> 晏子言覺得自己審卷都快審出魔怔來了,回到詹事府,聽說左都御史來找,頭一個念頭竟是柳大人是南方人,難怪做了都御史;爾后見到跟著柳朝明而來的蘇晉,心想,這位也是南方人,難怪是二甲登科的進士。</br> 直到聽了這二人的來意,他才回了魂,看了蘇晉兩眼,輕笑道:“我還道你一個區(qū)區(qū)從八品知事,任暄怎么肯由著你來正午門前問責本官,原來他是得了這樣的好處。買賣做得不錯,拿著本官的顏面去換十七殿下的人情,本錢不過是你的才學,他一本萬利,賺得盆滿缽滿。只是可惜了當年長平侯兵馬中原戰(zhàn)無不勝,生出個兒子,竟是個四體不勤的生意經(jīng)。”m.</br> 他這一番話說得尖酸刻薄,但往細里一想,卻是參破其中道理。</br> 蘇晉不是不明白,她答了策問去找任暄,乃是有事相求,實屬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也無意一爭長短。</br> 晏子言斜著又瞧蘇晉一眼,覺得此人雖看上去清雅內(nèi)斂,沒成想竟有個殺伐果決的個性。仕子鬧事當日,若不是蘇晉命人將晏子萋綁了送回府,也不知他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妹妹能闖出甚么禍來。</br> 這么想著,順口就問了句:“你不是受了傷?”</br> 蘇晉沒留神他提起這個,愣了一愣,才道:“養(yǎng)了數(shù)日,已好些了。”又續(xù)道:“刑部傳話,好幾樁案子懸而未決,下官不敢耽擱,才趕著早進宮里來。”</br> 哪里來的好幾樁案子?</br> 小小知事,與她相關的大案,統(tǒng)共也就仕子鬧事一件。</br> 這所謂的好幾樁,大約是將晁清失蹤一并算了進去,旁敲側(cè)擊地點醒他吧。</br> 晏子言聽出蘇晉話里有話,冷笑道:“依本官看,是你上趕著往案子上撞吧?”</br> 又覺得蘇晉區(qū)區(qū)知事,三番五次地對自己出言不遜,方才那點感激之意消失全無,惡聲相向道:“你那日沒死在鬧事當場已是萬幸,好好將養(yǎng)才是正道。更不必趕著早進宮,刑部審案,尚不缺你一個證人。況且少幾個你這樣沒事找事的,京師反而太平些,哦,這么一看,你那日沒死成當真可惜了。”</br> 蘇晉聽了這話,雙眼彎了彎,負手平靜地看著晏子言:“大人說的是,下官死不足惜,只是大人這么盼著臣下死,不禁叫人琢磨起由頭,是有甚么把柄落在下官手上了么?”</br> 晏子言一時怒不可遏,抬起手想要喚人進來治治這吃了豹子膽的東西。</br> 蘇晉卻不肯退讓,她今日來,就是要從晏子言嘴里問出晁清失蹤當日的因由,激怒他是意料中事,若這便怕了,何必犯險來這一趟。</br> “鬧夠了嗎?”正這時,端坐上首的柳朝明沉聲道。</br> 蘇晉與晏子言互看了一眼,均把已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br> 柳朝明問晏子言:“十七殿下當日呈給翰林的策論,聽說太子殿下已讓掌院轉(zhuǎn)到了詹事府?”</br> 晏子言拱手道:“正是。”一時沒忍住心中得意,又對蘇晉道:“本官差點忘了,本官有沒有把柄落在蘇知事手上實不重要,倒是蘇知事有一個現(xiàn)成的把柄,正握在本官手里。”</br> 說著,轉(zhuǎn)身自案頭取了案宗,正要呈給柳朝明,忽又縮回手,一臉疑惑地問:“敢問柳大人是如何曉得十七殿下的策論是蘇晉代寫的?”</br> 蘇晉心里頭窩火,這都甚么亂七八糟的?不是你自任暄處取了策論原本上遞刑部,這才招來的都察院么?</br> 然而這個念頭閃過,蘇晉忽然覺察出不對勁。</br> 倘若是晏子言將策論原本呈給刑部,那么沈拓怎會猜不出這案子的另一頭是十七殿下?</br> 這么一看,東宮與刑部,倒像在各查各的,互不相知。</br> 柳朝明道:“你不必知道。”</br> 晏子言又道:“那么敢問柳大人,若查實據(jù)證,要如何處置蘇知事呢?下官可是聽說半年前那位代十四殿下執(zhí)筆的司晨是被杖斃的。”</br> 柳朝明道:“前車之鑒只做參詳,不必盲目行效,都察院審完,自當以罪論處。”