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危機同存
白象都,總理府。 ?</br>
看著參與會議的幾十名官員與將領,辛迪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因為這不但是三個月的第七次會議,而且跟之前的六次一樣,依然沒有達成內部共識,陣營分明的兩派依舊不肯妥協(xié)。</br>
辛迪非常清楚,這種情況再也不能持續(xù)下去了。</br>
可是,又能怎么樣?</br>
雖然坐在總理的位置上,但是辛迪沒有真正的決策權,最多只能算得上是起者,所有的決策都需要在部長會議上進行表決,并且獲得半數(shù)以上部長支持。如果跟國家的根本利益有關,還要拿到國會進行討論與表決。只有在獲得國會的授權之后,以辛迪為的政府才能采取行動。</br>
現(xiàn)在,連在政府內部達成共識都辦不到,怎么可能在國會獲得支持?</br>
討論還在進行,幾名搶著言的部長都是意猶未盡的樣子,似乎覺得不在這個時候把意見說出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其實,他們一直反復強調的只是自己的觀點與意見,沒有人仔細聆聽其他人的觀點與意見。</br>
這樣的討論,能有什么結果?</br>
秘書走過來的時候,辛迪靠到了椅背上,并且側過頭去。秘書在他耳邊低語時,他的表情沒有生明顯變化。在秘書說完后,辛迪才微微點了點頭,同時擺了擺手,秘書也就識趣的退開了。</br>
隨著辛迪在桌上敲了幾下,還在言的那名部長才閉上了嘴。</br>
“剛收到消息,華夏的遠航艦隊已經(jīng)出港。”辛迪的目光在房間中緩緩掃過。“與我們之前收到的情報一樣,這支艦隊有兩艘航母,而且都是今年服役的常規(guī)航母,護航的驅逐艦與護衛(wèi)艦多達十二艘,此外還有四艘補給艦,以及數(shù)量不明的潛艇。根據(jù)可靠消息,在這兩艘航母上,至少有兩個中隊的J-2oc戰(zhàn)斗機,總數(shù)為二十四架。如果華夏當局對外宣布的消息沒有錯,那么這支艦隊將在一周之內抵達。也就是說,不管我們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得在七天之內做出決定。如果我們依然沒有在該問題上達成共識,那么七天之后,我們肯定什么都做不了。”</br>
“沒有七天,最多只有三天,而且最好現(xiàn)在就做出決定。”國防部長帕卡斯說道,“如果我們要做點什么,那么至少需要四天才能完成前期準備工作。考慮到可能出現(xiàn)的變數(shù),最好能多給幾天時間。如果我們沒有能夠在三天內做出決定,那么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是看著華夏艦隊在我們家門外耀武揚威了。”</br>
這下,會議室里頓時熱鬧了起來。</br>
對此,辛迪早已經(jīng)見怪不驚。</br>
與之前六次會議一樣,這次也不會有任何結果。</br>
半個小時后,辛迪宣布會議結束,讓參會人員離開了總理府。只是,他沒有休息的機會,因為花旗特使已經(jīng)在會客廳等了半個小時。</br>
要不要會見花旗特使?</br>
回到書房之后,辛迪思考了一陣,才把秘書叫了進來。</br>
三個月前,華夏當局正式宣布,將在年內組建一支艦隊進行環(huán)球航行,對眾多友好國家進行訪問,推進與這些國家在國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而且訪問的個國家就是白象南面的錫蘭。</br>
隨后,在華夏國防部的官方網(wǎng)站上出現(xiàn)了一條不顯眼,卻非常重要的公告。華夏將為錫蘭提供包括戰(zhàn)斗機、裝甲車、巡邏艇與潛艇在內的眾多武器裝備,并且?guī)椭a蘭培訓操作這些武器裝備的人員。雖然幾天后,華夏國防部的新聞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對此做了說明,華夏援助給錫蘭的都是二手裝備,并不是新式裝備,但是站在白象的立場上,華夏提供無償援助的政治與外交意義更大,軍事意義反到不是很明顯。錫蘭只是彈丸小國,哪怕獲得了新式裝備也不可能對白象構成威脅。通過軍事領域的合作,跟華夏走近,甚至成為華夏盟友,那才是威脅。</br>
到此,辛迪不得不仔細考慮對待此事的態(tài)度。</br>
只是,局勢的展顯然比辛迪預期得快得多。</br>
在華夏援助的第一批二手戰(zhàn)斗機運抵錫蘭的當天,錫蘭國防部長就公開宣布,將向巴鐵尋求人員培訓方面的幫助。幾個小時后,第一批巴鐵軍事教官乘坐的客機就降落在了錫蘭都的機場上。</br>
這下,事情變得復雜了。</br>
看上去,巴鐵派遣教官去幫助錫蘭掌握由華夏提供的二手戰(zhàn)斗機在情理之中,因為華夏提供的F-7mg同樣在巴鐵空軍服役,而且由巴鐵空軍使用了幾十年,反到是華夏空軍沒有大批量裝備這種戰(zhàn)斗機。在聘請教官的費用上,巴鐵的肯定更加低廉。此外,在文化上也更有認同感。</br>
