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李振東當了一高中的校長,面對的是如何把這所重點高中越辦越好。他清楚地知道,大的教育政策,在目前以高考為前提的辦學模式下,很難進行。但這并不等于對現(xiàn)有的教育不做任何變革。“從來就有的,一定是對的嗎?”對習以為常的事情進行反思、咀嚼、琢磨,使他站在全新的視角看問題。而且,他會從一系列“小問題”中看到大的問題,這就是李振東的過人之處。
常常,有一些習慣,我們不以為然。然而作為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意間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
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著、做過,卻沒有仔細在想“該不該”和“怎么樣”。然而對于教育者,這些事情因為聯(lián)系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問。
作為校長,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最關鍵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主體——學生的尊重是十分重要的。作為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一些習慣,是不是都考慮了對學生的尊重?因為這些習慣太普遍,太無意,因而太習以為常,似乎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人人都這么做的,所以很少有人細想它們的缺失與合理,而恰恰就是這些微小處,幾乎“沒過腦子”的習慣,在折射著,體現(xiàn)著教育者的理念。于是,李振東決定,在全校開展一次“深化尊重教育,反思教育習慣”的研討活動。他親自動員,制定研討活動的方案。
有些老師不理解,說李校長一上臺不抓大事,怎么抓起這么雞毛蒜皮的小事了。李振東聽了一笑,說:“教育哪有小事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呀!”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在學校看到那些生動的事例,讓老師們深刻地反思,有多少現(xiàn)行的教育習慣需要改變。
遲到了,請輕輕地走進教室
上課已經好一會兒了。老師正講到興頭上,同學們也正聽得津津有味時,一聲突然傳出的“報告!”,打破了漸入佳境的課堂氣氛,老師的思維中斷,學生的目光齊刷刷地移到門口。如果老師反應不及時,馬上就會有另一聲“報告”接踵而來。還有膽小的學生,在門外已經怯怯地喊了幾聲“報告”,里邊講著課的老師根本沒聽見。看到有些學生的目光異樣,老師還以為自己哪兒講錯了或出了什么事。在下面的提示下,才知道外面有人,恍然大悟的老師叫進了遲到的學生,卻已忘記自己剛才說到哪兒了……
遲到喊“報告”,得到老師允許方可進入教室;向老師說明原因后才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既然不同的“報告”聲會有不同的結果,都要對課堂秩序造成影響,李振東想到:為何不請遲到的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呢?學生遲到肯定有原因,很少有故意搗亂而晚來的。在課堂當時詢問,無論老師還是所有學生,精神都無法馬上集中,而因為遲到的個別人而耽誤大家的時間,實在是得不償失。
李振東要求全校所有的老師都在班里嘗試:凡是上課遲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報告’,自己直接開門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時有的老師還擔心,會不會使遲到的人數(shù)大幅度增加呢?結果相反,以前的尷尬局面都避免了:晚到的學生往往用帶著歉意的目光和老師交流后,趕忙投入到課堂學習、思考的氛圍中。等到下課后,他們又會馬上主動找老師說明遲到原因。這個改變還有個意外的收獲,那就是學生跟老師的距離更近了。
鈴聲響起,我就是任課老師
李振東發(fā)現(xiàn),長時間當班主任的老師,可能都會有這種的感覺和工作方式:班級就像自己的家。在自己的課上看到班里有什么問題就想說,聽到科任老師反映問題也要說,有時上課后先嘮叨十幾分鐘成了習慣。往往,班主任老師還認為這是自己負責任、對班級有感情的表現(xiàn)。
終于有一天,二年四班的一個學生忍不住說:“老師,我希望在您上課的時候,更多地聽到的是英語課……”對老師占用上課時間講非課內知識提出了婉轉的“抗議”。
李振東知道這件事以后,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反思:課時寶貴,學生提出批評是對的。如果學生上我的課干別的事,我肯定也會不高興,說他們“不務正業(yè)”。那我上課時說班里的事又該怎么算?班主任管理班級是履行責任,但也是任課教師。當課表上排的是“英語”而不是“班會”時,班主任的身份應該首先是英語老師。如果班主任還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就意味著縮短了教學時間,損害了學生的學習權利,而學生們是無處討要這失去的時間。同時,這樣還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李振東在二年四班召開了個座談會,請學生們談想法,全校四十多個班主任老師都去傾聽。一件小事,使班主任老師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學生該怎么進老師辦公室?
