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少年 第八十九章 天邊飄來幾朵云彩
書院中,幾人緩步而行。
余真意問道:“這位山長,是怎么知道你來書院的?”
徐仰止看了四周一眼,說道:“這書院中,也有陣法,就跟紫氣宗一樣。每進來一個人,都會被陣法的主持者知道,他也是個開江境的修士,這點本事還是有的。”
余真意恍然大悟,圣人坐鎮(zhèn)書院,可知曉天下。
這位山長,還是很厲害的。
“山長”,其實就是書院的負責人,位高權重,是書院的核心人物。有位大賢人在他的《退庵筆記》中就這樣定義山長:“掌書院講習者謂之山長。山長亦稱院長,亦稱山主。”
山長的稱號,充滿了野性和對官府的反叛,這與早期書院倡導的自由精神,是一致的。這種說法,以前沒有,是大唐新起的一種說法。
余真意感覺很喜歡,因為大唐就是應該如此,豪邁又奔放。
那些著名的書院,無一例外都擁有名震四方的山長。
例如,太宗年間,齊魯書院有個叫周式的山長,他的學術和品行都很好。太宗皇帝知道后,就派人接他進入皇宮,封他為國子監(jiān)主簿,并想留他在京城侍駕。然而,周式卻堅持要回到齊魯書院,真宗無奈之下放他南歸。此后的齊魯書院,更是名聲大振。
有了德高望重的山長和教師,書院不愁沒有學生。
因此,書院也設定了不低的入學門檻,也有入學筆試,而且招生數量有限。
“天下三十六書院之一”的齊魯書院,在早些年間,就“定養(yǎng)士額二十人”,后來擴到三十人。齊魯書院名氣出去以后,遠道前來求學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別置額外學生十員,以處四方游學之士”,等于是增加了十個旁聽名額。
直到現(xiàn)在,人來人往,一片繁華。
余真意花了一些銀子,在書院中感受了一下學生們的生活。
一旦進入書院學習,學生就要遵守書院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
以齊魯書院為例,首先要求學生要穿“院服”,這個院服不是統(tǒng)一定做的,只是規(guī)定要穿顏色深的衣服。這樣做的目的,是和一般的民眾區(qū)別開來,讓學生有士人的責任感。
另外,書院還設專門針對學生的“請假簿”“講簿”“德業(yè)簿”“食簿”“宿齋簿”。
其中,講簿記錄山長講學的情況,德業(yè)簿登記學生的功課情況,食簿是用來領取錢米,宿齋簿則用來領取燈油和木炭。齊魯書院還規(guī)定,學生請假不得超過三個月。
謁祠、聽講、供課三者都需要登記,缺席三次就“罷職、住供”。這個住供,就是停止供給。給學生的錢糧和伙食斷供,這個懲罰可真是不小。
余真意帶著彩云,一路吃吃喝喝,不亦樂乎。
彩云本來是鬼物,在書院這種地方,可能會感覺到不舒服,但是有龍虎山真人的令牌,她感覺不是很難受。在書院中,還有許多路過的學子,朝她看來看去。
彩云長得,實在是好看。
又有天師符咒傍身,根本就看不出來是鬼物。
當然,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學業(yè)。
余真意去看了一下,書院中的學生,學的都是些什么呢?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儒家經典,余真意每樣都買了一本,打算在路上看。
學子每天的學習時間劃分成起床后、早飯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而且既有自學,也有討論,還有先生解惑,還是很很好的。
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書院還有考試制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學業(yè)兩大方面。每個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績一出來就有物質獎勵,并且還會累積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則升級,也與經濟利益掛鉤。
德行考試的考核標準一般因山長的習慣而定。
例如,老山主主持齊魯書院時時,提倡自覺自勵,不做硬性規(guī)定。
而普通的書院,則從更實用出發(fā),對儒家倫常做了具體化的規(guī)定。
例如,不尊敬師長、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懲罰,那種嚴重踐踏院規(guī)、破壞倫常的,書院不僅會將其除名,還會報官立案,并永遠不許再入書院。
余真意覺得,這種制度,非常不錯。
從書院誕生之初,飽含理想主義熱情的讀書人,就希望把書院經營成一方凈土。然而,在與現(xiàn)實的碰撞中,他們最終不得不讓步了。許多原先民辦的書院,就逐漸被官方“收編”。
這種收編,首先是從書院的經費著手。
書院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經費。
而書院經費的來源,多依賴于學田。書院興起之初,私人籌措辦院經費,主要也是靠私人的田產或別人捐贈的田產來供給。然而,僅僅靠捐贈,是不能滿足書院需要的。
因此,當官府開始給書院劃撥田產時,書院沒有理由不接受。民辦書院急劇縮減,越來越多的書院歸到官府手中。
在大唐,書院的常年經費已經由官府一次性撥給。享受政府撥款的書院,花起錢來也大手大腳。例如,為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生員提供一定數量的經費。考生如果科舉得中,更有豐厚獎賞,數目可達五十兩銀子。
