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抗命
使袁崇煥得以流傳千古的寧遠(yuǎn)城保衛(wèi)戰(zhàn)的起因便是明軍的大撤退,最后只有他一人帶著一萬多人堅守在孤城之中,最終憑借著火炮將努爾哈赤擊傷而取得了勝利,這件事情對看過史書的唐楓來說印象是很深刻的。而他穿越到了這個明朝的末期時更是仔細(xì)地想過,只記得當(dāng)孫承宗被朝廷召了回去之后不久,明軍就被繼任的遼東經(jīng)略給下令退到了山海關(guān)。但唐楓畢竟不是歷史研究者,當(dāng)然不可能去記住這個繼任者的名字,那時他也不可能知道自己還有這么一天,會來到明末的遼東。</br>
所以當(dāng)王化貞來到遼東后,唐楓的心里一直就存著小心,生怕他真如歷史中的記載一般下令退軍,這對明朝的邊境來說可是一場災(zāi)難。而他心里的擔(dān)心更使得他在見到王化貞上奏的奏疏時到了頂點,為了防患于未然,唐楓只得狠下殺手,除了這個威脅。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直到高第的這道軍令傳來之后,唐楓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判斷錯了,這個膽小怯懦,只知守在山海關(guān)里的人是高第。其實在之前高第做出種種調(diào)度的時候,唐楓就應(yīng)該看出一點端倪的,可他因為殺了王化貞覺得已經(jīng)清除了威脅而有些大意了,所以便給了高第這么多的機會?,F(xiàn)在一切卻已經(jīng)成了定局,遼東的局勢依然如史書上描述的一般發(fā)生了。</br>
袁崇煥并不了解唐楓所說的話的意思,只當(dāng)他也是因為無法接受這道軍令才亂了心神,忙又叫了他幾聲,這才將唐楓從自己的思緒里拉了出來。見唐楓恢復(fù)了過來,袁崇煥才問道:“逸之,你說我們是否該聽令后撤呢?”</br>
唐楓看著袁崇煥的眼睛,好一會后才道:“看來你和我的想法是一樣,并不想就此舍棄這寧遠(yuǎn)城?!彼绱苏f一半是看出了袁崇煥的心思,另一半也是根據(jù)歷史來猜度的。</br>
袁崇煥一聲苦笑道:“我有這個心思又如何?軍令如山,而且他高第也是有著合理的借口的,若我們不遵令退軍的話,恐怕不單是要孤軍面對建虜?shù)墓?,而且到時也會受到朝廷的怪責(zé),實在是很難哪!雖然事實上金兵只有五萬人馬,但是朝廷可不會將此事看得太重?!?lt;/br>
唐楓也無奈地嘆了口氣,難道這次因為自己的介入不但不能拯救遼東的局面,反而連最后的抵抗都不存在了嗎?他覺得很是不甘心,他一定要想法子將寧遠(yuǎn)城守住。正當(dāng)他絞盡腦汁地想著法子時,袁崇煥又一次看起了那道軍令,突然他雙眉一挺道:“我有一個計較,或可拖延一段退軍的時間?!?lt;/br>
唐楓立刻看向了他道:“你且說來聽聽?莫非你想借助軍中將士們的意思嗎?雖然這樣一來或可將你我的干系撇清,但是卻有些對不起那些將士啊?!?lt;/br>
“不,我所說的并不是這個法子,而是一個更好的辦法?!痹鐭ㄕf著將那道軍令移到了唐楓面前,指著其中的一處說道:“逸之你看,這軍令中有言讓各城的百姓也隨著守軍撤回山海關(guān)去,這便是我所指的借口了?!币娞茥鬟€是有些不解,他便耐心地:“百姓想要離開家園遷去他處可比不得軍士那么容易。他們有的是不肯丟棄的家什,而且行動速度也遠(yuǎn)沒有軍隊快,我們大可以此為借口向高第請命斷后。我寧遠(yuǎn)城乃是除了錦州后最前面的一座城池,為了掩護那些百姓離開,我們守在寧遠(yuǎn)城里也是份屬應(yīng)當(dāng)?shù)摹D阏f此法可行?”</br>
“不錯,這確是一個不錯的借口!”唐楓連連點頭,“事不宜遲,我們這就聯(lián)名寫上奏報吧!”唐楓說著便從旁取過了紙筆寫了起來。</br>
將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唐楓二人才走出了指揮所,去到軍中查看,看看守城的將士們的態(tài)度如何,是否因為錦州的丟失和有撤退的軍令傳來而士氣不振。他們才踏到外面,就見祖大壽、王凱等一班將領(lǐng)都匆匆地趕了過來,見了他二人后,祖大壽便立刻問道:“大人,那叫我們撤回山海關(guān)的傳言可是真的嗎?”</br>
發(fā)現(xiàn)眾將甚至一旁的衛(wèi)兵都看向了自己二人,人人都滿是關(guān)心的神情,袁崇煥只得點頭道:“不錯,經(jīng)略高大人的軍令已經(jīng)送到了我們的手上。”</br>