問題是,只是提供培訓?</br>
幾天后,辛迪就收到了確切情報,巴鐵派往錫蘭的不止有空軍的教官,還有數(shù)百名軍事顧問。</br>
在這幾天里,又有幾批巴鐵軍事人員到達錫蘭。</br>
接下來生的事情,也就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了。在巴鐵軍事顧問的協(xié)助下,錫蘭當局開始整編軍隊,所有親白象的高級將領與軍官先后被清掃出門,而掌握實權的全都是親華夏與巴鐵的將領。</br>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錫蘭軍隊就被巴鐵軍事顧問控制了。</br>
這還了得!</br>
要知道,巴鐵是白象的夙敵,兩國爆了三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而算不上戰(zhàn)爭的沖突幾乎就沒有中斷過。如果讓巴鐵控制了錫蘭,等于在白象南面開辟了一條戰(zhàn)線,實現(xiàn)了對白象的半包圍。考慮到東面的東巴、還有北面的華夏,白象等于是四面環(huán)敵。如果戰(zhàn)爭再次爆,白象還有活路?</br>
當時,就有軍方將領提出,立即采取行動,比如動一場軍事政變,推翻親巴鐵的錫蘭政府,建立一個親白象的政權。只是,在親白象的高級將領與軍官全被清洗掉后,拿什么去動軍事政變?</br>
震驚歸震驚,辛迪沒有喪失理智,而且知道問題不是出在巴鐵,而是出在華夏。</br>
沒有華夏的支持,巴鐵敢去錫蘭橫插一手?</br>
再說了,巴鐵的實力遠不如白象,可以說是自身難保,錫蘭當局憑什么認為靠巴鐵的支持就能不受白象控制?</br>
想清楚這層厲害關系,辛迪親自照會了華夏元。</br>
當然,趙耀國的答復沒讓他感到意外,也就是一些客套話。</br>
雖然趙耀國說話算數(shù),把應該在當月往錫蘭的援助物資,也就是足夠武裝一個師的裝甲車扣押了下來,但是巴鐵補上了這部分裝備,在當月月底之前就把數(shù)量相當?shù)难b甲車送到了錫蘭。更讓辛迪氣不過的是,一個月后,那些原本應該援助給錫蘭的裝甲車全部通過6路開進了巴鐵。</br>
到這個時候,辛迪已經(jīng)意識到,在搞事情的不是巴鐵,而是華夏。</br>
那么,接下來該怎么辦?</br>
如果是在兩年前,辛迪不會有任何猶豫,那些政府官員也一樣,肯定會立即兵,用一次短暫的軍事行動來解決所有問題。只可惜,今非昔比,在是否采取軍事行動的問題上,連辛迪都猶豫不決,更別說那些政府官員了。關鍵就是,華夏已經(jīng)用行動表明了捍衛(wèi)國家核心利益的決心。雖然錫蘭離華夏數(shù)千千米,但是華夏企業(yè)在錫蘭的總投資高達數(shù)百億,還有數(shù)千名華夏人在錫蘭謀生。更何況,華夏一直在跟錫蘭當局就租借罷加勒港進行談判。如果白象在這個時候出兵錫蘭,很有可能讓華夏認為對其核心利益構成了威脅。要是華夏出兵,問題會變得更加復雜。</br>
先在軍事實力上,白象就遠不如華夏。</br>
把綜合國力算進去,特別是戰(zhàn)爭潛力,那么白象連華夏的十分之一都沒有。</br>
在錫蘭搞一場軍事政變?</br>
顯然,隨著由巴鐵提供的軍火到達,錫蘭政權已經(jīng)變得十分穩(wěn)固,幸存下來的少數(shù)親白象的高級將領與軍官都已失去實權。別說政變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能否找到合適的代言人都是個問題。</br>
擺在辛迪面前的選擇其實只有兩個,一是接受既成事實,二是出兵錫蘭。</br>
選擇前者,不止是辛迪,白象上下沒有一個人甘心。選擇后者,風險實在太大,而且沒有絲毫把握。</br>
正是如此,在連續(xù)召開了七次會議之后,白象當局都沒有做出決定。</br>
辛迪非常清楚,接受既成事實是明智的選擇,因為接受不等于承認,今后依然有機會扳回來。</br>
只是,辛迪同樣清楚,這既是一顆難以咽下的苦果,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br>
白象不是華夏的對手,不等于沒有一個國家能壓制華夏。</br>
其實,就在錫蘭與巴鐵走近的時候,花旗就遞來橄欖枝,通過多種渠道與方式鼓勵白象采取行動。別的不說,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花旗總統(tǒng)特使來了三次,而且現(xiàn)在就在外面等著跟辛迪會晤。</br>
當然,辛迪不是笨蛋,非常清楚花旗的用意。</br>
先是扶桑,現(xiàn)在是白象。兩年多前,扶桑倒下了,花旗卻什么都沒做。那么,當白象倒下的時候,花旗就會采取行動嗎?答案顯而易見,扶桑是花旗的盟國,花旗尚且如此,而白象不是花旗的盟國,結局必然更加悲慘。花旗只是在利用白象,而辛迪所想的其實也是借助此事利用花旗。8</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