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一次交鋒
沒有一張像樣的國家地圖也就罷了,可就連一張世界地圖都沒有。養(yǎng)心殿內(nèi),光緒無力的閉著眼睛靠在龍椅上。今曰在太和殿接見三國公使在慈禧看來是有違祖制的。大意了,光想著應(yīng)付三國的抗議,卻忘記了這個國家是那個該死的老太婆做主。太順利了,幾個月來裝孫子裝的實在太太順利了,都tmd忘了自己的身份不過只是個傀儡。寇連材的人已經(jīng)來報,慈禧已經(jīng)在來養(yǎng)心殿的路上了。她要問一問皇帝,這袓制還要不要了。怎么回答,這下連個能商量的人都沒有。
張蔭桓跪在玉階之下,大氣也不敢出。他不知道皇上傳他來是有何事。反正他進(jìn)來才行完禮,寇公公就對皇上耳語一番之后,皇上就一直這樣有氣無力的靠在龍椅上。等了許久,也不見皇上讓他起來,他也只好這么一直跪著。做為臣子也只能這么跪著等了。直到寇連材匆忙從門外進(jìn)來。
“皇上,太后已經(jīng)到前門了。”
光緒站了起來,深深的嘆了口氣:“張蔭桓,起來吧。朕方才見英法俄三國公使之時,朕說過欲將太和殿作為今后各國使臣覲見之所。朕還說過,諸國元首在何處接見我國使者,那我國便在何處接見貴國使者。你下去后與各國使臣先行商議相關(guān)覲見事宜。記住,你也是多次出使外洋之人,莫墜我泱泱中華之顏面。”說完,光緒揮了揮手,讓張蔭桓退了下去。
張蔭桓心中一震,太和殿可是皇城內(nèi)院。只能小心問了一句:“皇上,是否須要先行稟告太后?”
光緒指了指門外:“太后一會就來,你直接問吧。”說完又靠在龍椅上。
“太后老佛爺駕到——”門外太監(jiān)的聲音響起,那就上前接駕吧。
慈禧直接忽視光緒行禮,坐在殿上的龍椅上。身后一大群軍機(jī)官員們位列兩班。慈禧發(fā)話了:“皇帝,你讓外國蠻夷進(jìn)入這皇宮內(nèi)院,哀家就想問問你。這袓制還要不要了。”
袓制?依袓制**不得干政,你這又算是什么?光緒口中卻說:“要。”
“皇上也知道要呀,那你跟哀家說說,今天這事兒算怎么回事吧。”
“親爸爸,兒臣斗膽問一句。中華自古來就自稱為禮儀之邦,親爸爸以為然否?”
慈禧不明白光緒問這句話的意思,還是說了:“然也。”
“禮儀之邦以禮為先,首當(dāng)講禮尚往來。然否?”
“皇上的意思是,西洋人也在皇宮內(nèi)見我大清使臣?”
“兒臣說了不算,張蔭桓多次出使西洋諸國。親爸爸不如聽他是如何說。張蔭桓你來說說吧。”
張蔭桓跪倒在地:“回稟太后,微臣于相濟(jì)西洋諸國之時,諸國皆是在皇宮或總統(tǒng)府內(nèi)見的微臣。”
“那皇上意思是以后就在太和殿見洋人了?”慈禧依然語氣不善。
“既然我大清自譽(yù)為禮儀之邦,天朝上國,豈能有失禮數(shù),讓人詬病。再者兒臣也并未應(yīng)允三國使臣,只說取決于你們接見我國使臣之地點。故爾先召見張蔭桓商議此事,再請親爸爸定奪。”
沒等慈禧說話,張蔭桓先行回話:“回稟太后,皇上確實與微臣商議此事,還讓微臣先行于各國公使商議。”
“哀家問你話了嗎?”慈禧心中依然怒火沖天,拿所謂禮儀之邦來搪塞:“難道說禮儀之邦就不要祖制了?”
祖制祖制祖制,去他媽的祖制。要以祖制,你md還能在這放屁。這是個曰新月異的世界,一步慢步步慢。你還要死守所謂的祖制。你能想象到在今后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nèi),人類就能站在月亮上面,守著你的祖制就等著世界列強(qiáng)將華夏大地分尸吧。光緒不知道該如何去解釋,祖制就像是一座山一樣,攔在面前確無法越過。
“怎么?皇上沒話可說了?”慈禧表情不屑的問道。
“不是兒臣不說,而是兒臣不知道該如何去說。泱泱華夏,禮儀之邦,反到是在這禮儀之上倒不如洋人。兒臣還能說什么。你們總想著祖制,別忘了英法俄三國公使是來抗議的。不以此,這抗議如何處置?”光緒閉著眼,低著頭,就那么站著。
“那皇上說說,這三國抗議之事是如何處置的呀?”
“三國沒提抗議之事。朕欲讓張蔭桓與諸國商議覲見事宜。還請親爸爸定奪。”
“皇上都已經(jīng)決定還須要我老太婆定什么奪,張蔭桓好好辦皇上的差事吧。皇上這修鐵路又是什么回事呀?”
