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教學》
桑木學院里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名師,他們的標準并不是有很高的學歷和知名度,而是是否適合教育學生,擁有作為教師的品德。
林澤在學校帶了一堂古籍課,他們的教學被攝像機記錄,被全國作為教學素材,或是審核教學是否過關,不是只有一堂課,而是每堂課如此。
“大家對《晏子春秋》中:’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賢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是怎樣理解的?”林澤說。
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解釋一下現(xiàn)代文,’自古人就有死,可以使后世賢德的人得以休息,讓不賢德的人得以藏伏。’但古文的大意和現(xiàn)代文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另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如果沒有死亡,或者說死亡離的時間很久,后世賢者如何得到休息,不肖者該如何停止作惡?”
“這個同學的問題問得很好!有沒有同學來回答的!”林澤說。
“我覺得,如果把死亡的時間延長,也可以說沒有死亡,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鲪耗兀吭跓o盡漫長的時間中作惡,豈不是永無止境,賢德者也就沒有時間休息了。”一位同學說。
“如果沒有死亡,我們就不必活在作惡中了,因為那樣沒有什么收獲,只會讓自己活在勞累中,這樣,沒有人作惡,也就沒有惡人了,賢德者也得到了休息。”一位同學說。
“好,同學們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老師也說說自己的想法。”林澤說:“如果自古無死,我們就沒有了更替,這是書中所提到過的。
如果自古無死,那么我們就要想辦法用真正正確的辦法來去除邪惡,去正面面對問題,而不僅僅是靠上天的賜予。
我們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使生命有她該有的長度,但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
當我們擁有了平和的心態(tài),修煉了心靈,便能坦然面對生死,這是我們之所以學習的一個過程,那便是修心。”
“老師,我很喜歡《晏子春秋》中的一句話,’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您能說說您對這句話的理解嗎?”一位同學站起來問。
“想必你喜歡這句話,是喜歡這句話的意境。
我們古人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說的便是主動放棄。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說的便是主動給自己設限。
我們古人有一句話:’盡人事,聽天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其他的順其自然。
我對’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理解是:為者常成功,行者常到達。因為他們去行動了,去做了,盡了人事,后面的才能順其自然的成功。”林澤說。
“我懂老師您所說的意思了,我們在理解上是一致的!”那位站起來問問題的同學說。
“那么,你們看完《晏子春秋》,有沒有什么收獲呢?”林澤問學生們。
“老師,我很喜歡《晏子春秋》中的話,非常的值得我思考,雖然有些我不認同,但大部分都是把我說得心服口服,我很喜歡!”一位同學舉起手站起來說。
“那么,你有沒有喜歡的一句話呢?”林澤說。
“不只一句,我有很多喜歡的話,那我就說一句吧!
’君正臣從謂之順,君僻臣從謂之逆。’”那位舉手站起來的同學說。
“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一位學生說。
“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無仁義之心,是以從欲而輕誅。”一位學生說。
“苦身為善者,其賞厚;苦身為非者,其罪重。”一位學生說。
“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一位學生說。
“謀度于義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一位學生說。
……
“看來,《晏子春秋》這本書有很多大家喜歡的句子,老師也很喜歡這本書。
在老師最初看這本書的時候,它解答了我很多心中的疑惑,也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們益處,解答你們心中的疑惑,找到屬于你們的信念。”林澤說。
……
為少數(shù)人所知的中醫(yī)劉素來教學。
“大家知道我們中醫(yī),首要必讀的便是《內經(jīng)》,《素問》和《靈樞》兩部。
很多人說《內經(jīng)》不好讀,其實,《內經(jīng)》是最好讀,圣人之書,必是淺顯易懂,為了讓我們好學、好懂、好用。
所以《靈樞》中說:’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shù),法式檢押,乃后可傳焉。’”劉素說。
“可是,老師,我們的醫(yī)書都是古文,有的根本看不懂!”一位學生說。
“所以,想要學醫(yī),哪是那么容易的啊!光抱有決心是不夠的,你還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學會!
還好,我們這個學校設了古籍課,你們可以通過學古籍課來讀懂醫(yī)書。”劉素說。
“那我們不是跳專業(yè)嗎?”一位學生說。
“作為醫(yī)生,我們要學會做一個醫(yī)生,做一個醫(yī)生要學的要會的可不僅于此。哪里存在什么專業(yè)之分,知道為什么學校要設古籍課嗎?
