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一章 朝廷的軟肋
    ,最快更新錦衣風流 !
    “宋大人,你說話可要小心些,妄論朝政可不是什么好習慣。=”費宏冷聲道。
    宋楠笑道:“費大學士,莫嚇唬我,不論朝政要我等臣民作甚?對比大明建國初年和如今的諸般政策,變化不可謂不大,可見世易時移,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費宏哼了一聲不說話,楊廷和皺眉道:“宋大人說說,為何朝廷的戶籍之策會讓人不愿經(jīng)商呢?我倒是沒想明白?!?br/>
    宋楠道:“我大明朝民籍歸于地方,田甲之制又規(guī)定百姓不得離開土地,否則便成流民逃民,商賈之家本就是經(jīng)營四方,賤買貴賣;這般限制固然會讓商賈不能自由穿梭于大明各地經(jīng)商;諸位都知道,我大明商幫都是拘泥于本地,晉商徽商浙商都是在本地經(jīng)營,雖然規(guī)模浩大,但除了本地之外卻未能惠及各地,原因便是他們不能在外地置產(chǎn)經(jīng)營,就是因為戶籍所限之故?!?br/>
    “胡說八道,哪有這個道理,朝廷造黃冊設田甲便是為了防止百姓流竄各地,百姓多懶惰之徒,很多人不安于本地貧瘠,寧愿田地荒廢也要去富庶之地食嗟來之食,若照你宋大人的說法,我們應該不管他們,讓他們到處亂竄不成?無戶籍田甲限制,朝廷的徭役賦稅又如何攤派收取?難道滿世界去找他們不成?”楊廷和有些惱火,說話也不客氣起來。
    宋楠也不動氣,微笑道:“楊首輔稍安勿躁,我可不是要朝廷廢除戶籍田甲制度,而是要在這上邊做些變通,鼓勵有能力的商賈將銀子花在經(jīng)營建設之上,減少對他們的限制,讓他們藏在家里的銀子能流通于市,而非放在他們的密室之中生塵;有流通,則有稅可收,也可繁榮集市,何樂而不為?”
    楊廷和道:“依你之見,該如何變通?”
    宋楠道:“對商賈戶籍的限制做些修改,譬如說允許商家在外地置業(yè)置產(chǎn),在外地經(jīng)商三年并有自屬產(chǎn)業(yè)者可允許在當?shù)厝爰鹊?,這樣既可將流動商賈納入官府管轄之下,又可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此舉僅限于有能力經(jīng)商置業(yè)之人,對耕作的百姓卻不適用,這豈不兩不妨害?”
    群臣目瞪口呆,對宋楠這個大膽的想法這些人從未想到過,仔細想想倒是有些道理,不過問題也不小很快便有人提出來疑問。
    “若按照宋大人的設想,像京城這等人人向往的地方,豈非人滿為患?只要有錢購置產(chǎn)業(yè),三年后便可在京城入籍,豈不是牛鬼蛇神都要往京城跑么?”
    宋楠微笑道:“這位大人的擔心也有幾分道理,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京城雖好,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在此安居的;故土難離,愿意離開生養(yǎng)的家鄉(xiāng)來到異.地定居的畢竟是少數(shù);況且這政策局限于有能力置產(chǎn)經(jīng)營的商賈,我卻不信有多少人能買得起京城的房產(chǎn)。這個政策只是讓商賈們安心經(jīng)商罷了,況且京城也沒那么多商鋪房產(chǎn)供他們購買,根本無需擔心這個問題。”
    眾大臣嗡嗡議論宋楠的建議,有的表示贊賞,有的則表示懷疑,一時之間也沒什么統(tǒng)一的意見。
    混亂中,有人忽然呵呵笑出聲來,眾人循聲望去,笑聲是從階下的勛貴之列中傳來。
    正德皺眉問道:“錢太昌,你因何發(fā)笑?”
    揚威營提督錢太昌大踏步上前跪拜,起身后兀自面帶笑容道:“皇上,臣實在忍不住發(fā)笑,宋大人侃侃而談一副為國分憂的模樣,其實你們都被他騙了,宋大人這是為他自己撈好處呢?!?br/>
    群臣驚訝的靜了下來,上百雙目光投向錢太昌的身上。
    “此話怎講?”正德沉聲問道。
    “皇上有所不知,據(jù)臣所聞,宋大人最近請了一幫商賈來到京城,為的便是推銷他在白紙坊蓋的那些鋪子和房子;商賈們不愿購買的他的商鋪和房舍,便是因為從太祖時便實行的戶籍制度的制約,眼見鋪子賣不出去,房舍也無人問津,宋大人今日便在堂上炮制出這個所謂的變通之策來,看似是為朝廷出謀劃策,實則是為了他自己掙錢罷了。臣聽得實在是忍不住,所以失態(tài)了,請皇上恕罪。”
    群臣發(fā)出一片咦哦之聲,原來宋楠今日忽然跳出來說這件事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此人可真是膽大包天了,拿國事替自己謀私利,無恥之極。
    正德臉色有些難看,看向宋楠問道:“宋楠,他說的是事實么?”
