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嫘祖贈衣道原委(一)
軒轅黃帝率眾登上燕后山,拜見了嫘祖仙姑,眾人言談之中,感悟出了安幫治國之根本。
同時黃帝與嫘祖得以彼此加深了了解,從而使雙方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
常言道:人逢知己千言少,話不投意半句多。
嫘祖非常愿與黃帝探討天下大事,今番相會,她忽改往日沉穩(wěn)寡言之習(xí),居然每次與黃帝促膝交談至深夜,卻仍不肯安歇;
二人的話語真好比大江之水,滔滔不絕。
且說,黃帝及眾人在嫘祖洞吃住已經(jīng)數(shù)十天。白天嫘祖與眾姐妹解繭繅絲,晚上她一人在洞內(nèi)紡紗織綢,甚是忙碌。
黃帝及眾人也跟著忙活,幫著采桑飼蠶,燒水泡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計。
每晚待眾人困倦時,嫘祖才肯停手;待眾人酣然入睡,她卻又悄悄縫衣作裳。
黃帝常常奉陪到深夜,二人邊干邊聊,不覺又是通宵達旦。
這個時候的天氣,正值春暖花開,萬物吐新,且又乍暖還寒時節(jié)。
這晚已是深夜人靜,忽然一股冷風(fēng)刮進洞來,黃帝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
他不由自主的將雙手緊緊抱在一起,似是衣單不耐風(fēng)寒。
嫘祖看見,放下手中活計,沖黃帝微微一笑道:“此處山風(fēng)清冷,當心著涼。”
便進了自己“閨房”。不多時,她從閨房出來,手里奉一件絲衣來到黃帝跟前,展開予黃帝披在身上。
黃帝頓感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渾身暖和了許多,他不由得伸手去摸了摸這絲衣,覺得非常光滑潤手,輕巧保暖,卻不知是何物做成?
他向嫘祖說道:“我部族人及將士,原本是樹皮葉子蔽體,冬不能御寒,夏不可護膚,實在簡陋之余;自從開始穿著衣裳至今,也俱是粗紗糙布所制,穿在身上很是硌體,實不自在。仙姑請看……”
說著,便將衣袖露了出來讓嫘祖觀瞧。
嫘祖笑道:“不用再看。請國君恕民女實言,自那日國君率眾到來,民女見你們身著糙衣,十分樸素和單薄,此時氣候冷暖不均,唯恐凍著眾人,于是,民女便與眾姐妹們商議,為貴客們每人做件絲衣,以蔽體遮風(fēng)之需。實不相瞞,只因男女有別,不易明目張膽丈量諸位身材,只好暗中偷偷目測尺碼,閑暇之時,民女便為國君做了這件絲衣,今日剛好綴上了絲帶和扣子,且不知合不合身?”
“合身,合身,很好,很好。”黃帝連連道謝,并輾轉(zhuǎn)幾步作為展示,接著他卻問道:“只有我一個人有嗎?其他人的絲衣何在?”
嫘祖道:“國君且莫著急,眾人尺碼我已分給了各位姐妹,最晚再過一日半晌,姐妹們就會為眾人趕制做成,到時全部奉上不遲。”
黃帝聞聽心中大悅,他拱手謝道:“務(wù)請仙姑替我多多謝過眾位姐妹。”
嫘祖道:“國君不必客氣,眾貴客遠道而來,唯恐有怠慢和照顧不周之處,還請國君及時提醒,望眾位貴客多多諒解才是。”
黃帝搖頭說道:“仙姑哪里話?我看仙姑與眾家姐妹有時整日整夜忙忙碌碌,耕耘田作,繅絲織錦,也這般辛苦,而我等到此多日,不知如何勞作,純屬游手好閑,卻每日三餐,真是過意不去。”
嫘祖與黃帝談話間,已經(jīng)又織成了一件絲布,她一邊將絲布折疊起來一邊說道:“國君不知這方鄉(xiāng)俗,此方百姓非常好客、誠實。國君來此之事,姐妹們?nèi)急C埽羰莻鲹P出去,恐怕我這小小的寒洞會被擠得崩塌,男女老幼會絡(luò)繹不絕到訪,各種食物果品也會堆積成山,這種熱情竟無詞形容。你們諸位全部是世間棟梁,盡管在這里安心思考,籌謀天下大事,探究安幫治國之理。其它事情用不著國君勞神。”
黃帝再次拱手謝道:“多謝仙姑體諒。”
嫘祖搭理好絲線,剛又織了兩三梭,她聞聽此言,便忙向黃帝釋道:“請國君以后可千萬別再叫民女什么‘仙姑’了,仙姑之稱實不敢當,民女名叫王鳳,以后就叫我鳳兒即可。”
黃帝似是自言問道:“鳳兒?難怪我等上山前,曾有位長者稱呼‘鳳姑’,原來如此。你叫王鳳?”
