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33柴榮機關算盡
卻說周主微時,嘗夢神人畀一大傘,色如郁金,上加道經一卷,周主審視道經,似解非解,及醒后追思,尚記憶數(shù)語。嗣是福至心靈,舉措無不合宜,遂得身登九五,據有大寶。及征遼歸國,常患不豫,有時勉強視朝,數(shù)刻即退,御醫(yī)逐日診治,終乏效驗。一日臥床休養(yǎng),恍惚間復見神人,來索大傘及道經。周主當即交還,又欲向神探問后事,神人不答,拂袖竟去。周主追曳神衣,突聞一聲朗語,竟致驚醒。開眼一瞧,手中牽著的衣袂,乃是榻前的侍臣。就是夢中聽見的聲音,亦無非侍臣驚問,不覺自己也好笑起來。轉思夢中情景,甚覺不祥,便起語侍臣道:“朕夢不祥,想是天命已去了。”
侍臣答道:“陛下春秋鼎盛,福壽正長,夢兆不足為憑,請陛下安心!”
周主道:“汝等哪里能知?朕不妨與汝等說明。”
隨將前后夢象,略述一遍。侍臣仍然勸解。
五代之世,周世宗為最英明之主,他在即位之初,便能留心農事,令匠人刻木為農夫蠶婦,置之殿廷,早晚敬禮之。又欲均定天下賦稅,先以唐元稹均田圖賜諸道,詔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分行諸州,均散田租。平日在宮中敬禮符皇后,夫妻甚是恩愛,不肯輕易召幸妃嬪,六宮粉黛備而無用。但符皇后顏色漸衰,又無子息,常暗令別宮妃嬪為皇帝薦枕,均被世宗斥退。
符皇后自慚形穢,每伴睡至夜午,乘世宗熟睡,便換一少年妃嬪。世宗醒覺,亦一笑置之。因此漸生王子數(shù)人。
柴榮自知不起,他拖著垂垂將死、筋疲力盡的病體,給他年幼的兒子做出種種安排。
第一:冊立皇后。 原皇后本是大將符彥卿的女兒,可惜死于顯德三年(956年),柴榮非常懷念,一直沒有再立皇后。但是現(xiàn)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沒有母親怎么行?思來想去,他最后冊立了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為后周皇后。 想來她會對自己的外甥疼愛一些,同時也會得到符彥卿的全力保護!
第二:確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在得病之前,柴榮為示公允,從不提給自己兒子加封的事,但現(xiàn)在一口氣封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wèi)上將軍;封柴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wèi)上將軍;并立柴宗訓為國儲。哪怕自己死了,帝國也至少有兩位繼承人。
第三:托孤。 文臣方面,他選擇了三位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他們都是深受柴榮恩寵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沒有科班資歷,不是進士出身,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可是后來證明,此人完全辜負了柴榮)。在武將方面,柴榮就讓人看不懂了。
五代始于后梁朱溫,朱溫稱帝后,以自己的宣武鎮(zhèn)兵為禁軍,禁軍長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到了后唐,改為侍衛(wèi)親軍司,統(tǒng)帥為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后周顯德元年,周太祖駕崩,柴榮繼位。柴榮有感于侍衛(wèi)親軍總領禁軍實力過于強大,開始著手整頓禁軍,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衛(wèi)親軍司之上。從此,后周禁軍分為兩司,殿前司和侍衛(wèi)親軍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長官分別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其中,前禁軍長官侍衛(wèi)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副都點檢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揮使。
當時,后周軍銜第一的是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軍中資歷極深,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此前也是張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戰(zhàn)后,就是張永德向柴榮建議整肅軍紀,誅殺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的大小將領70余人。于是,張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點檢職務,解除兵權,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虛銜,改授澶州節(jié)度使,即刻赴任,調離京師。
這太反常了,要知道,這時皇帝病危,正是張永德這樣常年統(tǒng)兵,深具威望的皇親國戚出力的時候,柴榮為什么要自斷臂膀?而且翻閱新舊《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張永德在這段時間內做過什么錯事的記載。那么到底是為了什么?
