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21章 宣元殿萬事俱備
天道輪回,地道渺渺,歲月無情,人生幾何。哪怕貴為天子,雖享有萬乘之尊,卻難得百年之壽。
今番乃是洪光十四年,又是一個該履行三年之約的日頭。
寢殿內,左右近侍正為肅宗整理衣冠,因是萬國會,規(guī)格甚高,帝君當著冕服,以示隆重。
玉藻邃延,日月升龍,副其德,章其功。
黼黻文繡,降龍路車,顯其仁,光其能。
碩大的皇宮,內侍宮女們進進出出,忙里忙外,而肅宗則是靜靜佇立,心口沉悶。
這位春秋正盛的帝王,卻是須發(fā)半白,容顏蒼老許多,今日更是帶著幾分病態(tài)。他心底很是厭惡萬國會,每每到了這日子,便是食不知味,寢必失眠。只因那喪權辱國的契約,梗在胸口,如若刀絞,磨人心神。
當年穆宗兵敗,留下奇恥大辱,讓梁國一度頹疲,盡管他晚年休養(yǎng)生息,減免賦稅,勤政恭儉,奈何天不遂愿,一直未能重現盛世榮光,郁郁而終,將難題丟給了后世子孫。
而繼任者肅宗天性忠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即位初期,善于納諫,廣施仁政。
提及此,還不得不說一些個趣事。
洪光二年,有個清正廉潔的御史,名為陶真。他為人耿直,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時常濺到肅宗臉上,但肅宗一邊衣袖擦臉,一邊耐著性子聽完,面無異色,未曾降罪。
然有一日,陶真上書請求撤掉戶部侍郎李繼科,緣由是其平庸無能,難當大任。恰巧那李繼科是肅宗寵妃的親弟弟,肅宗犯難,琢磨一陣,降旨讓李繼科外任刺史。孰知陶真得了消息,大呼不可,如此庸才,豈能管理州縣?遂與肅宗據理力爭,肅宗爭不過,只得放棄。待其回到后宮后,對李貴妃無奈道:“汝只知為弟要那刺史之位,汝豈知陶真為御史乎!朕奈若何乎?”
由此觀之,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能守祖宗法度,尚德緩刑,體諒他人,時常不計較下人過失。若在昌盛之年,不失為“守成賢主”。
然可嘆可悲,當下梁朝外有強敵環(huán)飼,內有奸臣擅權,冗兵嚴重,土地兼并,都道是“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暗地里矛盾沖突不斷。
這樣的情形之下,需要的則是機敏果敢、睿智勇武之君,革除弊政,當機立斷,救國救民,中興國家。與此相論,肅宗并不適合,他文弱溫厚,優(yōu)柔寡斷,太過仁慈。雖算不上昏君,但也絕非明主。
這個皇帝從諫如流,卻是沒有主見;信任官吏,卻是忠奸莫辨;意欲改革,卻是畏首畏尾。以至于朝令夕改,一反一復,吏無適守,民無適從,結果什么事也辦不成。
在此,不得不慨,明君者,非明人也。其須得審時度勢,果敢堅毅,雄才大略,善于變通。
唉,只能說蕭恪的確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
“陛下,已收拾妥當,是否前往宣元殿?”總領太監(jiān)蘇進拱手靜立一旁,彎腰請示道。
“去吧,時候不早了”,肅宗擺擺手,心下焦灼,步伐沉重。雖說這些年嫁到邶國去的多是宗女,并非他親生女兒,但他本是個心善厚道的,瞧著和親之時,皇族宗室骨肉離別,抱頭痛哭之景,亦是唏噓不已,心痛難忍。
諸多時候,他曾心下盤算,寧可多給予一些財糧,喂飽邶國,去了那嫁女和親之約,省得百年之后被史家戳脊梁骨。
可現實總是殘酷而敏感,豈能隨人愿?
和親,聽起來美好,實際卻滿是辛酸。很多時候只有弱國才采用這等溫柔方式,確保王朝暫時的和平穩(wěn)定。靠女人聯姻這一綏靖政策在男尊女卑的國度,屢見不鮮。從古至今,這個決策從來都是斷斷續(xù)續(xù),一直都沒從根本上消除過。
只一句,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女人只能成為貢品。
蘇進得了肅宗答復,轉身朝外大呼道:“擺駕宣元殿?!?br/>
少頃,眾侍衛(wèi)抬了龍輦,迎了肅宗上駕,一路浩浩蕩蕩往那前殿而去。
且說那宣元殿,是梁朝皇帝舉行宮廷宴會、觀賞表演、會見來使的主要場所。史書曾有記載,在宣元殿舉辦的國宴,成百上千場,殿前和廊下可坐好幾千人。除此之外,還有開敞的廣場,不僅能表演百戲,還可對擊馬球,一決高下。
行大宴的準備事儀由尚寶司負責,殿上預先擺好御座,鋪上黃麾,周圍設護衛(wèi)二十四人伺立。教坊司則設九奏樂歌于殿內,設大樂于殿外,舞雜隊候在殿外。光祿寺設酒亭于御座西,設膳亭于御座東,設珍羞美味于酒膳亭東西側。
皇太子座位于御座東西向。諸王及使臣以次由南而東西相向設座。群臣四品以上在殿內,五品以下在殿外招待。
太后、皇后、嬪妃、公主及誥命夫人等有頭有臉的女眷則在殿內另一側安排席位,拉屏風隔開,另安排宮中司壺、尚酒、尚食等一班人等伺候。
目今大殿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只待這大會開幕。
榮王府外,幾輛馬車停滯,一干奴仆神色恭謹。
不多時,府門大開,蕭煜并蕭暄先后踏出,兩人分別著親王與世子服,一身貴氣,威嚴盛隆。
“暄兒,這次隨為父去那萬國會,可有不安?”蕭煜偏頭望著比自己矮許多的女兒,寵溺一笑。
蕭暄尚不過六歲,乃是第二次參加萬國宴,由于時限不短,年齡太小,已是記不清第一次參會的感覺了。
“不就是一個面見各國使臣的宴會嗎?兒子何足懼哉?”蕭暄兩嘴角向下一彎,撇撇唇,毫不在意道。
聽著蕭暄的滿不在乎的口氣,蕭煜一愣,隨即哈哈大笑道,“不愧是我榮王府的世子,這氣量豈是平凡。好!既然如此,那就動身吧?!?br/>
言訖,眾人上了馬車,齊齊往皇宮趕去。
馬車內,蕭暄負手于后,端坐榻上,一副深思熟慮之樣。
今日,不知何事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