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化者vs滿足者
最大化者vs滿足者
20世紀50年代,后來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決定著手研究人們是如何做出決策的。當時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有大量商品供消費者選擇。西蒙發(fā)現(xiàn)人可以被分成兩類:最大化者和滿足者。最大化者極其挑剔,他們只對最好的東西感到滿意。
我還是拿買牛仔褲來舉例。最大化者可能會在商場里一家家地逛,把所有符合標準的牛仔褲都當備選,但他們不會馬上購買,而是把心儀的款式藏在貨架的最底層,以免被其他消費者買走。隨后,他們可能會把商場里所有的店都逛一遍,甚至還會同一家店逛兩次,看看是否還有漏掉的款式。在考察完所有選項前,他們不會買任何東西。追求完美固然是好事,但最大化者總是心存疑慮,即便已經(jīng)將很滿意的東西帶回家,他們?nèi)詴滩蛔〖m結(jié):“也許我應(yīng)該再多逛幾家店,這樣才能貨比三家”或“如果我去大一點的商場,會不會找到更滿意的牛仔褲”。
如果說在20世紀50年代做最大化者是自我折磨,那么當下網(wǎng)上海量的選擇讓最大化者的日子更不好過。在電商繁榮發(fā)展的今天,最大化者在網(wǎng)上會面對更多選擇和更多賣家。購物會讓最大化者感覺有壓力,但他們始終認為不完美的東西入不了自己的法眼。與他們恰恰相反的是滿足者。一個滿足者如果在第一家商店找到了一條不錯的牛仔褲,雖然他也會綜合考慮款式、質(zhì)量和價格,但他會果斷地做出選擇。如果這條牛仔褲滿足他的標準,他會立刻買下,購物就此結(jié)束。雖然其他店家可能會有性價比更高的牛仔褲,但滿足者基本不會費工夫去搜尋,因為滿足者追求的是優(yōu)秀,而不是完美。
我想用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來說明最大化者和滿足者之間的區(qū)別。幾年前,我和一個朋友去大加納利島度假。那里的旅游旺季是冬天,可我們偏偏選擇了夏天。島上的游客寥寥無幾,居住地附近的酒吧也空無一人??膳笥褕猿终J為在島上可以找到更熱鬧、更好玩的地方。一天傍晚,我們結(jié)束了海灘游玩,朋友非要徒步穿越高聳連綿的沙丘,去島的另一邊看看。我們?nèi)讨谉岷涂诳?,終于找到了一個酒吧。走進這家游客必打卡的酒吧,我們只看見幾個客人零星地坐在店里。朋友暢飲了一杯飲料后,馬上又想去其他地方。我則想留在那里,欣賞壯觀的沙丘景色,好好休息一下。雖然它不是島上最好的酒吧,但我覺得足夠好了。我真不明白是什么力量讓我的朋友又去了另一家酒吧。他解釋道:“如果旅行結(jié)束后有人跟你說,‘你去過某某酒吧嗎,那是個很不錯的地方,能遇見許多美女’,而你錯過了,會感覺很丟臉。”顯然,我是一個滿足者(接受我們在淡季來旅游,并對行程很滿意),而我的朋友是最大化者(追求極致的體驗)。那么哪一個更好呢?如果赫伯特·西蒙在大加納利島無意中聽到了我們的談話,他有可能站在我這邊,而不是站在我朋友那邊,因為他認為選擇所涉及的時間、金錢、精力、情緒都需要考慮在內(nèi)。這一點非常適用于我們在島上找酒吧的例子。在那一刻,滿足才是最佳決策。然而,如果沒有朋友的鼓動,我就不可能在逛完海灘后還去酒吧喝上一杯,也沒有機會看到沙丘吞沒落日的壯觀景色,更無法領(lǐng)略島上的旖旎風光。我們再回頭看看艾倫和單身酒吧的例子。很顯然,艾倫也是一個滿足者。他回憶說:“如果我在酒吧打烊前去搭訕我一直關(guān)注的女孩,即使她算不上女神級別,我也會很喜歡她。我們之間會產(chǎn)生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并且很合得來。如此一來,我就不會認為這么做是退而求其次?!笔┩叽慕淌趹?yīng)該也是個滿足者,他從來沒有因為只試穿了一種款式的牛仔褲而感到自己被商家欺騙。然而,這件事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從前的購物方式。經(jīng)過一番深入的研究,他在書中給出結(jié)論:選擇的泛濫正在讓更多人變成最大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