</br> 晏子言忖度一番,自以為悟出柳朝明的言中意,于是道:“按照御史大人的說法,這等罪名,便不是死,也要落個革職流放吧?”</br> 說著,忽然合手對柳朝明一揖,白衣廣袖帶起一陣清風:“柳大人,下官縱然十分看不慣蘇晉,但也聽聞仕子鬧事當日,應天府府丞帶著一幫衙差藏在夫子廟里,東西二城兵馬司堵在半道上不分輕重緩急地跟幾個暴匪周旋,在朱雀巷的禮部大員不想辦法疏散百姓便罷了,皆躲在茶坊里頭,生怕被傷著一分半分,只有他,只身縱馬而往,雖自不量力妄圖扭轉(zhuǎn)乾坤,愚蠢至極地真當自己是根蔥,但……下官想為朝廷留下此人。”</br> 一語畢,轉(zhuǎn)身橫眉冷目地看著蘇晉,說道:“蘇晉,本官長你幾歲,教你一個道理,他人之言,不可不信,也不可盡信,有道是畫虎畫皮難畫骨,你可知當日你在喧囂巷陌出生入死時,躲在茶坊里頭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始至終都沒出來看你一眼的都有誰?有人跟你稱兄道弟,并不妨礙他在背地里捅你刀子。”</br> 頓了頓,微微揚起下頜,又緩了些聲氣道:“當然了,你的所作所為,也并不妨礙本官打心底討厭你,本官慣欠不得人情,你看好了,本官只幫你這一回,不為其他,為你當日取舍果斷地護了舍妹安危。”</br> 言罷,晏子言大步流星地走到廳堂西角,先開燈罩,將手里頭的策論往火上燒去。</br> 白紙黑墨,沾火就著。</br> 正這時,也不知是否是天意,堂門忽然被推開,帶起的一陣風將拿寫著策論的紙吹拂在地,剛剛從紙角燃起的一絲星火倏爾滅了。</br> 來人一身朱色冠袍,上繡五爪金龍,身后還跟著朱南羨與朱十七,不用問,當知這一位便是大隨的儲君,太子朱憫達。</br> 屋內(nèi)一眾三人齊齊跪地跟朱憫達見禮。</br> 朱憫達只道了句:“御史大人平身。”目光落在地上燒了一角得紙上,冷笑了一聲道:“怎么,是誰膽敢背著本宮毀尸滅跡么?”</br> 堂內(nèi)鴉雀無聲,晏子言額頭瞬間滲出細密的汗。</br> 朱憫達微微掃晏子言一眼,吩咐道:“晏三,將地上的紙撿起來,呈與本宮。”</br> 晏子言應了聲“遵命”,起身去拾策論時,臉上血色已退盡了。</br> 朱南羨如丈二和尚,尚未瞧明白眼前這究竟是個什么情況。</br> 早先十七來找他,說惹了皇兄生氣,請他去勸,又提起應天府的蘇知事也牽扯其中。正說著,東宮親衛(wèi)就來請十七了,說蘇知事正在詹事府,太子命傳他過去受審。</br> 京師衙門還有哪一位知事姓蘇?也是聽到這,朱南羨才一頭霧水兼之火急火燎地跟了過來。</br> 眼見著晏子言拾起策論的指尖隱隱發(fā)抖,蘇晉撐在地上的手指微微屈著仿佛要扣穿地面,朱南羨頗有所悟地想,哦,問題大約是出在這張被火舌卷了一角的紙上吧。</br> 也是,的確該燒。朱南羨想。</br> 于是就在朱憫達要接過那張策論的一瞬間,朱南羨一把將其奪過,塞進了嘴里。</br> --------------------------------------------------------------------------------</br> 作者有話要說:【!注】:特此注解,想聲名一下,我本人對北方的盆友們并沒有甚么誤會。</br> 其實喜歡明史的妹子可能看出來了,這個案子是源于歷史上真實的事件,明□□時期的“南北榜”案,當時為了把皇權收回中央,誅殺功臣,又因為元朝的舊皇室逃到了北方,所以朱元璋殺了不少北方文化人,造成南北文化差異。</br> 再啰嗦一句,這個案子對后世影響極深,直接造成了后世對人才的錄取制度并不是完全平等取仕,而是按地方分配名額,比如現(xiàn)在的高考也是這樣的。</br> 當然我這寫的,是各種添油加醋隨便亂編,大家不可盡信。</br> 只關于南北差異這一點,前史之鑒,不敢造次,請大家多多包涵,么么噠(づ ̄3 ̄)づ。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nèi)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nèi)。</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