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十八
辨家數(shù)如辨蒼白【評析】
“以識為主”是辨體的前提,而所謂“辨家數(shù)”,重在識辨各家各派之“體制”。《詩辨》曰:“詩之法有五”,其一為“體制”;又專論《詩體》,有“以時而論”之體,有“以人而論”之體。其《答吳景仙書》又強調“作詩正須辨盡諸家體制,然后不為旁門所惑”,均指各家各派之文學特色與風格。“體制”,語出黃庭堅《書王元之竹樓記后》,然黃庭堅以文題相應為合于體制,似與嚴羽所論不同。朱熹《答鞏仲至書》曰:“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仍更洗滌得盡腸胃間夙生葷血脂膏。”(《晦庵集》卷六十四)則與嚴羽之意相近。
辨家數(shù)、辨體制的詩學思想對后世文學影響甚大。在理論方面,涌現(xiàn)出一批辨體的專書,如吳訥《文章辨體》、徐師曾《文體明辨》和許學夷《詩源辨體》等;在創(chuàng)作方面明清詩學也嚴分古、近體,五、七言,如王世貞《王氏金虎集序》說:“五言古蘇李其風乎,而法極黃初矣。七言暢于燕歌乎,而法極杜李矣。律暢于唐乎,而法極大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