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下名劍
這道劍氣,長幾萬里。
余真意身上,就只有三道劍氣,這是最后一道了。他能感覺到,萬劍真人很危險,所以沒有猶豫,直接使出來了。當(dāng)這道劍氣出現(xiàn)的時候,灰蒙蒙空間中的劍,全部震動起來。
其中,有幾把名劍,感受到余真意身上劍氣,紛紛脫離那灰色空間,來到余真意面前。
首先是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鐫刻兩個篆字:赤霄。漢高祖劉邦憑此劍于大澤怒斬白蛇,開始其帝王一生。
相傳漢高祖劉邦年幼時手中常握一把頑鐵,自命為寶劍,天天劍不離身,時人多以為狂。后來他做沛縣亭長的時候,為縣里押送一批農(nóng)民去驪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劉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驪山也會被按罪被殺。
于是走到豐縣西的涸澤地帶就停下來,飲酒大醉,夜里干脆就把剩下的所有農(nóng)民都放了。并且對他們說:“你們都走吧,我從此也要逃跑了。”這些農(nóng)民中愿意跟隨劉邦的有十多個。
劉邦帶醉行走在豐西澤中,讓一個農(nóng)民在前面探路。這個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我們還是回去吧”。劉邦趁著酒勁說:“大丈夫獨(dú)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
于是走到前面拔劍要斬斷白蛇,白蛇突然變成一條龐大的巨蟒,它竟然開口說話::“你今天欠下的賬總有一天要還的。你斬了我的頭,我就篡你的頭:斬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
劉邦一劍把白蟒從正中間斬為兩段。蛇從正中間被分為兩段。走了幾里地,劉邦醉得倒下睡著了。劉邦隊伍中走在后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
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路邊連夜放聲啼哭。問她為什么這樣傷心,說:“我兒子被人殺了,所以痛哭”。問她兒子為什么被殺,說:“我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橫在路上,現(xiàn)在被赤帝子殺了,所以我很傷心”。
人們以為她胡說八道、散布謠言,想打她,這個老太太突然不見了。后面的人趕到前面,發(fā)現(xiàn)劉邦周身有云氣,而且云中隱約有條赤龍盤旋,而他手中的頑鐵竟然變成了寒氣逼人的寶劍。
這就是高祖斬白蛇起義的傳說,因為赤霄劍代表著秦漢之際帝道的興替,所以它又被看做是帝道之劍。
第二把劍乃是湛盧。
湛盧的意思是像黑夜一般深邃的顏色,湛盧是一把劍,更是一只黑亮的眼睛。
這把通體漆黑渾然無跡的寶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像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眼睛,注釋著君王的一舉一動。正所謂“君有道,劍在側(cè),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這把劍無時無刻不提醒君王要勵精圖治,心存憂患,警鐘長鳴。
據(jù)說歐冶子成劍之時,不禁淚落,因為這把無堅不摧又不帶有一絲殺氣,他終于鑄成了一把至純至正的仁道之劍。
出現(xiàn)在余真意身邊的第三把劍,乃是軒轅。
軒轅劍,傳說中的神兵,又名軒轅夏禹劍,是一把圣道之劍。由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后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
劍柄一面書農(nóng)耕畜養(yǎng)之術(shù),一面書四海一統(tǒng)之策。此劍后為商湯所得。其內(nèi)蘊(yùn)藏?zé)o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
在黃帝大戰(zhàn)蚩尤一役中,天界諸神將此劍賜予軒轅黃帝,黃帝、天女與蚩尤約戰(zhàn)于涿鹿之野時,此劍折斷,后黃帝、天女一起重鑄此劍,重鑄后正式稱為軒轅劍。
重鑄過程中,天女以本身純陽之力修補(bǔ)此劍,結(jié)果己身化為旱魃之身,被黃帝封入山海界。此后這把劍便獲得了用之不竭的無窮力量,并成為懲惡揚(yáng)善,伸張正義的化身。
隨后是承影,上古名劍,相傳鍛成出爐之時“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名承影。后為商朝帝王所有,與“含光”、“宵練”齊名,并稱為“商天子三劍”。
衛(wèi)孔周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
也就是說,連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子得到了這三把劍都可以力抵三軍,后來它們在先秦典籍中已經(jīng)不僅僅是劍,簡直成了道的化身。
承影劍才真正算得上殺人于無形,因為據(jù)說它只有劍柄而無劍身,抽出劍時,你看不到劍的形體,只能隱約看見黎明
時分它投在墻壁上的影子。
它曾被春秋時期的衛(wèi)國人孔周,到孔周的手里已經(jīng)流傳了十三代,在這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從未出鞘,后來終于被一個叫做丘來丹的少年借用報殺父之仇,然而此劍實在太玄幻,他的仇人看不到劍鋒,竟誤以為他在和自己招手,據(jù)說來丹揮劍三次.
