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選定英雄,我不自覺地背起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
手機(jī)里,一場戰(zhàn)斗正在進(jìn)行。
“嗖、嗖、嗖……”
李白的劍,在我手中并不聽使喚;李白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下一步會飛到哪里。
隊友的咒罵,比劍氣還濃。
但我不放棄。不放棄的不是劍氣,而是詩意。那冠絕大唐的詩意……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2021的中秋只能宅在北京家里。還好,有李白陪著我。
這一次,我?guī)эw全場。正準(zhǔn)備繼續(xù)排名上星,我卻身處一座大山之中。
“……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山中回蕩著長嘯。遠(yuǎn)遠(yuǎn)望去,我看見一個長衣飄飄的人,站在山腰的一塊巨石上,腳下是飄浮的云。
這首詩我太熟悉了,難道他是李白?
我這個激動啊,忙向著那個人追去。攀過一個山坡的時候,一不小心腳下一空,就失去了知覺……
不知過了多久,我的眼睛能勉強(qiáng)睜開了,漸漸看見了周圍的環(huán)境。
我醒前的一瞬間可能喊了一聲。要不然,房門怎么“咣當(dāng)”一聲開了?
黑暗中我迷迷糊糊看到,一位少年闖了進(jìn)來。
少年大約六七歲,身穿粗布圓領(lǐng)袍服,小袖,革帶束腰。看裝束,好像是隋唐時代的服飾。
我難道身處某個劇組?
“你是誰啊?”我問。
“我是明月奴。”
明月奴又是什么意思?
我猛然想起,名字里帶“奴”字的,如今的時代極為罕見,注定只在古時。所以,少年必定是身在古時。
這時,少年點燃蠟燭,屋子里亮了起來。我見少年衣著打扮也非常自然,不像是演員。
突然,我機(jī)靈了一下,難道我穿越了?
正當(dāng)我百思不得其解時,從另一間屋子進(jìn)來一個女人。只見她穿著淡紫色襦裙服,上穿短襦,交領(lǐng)領(lǐng)口,緊身窄袖,袖長不過腕,下著隱花長裙,佩披帛,腳穿麻色線鞋。女人外貌不算驚艷,卻也別有風(fēng)韻。
“公子,你怎么了?”想必她也是聽到了我的喊聲,也趕忙過來。
“嗯……對不住,我剛才做了個噩夢!嚇醒了,吵到你們了。我是在什么地界?這是在哪里?”我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這樣說。
“這里是東魯。你是在我家的書房。我剛才聽到你大喊了一聲,就趕過來看看。”
“原來如此……我怎么在這里?”
“大哥哥,我白天在街上玩的時候,看到你暈倒在街上,就喊母親一起把你抬回家,找了郎中給你看了看。郎中說你沒事,好好休息就行。”少年說。
“明月奴,你去睡吧。我?guī)瓦@位公子倒杯茶。”女人對少年說。
“好的,母親。”少年走出房間。
趁著女人去倒茶的空兒,我趕緊看看桌子上的書卷,只見打開的一本書上寫著“書贈青蓮居士”。原來,我是在李白的家里!
好在,對于我這個文藝男和歷史知識愛好者來說,腦子里的儲備,還夠應(yīng)付這一切。
對李白的一切記憶,在腦海中極速閃過。
如果這里是東魯,那這個女人就是李白的第三個妻子魯氏,這個少年就是李白和他前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李伯禽。
到東魯長居的前一年,李白出席了王維錯過的那個著名餞行活動。
大家送別的對象是賀知章和李白,不過,賀知章是榮歸故里,李白則是被長安拋棄。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經(jīng)過多次干謁和名人推薦,終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唐玄宗下旨召見。相談甚歡之后,李白成為朝廷供奉待詔翰林。
然而,李白在京城只待了兩年,就待不下去了。他桀驁不馴的性格得罪了權(quán)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高力士。
天寶二年,李白在翰林院當(dāng)差。翰林院里的文人墨客在古代可以說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李白同樣也不例外。
有一天,玄宗皇帝在宮中和楊貴妃喝酒玩樂,邀李白入宮同飲,并且讓他給愛妃作一首詩。
寫詩對于詩仙李白來說,小菜一碟。于是,趁著酒意,李白立刻吟了一組《宮中行樂詞》,共計十篇。
其四曰:
“玉樹春歸日,金宮樂事多。
后庭朝未入,輕輦夜相過。
笑出花間語,嬌來竹下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酒興正濃的李白一邊作詩一邊飲酒,因為靴子太過礙事,竟讓太監(jiān)高力士給自己脫靴。
高力士是當(dāng)時玄宗身邊的紅人,仗著皇帝的寵信,連朝中大臣都要讓他三分。李白讓他脫靴,他心中豈能不怨恨?
高力士表面上恭恭敬敬地給李白脫了靴子,還順帶夸李白詩作得又好又快。
但是,宴會結(jié)束之后,高力士就在玄宗和楊貴妃跟前告了李白一狀,說他恃才傲物,羞辱楊貴妃。
原來,李白在《宮中行樂詞》的第二首最后兩句中,用了西漢趙飛燕的典故,其中有一句“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這個趙飛燕是西漢劉驁的皇后,生前和劉驁十分恩愛,在劉驁死后被貶為庶人,最后自縊而死,結(jié)局十分悲慘。高力士就跟楊貴妃說,李白用趙飛燕的典故來給娘娘寫詩,這是在羞辱娘娘。
本來楊貴妃就對這個特立獨行的李白有意見,聽了高力士的話后,就更加氣憤了。枕邊風(fēng)一吹,連帶著玄宗皇帝也逐漸疏遠(yuǎn)了李白,再也不邀請他入宮作詩了。后來,唐玄宗決定干脆罷了李白的官,賞了一大筆錢,把他逐出京城了算了。
于是,在天寶三載夏天,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歸家游歷途中,李白遇上了杜甫,杜甫此時已經(jīng)多次參加科舉不第,在京城干謁投贈也是毫無進(jìn)展。李白當(dāng)時正是聲名遠(yuǎn)播、名揚天下,杜甫非常欽佩李白,所做《飲中八仙歌》就是明證。而李白對這位小十一歲兄弟的詩才也甚是看重。于是二人結(jié)伴同游梁、宋,并且遇見了高適。
當(dāng)時,李白屬于“曾經(jīng)滄海”,經(jīng)歷過朝廷供奉,待詔翰林,譽滿天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大有睥睨一切的氣概;而高杜二人卻“未窺門徑”,高適“求丐取給”,杜甫“屢應(yīng)不第”。
李白并未以位取人,反而與二人傾心相交。
三人同為大才子,惺惺相惜,都有遠(yuǎn)大抱負(fù)。高適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所作《燕歌行》有言:“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杜甫同期所作《望岳》則宣稱:“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相遇之后,三人一拍即合,結(jié)伴同游。四十六歲的高適,四十五歲的李白、三十四歲的杜甫,同游梁孝王吹臺,懷古憑吊,相談盡歡。
后來杜甫回憶的詩詞《譴懷》有記錄:“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這次短暫相遇,三人結(jié)下深厚友情。分手后,雖然第二年李白和杜甫后來還有一次交往,不過從此后,三人再未相聚。
與高杜二人分手之后,李白前往齊州考道箓。他一心想當(dāng)個道士。
最終,李白在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如愿成為道士。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fēng)九疊云錦張。”
李白經(jīng)常求道尋仙,晚年這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就進(jìn)行了總結(jié)。
這首詩后面的詩句,修道之意更明顯: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道人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