“報告!”……“報告!”……教師辦公室的門口,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幕:學生喊了半天“報告”,屋里的幾位老師因為不知是找誰,就誰都沒答應。結果可能是:“報告”聲再次響起時,已經有了些膽怯。終于有一位教師抬頭起來環(huán)顧周圍的同事,見都沒反應才發(fā)出短短的一個字:“進!”
另一個場景是,辦公室里的老師都在伏案工作,門“吱”的一聲被推開了。幾位教師同時抬頭,只見一個學生一手握著門把手,身體向里探著張望。“找誰?”窘迫的學生似是自言自語:“不在”,便抽出頭不見了。這邊,屋里的老師頗有微詞,“也不知道喊報告,不懂禮貌!”
每天,這樣的情形都會在許多辦公室的內外頻繁發(fā)生,很多學生都有過喊了報告,卻因為老師沒聽見而被“晾”在門外的經歷。
李振東從這些“小事”中想到:辦公室的門就成了師生之間正常交流的一道障礙。特別是面對的已有強烈自尊心的高中學生,有時難以啟齒喊“報告”,便會采取推門而入的“不夠禮貌”方式。于是,李振東在間操時間向全校學生宣布:“到辦公室找老師不用喊報告,但請敲門。”起初,是學生們不習慣了。李振東就讓人在各個教師辦公室的門上很認真地貼上了一張字條:“尊重,從敲門開始”,因為朋友式的會面也有禮貌要講。
變“報告”為“敲門”,使師生間的交流暢通了。辦公室成為學生的資源庫,誰“點擊”的次數(shù)多,誰占有的資源就多,誰的問題解決得就好。師生的關系也融洽了很多。
老師對學生也應當心懷感激
李振東也有自己的反思:初為人師時,為掩蓋自己的年輕而盡快樹起師道尊嚴,他學著老教師的樣子,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和命令式的語氣對待學生,就是認為學生聽老師的話天經地義。結果,學生們好像很怕他了。但當面一樣,背后又一樣,很少聽到他們說心里話。不能交心怎么達到教育的效果呢?
李振東的話引起了許多老師的共鳴。三年五班的杜老師說:“在我的印象里,媽媽從來沒對我說過‘感謝’二字,因為在她的意識里,我是屬于她的,理應為她做一切事;我的老師也從未對我說過‘感謝’,因為老師對學生永遠是師恩似海,怎敢企望老師的感謝呢?而這一切在我的意識里也形成了習慣……”
肯定不只杜老師一位,很多當老師的都有這樣的思維定勢。李振東對這一現(xiàn)象反思后,要求自己把學生看成是與老師平等的個體,有受到尊重的權利;老師不能理所當然地享受一切,而應該學會感謝,當然包括感謝學生——
感謝科代表幫自己給全班同學發(fā)批改后的作業(yè)本;感謝值日生把黑板擦得那么干凈;感謝學生能夠承認并改正自己的錯誤;感謝同學們認真聽好每一節(jié)課;感謝一位因塞車氣喘噓噓地趕著跑來卻已遲到的學生……李振東真誠地感謝學生為支持自己工作所做的一切努力。而逐漸適應了老師經常性感謝的學生們也從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更加自尊并懂得尊重他人。
李振東的作法,輕輕地,悄悄地,改變一個不被人過多細想的習慣,給一高中老師帶來了與學生心靈的溝通。老師們慢慢感覺到:學生們愿意和自己在一起了,可以說說心里話了。這中間的和諧與快樂妙不可言。于是,老師們指點家長真誠地感謝孩子的努力;引導學生利用每天放學總結的時間互相感謝:感謝值日班長一天的操勞;感謝值日生為大家創(chuàng)造的整潔環(huán)境;感謝科代表把我的作業(yè)收起來交給老師;感謝老師在課堂記錄本上對自己的批評,它會使我少走彎路……一陣一陣的感謝聲在一高中的校園里回蕩。師生的關系更加和諧了。
