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伏羲孟水求河圖(三)
伏羲別了幽云洞府,施展法力飄在空中,竟獨自一人向南方云游而去。
伏羲此番出游著實為了眾將傷勢親自去尋醫(yī)問藥。一路走一路尋,但見:
山上郁蔥蔥,簇簇鮮花透芬芳,串串銀珠掛枝上;
山下綠油油,潮潤泥土散清香,鶯歌燕舞唱牛羊。
溪水潺潺小河旁,柳笛嘻戲多兒郎。
蝶兒翩翩戀花舞,蜂兒甜甜采蜜忙。好一派祥和世界——好風光!
卻說,不止一日,伏羲俯視天下,見這里清靜祥和,一時心悅,便落下塵埃。
他邁步走進田間,見幾個人正在耕種耘園,覺得非常新奇,便找人一打聽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身在“大汶”這個地方了,他屈指一算,原來自己行程萬里之遙。
他見人們一邊干活一邊說笑,卻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于是上前問道:“請問,你們在做什么?”
“植物種地。”有人回答。
伏羲覺得很奇怪,這邊的人種植怎么與我們那邊不一樣呢?對于這事,他非要弄個明白,便與眾人席地而坐攀談起來。
為什么稱伏羲是一代圣君?辦事就是認真。
經(jīng)過尋問得知,原來本地出了一位賢人,他教人們耕作種植粟物和草藥,不再以獸禽肉食為主。他還嘗遍百草,替人祛病療傷,經(jīng)他醫(yī)治的病患,可算得上藥到病除,醫(yī)術十分了得。
伏羲得知了這個消息,如獲至寶,心里霍然開朗,這樣的人才正是我所需求的嗎!
他找了一位上了年紀老者,深施一禮問道:“請問老丈,這賢人住在什么地方?又如何稱呼他呢?”
老者見伏羲很是面善,又懂禮貌,連忙還禮答道:“他是位神人,本地人都尊稱他為神農(nóng)氏,就住在岱山腳下。”
沒再詳問,伏羲謝別長者及眾人,幾經(jīng)周折才到達了岱山。
見此間:青山巍峨,層巒疊嶂,凌空聳立,峙巖險峻,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清流瀑布如薄紗飄掛,云靄輕嵐似山腰系帶,潺潺溪水,縱橫交錯。
就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邊有座茅屋,這正是神農(nóng)氏居住之所。
伏羲終于找到了神農(nóng)氏,二人見禮之后,伏羲道:“早就聽說這里的人不吃獸禽的肉了,吃的是百草的籽粒,一想就知道苦淡干澀,無滋無味。”
神農(nóng)問道:“你們那邊的人用什么食物充饑呢?”
伏羲講道:“我們都吃新鮮的飛禽走獸,用肉解饑,用血止渴,實在是滋補養(yǎng)生的極佳食品。所以我們那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很精力旺盛,你們何必這么辛苦,而且吃食這些無味之粟?”
神農(nóng)淡淡一笑言道:“縱然獸禽的肉再好,它也沒有百粟香美!既足以養(yǎng)生悅口,又可避免殘暴生靈;眾牲也可稱之為眾生,都是生靈一世,不應無辜遭受屠殘之災。倘若同創(chuàng)清平世界,處處詳和豈不更加美好嗎?”
神農(nóng)氏幾句話出口,字字帶著善德之意,使伏羲聽了倍感有理。
蒼天有好生之德,既然神農(nóng)有這般仁慈之心,他也就不難求得。
于是,伏羲向神農(nóng)開門見山地說明了來意,并把火龍之事以及眾將傷勢如實地講給神農(nóng)聽。
神農(nóng)聽后長嘆一聲說道:“這皮肉之傷好治,可心靈的疾病卻很難醫(yī)好。”
伏羲不解其意問道:“此話怎講?”
神農(nóng)釋道:“請恕我直言,蒼天既不欺善,也不助惡;蒼天更不會負人。你想,火龍畢竟有燧火之功,曾經(jīng)造福一方,也可稱得一代圣賢,其本質(zhì)絕非作惡多端之徒,假若置于死地,于情于理乃至于上蒼也恐怕不允許吧。”
伏羲又問道“可眼下情況緊急又該怎么辦?”