張永德和李重進都握有兵權,但李重進的地位比張永德高,張永德心中很不服氣,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大。周世宗為此設立了殿前司都點檢一職,讓張永德?lián)危@樣,張、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張永德與趙匡胤交情深厚,趙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賀氏去世后,續(xù)娶將軍王饒的女兒,張永德贈給趙匡胤大量錢財,讓他辦了個風光的婚禮。但張永德畢竟是趙匡胤當皇帝的阻礙,因而趙不得不除掉他。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北征,無意中得到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那張刻著讖言的小木牌顯然成了柴榮的一塊心病。
讖言幾乎就是伴隨著中國歷史改朝換代一起發(fā)展的。
歷朝歷代都不乏這些莫名其妙的讖言,遠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興,陳勝王”,近的如漢朝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等等。
無論是事實還是杜撰,但結果都一樣,即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輿論影響,并成為野心家上臺的最佳背景音樂。
何況,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后唐駙馬爺?shù)纳矸荽蹔Z帝位的,而現(xiàn)在,張永德的身份正是后周的駙馬爺!
不論怎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那么空出來的殿前都點檢一職應該由誰來接任呢?
對于柴榮來說,這是一個關系帝國未來命運的抉擇,因為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眼前,兒子柴宗訓年僅七歲!這么小的孩子能坐穩(wěn)帝位嗎,能鎮(zhèn)得住那幫資歷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嗎?
而殿前都點檢,這個掌握著中央禁軍核心權力的重要職位,交到誰的手里最放心呢?孩子又能托付給誰呢?李重進?
柴榮苦笑了,如果說張永德還有些許慈悲之心,能不殺他的小兒子的話,那么李重進的強悍嗜血就讓他寢食難安了。
李重進,后周太祖的親外甥,高平之戰(zhàn)后為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禁軍大帥之一。李重進是個狠角色,論血緣關系,比柴榮更有資格繼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時讓李重進向柴榮下跪,以示貴賤,防止李重進爭位。當時,中央禁軍以他和張永德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張永德已被廢,柴榮自然不放心將李重進留在中央。于是,李重進雖仍是侍衛(wèi)司統(tǒng)帥,但被外放為淮南節(jié)度使,駐守揚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權。而侍衛(wèi)親軍的實際指揮權在副都指揮使韓通手里。
韓通,曾經是后周太祖郭威的親信,同時也深受柴榮的重用。韓通征討過后蜀、北漢和遼國,同時又主持開封城的擴建、修筑黃河河堤,是個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剛而寡謀,脾氣暴躁,有個外號叫“韓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關系,和朝中大臣的關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榮病重之時被委以重任。在后來趙匡胤政變時,韓通是唯一一個想要率兵抵抗的,結果被殺害。
張、李、韓不成,那么下面還能是誰呢……
后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張、李、韓之下,那個幸運兒就是趙匡胤。
說實在話,柴榮對趙匡胤是非常不錯的,這哥倆可以說是戰(zhàn)場上的生死之交,趙匡胤如果沒有柴榮的提拔,可能不會建立如此偉業(yè)。柴榮即位之后,命趙匡胤掌管禁軍,對趙匡胤可以說是信任有加。當年北漢侵犯后周,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與北漢軍隊決戰(zhàn),但是在戰(zhàn)爭快開始的時候,后周軍隊統(tǒng)帥竟然不戰(zhàn)而逃,后周軍隊一時之間非常被動,在此危難之時,趙匡胤力挽狂瀾,指揮自己的同伴殺進敵營,這才轉敗為勝,但是趙匡胤也受了傷,柴榮非常心疼,說啥也不讓趙匡胤再去冒險了。回到京城之后,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后來又升為都指揮使。
從都指揮使一躍升為都點檢,看著好像只升了一級,但是咫尺天涯,從全國軍隊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邁不過去的門檻,而他居然在這么年輕的時候,輕而易舉地邁了過去。
趙匡胤真的是喜出望外天命所歸嗎?李煜不想當皇帝我信,趙匡胤不想當皇帝,打死我也不相信。
先說那個小木條,怎么會出現(xiàn)在柴榮的文書囊中呢?放在里面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呢?
