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節(jié) 有客上門
說到農(nóng)家肥,這倒是最令裴二頭痛的大事?!鹃喿x網(wǎng)】因為自家積存的那一點農(nóng)家肥,對于西山這六百六十畝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實在是微不足道。
而且以村民們傳統(tǒng)的對農(nóng)家肥的發(fā)酵方法,就更是大大降低了農(nóng)家肥的使用效果。所以裴子慧就幫裴二研究出了一種新式的農(nóng)家肥發(fā)酵法。
在村里來說,這農(nóng)家肥確實是來源比較廣,基本都是在村中就地取材,就地積制。幾乎是沒有成本的。而且農(nóng)家肥里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含有一些能刺激根系生長的物質(zhì)以及各種有益土壤的微生物。能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促進土壤團粒結(jié)構(gòu)的形成,使土壤變得松軟,改善土壤水分和空氣條件,增加土壤保肥保水性能,提高地溫,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和繁殖。所以想種好地,這農(nóng)家肥是不可獲缺的。
但是這農(nóng)家肥只適合做底肥使用,不宜做追肥。而且一些有機肥有臭味,病原菌、寄生卵等,有些還含有有害物質(zhì),須無害化處理后,方可施用,所以畜禽糞便當年堆制第二年施用較為適宜,也就是要充分的發(fā)酵、腐熱。所以西山上今年開墾種下的那些地塊,只能依靠之前灑在地里的草木灰發(fā)揮效果了。但是明年要用的農(nóng)家肥,不得不提前準備著。
由此裴子慧才發(fā)明了這種高溫堆肥方法,并且將堆肥的地點由村頭的空地直接移到了西山。這樣的話,肥料發(fā)酵之前,就可以直接在山上使用,避免了來回運輸?shù)穆闊?br/>
簡單的說這發(fā)酵方法,也就是將切碎的桔桿、玉米桿、高粱桿、與馬、牛、豬、雞等各種糞便混合,然后先在地面鋪二十厘米厚已切碎的秸稈,再鋪玉米或高粱稈擺成井字形通氣溝,各交叉點豎小捆玉米稈后,再分放入配好的堆肥材料。堆后封泥,拔掉豎立的通氣稈,成通氣孔。這簡單的發(fā)酵糞池也就算做成了。
裴二對這種發(fā)酵農(nóng)家肥的方法贊不絕口,當即在西山選好位置。隔一段距離就建一個發(fā)酵的糞堆,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明年春天的耕種效率。
而且裴子慧還建議,到了冬天,家里就可以掛牌收購農(nóng)家肥。在這里的冬天,農(nóng)人們都有個習(xí)慣,那就是家里的半大男孩子,早起了就拉著小爬犁。(爬犁是一種可以拉著在雪上行走的載東西的小車)爬犁上放著一個竹筐。然后手里拿著小鏟子。圍著村屯走來走去,拾那些已經(jīng)凍住的各種動物的糞便,為的就是積農(nóng)家肥,以供明年種地之用。
但是有的人家已經(jīng)積了很多。家里的地少根本就用不了,所以裴子慧就想出了收購農(nóng)家肥的想法。三個銅錢一小馬車,對于完全是拾來的東西來說,也不便宜了。自會有好多人來賣,到時候家里收了就直接卸到西山上,存夠一堆直接封存發(fā)酵,到了來年春天直接高溫處理,就地施用。
對于裴子慧一個個如錦囊妙計般的想法,裴二實在是有些應(yīng)接不暇。他猜不透自己女兒的腦袋里到底還裝了多少千奇百怪的東西。真是時不時地就給他帶來驚喜。
這日一早,裴二剛剛帶著幾個孩子上了西山。裴子慧收拾了碗筷正抱著裴子洋在下面玩,段氏和瞎婆婆則在擺弄她們那些熱滾滾的蛋。瞎婆婆高興地直拍手掌:哎喲!都是有雞仔的蛋,再過個七八天估計就破殼了,到時候我可要好好守著。
守著。段氏也笑:這些個小東西可是干娘的寶貝了。
瞎婆婆也笑。想到去年秋天差點被鐵錘娘騙去的鵝仔就謹慎地說道:子慧,你去年那個辦法好,今年這些雞仔,鵝仔的剛一破殼,咱就給它們都做上記號才行。
好!聽您的,都做個記號!裴子慧逗著裴子洋咯咯直笑,又說道:不過做了記號也是用處不大,因為我爹已經(jīng)在山上圈出了一塊空地,就是準備放這些雞鴨鵝的。
那也得做記號。瞎婆婆脖子一縮,生怕這些小東西會弄丟,哼道:圈了地方也要放出來的,再說鴨子和大鵝還要經(jīng)常下河的,總不能一直圈在山上吧,做記號,都做記號。
好,好,好!聽您的就是。
裴子慧話沒說完,卻聽得院門口一聲喊:二嫂子在家嗎?
喲!這么早是誰來了?段氏趿上鞋子,推門而望,竟然是宋玉梅和裴逸華,裴逸華的左手牽著自己家的閨女丁小麥,右手挎了一個小籃子,里面裝了一些雞蛋。而宋玉梅的手里拿著一只正在上鞋底的鞋子。
段氏趕緊笑著迎了出去,宋玉梅住在本村,常來常往自是也不外道。她直接就拉了裴逸華的手說:他大姑,你這是什么時候回娘家來的,還帶著小麥一起來的呢!