李振東在這些教育教學細小的“小事”上做足了大文章,對這些日常教育習慣進行了有益的反思,以及由此帶來的行為矯正,使一高中教師的教育觀念大為轉變,學校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可喜的新之家。新上任的市教育局長周健得知此事,他來到一高中調研,想聽聽李振東介紹一下經驗。
李振東淡淡的一笑,說:“其實,也沒啥經驗可介紹的。教育要細雨無聲,要防止大轟大嗡。轉變教育觀念不需要高精的儀器和設備,而只需要一顆真誠、敏感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fā)現(xiàn),咀嚼和反復琢磨。”
周局長聽了,連連點頭,一個勁地叫好。李振東想了一下又說:“在當今價值多元的社會中,教師遇到的道德問題也不少。教師也是人,也生活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在思考中學習,教師本人也是學習者;在交往中學習,教師本人也是成長者。教師在完善自己人格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學生人格的發(fā)展。教師和學生都發(fā)展了,我們一高中這所重點高中也就自然而然地發(fā)展了。”
這就是李振東的教育發(fā)展觀。
一個星期過去了。宋曉丹一直呆在家里,她不敢出門,怕見所有認識她的人。這也難怪,從市教育局長、黨委書記,市十大廉政標兵之首,市級后備干部的高位上一下子跌落下來,削職為民,這是一般人都難以承受的。在“雙規(guī)”的四個多月的日子里,宋曉丹一直堅持著,咬著牙,恒著心,不掉一滴眼淚。她相信自己不是黑社會,沒有什么經濟問題和大的錯誤,她沒有產生過輕生的念頭。她一直憋著一股勁。如今事情結束了,她又重新獲得了自由,憋著的勁一下子全散了,火也一下子全出來了,幾天的工夫,她滿嘴起的都是大水泡,嗓子也啞了,說話都費勁。
李振東每天晚上都準時來到她家,給她買來一天吃的蔬菜和水果,還買些魚和肉類,還親自下廚房幫著做飯做菜。等都做好了,兒子也放學回來了,看著這母子倆吃上了晚飯,他才離開。這么堅持了幾天,宋曉丹發(fā)話了:“李振東,你走吧,這不是你的家,以后也不要再來了。我堅強,能挺過去,我不需要你的憐憫。”
“曉丹,你別這么說。你現(xiàn)在有困難,我來幫助你不行嗎?”
“不行,你走吧。快走。”宋曉丹板著面孔說。
“我不來了,你能下樓買菜去嗎?”李振東問。
“這……”宋曉丹無法回答。她確定不敢下樓,不敢見認識自己的人。
“我了解你。你別嘴硬了。從那么高的位子上下來,你需要有個心理適應的過程。別一個人把自己關起來。出去透透‘風’,其實,當不當那個‘官’還能怎么樣呢?”李振東平靜地說。
宋曉丹沒再說什么。她確實心里有障礙,一想到過去,就熱血沸騰,一看到現(xiàn)在,就心驚肉跳。她還沒有跳出這個“怪”圈。
第二天晚上,李振東不僅自己來了,還把妻子馬麗嬌和女兒萍萍一同帶來了,這讓宋曉丹感到十分不安,她用不滿意的目光看著李振東,那意思十分明顯,你干嘛把她們帶來呀,這不是要看我的笑話嗎?
馬麗嬌是第一次進宋曉丹的家門,她本不想來,是丈夫李振東勸她,說宋曉丹現(xiàn)在心里有障礙,需要人主動去接觸,幫她度過難關。看到身體消瘦,滿臉皺紋,滿頭白發(fā)的宋曉丹,馬麗嬌幾乎不敢相信,這就是四個多月前叱咤在教育戰(zhàn)線的那個女局長嗎?她滿臉笑容地走過去,親切地叫了一聲:“宋大姐。我來看您來了。”
看著這個當年把自己丈夫奪走的馬麗嬌,宋曉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不過,她還盡量裝出笑容,“您好,馬老師,快請坐吧!”