仇人未死,只是感到腰間隱隱作痛,原來這把劍是殺不死人的,即使它能迅速割裂人的肢體,卻僅能留下細(xì)不可察的傷口,真真是兵不血刃,據(jù)說先秦時期有一個姓丁的廚師可以讓刀在牛身上游刃有余地穿梭出入,牛在不知不覺間安詳愉快地被肢解.
第五把劍是魚腸劍,據(jù)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
因為此劍劍身上的花紋猶如魚腸,曲折婉轉(zhuǎn),凹凸不平,故而得名。據(jù)說清朝吳大皙藏有戰(zhàn)國魚腸劍的墨拓本,滿刃花紋畢露,就宛如魚腸一般。
其實不光是魚腸,劍紋還可以像龜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
關(guān)于名稱的另一種說法是此劍也稱魚藏劍,就是由于它小巧得能夠藏身于魚腹之中,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的劍身細(xì)長柔韌,能夠沿魚口插入,在魚的胃腸中曲折彎轉(zhuǎn),而抽出時則恢復(fù)原形,鋼韌無比,熠熠生光。
另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為諸多名劍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相傳歐冶子使用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jīng)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制成了五口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闕。
善于相劍的薛燭也曾評價過這把劍,他的說法是,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原來這把劍生來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來弒君殺父的,它這種孤膽勇決的宿命令人不寒而栗。后來越國進(jìn)獻(xiàn)寶物給吳國,這柄劍因此由越而入?yún)恰?br/>
吳國公子光欲殺王僚自立,乘吳國內(nèi)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于魚腹之中進(jìn)獻(xiàn)魚腸劍,當(dāng)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wèi)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魚腸劍由此聲名遠(yuǎn)揚(yáng)。
第六把劍是龍淵,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lián)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huán)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
劍成之后,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縹緲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也就是諸多電視劇中乾隆老佛爺動輒拿出來賜給大臣自裁那把至高無上的帝王之劍。
此劍鑄造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于一個無法知道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
春秋時,名將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fā)現(xiàn)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
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zhuǎn)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zhèn)魅赖膶殑Γ浩咝驱垳Y,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并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
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并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
伍子胥悲悔莫名。
第七把劍是太阿,楚國鎮(zhèn)國至寶,是把威道之劍。
傳說楚國的都城曾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zhèn)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lián)手所鑄。
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rèn)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于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jī)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dāng)時最為強(qiáng)大,晉君當(dāng)然認(rèn)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
把寶劍,但是事與愿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子、干將所言不虛。
晉君當(dāng)然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于是晉君出兵伐楚,欲以索劍為名借機(jī)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并且都城也被團(tuán)團(tuán)圍住,一困三年。城里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fā)出最后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后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太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
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于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
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xiàn),只見一團(tuán)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這件事情過后,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fēng)胡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
風(fēng)胡子說: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nèi)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nèi)心之威的卓越表現(xiàn)。正是大王的內(nèi)心之威,激發(fā)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
除此之外,還有第八把劍,來到余真意面前。
這把劍名為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亦作“純鉤”。說到歐冶子這個人,是冶煉史上的神話,他發(fā)現(xiàn)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
傳說吳越春秋時,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有一天來了一個善于相劍的秦國人,叫薛燭,勾踐就派人請他來給自己相劍。
薛燭首先看了看毫曹劍,說它光華散淡,不算寶劍,勾踐又讓他看另外一把叫巨闕的寶劍,傳說巨闕初成之時,劍光四射,曾經(jīng)嚇跑了拉車的四頭白鹿,然而就是這樣一把削鐵如泥的利劍,薛燭卻認(rèn)為它質(zhì)地趨粗,也不能算寶劍。
勾踐于是命人請來純鈞劍,侍從率領(lǐng)幾百個鐵甲武士護(hù)送一把寶劍來到臺下。
薛燭感到好笑,問道:“大王這么興師動眾,拿來的是什么劍啊?”
勾踐對薛燭的態(tài)度有一絲不快,他沒好氣地吐出了兩個字:“純鈞”。
只聽見“咣啷”一聲,薛燭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發(fā)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fā)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呆滯。好大一會兒,才突然驚醒,只見他腳尖點(diǎn)地幾個縱躍掠下臺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后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
只見一團(tuán)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yùn)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而巍峨……
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
勾踐點(diǎn)了點(diǎn)頭:“是”。他得意地接著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xiāng)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
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
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么?你說說道理。”
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后,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qū)區(qū)駿馬城池何足道哉……”
勾踐滿意地頻頻點(diǎn)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留在身邊吧。”
這八把劍,來到余真意身邊,似乎要認(rèn)他為主。
萬劍真人滿臉的不敢相信:“這,這怎么可能?”
余真意笑道:“記得你說過,你是劍道天才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