嫘祖點頭道:“正是民女俗稱名號。”
“那好,以后眾人皆隨眾口,統(tǒng)稱‘鳳姑’是也。”
黃帝覺得夜已更深,卻見嫘祖又引絲上線,準備再織,絲毫沒有歇息之意。
他便勸道:“此刻夜已更深,何必這般辛苦?切勿損了自己身體,不如早些安歇,一個人一生活計諸多,如何計較一時一刻?更何況這絲布多少無關(guān)緊要,明日再織亦耽誤不了做衣穿著。”
嫘祖道:“天下無衣者頗多,這繅絲紡織越快越好、絲綢織得越多越好。國君請細細觀看那絲蠶,一生嘔吐錦絲,晝夜不息,至死方盡。人若與絲蠶相比,這又算得了什么?”
“鳳姑心懷天下,喻意深刻,你有這等非凡言舉,實在難得,即便是我與眾位群臣所做所思亦不及也,在下不得不肅然起敬。”
黃帝真誠說喻,反倒使嫘祖臉上泛起了微紅,浮現(xiàn)出謙羞之色,眼簾下垂,也不言語了。
黃帝見狀,忙轉(zhuǎn)話題問道:“剛才你說到絲蠶,我等原來不知蠶為何物,請問,它是從何處得來?又為何口吐錦絲?”
黃帝問話,頓使嫘祖斂容正色,半晌才漸漸恢復(fù)。
她道:“國君相問,民女理當實言相告。不過,此事說來話長……”
她停下手中活計,哀嘆一聲講道:“請國君聽了,且莫驚恐。民女與這桑、蠶皆不是凡間人物。這桑和蠶本是女媧娘娘仙居里桑園之物,當年女媧娘娘打建天宮之時,差選了太歲兄弟二人為主造官,眼看各宮殿均已將近竣工,唯有凌霄寶殿缺少一根大梁。
太歲兄弟找遍了天庭各個角落,均無尋到上等良材,兄弟二人唯恐延誤了工期,吃罪不起,可又束手無策。
無奈之下,二人只好向女媧娘娘求助,他們向娘娘稟報了實情,娘娘聽了,便領(lǐng)二人去了天蠶桑園,當兄弟二人進了園中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吃驚不小,原來這園中俱是參宇大樹,少則千年有余,多則億萬年之久;
二人挑來選去,卻偏偏看中了那棵靈桑,經(jīng)女媧娘娘應(yīng)允,又將樹上那些天蠶收了之后,二人便把它伐了去,再經(jīng)過修飾,這根桑木便做了凌霄寶殿的貫殿橫梁。
可是未曾想到,這橫梁體內(nèi)卻依然潛孕著一粒蠶卵,時過多年,它便自行衍生為成蟲,為了活命,它便漸漸開始餐蝕桑梁……”
“請問,鳳姑又怎知這些?”黃帝插話問道。
嫘祖又繼續(xù)道:“實不相瞞,民女的前世,原本是凌霄殿上一只玉鳳,每日化帛畫棲息在那根桑梁之上。本來相安無事,白天棲居為畫,夜晚化身覓食或四處翔玩。
然而,時過許久,每到晚間便聽見桑梁體內(nèi)有‘嚓嚓’蛀木之音。
我便順聲尋找,果然發(fā)現(xiàn)了那只幼蠶,于是我化身勸道:‘你若再餐食這根梁木,一旦被察覺,不但你我皆無棲居之所,恐怕你連性命難保。’
自那以后,它雖有些收斂,但每每時常偷食。
結(jié)果,橫梁被蛀蝕的痕跡,最終還是被察覺到了,在修繕凌霄殿時被撤換了下來,還好,這只幼蠶沒被發(fā)現(xiàn),保住了它一條性命。可是我與這蠶連同那根桑梁,不知為何一起被扔下界來,貶為了凡間人物。”
黃帝問道:“你倆后來怎樣了?”