    宋楠面無表情的道:“皇上,他說的沒錯?!?br/>
    群臣炸了鍋一般的沸騰起來,居然直接干脆的便承認了,倒要瞧皇上怎么處置他。
    “你,好大膽子?!闭履樕厦黠@升騰起怒氣來,宋楠實在太不像話了。
    “皇上息怒。聽臣解釋?!?br/>
    “有什么好解釋的,你要購買白紙坊的閑地,說要改造白紙坊的臟亂,朕也準了,卻沒想到從頭到尾你是為了謀私利,朕對你很是失望?!?br/>
    “皇上,臣謀利有何不對么?臣又非坑蒙拐騙巧取豪奪,說白了臣也不過是做生意而已。當初臣借債百萬買下白紙坊的廢棄之地的時候,這些侯爺們怎么不出來說話?因為他們看不到其中的價值。如今臣辛辛苦苦改造了出來,他們便眼饞了。不錯,我建了商鋪房舍便是來出售獲利的,這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么?一來我將白紙坊這片惡臭之地改造成商鋪集市,二來可藉此增加朝廷的稅收,這難道有什么不可見人的么?”
    “宋大人,你做生意賺錢我們不管,但你假公濟私卻是不成。”楊廷和冷冷道。
    宋楠沉聲道:“我不愿指謫內閣指定的一味墾田開荒,增加百姓農(nóng)田稅收的那些辦法;莫以為我不知道戶部為了增加稅收弄得那些名目,我錦衣衛(wèi)衙門每日從各地傳來的消息有一大半是關于加稅鬧出的事端的。去歲的六百萬兩增加的收入有多少是真正墾田開荒增加的,你自己心里清楚。我之所以要冒著被人指責的風險要開發(fā)白紙坊的土地,便是要證明給皇上和諸位大人看,增加稅收的最好途徑不是去挖山墾田,而是要加快流通發(fā)展商業(yè)。”
    楊廷和面色鐵青,如果宋楠是胡說八道倒也罷了,偏偏楊廷和自己明白,今年在財政壓力之下是用了些手段的,否則哪來六百萬兩銀子的增加,他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此刻被宋楠戳穿,一時無言以對。
    “你們說我假公濟私也好,說我為自己謀利也好,我所知道是,如果白紙坊今年能全部開發(fā)完畢并讓外地商賈入駐,將會給朝廷帶來近五十萬兩的稅收收入,這是我保守估計的結果?!?br/>
    “啊?這么多?”
    “開玩笑吧,區(qū)區(qū)白紙坊?一年五十萬?”
    眾人驚詫不已,這家伙吹牛皮吹得有些過分,區(qū)區(qū)白紙坊只占京城街坊的數(shù)十分之一,整個京城去歲各項稅收不足三百萬兩,憑什么能有五十萬兩稅收?
    “宋楠,你可不要信口開河,哪來這么多的稅錢?!闭乱彩遣恍?。
    “皇上聽我給你算算賬,以我白紙坊開發(fā)接近完工的南一區(qū)為例,商鋪一百八十余間,住宅六十余戶,若盡數(shù)賣出,總價當在兩百萬兩左右,按三十取一的稅率,我宋家便要繳納近六萬兩的稅銀,這可是實打實的一兩不少的。商鋪賣出之后,商家經(jīng)營店鋪還是要交稅,一百八十家商鋪,一年起碼兩萬兩銀子,也即是說光是這南一區(qū)便可一年上繳九萬兩。后面尚有六個區(qū)域是照著南一區(qū)來開發(fā)的,五十萬兩還是保守估計。待商家盡數(shù)入駐之后,每年固定的稅收便有十幾萬兩,這不是一塊為朝廷招財進寶的聚寶盆么?”
    “……”
    “……”
    正德和文武官員大眼瞪小眼,這賬是清清楚楚的算出來了,可一點沒夸張,按照宋楠的性子,沒準還少說了不少,如果一個小小的白紙坊能貢獻出這么多稅銀子來,要是按照宋楠的說法,大明各地的商賈要是愿意在各地置產(chǎn)購房,豈非財稅大增么?
    “皇上,您大概也明白了,大部分的稅錢是來自購置產(chǎn)業(yè)商鋪的大筆支出,但凡交易房產(chǎn),便要按照總價交稅,這便是流通帶來的稅收。我之所以提出那變通之策,便是要商賈們拿出錢來消費流通,繁榮商業(yè)的同時,也可為朝廷帶來大筆的稅收。至于有人說我假公濟私,我都不屑于解釋什么。君子愛財取之以道,我若從中獲了些利益,那也是我該得的,諸位侯爺伯爵諸位大人們家里不都有生意么?倒也不必罵別人貪財,先想想自己是否真的能‘君子固窮’再來說話。”宋楠笑瞇瞇的對著滿朝木頭般的官員們道。i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