不僅考中的生徒有獎,書院的先生也跟著有獎。
書院的辦學經費除了“官助”之外,主要靠民間集資、捐獻和書院創(chuàng)收、自籌,其中“學田”收入是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每個書院都會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很多時候,學生在書院讀書,不僅不要學費,而且“食宿費全包”。如齊魯書院,學生便“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業(yè)”。另外該書院“更欲立書舍,給膏火,招徠來學,以廣栽培”。
所謂“膏火”,就是學生學習期間的花費,大家俗稱“養(yǎng)士費”。“膏火”原本為資助困難學生的,實際使用時已普遍散發(fā),生徒都有份。或給錢兩,或給糧谷,或錢糧兼給。
書院大多希望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才,所以對學生的要求極嚴。以作息時間來說,不分冬夏,每天早上五時頭鼓,五時半二鼓,六時三鼓上課。
為了使學生都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書院還設有獎勵制度。獎勵的形式很多,既有精神鼓勵,更有物質刺激,如月課獎賞,積分升級。還有所謂的“獎賞錢”、“花紅錢”。
獎懲分明,是書院的基本學規(guī)之一。學生在書院不認真學習,不約束言行,也會受到嚴厲的懲處。齊魯書院規(guī)定:“學長稽查在院肄業(yè)生童,有不勤學勵行者,正言規(guī)勸;如其不從,稟明山長,加以懲罰”。
齊魯書院的學規(guī)中也明確要求:如果在山長課期生員超等曠課一次,扣錢六百文。特等曠課一次,扣錢四百文。文童上卷曠課一次,扣錢四百文,中卷曠課一次扣錢三百文,再曠遂加錄成文或雷同全數扣除。
學生在書院學習時的學業(yè)等級是動態(tài)的,實行“積分制”,有“升降級”。即使錄取時的優(yōu)秀學生,即所謂“正課生”,如果曠課,平時考試成績不能保持在前列,也有可能被降為“附課生”。
書院規(guī)定,以缺考的次數和考試的等級來確定升降,內課生如有一次不應課者,停止發(fā)放一月膏火。兩次不應課者,降作附課。正課一連三次不考,超特等者降作附課以內,附課連考三次超等者,可以升補為正課。降級的同時,其膏火錢也會降低標準發(fā)放,甚至不發(fā)。
齊魯書院考試紀律很嚴格,試卷憑“浮票”領取,并設編號。學生考試時出現(xiàn)作弊、抄襲等不誠信行為,都會受到懲罰。齊魯書院規(guī)定:“抄寫雷同及不在院作文,并次日交卷者不列榜,初次不列榜,罰停膏火一月。再次不列榜,降作附課,冒名頂替者逐出住院。”
余真意看完這一切,很是感慨。
當初要是他在鎮(zhèn)魔城的時候,有這么好的書院,不就不至于挨餓了嘛?要知道,書院里,也是專門教那種幼年的先生。最主要的是,余真意和李殤,不用挨餓受凍了。
一個小孩子,自己搭起一間茅草屋,需要多大的毅力。
對于大人來說,可能搭一間茅草屋很簡單,可是對于一個小孩子,真的是很不容易。
余真意希望,大唐的所有的小孩子,從今往后都不要再挨餓受凍。
就在他心中升起這種想法的時候,書院里,突然亮起了幾朵祥云,慢慢的,這些祥云,匯聚在余真意面前。余真意感覺有些奇怪,不知道這是什么。
四周的學生們突然喊道:“圣云降臨,書院中,是誰有這樣的豪邁之氣?”
所謂圣云,其實就是一種儒家祥瑞,就像是道門和佛宗一樣。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菩提就被視作祥瑞。而道門的紫氣東來,也被視為祥瑞。
華夏傳統(tǒng)文化是講祥瑞的,歷史上有關祥瑞之記載在在可見。特別是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皇帝或重要人物出生時,都會有一些相關的祥瑞出現(xiàn)。
據說殤陽真人當初悟道成功的時候,就有七彩神光,從天而降。
因為人就在天地陰陽五行之中,因此一些正面的相關人物之將出,會引起天地陰陽五行之交互影響而在自然界表現(xiàn)出一些祥瑞的現(xiàn)象。
從道家的角度而言,祥瑞現(xiàn)象更是體現(xiàn)了道家天人合一之說,因為道家認為,天、地、人是互為相關的。天有圣人出現(xiàn),地便會有相應的表征。而正面的表征便是祥瑞之出現(xiàn),它往往是天地昌明之預現(xiàn),因此他們是交相影響而互為因果的。
天地間的一切都是陰陽五行交互影響之結果。
當有比較重要的人物出現(xiàn)時,就會引發(fā)天地異象。
因為有些生命是天地陰陽五行中處于高端的序列,因此,他的出現(xiàn)會影響到天地陰陽五行交互作用影響的機制。要降生到人間,乃是天地間一件絕大之事,于是天地間因其內在的機理會自動地出現(xiàn)一種在人的角度視為祥瑞的現(xiàn)象。
如今這圣云,就是儒家的標志,只有一些圣人降臨,或者悟道的時候會產生的現(xiàn)象。
這齊魯書院中,竟然有此等人物?
剛才離去的山長錢崇陽,在一瞬間出現(xiàn)在書院中間,想看看到底是哪位弟子。
余真意皺著眉頭,看著那祥云飄過來,落在自己頭上,喃喃自語道:“不會這么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