那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我們看醫(yī)書,還有傳承我們的文化,從古籍中,我們能學會的可多了,受益的不少,想學醫(yī),一定要先讓自己有足夠的決心和鍛煉出足夠的能力!”劉素說。
“那老師,您會一直在我們這里教學嗎?”一位學生問。
“若你們不棄,我將陪伴你們整個的大學生涯!
若你們嫌棄,那我就會主動請辭,學生和老師有沖突,那必定是雙方不合適,何必勉強呢!”劉素說。
課堂上學生們笑了。
“大家要學書啊,不要死學一本,有的知識呢,你在那本書上找不到,在另一本書上可能就找到了。
我現(xiàn)在要介紹一本跟我的名字只差一個字的劉完素的書,《素問玄機原病式》,這本書呢,是劉完素對《內經(jīng)》的感悟。
我非常喜歡劉完素在《原病式》這本書中的自序,他說:’玄機奧妙,圣意幽微,浩浩乎不可測,使之習者雖賢智明哲之士,亦非輕易可得而悟矣。’
加之《內經(jīng)》這本書,原本的文字現(xiàn)在變得混亂,很難以知道原貌,我們現(xiàn)在的工作也還在進行中,這可能還要同學們的幫助!
讓我們的《內經(jīng)》這本書恢復原來的樣子!”劉素說。
“老師,我很喜歡《內經(jīng)》這本書,《內經(jīng)》這本書在第一篇就講了:’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與《老子》所說的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說《老子》中的有些文章便是取自于它。
《內經(jīng)》不僅僅是一部中醫(yī)的書,它還講了很多的道理。
我的感悟是,《內經(jīng)》是一部關于養(yǎng)生的書,養(yǎng)天地之性靈,而不僅僅是治病,《內經(jīng)》說治病為下工術,之所以介紹如何治病,是因為處于末世。
末世之治病,才用湯藥!
所以,如果《內經(jīng)》這本書是源自黃帝,那么這本書應該是后世亦有編撰,而非一個時代所作!”劉寒香說。
“這位同學,你叫什么名字?”劉素問。
“劉寒香。”劉寒香說。
“至于《內經(jīng)》這本書是何時而作呢,我們也無法考證。但你的大膽猜測也有自己的道理。
我們現(xiàn)在主要的目的是學習中醫(yī),學會用醫(yī)術來救治病人。
當今最緊要的是能防患于未然,治好已經(jīng)有的疾病。
但你的很多想法,是值得老師和我們同學學習的。”劉素說。
劉寒香明白老師的想法,說的是讓她將心思用在如何治病救人上。
……
上農業(yè)課的時候,老師李農帶著學生們到了田間地頭。
“孩子們,想要學習農業(yè),卻整天在教室里做學問,連下田都沒有下過,怎么能知道如何種田呢!”李農說。
學生們點頭表示贊同。
當時已到了秋收的季節(jié),稻田里的稻穗已經(jīng)垂下了稻子。
李農隨即唱起了《詩經(jīng)·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老師,沒想到,你會將《詩經(jīng)·王風·黍離》唱成歌!”一位學生說。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詩經(jīng)》和很多詩詞都是可以唱出來的,只是我們很多沒有傳唱下來。
這首《黍離》,是我讀完這首詩后,有感而發(fā),然后就唱出來了。”李農說。
“老師,我們從事農業(yè)的,也可以這么有詩意!”一位學生說。
“那是自然的,宋應星沒考上,但不是寫了一部《天工開物》流傳至今!
