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少年 第五十一章 這條泥鰍叫白水
余真意的聲音不大,卻像一柄柄重錘一樣,敲在真龍的心頭上。
曾經(jīng)是一條小泥鰍的時候,它都沒有這么震撼,它盯著余真意,問道:“就這么簡單的事情,你為什么不跟我說明白?只需開口,我肯定會答應(yīng)的。”
余真意笑了笑:“要是不打服你,你不會放在心上。”
它很難受,躺在水里,看著天空,不想說話。
余真意又問:“你叫什么名字?”
說實(shí)話,這么久以來,余真意確實(shí)還不知道這個黑衣金瞳少年的名字。
白水河中,余真意收起了自己的劍,這個時候,真龍的身軀,才一點(diǎn)點(diǎn)開始修補(bǔ)。停在它身上的劍氣,緩緩散去。片刻之后,真龍又恢復(fù)了元?dú)猓@才抬起頭。
看著余真意,它說道:“我以前是沒有名字的,最近決定就叫白水。”
白水,白水河的白水。
這名字不錯,看來泥鰍白水深知人類修行界的事情。在人類修行界,一些得道有成的修士,都喜歡用自己得道的地方,作為自己的稱號。
跟殤陽真人和殤鬼真人不同,他們的稱號,是根據(jù)事情來的。
上一次在鎮(zhèn)魔城頭,被余真意敲下去的龍湖真人,他就是修道有成的地方,就是龍湖。如今的白水,走江的地方是白水河,他就把白水河,當(dāng)作自己的名字。
余真意拍了拍它的腦袋:“白水是吧,以后你就在這里,好好守護(hù)兩岸的百姓。要是我聽到你再危害人間,我不管在哪,都會趕回來宰掉你的。”
白水點(diǎn)點(diǎn)頭,它在空中,化為人形,落在余真意面前,問道:“公子接下來要去哪?”
余真意笑道:“我就一路走走停停,隨便逛逛。”
白水看了一眼四周,說道:“公子雖然實(shí)力強(qiáng),但還是要小心。這白水河附近,還有高手存在的。前些時候,斬龍劍被取走,取走的定是個高人。”
這件事,讓余真意也皺了皺眉頭。
斬龍劍,不是那老劍客的取走的,那么這里肯定還有別的修士。只不過昨天發(fā)生那么大的事情,為什么不出現(xiàn)呢?還有,老劍客說他在釣魚。
起初,余真意以為他說的釣魚,是釣白水。
但是昨夜事情過后,余真意才發(fā)現(xiàn),在老劍客眼里,白水走江一事,算不了什么。他只是看杜翔不爽,隨意出了一劍而已。他要釣的大魚,恐怕還在暗中潛伏。
想到這里,余真意有些不舒服了,他問道:“你現(xiàn)在修成了真龍身軀,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附近有不對的地方?”
白水點(diǎn)點(diǎn)頭,說道:“公子,雖然我現(xiàn)在修為不高,但是能感覺到,這浮橋下掛著的斬龍劍,還在附近,并未走遠(yuǎn)。因?yàn)橛幸还蓺绲臍庀⒃谶@里,我很害怕。”
余真意擺了擺手:“算了,沒什么事了,你先走吧。”
如果說一開始,白水覺得余真意是個小人的話,那么它現(xiàn)在,就十分佩服余真意。隨手一抓,那養(yǎng)魂草便飛到白水手中,它笑道:“公子,這是好東西,能蘊(yùn)養(yǎng)一個人的靈魂,你還是拿著吧。”
見他這么有誠意,余真意就收下了。
養(yǎng)魂草,他略有耳聞。
人是有三魂七魄的,這東西,對神魂很有幫助。
道經(jīng)《云笈七簽》卷五十四云:人有三魂:一曰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二曰爽靈,陰氣之變;三曰幽精,陰氣之雜。
一魂:胎光,此為三魂之主魂。判斷一個人死亡就是丟了胎光,胎光丟,則命不久矣。有的人幼年受過驚嚇,傷到胎光,出現(xiàn)的心悸不安、焦慮抑郁等癥狀可能持續(xù)多年難以恢復(fù)。
二魂:爽靈,主人與外界溝通的本領(lǐng),或者說人機(jī)敏的反應(yīng)程度。爽者,快也。許多人心思機(jī)敏,隨便提出一個日子,他能夠迅速說出那天是周幾。這是無法用邏輯推出來的,是一種天賦的本能。
若爽靈丟失,人的智力會降低。想要提高智力,則需治這個靈。人體有幾個穴位,如胸口的“靈墟”,腕上的“靈道”,脊柱上的“靈臺”,經(jīng)常揉捏這些穴位能促進(jìn)小孩子智力發(fā)育。
三魂:幽精,幽精決定人的生育能力,也決定了所愛之人會是怎樣。人們常說的“被勾去了魂”,這里的魂指的就是幽精。人們經(jīng)歷過痛苦的時事情,往往痛不欲生。
“失魂落魄”,便是因?yàn)閭擞木辍?br/>
這養(yǎng)魂草,不管是對于凡人,還是修士來說,都可以養(yǎng)好神魂。修士可更上一層樓,凡人可延年益壽,開拓神智。余真意收起來之后,跟白水告別,踏浪回到了岸邊。
彩云正在等他,余真意是這幾天看書才知道的。
原來鬼分戾鬼、冤魂、鬼、幽靈。
所謂戾鬼,人在青壯年時期,氣血方剛,偶然兇死,諸如摔死或斗毆、打假突然致死。這類死亡,三魂七魄緊緊相抱,有時顯靈害人或摔打器皿,或發(fā)出奇怪的聲音等,道家稱“戾鬼作崇”。