后來有人分析,那塊木條就是趙匡胤放的!原因有三:
一:趙匡胤此前是張永德的手下,雖然實力不容小覷,可是要擠掉張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職,卻遙遙無期,并且基本絕望。因為他硬件不行,他不是皇親國戚,禁軍是國家安危命脈,他一個年紀輕輕的外人,憑什么一步登天?憑他的軍功和英勇?這種事你越強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選李重進? 所以趙匡胤只能耍點陰謀詭計,才能脫出張永德的陰影,徹底獨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這一年里,樞密使王樸死,皇帝柴榮重病,趙匡胤野心極度膨脹,讓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張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塊絆腳石,必須盡快踢開,于是趙匡胤就做了一回木匠。
三: 根據《五代史》記載,這塊寫著“點檢作天子”的木條出現(xiàn)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時候趙匡胤一直率軍拱衛(wèi)左右,大有做手腳的機會。
當然,柴榮選擇趙匡胤,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不是心血來潮。雖然他冒升極快,但是資歷太淺,年紀太輕,就算想作怪,也沒有什么號召力,他的威脅可以忽略不計。等到他有資歷時,七歲的小皇帝想必已經長成了。
世宗自此不能痊愈,延之日久,飲食不進,大勢日危,召范質等入宮,囑以后事道:“嗣君幼弱,卿等盡心輔之。昔有翰林學士王著,乃朕之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以為相。”質等受命而出,私相議道:“王著日在醉鄉(xiāng),是個酒鬼,豈可為相?當勿泄漏此言。”
不久柴榮駕崩。遠近聞之,無不嗟悼。后人有詩嘆曰:
五代都來十二君,
世宗英武更神明。
出師命將誰能敵?
立法均田豈為名?
木刻農夫崇本業(yè),
銅銷佛像便蒼生。
皇天倘假數(shù)年壽,
坐使中原見太平。
縱觀柴榮的一生,武功上高平大捷,西取后蜀鳳隴四州,南唐江北14州,北攻遼,兵不血刃,取三關四州,這些軍事上的成就是他在位短短的5年半的時間內取得的,為北宋的統(tǒng)一基本奠定了軍事上的基礎。在戰(zhàn)場上,柴榮英姿颯爽;在生活上,柴榮也非常關心民眾疾苦。有一次,柴榮與百官會餐時,指著滿桌的酒菜對眾人說:“朕在宮中吃美味佳肴,深愧無功于民而坐享天祿,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親冒矢石為民除害,還略可自安。”最讓人感動的是,柴榮曾說“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這種高度和境界讓歷代的帝王都自慚形穢。
柴榮繼位第二年,下令大廢國中佛寺,規(guī)定有國家許可的寺院才能保留,其他一律廢除。因為佛教信仰關乎因果報應,很多官員對毀佛心有忌憚,柴榮親自帶頭,砸毀了一尊別人不敢冒犯的觀音銅像。他說: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茍志于善,斯奉佛矣。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茍利于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有所惜哉?
拜佛不一定是真心奉佛,行善才是真心奉佛。佛祖愿以真身救世人,如今犧牲銅像,造福天下,肯定更加在所不惜。柴榮的說辭,放在今天,仍然很有道理。
在他的推動下,最終廢除寺院3萬余所,6萬多名僧尼還籍。佛像被銷毀后,重新用于鑄造錢幣,恢復經濟。
柴榮的另一項改革措施,是恢復五代以來淪為形式的科舉制度,注重人才選拔。有一年,禮部草率錄取了16名進士,他知道后,親自組織重考,最后僅錄取4人。他還多次以“失于選士”為由,處分主考官。
難得的是,他不是一個機械的規(guī)則主義者,而是強調制度與破格相結合。
柴榮想任用小吏出身的魏仁浦為樞密使,有人反對,理由不是魏仁浦能力不行,是說他非由科舉出身。柴榮當場反駁說:
自古以來,明君都是用有文才武略的人輔佐自己,這些人難道都是科舉出身嗎?