今兒早晨。裴逸華一臉笑意。
段氏一愣,奇道:你這是有事兒啊?這么一大早晨的就回來了。
裴逸華眨了眨眼睛,可不是有事嘛!二嫂,你是知道我這個人的,心里有事兒就睡不著覺,這不就老早起來吃了口飯,就帶著小麥一起來了。到了娘那里,他們正在吃早飯。這不玉梅剛剛吃完,就陪著我一起過來了。
一邊說,幾個人一邊進了屋。
裴子慧迎了過去,笑盈盈地叫了聲:大姑母,三嬸。叫完之后又朝丁小麥笑了笑,叫了聲:表妹。
表姐!丁小麥也叫了一聲,轉(zhuǎn)身就有些羞澀地拉上了裴子慧的小手。
幾個大人笑著應(yīng)了聲,走進里屋又都和瞎婆婆說話。
瞎婆婆見裴子慧的大姑和三嬸來了,恐怕是有話要說。所以就找個理由回了自己那邊的屋子。
裴逸華將小籃子放在了炕上,指著里面的雞蛋說:二嫂,家里沒什么好東西,存了些雞蛋,我拿來了。煮了給幾個孩子吃。
跟我客氣不是!段氏笑睨她一眼,推脫道:他大姑,我這真是不缺雞蛋。說著她指了指炕上孵著的蛋說道:瞧瞧,干娘還孵了一些,估計明年就更不缺雞蛋吃了。你還是拿回去給大春和小麥吃吧,要不然就給咱娘,我這真不缺雞蛋。
你不缺是你們的。裴逸華一副非讓她留下不可的態(tài)度,孩子們天天在山上干活也夠累的了,還有二哥本來身子就不好,二嫂你也給二哥補一補。早晨給他沖個雞蛋水喝一喝。養(yǎng)身子!
還是妹妹心疼哥哥!段氏打趣裴逸華。宋玉梅在旁邊也就跟著笑了起來。
隨即段氏看著宋玉梅手里那只玄色麻布鞋,問道:玉梅,這是給老三做的鞋啊?瞧你這手藝真是越來越好了,剛嫁到裴家的時候可是不會做針線的。你瞧瞧現(xiàn)在這針腳又細又平整,真是比我的手藝都好了!
可不!裴逸華拿過那只做了一半的鞋子左右看了看,不住地點頭:三弟妹的針線手藝真是大有長進,大姐說你,你不要不愛聽,你剛過門那會兒啊,縫補個衣服我都瞧不上眼,現(xiàn)在再瞧瞧,可是比我縫的要好上很多嘍!
宋玉梅有些不好意思。直說自己做得不好,還得繼續(xù)向大姐和二嫂學(xué)才是。
段氏卻說:什么東西就怕用心,只要你肯用上心思了,那就總會越來越好的。
是,二嫂說得是。裴逸華深深點頭。
接著這姐妹幾人就開始圍繞著鞋子展開了話題。段氏說裴二這一春天穿破了多少雙鞋了。要想想辦法,怎么樣讓鞋子更結(jié)實一些。裴逸華則說千層底要厚一些,滾邊的布要多打一點醬糊,鞋子就能做得結(jié)實一些。宋玉梅則在一旁很是細心地聽著,偶爾也插嘴問上幾句她不明白的事兒。
待段氏和裴逸華都發(fā)表完態(tài)度,宋玉梅則舉著自己做了一半的鞋子說:二嫂,大姐,我今年給老三做的鞋都用了六層納的鞋底子,穿起來應(yīng)該能結(jié)實了吧?老三他穿鞋可廢了呢!
裴逸華和段氏同時點頭:夠結(jié)實的了!
大人們在那邊聊得熱火朝天,這邊一對小姐妹也熱熱絡(luò)絡(luò)地聊上了。
裴逸華的女兒丁小麥比裴子慧小一歲,雖說裴子慧長得有些瘦小,但是這丁小麥看起來卻是可以用面黃肌瘦來形容,特別是那頭發(fā)又黃又細只勉強梳了兩個小揪揪,但看起來還是亂糟糟的,真是名副其實的黃毛丫頭。
其實裴子慧剛剛穿過來的時候,也比丁小麥好不了多少。不過這大半年來裴二和段氏雖然沒有弄什么好吃的,但至少吃得飽飯了,而且有什么好吃的,幾個哥哥也讓著她,盡量留給她吃。所以個子長得快了一些,頭發(fā)也變得又黑又亮起來。
其實大姑裴逸華家的日子過得并不艱難,相對來說還算不錯的。但是只為度日的人家,哪會注意到孩子的營養(yǎng)問題,吃飽穿暖也就算不錯了。若說這丁小麥平時會有什么好吃的,或是吃得比別人家的孩子好,那自然是不會的。
想到這,裴子慧就想到自己從京里帶回的梨糖還沒吃完,于是快步跑到屋里,抓了一把遞給丁小麥,笑呵呵地說道:表妹,你吃,可甜呢!
丁小麥接過梨糖,咧著嘴對裴子慧笑了笑,便甜甜地吃了起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