神農(nóng)道:“當務之急切不可強行,可求助于上蒼恩賜收降之法寶,必須等待他迷途知返和悔過自新之后,再收成正果,方可心安理得,皆大歡喜。”
伏羲雖說贊同神農(nóng)所言的道理,但是又去哪里祈求于上蒼?法寶又從何處能得?
言之易,行之難;神農(nóng)既有此說,也許會有良策。
伏羲剛想和神農(nóng)深入探討,卻見神農(nóng)向伏羲深施一禮說道:“圣兄見諒,有位病重之人急須診療,請圣兄在這里耐心等候,三日后我可與圣兄同往,務請諒解。”
伏羲雖然心急,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應允道:“圣兄何出此言?請便,望圣兄早去早還。”
神農(nóng)出診走后,伏羲因惦念幽云洞府以及眾將傷勢,心中煩悶躁動不安。
第二天,閑暇無聊,步出西北。
突然,他覺得身體被東西碰擊了一下,頓時感覺渾身不適,竟一時間精神恍惚變不清方向,他漫無目的地行走在空曠的原野之上。
這時,一陣狂風卷著黃沙迎面撲來,他只覺得被拋在了空中,雙目矇眬,呼吸困難,沙粒打在臉上如針扎一般疼痛。
稍后,風止氣清,他穩(wěn)穩(wěn)當當?shù)穆湓诹艘粔K沙灘上。他急忙睜開眼睛觀看,面前竟是一片汪洋。
但見:水面清如鏡,映照藍天色;
微風習習吹,皺起道道波。
日光斜射,閃爍刺眼,恰似金花朵朵、星星點點開遍整個水面。
伏羲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他望著那寬闊的水面,卻找不到岱山的方向。
正當此時,那本是平靜的水面突然翻卷起滾滾波濤,隨之便是狂風暴雨般“嘩嘩”作響;
一浪高過一浪,一聲響過一聲,真叫震耳欲聾。
水花飛濺,水面由清變濁,再由濁變紅。
忽然間一道紅光沖出水面,居然是一匹龍形神馬從水里騰向空中!
只見這匹“龍形神馬”長得四不像,甚至生得奇特:
身高八丈開處,頸長三丈,渾身遍體龍鱗卻也膘肥體壯;
蹄似馬,尾似龍,肋生雙翅如大鵬。
伏羲不知所以,仍似夢幻之中,待他拭目觀瞧,“龍馬”飛向岸邊,將身上的鱗片就地滾落在伏羲面前,然后縱身跳入水中。
瞬間,水面又恢復了平靜,依然是那么清澈見底。
眼前所發(fā)生的這一切,就在這眨眼之間,隨即如故。
伏羲驚魂未定,待“龍馬”入水后,他才睜眼觀看,原來龍馬身上的鱗片乃是一幅環(huán)形圖案。
伏羲并不知道他正在孟水河邊,所得鱗片也正是“龍馬河圖”。
圖案中顯示出五十五個黑白點數(shù)。
其中白點為(奇)單數(shù):一、三、五、七、九,代表陽,又代表天,被稱為“天數(shù)”;
黑點為(偶)雙數(shù):二、四、六、八、十,代表陰,又代表地,被稱為“地數(shù)”。
天數(shù)相加等于二十五,地數(shù)相加等于三十;天數(shù)和地數(shù)相加等于五十五。故“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又五”的說法,正是由此而來。
對于圖案所示,伏羲當然清楚,他是什么人?一代圣明賢能!他當即觀圖參看,好一通猜想。
忽然,他眼前一亮,心中大悅,原來是上蒼故意賜我的河圖!
于是他急忙伏身膜拜,仰起頭來高聲喊道:“天恩浩蕩,謝上蒼助我!”正是:
蒼天不負意志堅,
終將奇術盡心研;
孟水龍馬河圖獻,
從此陰陽兩極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