冤鬼是指被人暗害死亡,屬于不正當(dāng)?shù)乃劳觯觎`不散伺機(jī)報仇或洗冤。所謂鬼,是指人死后魂飛魄散,就是魂之精氣與魄之靈性合二為一,道家稱之為“鬼”。鬼性奸詐,多做壞事,不做好事,不受人們喜愛。
彩云就是一只冤鬼,在鬼怪中,法力算是中等。
不如戾鬼,卻又比一般的鬼強(qiáng)點(diǎn)。
人之精靈叫鬼,山之精靈稱妖,水之精靈呼怪,山風(fēng)瘴氣喚魔。世上存在妖魔鬼怪,時常出來作崇,大者危害朝廷,小者危害人身,所以幾千年來道家非常注重降妖伏魔之法。
余真意拍了拍彩云的腦袋,笑道:“過些時候,再給你找來一門上好的鬼修法決。”
彩云點(diǎn)點(diǎn)頭,摟住了余真意的手。
這件事,其實(shí)是很難的,如今的修行界,對妖怪還算不錯,對鬼卻是很不友好。
在道經(jīng)中,鬼和神,往往是并稱的。
道經(jīng)里面,除了修煉成仙的仙人之外,還有“神”。儒家常將鬼神并稱,但是卻不言仙。道經(jīng)卻神、仙、人、鬼都談的。何為鬼神?有大儒云:“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周易》也說:“知鬼神之情狀”。
足見儒家是承認(rèn)有鬼神存在的,否則你怎么“知鬼神之情狀”?既然說“知鬼神之情狀”,前提就是有鬼神。一般的人死之后,魂升而魄降,靈魂歸于泰山,或言蒿里,或言酆都,或言北斗。
但是有些忠孝之英靈,卻不受這個規(guī)律,不是成為鬼,而是成為神。鬼神,本是一炁,其屈則為鬼,伸則為神。也就是說同樣是一個人,死了之后,既可以成為鬼,也可以成為神。
雖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遺枯骨于人間者,縱高不妙,終為下鬼之稱,故曰鬼
儒家把那些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xiàn)的人,奉為神明,建立祠廟奉祀其靈。
可是儒家在大唐,并不興盛,而是在隔壁的明月國,儒生當(dāng)?shù)馈4筇片F(xiàn)在是佛道并立。
佛家,對妖魔鬼怪,一向是不怎么容忍的。
道門則認(rèn)為,天地間有陰陽之氣,至陽者上升為神仙,至陰者下降入地府,于是便有了神與鬼的分別。
在很多民間傳說和演義小說中,都會把人死之后的魂魄描述成厲鬼,并且認(rèn)為七月半時會有諸多厲鬼危害人間。其實(shí),這都是對神鬼信仰的誤解。
道教中認(rèn)為的鬼神,不過是陰陽二氣所化。人生天地之間,本身便稟賦著陰陽二氣。
小孩初生時,新生兒的身體是暖的,哭鬧的聲音是嘹亮的,其一切自然反應(yīng)都呈現(xiàn)出外放的姿態(tài),這是陽氣充沛的表現(xiàn)。
隨著生命過程的耗損,人身體內(nèi)的陽氣也在一點(diǎn)點(diǎn)消散,老年人普遍怕冷,整個身體也都呈現(xiàn)出佝僂內(nèi)縮的狀態(tài),這是陽不勝陰的表現(xiàn)。
天地萬物的生長枯榮,其實(shí)都是陰陽二氣相互輪轉(zhuǎn)的結(jié)果。不論神鬼,行天地之正氣者,皆可得萬民香火信奉;如果陰賊害人,必然會受到相關(guān)的懲戒。之所以會出現(xiàn)如此不同,則與鬼的歸途有關(guān)系。
“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意指凡是危害人間的鬼眾,均是形魂無處依附的原因。
人身所化至陰之氣不斷匯聚,達(dá)到某個界點(diǎn)時必然要陰盡陽升,在宗教理論中以輪回轉(zhuǎn)世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若陰氣無法轉(zhuǎn)陽,即鬼眾無法脫胎,難免就會生出諸多戾氣,從而危害人間。
道門以慈悲立教,修行人悲憫天地萬物眾生,這其中自然包括鬼道在內(nèi)。
七月半,鬼門開,并不是說地府要放出諸多鬼眾出來肆意橫行,而是借此時節(jié)使無處可依的魂魄能夠在道門修士的加持下受煉更生,從此解除前世冤孽,超生云路、舉步南宮。
陰盡陽升,陽滅陰起,即便是神人鬼三途,也仍包含在這亙古不變的道理之中。
可是這也并不說明了道教就承認(rèn)鬼怪修行,他們那些修士,一見到鬼怪,就想著送去地府。
所以鬼修,比較少見,余真意要想弄來一門修行法決,還真不容易。
余真意背著劍,跟彩云走在白水河邊,他問道:“剛才那一劍怎么樣,瀟灑不瀟灑?”
彩云睜大了眼睛:“當(dāng)然瀟灑了,那么大一條龍,在公子這一劍之下,直接逃進(jìn)了河底。要是公子早些出劍,龍虎山的那個朝清遠(yuǎn),怕都是拿你沒有辦法。”
聽著婢女的夸獎,余真意卻是嘆了一口氣:“我有個朋友,他最不喜歡劍仙了。若是他在這里,肯定又要說我們這些拿劍的,裝模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