算下來,宋應星應該也算為農業(yè)做了貢獻,記錄了當時的農業(yè)生產(chǎn)!”李農說。
“我們學農業(yè),看來沒有文化不行!還不能光學農業(yè)知識,還要陶冶自身情操!”一位學生說。
“修身養(yǎng)性是自我的一種需求,你們喜歡的可以學習,那是非常美妙的事,就像品嘗合口味的美食,穿適合的衣服,自在!”李農說。
“老師,你這就不僅是在教我們農業(yè)了!”一位學生說。
“知識都是無時不在變化的,我們學習農業(yè),像現(xiàn)在我們用大棚種植,那么大家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么笈锓N植嗎?”李農問。
“因為反季節(jié)蔬菜賺錢,所以人們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一位學生說。
“有這個原因啊!但是我們知道大棚種植的反季節(jié)蔬菜并不好吃,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嗎?”李農問。
“跟種子本身所需的地理、氣候有關!”一位學生說。
“這位同學說的很對,我們都說了反季節(jié),當然是違反了生命的本性。”李農說。
“那老師,我們?yōu)槭裁催€要大棚種植蔬菜呢?”一位學生問。
“就像我們遇到風雨濕寒要進屋躲避風雨一樣,蔬菜在不適的環(huán)境中也是會受到傷害的,現(xiàn)在的天氣異常,我們是為了讓蔬菜在適合的環(huán)境中生長,所以,我們在正常的季節(jié)也在使用大棚種植。
如果,我們的環(huán)境適宜,那么蔬菜就不需要大棚了,用大棚反而是個累贅。”李農說。
學生們明白了,他們要做的事不僅是農業(yè),還要改善生活的環(huán)境,農業(yè)所聯(lián)系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
教現(xiàn)代化科技的老師錢鳴說:“同學們,我們現(xiàn)代化科技要教授的是什么呢?”
“老師,你能來點新鮮的嗎?現(xiàn)代化科技,說白了就是將現(xiàn)有的技術以現(xiàn)代化科技的形式呈現(xiàn),使其更加的高效、低成本!”一位學生說。
“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錢鳴說。
學生們聽老師這么說,一笑。
“那么同學們,我們所做的僅僅是以現(xiàn)代化科技的形式呈現(xiàn)現(xiàn)有的技術嗎?現(xiàn)代化科技又是什么呢?電腦、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錢鳴說。
“不,不是!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我們會使用以改善我們的生活!而不僅僅是現(xiàn)代化科技和現(xiàn)有的技術!”高放思考說。
“很好!同學們。我們將書本以電子書的形式呈現(xiàn),可以無限復制和用很小的容器儲存,我們可以用現(xiàn)代化科技來實現(xiàn)農業(yè)的自動化生產(chǎn),我們可以用現(xiàn)代化科技提高醫(yī)學的技術……
我們的現(xiàn)代化科技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為了讓現(xiàn)今社會的問題得到更高效的解決!”錢鳴說。
“老師,社會上還存在高污染、多發(fā)的疾病、土地污染等,我們的技術還有達不到的地方。”高放說。
“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便知道該如何去做!如何去改善!”錢鳴說。
“我們有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做好能做的,至于不能做的事,會有能做的人去做,如果沒有,那也不是我們能做的事。”一位學生說。
“很高的領悟,想必你也是經(jīng)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才有了如此豁達的覺悟。”錢鳴說。
接著,他請司機帶著同學們一起到了周煜的公司研發(fā)飛行器的部門。
同學們在那里看到了一堆廢鐵竟然能懸浮在空中,能在空中飛翔,不由得驚嘆。
“它們設計得可真漂亮!”一位學生說。
“居然可以懸浮在空中,還能在空中飛翔!”一位學生說。
“但要實現(xiàn)載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這離目標還有很遠。”高放說。
“是的,我們投入了大量的研發(fā)經(jīng)費,但就是還未研發(fā)成功,目前做到的真的是很有限,我們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沒有人才,有再多的錢也只是一堆堆高的數(shù)字,沒有科技的進步,就會被其它比自己高的科技打敗,無論對方是否正義!”研發(fā)人員說。
“這不是靠情懷就可以了,我們得有切實的技術,目前我們可以說是領先的,但遠遠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發(fā)。
我們可以參與這項研發(fā)工作嗎?”高放問。
“當然可以,如果你們愿意!”研發(fā)部總負責人說。
“好!”高放說。
……
一群學生走后,研發(fā)部的人員問總負責人:“那小孩是誰?”
“高放!”總負責人早已關注桑木學院的每一位學生。
“那說不定我們的研發(fā)會有很大的進展!”研發(fā)部的人員說。
“后生可畏!”研發(fā)部的總負責人說。
自此以后,現(xiàn)代化科技的學生和老師錢鳴都很用心的在教、學,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
……
桑木學院的教學工作在有序的進行著,這將會是對教育和世界的一場大的變革。
林木泉子
2021.12.13
辛丑年庚子月乙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