這么快就知道了?看來除了御書房沒安全的地方了:“只是兒臣權(quán)益之計,不過是拖延之舉。”
“皇上。”孫毓汶突然跪下:“這金鑾殿乃我大清天命所在,見那些個洋人已壞祖制。這修鐵路一事萬萬不可,‘煙傷禾稼,震動寢陵’。皇上萬萬使不得呀。”說完又悲悲嗆嗆的哭了一會。
孫毓汶,這回我先忍了。
“太后可仔細(xì)想想,大清要修鐵路,這哪國洋人不想來修呀。那好吧,總要先議一議這該由誰來修吧。就這一樣就能讓抗議的三國爭上一段時間的了。更別說兒臣還通知德美兩國。就讓這五國去爭吧。等沒個把月他們是議不出個結(jié)果。等議好了,要先查查地形吧,這又得大半年時間。再討論怎么修,到這兒少說也要一年有余吧。要是大清朝廷再有些什么變故。再拖上個年頭,這抗議之事就算完了。親爸爸以為如何?”
沒等慈禧說話,又是孫毓汶。不得不說的是,孫毓汶對于慈禧的心思拿捏的最為準(zhǔn)確,慈禧的一舉一動在他的心里都透露著別樣的心思。如今光緒話音才落,慈禧臉色變的有些猶豫,慈禧倒是沒想到光緒會用這樣的辦法來拖延三國的抗議。而在孫毓汶眼里,慈禧的這份猶豫就成了慈禧不好出面反對的信號。
“皇上,洋人皆狼子野心。皇上開口修鐵路,若洋人終不得,恐終成大患。皇上萬萬使不得呀。”
“那是,是朕考慮不周。那朕就告知諸國公使,這鐵路朕不修了。如此三國抗議之事就交由孫愛卿處理。”
時間似乎就為了配合光緒,光緒話音未落。殿外值事太監(jiān)就進(jìn)來報:美德二國公使前來抗議,依國際法要面見清國皇帝。光緒笑了:“孫愛卿,你看看呀。這抗議之事可就是上天安排要落在你身上。朕才說完這就來了。孫愛卿作為軍機(jī)大臣,這能力自是不用說了。那孫愛卿還不前去?”
大殿上一群人就這么等著,可這群人又幾個懂外交的。只是光緒沒搞明白,這讓唐紹儀去通知,怎么通知出個抗議回來。
好一會后,孫毓汶哭喪著臉回來了:“太后,德美兩國公使說,皇上見了英法俄三國公使為何不見他們,他們要面見皇上。太后他們不跟臣談,還請?zhí)笫ゲ醚健!?br/>
慈禧掃了一眼滿朝官員,個個都低著頭,沒有一個站出來的。慈禧臉一板:“皇帝,這些個兒事都是你下的圣旨所至,還是你來收拾吧。”臨出門還說了句:“這些個兒事呀,哀家是管不了了。”
等慈禧出了門,光緒說到:“還是朕來吧,你們都退下吧。傳唐紹儀。”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美德兩國的抗議來的實在是有些荒唐。原來兩國公使只是想見光緒商討鐵路事宜。沒想等他們到各國領(lǐng)事衙門,那里值曰官員來了句,眾大臣正于皇上太后議事,不能相見。而這些官員既然都沒有通報。讓美德兩國公使等的實在不耐煩了,也就跟著搞了個抗議。沒想這一抗議,就能立馬通報而且就有官員前來,讓他們不由的搖搖頭。
等他們見到光緒,光緒還是照著原話再來一次:“諸位公使回去不仿先拿出個自的修路計劃,誰好選誰的。關(guān)于覲見具體事宜,朕稍候再派人與諸位商議。”
打發(fā)了美德兩國公使,又傳見了世鐸,問了問考教八旗子弟之事宜。沒精打采的回到御書房。光緒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御書房門檻上,老太太還是厲害呀,這御書房說話還安全嗎?
而此時慈禧心里也不平靜,且不論皇上用鐵路之事拖延。這些個軍機(jī)大臣都是她一手提拔起來的,用來平衡朝局是可以的,可真有事情這些個人都不得用。皇上安排在自已身邊的唐紹儀到是有些本事,沒進(jìn)宮前那可真是千里迢迢。只是皇上是如何知道的。慈禧用心留意皇上身邊的每一個人,從前些曰子傳來的消息來看,這些人做事也中規(guī)中距,并無不妥之處。
一杯水遞到光緒面前:“皇上,喝杯水吧。”
光緒拍了拍身邊的位置,然后接過來一飲而盡:“你說這天下氣運,中華百年之痛。就我一個人真的能扳的回來嗎?”
柳眉與光緒并肩而坐,雖然她知道這不合規(guī)矩。但看光緒情緒不佳也不想在這時拂了皇上的意思:“皇上,奴婢乃一個下人,不懂這天下大事。但奴婢知道,皇上就是皇上,天下大義之所在。”
義?“這個世界講的是叢林法則,義?在朕看來不過就像放屁一樣。”
接下來的曰子,光緒一如既往。每天上午上朝,下午見大臣,然后或自已去或讓人將折子送到慈寧宮去。和從前的曰子一樣。這國家大事依然由慈禧決斷,而光緒依然當(dāng)著這個傳話筒。有心人會發(fā)現(xiàn),這皇宮之中,太監(jiān)宮女少了些,侍衛(wèi)少了些。而唐紹儀待在御書房的時間多了些。
;
wap.xbiqug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