“大人,你打算如何?可……可是打算聽令撤軍?”王凱有些緊張地問道。祖大壽和其他人雖然沒有問話,但看他們眼巴巴望著二人的神色,這些人也和王凱有著一樣的問題。袁崇煥看了看四周,見并沒有外人,才一搖頭道:“本官為朝廷所信任做了這寧遠(yuǎn)道,就沒有敵人害不曾來到就逃跑的想法,即便是死,我也要死在寧遠(yuǎn)城中?!?lt;/br>
聽他說的如此決絕,那些將領(lǐng)才沒有之前那么緊張了。但隨后,又有人問道:“可是大人,軍令如山,我們真能抗命行事嗎?”</br>
袁崇煥看了眾人一眼后道:“本官誓與寧遠(yuǎn)共存亡,若你們不敢抗命的話,我也不會勉強的。我只能告訴你們,此事我已經(jīng)有了應(yīng)對的法子了?!?lt;/br>
一邊的唐楓也開口道:“你們放心吧,只要我們寧遠(yuǎn)城上下一心,要守住此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朝廷的怪罪,自有我與袁大人來應(yīng)付!”見兩名大人都這么說話,那些心中忐忑的將領(lǐng)才安下心來,在袁崇煥的一聲令下后便都各自回營了。</br>
剛將這些人說服,又有一大批的百姓跑了過來。當(dāng)先的幾名老人看到袁崇煥就跪了下來:“袁大人,我們好不容易才重回家園,可不想再失去它了,還望袁大人為我們做主?。 ?lt;/br>
袁崇煥一面將人攙扶起來,一面又將之前的話說了一遍,然后道:“大家放心吧,我寧遠(yuǎn)城中的人馬有多半是遼東男兒,斷無放棄我遼東城池的可能。本官在此說上一句,即便城中只剩我袁崇煥一人,也誓死守城!”</br>
就這樣,袁崇煥和唐楓二人一邊在城中查看軍情,一面又要安撫軍心民心,幾日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這一切隨在唐楓身邊的呂岸都看在了心里,他看唐楓的眼神中不自覺地多了幾分崇敬,同時也有些茫然和不解。</br>
高第在接到唐楓他們的書信后,也沉默了好一陣子,他雖然感到這兩人不肯退軍是對自己這個三軍統(tǒng)帥的藐視,但轉(zhuǎn)念一想他們所說的話也不無道理,這百姓和各城的軍隊要撤回來的確需要一段日子,有寧遠(yuǎn)城的守軍在那里守著也是一個方法便也就隨他了。</br>
可在幾日之后,高第卻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對的地方,那就是沒有見到一個寧遠(yuǎn)城的百姓退回來,此時其他城池的守軍和百姓已經(jīng)在他的強壓之下撤回了大半了。如果真如袁崇煥他們在信里所說的,那為了能及時撤軍回來,他們便會安排城中百姓先行南返,但現(xiàn)在的情況卻是不見一人。“難道他們真想抗命嗎?”高第對此開始產(chǎn)生了懷疑。</br>
在又過了一日之后,高第終于忍不住了,命人下了最后的命令,讓寧遠(yuǎn)的守軍不必再留守城中,火速撤回山海關(guān),與這里的人馬一道守關(guān)。為了讓他們能夠聽令行事,高第還以軍餉為威脅,若他們不遵此令,便斷了寧遠(yuǎn)城中的糧草。</br>
其實這段日子里唐楓二人沒有少勸那些寧遠(yuǎn)城中的百姓離開城池往南去山海關(guān),但是這些百姓卻怎都不肯離開,他們都說此城便是他們的家,不肯背井離鄉(xiāng)。看著百姓也自發(fā)地在為城墻進行著加固,唐楓二人只覺得肩頭的擔(dān)子更為沉重了。</br>
所以當(dāng)高第派遣的人送來最后的軍令時,兩人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就將之棄在了一邊。現(xiàn)在的他們已經(jīng)不光光是為了朝廷在守寧遠(yuǎn)城了,更多的是為了城里的百姓。</br>
因為城中軍隊不肯退卻,使得周圍一些百姓也趕了進來,一時間整個寧遠(yuǎn)城中便有了近七萬的人口,雖然真正能一戰(zhàn)的還是那兩萬許明軍。</br>
人一多,城中糧草的消耗便大了起來,看著糧倉中的存糧越來越少,袁崇煥的臉色開始凝重了起來,看來高第真的打算不再將糧草調(diào)派到寧遠(yuǎn)城來了。如果這樣下去的話,都不用金兵前來攻城,光是饑餓,就能催垮這座城池了。</br>
“逸之,現(xiàn)在我們可陷于兩難的境地了。若是現(xiàn)在退軍的話,若讓建虜知道了消息追殺上來這些百姓可就有難了。但若不退軍,只怕我們也支撐不了幾日了?!痹鐭ê苁菫殡y地看著眼前的糧倉說道。</br>
唐楓也很是心焦,半晌后才道:“我看如今只有從他處征調(diào)糧草了?!比缃竦乃麑Ω叩诳蓻]有任何的幻想。</br>
“這談何容易啊,先不論從哪里運糧食來,即便有糧食也要經(jīng)過高第所在的山海關(guān),而金兵一旦攻城的話,恐怕糧草也運不進來了?!痹鐭ú粺o喪氣地說道。</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