“宋阿姨好!”李振東的女兒李萍萍親熱地叫著,來到了宋曉丹的面前,這孩子宋曉丹過去只見過一次,還是小的時候,現(xiàn)在已經大了,細看看,她的眼睛,她的鼻子,還有那張嘴,和自己的兒子李曉東長的是一模一樣,難怪,這都有著李振東的血緣關系呀。“你叫萍萍吧,長得這么漂亮了。”宋曉丹笑著說。
“阿姨,您的頭發(fā)怎么全都白了呢?聽媽媽說,您很年輕,很漂亮,可是……”萍萍站在宋曉丹的面前,撅著小嘴說。
“小孩子,別亂說話。宋阿姨是病了,吃了一種藥過敏,頭發(fā)就都白了。過幾天病好了,不吃藥了,阿姨的頭發(fā)就會都變黑的。”馬麗嬌在一旁趕緊說。
宋曉丹苦笑了笑,沒有說什么。
馬麗嬌給宋曉丹拿來了幾盒補品,還有一些水果。看著宋曉丹這副模樣兒,她很受觸動,也很傷感,她想了想說:“宋大姐,您也別上火,事情都過去了,您千萬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呀。這些天,我也一直睡不好,一想起你,我,我這心里頭也難過,也許,也許這一切都是我的錯……
“這……這和你無關。”宋曉丹趕緊說話。
李振東默默地站在那里,一句話也不說,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
第二天中午,王雨佳來了,見到宋曉丹什么也不說,撲過來抱著她就是大哭,宋曉丹也跟著哭。兩個要好的女人,整整哭了一個中午。眼睛哭紅了,淚也哭干了,王雨佳說:“宋姐,干什么不好,非要當那個破官呢,要是不當教育局長,你也不會出事。就在咱一高中當校長,有多好呀!”
宋曉丹用毛巾擦了擦眼睛,感嘆道:“雨佳呀,現(xiàn)在說什么也沒有用了,世界上最買不到的就是后悔藥了。也許,我宋曉丹就這個命吧!”
“那你,那你以后想干什么呢?還在市教育局嗎?”王雨佳問。
“這,這我還沒想好。教育局我肯定不能再呆下去了。”宋曉丹說。
“宋姐,你還回咱一高中得了,我們都非常歡迎你。”王雨佳真誠地說。
宋曉丹笑了笑,然后搖了搖頭。“一高中我不能回來。我沒臉見大家呀!”
“唉!”王雨佳嘆了一口氣,“可也是。”
下午,教育局副局長張寶明來看宋曉丹,他緊緊握著她的手,吃驚地說道:“宋局長,您,您的頭發(fā)怎么都白了呢?”
宋曉丹趕忙糾正道:“你可別叫我宋局長,我已經不是局長了,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了。”
“是。是。我這是叫習慣了,一時改不了嘴呀!”張寶明趕緊說。
“寶明啊,不是有那么一句話,一夜愁白了頭嘛。我這次是切身體會,過去我是一根白發(fā)沒有,這一場風雨,我是滿頭銀絲了。”宋曉丹笑著說。
“曉丹啊,這也沒什么,人活一世,什么事情都要經歷才是呀。不是有句名言,叫經歷就是財富嘛!官這個東西,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別把它看得太重了。只要身體好,就是最大的本錢。不管你是局長還是普通老百姓,我張寶明都是你的好朋友,都不能忘記你。”張寶明真誠地說。
“寶明,我信你的。當初對你可能差了點,千萬別介意呀!”宋曉丹說。
“我不介意,介意我就不會在你是普通百姓的時候主動上門來看你了。”張寶明笑著說。
這時宋曉丹想起了那個圍在自己身邊轉來轉去的紀委書記黃德仁,她問:“黃德仁怎么樣?他為什么沒來看我?”
“你說老黃啊,他已經調離教育局了。”
“去了哪里?”
“去市文聯(lián),當了副主席,愛好古典詩詞,正好發(fā)揮他的作用呀。”張寶明回答。正說著話,家里電話響,宋曉丹拿起一聽,是個陌生的男子。
“你是宋曉丹同志嗎?”
“是。請問您是……”
“我是新任教育局長周健,聽說你出來了,本想到你家里去看你,可又不知道你是不是方便,就打電話問候一下。”
宋曉丹和周健認識,但并不太熟悉,她馬上客氣地感謝一番。
周局長在電話里除了慰問以外,更主要的是關于她的工作安排征求意見。留在教育局機關可以,去市直別的機關也行,市人事局負責安排。如果去教育系統(tǒng)所屬的學校,可以任選。總之,在工作安排上,充分尊重宋曉丹個人意見,并盡最大努力安排好。
宋曉丹對周局長的好意再次表示感謝,并說到底去哪里還沒有考慮好。等最后決定了,再向周局長匯報。電話談了十多分鐘,就掛了。
張寶明說:“曉丹啊,信我的話,就在教育系統(tǒng)工作吧,這里人熟為寶。再說,大家對你的情況也都了解,不會為難你的。”
宋曉丹想了想說:“到底去哪兒,我還真沒想好,我再好好考慮考慮吧!”
張寶明和她握手告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