嫘祖道:“民女投身在西陵部落,那里有個雷公之山,居雷氏人家。
幾年以后,我在雷公山上四處尋找那根桑梁和那只蠶蟲,終于有一日,它們果然被我找到了,再見到那根桑梁時,它已經(jīng)生根長皮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那蟲兒依然以食桑葉度饑,它卻結(jié)了無數(shù)個窩繭懸掛在枝杈上。
它看見了我到來,竟一時起興,居然化身成一位妙齡少女,并將這蠶絲雙手奉上。
她道:‘我在此等待多年,今日終于如愿以償了;此絲繭可用來織做衣被,現(xiàn)將這桑繭交予鳳姐,那繭內(nèi)俱是蠶蛹,鳳姐可將植桑養(yǎng)蠶之法,抽絲絹帛之術(shù),統(tǒng)統(tǒng)授予天下百姓,以造福蒼生。’
于是,我便問道:‘你何不自己來做?’
她道:‘我已奉天帝之命,去九宮任職,就此別過。’道罷,她果然向天宮升去。”
黃帝問道:“這蠶蟲如何變得女兒之身?玉帝怎又召她去了九宮?”
嫘祖道:“具體詳情不太清楚,不過,后來倒聽到過一些傳言:那蟲兒被貶下界來,投身于一個富人之家,化身為女兒之身,俗名:菀窳。她成人后卻十分孝敬父母,所以人們俱稱她為孝女。
后來發(fā)生的事甚是蹊蹺,正當她待嫁時,其父卻被一伙強盜擄了去。
這位孝女菀窳,因不知道父親生死,悲痛萬分,茶不思,飯不想,整日整夜哭得死去活來。
其母見此情形非常心疼,即擔心其夫生死,又憂慮女兒身體,一時間束手無策,全無主張。”
聽到這里,黃帝為嫘祖斟來一杯清水,請她喝了潤喉,黃帝微微一笑贊道:“此稱為孝女,真乃不辱其名,世間之人應(yīng)當以此為榜樣。”
嫘祖道:“國君莫先夸獎,接下來的事情更是百般稀奇。”
黃帝說道:“先請鳳姑喝點水,再慢慢講來。”
且說,嫘祖喝了口清水,繼續(xù)講起了這位孝女的故事來:有一天,孝女母親想出一計,于是她便召集全村人到她家中坐客,她向全村人說明情況后,便指著自己女兒對眾人發(fā)誓道:“誰若能救得她父親回來,我立刻把這個女兒嫁給他為妻。”
這位菀窳姑娘長得貌美如花,堪比天仙一般,人見人愛,有哪個不想娶回家中?
眾人聞聽此誓,無不絞盡腦汁設(shè)法營救。
可是,幾天過去了,竟無一人敢答應(yīng)去救人,因為大家知道,那伙強盜十分厲害,本事了得,還沒救出她父,自己卻先丟了性命,所以一直沒人敢去應(yīng)召。
誰知孝女父親養(yǎng)著一匹馬,救父已成了孝女的心事,這日,她路過馬圈時,見這馬正在吃草,她便指著這馬說道:“你若救得我父親回家,我就嫁給你為妻。”
哪知這馬聞聽了這一句話,立刻驚跳起來,隨即爭脫了韁繩,蹦出了圍欄,奔馳而去。
谷溪注:這幾天有事,今天就差點誤了更新的時間,急忙趕回來,還好才下午兩點。好玄,真怕誤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