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前度劉郎今又來
(一)
要說唐代詩人中最有韌性、最倔強、最氣人的,當屬劉禹錫。為什么這么說?有詩為證。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前度劉郎今又來”,你說,對那些排擠他的人來說,氣人不氣人?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后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于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與器重。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屢遭貶謫。會昌二年,遷太子賓客,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于滎陽。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劉禹錫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zhì)性,分析“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劉禹錫的詩文很多人都知道,比如課本中要背誦的《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就表現(xiàn)出了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即使在被貶的幾十年里,都能在凄苦的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那樂觀的一面。
劉禹錫還有一種倔強的性格,古代有太多詩人、詞人不得志,很多甚至郁郁而終。下面這兩首詩讓人看了不禁佩服劉禹錫的這種倔脾氣。
劉禹錫因為參加朝廷變革,與柳宗元等八個人一起被貶為司馬,稱之為“八司馬”。而劉禹錫被貶朗州,幾年過去,朝廷里有人又想起用劉禹錫和柳宗元他們。
于是,劉禹錫回到了長安。一些權(quán)貴人士都到長安玄都觀賞花,看著這些人,劉禹錫哪能忍得住,就寫了一首詩。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京城的路上車馬不息,卷起的塵土撲面而來。沒有人不知道是去看花的人回來了。那玄都觀里的千里桃樹,都是我劉禹錫走后才栽種的。十年之后,長安已是另一番景象。
雖然是寫桃花,可是在諷刺那些權(quán)貴趨炎附勢,這些如今風風光光的人不過是靠排擠他人,諂媚權(quán)貴而得來的。
這首詩讓那些“看花的人”覺得被諷刺了呀,氣得不得了。于是剛回到京城的劉禹錫和他的小伙伴又一起被貶了。
故事并沒有這樣結(jié)束。
時間又過了十來年,劉禹錫又回到了長安。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diào)回洛陽。大和元年(827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
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后共歷二十三年。
此時當權(quán)之人已經(jīng)換了一批又一批,而當年的核心人物已經(jīng)死去多年。
我劉郎可不是好惹的!被貶的劉郎更比你們活得長久!于是,劉禹錫又寫下《再游玄都觀》。
此詩前面還有一段序文,劉禹錫介紹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眼下就是重回長安去看了那當年的玄都觀。如今已是蒼涼景,那百畝的玄都觀一半都是苔蘚,千樹桃花早已不在,只剩下一些菜花在風中擺動。當年種桃樹的道士去了哪里?
“桃花凈盡”,那些當年如桃花燦爛的人,還剩幾個?不是死了,就是已經(jīng)沒有什么權(quán)勢了。可是我劉郎又回來了,你們好多人是不是已經(jīng)去見閻王了?
這首詩,既是回到京城的喜悅,更是對那些當年排擠他的人深深的嘲笑和鄙視。
千年之后,通過這首詩,我們依然仿佛能看到劉禹錫的眼神,那對排擠他的人的輕蔑眼神:
“有本事再來貶我一次啊!”
(二)
在唐代的著名詩人中,絕大多數(shù)人喜愛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杜牧更甚于劉禹錫。
原因很多條,最重要的一條,恐怕是劉禹錫太傲,容易得罪人,有時還太偏執(zhí),不像白居易那樣隨和,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同時又不失正直。他全憑自己的才學贏得了在朝中和文人圈子里的地位,個性與柳宗元相近,但恐怕還要犟一些。《舊唐書·劉禹錫傳》說他“既任喜怒凌人,京師人士不敢指其名”,又說他“恃才褊心”,這都是指他恃才任性、疾惡如仇和盛氣凌人的一面而言的。
不過,說劉禹錫“恃才”,也沒冤枉他,因為他性格中的確有恃才自傲的地方;但說他“褊心”,卻似乎有點冤枉了他,因為他畢竟與彈劾過他的政敵竇群重歸于好,晚年又與白居易詩詞唱和,趣味相投,如果他心胸狹隘,就很難做到這些,也很難與白居易如此交好。
也許正是由于他這種倔強固執(zhí)、不輕易服輸?shù)脑娙藗€性,才使他一生“久落魄”,長期貶謫為外官,被朝廷拋擲于巴山楚水、南蠻荒涼之地達二十三年之久。
但是,詩豪就是詩豪,劉郎就是劉郎,劉禹錫一路被貶一路歌,在命運的重重打擊之下,卻仍能吟唱出極富豪邁氣質(zhì)的詩篇。
和很多著名詩人文人一樣,劉禹錫也是年少得意、名動京城。十九歲的劉禹錫游學洛陽長安,名播士林。二十一歲的劉禹錫進士及第,春風得意。前途本一片光明,卻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失敗,三十三歲的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也就是后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說的“巴山楚水凄涼地”。
而立之年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劉禹錫卻仕途不順,遭此打擊。一般人也許就一蹶不振了,但劉禹錫并沒有,路上還寫下這首《秋詞》,告訴世人他并沒有萎靡不振,依舊元氣滿滿!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回首看劉禹錫這一生,可謂是一生不得志。但是他從未后悔,開開心心的活到了古稀之年。他一生都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堅定自己的信念。正如他在《浪淘沙》中所言的: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正月至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夏在夔州任刺史,作《竹枝詞》十一首。這是其中一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的第二首《烏衣巷》最為膾炙人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
劉禹錫的一生雖然是風雨艱辛,但是他的身邊卻一直有一位摯友,那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和劉禹錫是同科進士,同時參與“永貞革新”,又同時被貶。當時,劉禹錫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他就是在這一帶研究竹枝詞;而柳宗元被貶永州(今湖南永州),他在這里寫下了《捕蛇者說》等名篇。
十年后,劉禹錫和柳宗元同時被召回京城,但是因為劉禹錫的那首桃花詩,又害得自己和柳宗元再次被貶,這一次劉禹錫被貶播州(今貴州遵義),柳宗元被貶柳州(今廣西柳州)。
柳宗元不僅沒有怪劉禹錫,還特意向皇帝上書說:劉禹錫的母親老了,他被貶到播州太偏僻,柳州稍微好一點點,愿意用自己的柳州換劉禹錫的播州。
柳宗元的上書感動了皇帝,皇帝雖然沒有同意讓他們換,但是重新把劉禹錫安排到了稍微好一點的連州(今廣東清遠)。
在被貶的二十多年里,雖然劉禹錫和柳宗元無法見面,但是書信往來不絕,柳宗元就曾寫過一首《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實際上就是寫給當時和他一同被貶的幾位朋友: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可惜的是,柳宗元被貶之后,身體不好,沒能熬到朝廷讓他們回歸京城的那一天,47歲就死了。臨終之時,他把自己的兒子、書稿等后事都托付給劉禹錫。
劉禹錫沒有辜負柳宗元的期望,不僅整理出版了柳宗元的詩集《柳河東詩集》,還把柳宗元的兒子撫養(yǎng)成人,后來中了進士。
劉柳二人的友情,如同黑暗中的明星,照亮了兩人灰暗的天空。
劉禹錫活了71歲,這在古代來說也算是長壽了。這與劉禹錫的性格豁達、豪放是分不開。
(未完待續(xù),隨時補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