最終還是破格任用魏仁浦為相。
趙匡胤極為敬畏的后周名臣王樸,也是柴榮破格提拔出來的。趙匡胤建立大宋后,曾指著自己的黃袍對近臣感慨說:“王樸如果還活著,我穿不了這黃袍。”
柴榮雖然只當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卻凝集了中國歷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間,柴榮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銳意革新,抗擊外敵,關心民生,使國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強勢發(fā)展。司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榮,他稱贊柴榮“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真正做到了“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溢美之詞,無與倫比。司馬光是個嚴謹之人,他不顧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說明柴榮為人、為政的完美程度確有登峰造極之處。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視臣屬的進諫。在這個問題上,唐太宗的“虛心納諫”已經讓后人頂禮膜拜,而柴榮的“虛心求諫”更讓人刮目相看。顯德二年(955)二月,柴榮下詔,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見所聞,并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同年四月,柴榮再次下詔,明確要求“翰林學士承旨徐臺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兩番“求諫”,無不凸顯了柴榮在傾聽民聲上的主動性和強烈性。
柴榮的皇后符氏,不僅是一位能夠在戰(zhàn)亂中“獨脫死兵刃之間”的聰慧女子,同時也是柴榮事業(yè)上的賢內助和好幫手。柴榮稱帝后,因為急于創(chuàng)業(yè),有時難免會對眾將發(fā)脾氣,符氏往往會“從容伺顏色,漸為解說”,柴榮見符氏說的有道理,便“意亦隨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緩,柴榮夫婦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后來,柴榮親征淮南,符氏認為“不宜親行”,但柴榮執(zhí)意要去,結果“師久無功”,符氏竟然“憂成疾而崩”,用生命詮釋了這段愛情的至真至切。
更重要的是,柴榮給五代時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人們帶來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決了自中唐以來近200年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結束了五代頻繁政權交替的歷史,為結束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奠定了基礎。他繼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養(yǎng)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國歷代最樸素的“皇帝夢”,可是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最無情的玩笑,歷史沒有給他三十年,甚至沒有給他十年,而只給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個月。而就是在這短短的時間里,柴榮創(chuàng)造了光耀千古的偉大功績,效率之高,功績之大,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帝王史上絕無僅有。
可是這一切,最后終歸是給別人做了嫁衣。公元959年7月27日,柴榮因重病無治而駕崩。就在他死后不久,他生前信任有加的那個看似忠厚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把他的國家和一切從他留下的孤兒寡母的手里搶了過去。他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功績和他的王朝,都只能生存在在大宋三百年的光輝掩蓋下。但是歷史不會忘記,煌煌大宋三百年,卻沒有完成柴榮生前“三十年皇帝夢”中的任何一個理想,北宋全盛時期的疆土也不過才僅僅280萬平方公里而已。自有宋以來,趙氏皇帝就不得不去面對“幽云十六州”給他帶來的無邊戰(zhàn)亂,而更談不上什么“致太平”了。宋太祖趙匡胤算得上是個偉大的皇帝,可是他的偉大也不過是因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而這個巨人就是柴榮。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從未因言論而殺一人。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盡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
《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征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
而且他也絕不是嘩眾取寵,只作作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后,他欣然采納了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后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tǒng)一大計,付諸實踐。
可以說,他在五年半中完成的軍事事業(yè)比宋太祖、宋太宗在以后幾十年完成的任務還要多。是他在軍事上發(fā)出了統(tǒng)一的先聲。而宋太祖最初征戰(zhàn)天下的河北軍幾乎都是后周的老底子,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趙匡胤實際上是拿著柴榮的家當給自己打下的江山。更重要的是,柴榮給五代時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人們帶來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決了自中唐以來近200年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結束了五代頻繁政權交替的歷史,為結束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奠定了基礎。他繼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養(yǎng)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國歷代最樸素的“皇帝夢”,可是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最無情的玩笑,歷史沒有給他三十年,甚至沒有給他十年,而只給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個月。而就是在這短短的時間里,柴榮創(chuàng)造了光耀千古的偉大功績,效率之高,功績之大,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帝王史上絕無僅有。可是這一切,最后終歸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面對歷史,人們往往更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chuàng)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xù)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tǒng)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因此,趙匡胤的事跡廣為人知,柴榮這個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卻往往被疏忽和冷落。
英勇、睿智、勤勉、虛心、愛民,柴榮無愧為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首用來贊美諸葛亮的千古名詩,同樣適用于周世宗柴榮。柴榮去世之日,四方遠近都自發(fā)的哀悼仰慕他,明清的皇帝對他的祭祀不斷,后人對柴榮的評價向來有褒無貶,少有爭議。英年早逝,使柴榮避免了歷代長壽明君執(zhí)政后期的昏聵,這不能不說是柴榮完美皇帝人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后人有詩他嘆曰:
蓋世大英雄,
不輸貞觀功。
周天將破曉,
卻讓宋朝紅。
世宗既崩,梁王宗訓于柩前即位,是為恭帝。文武山呼已畢,尊符后為太后,垂簾聽政。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普升為節(jié)度掌書記。
柴宗訓原有三位哥哥。公元947年(后晉開運三年十一月),三位哥哥與柴榮的發(fā)妻劉氏一起被后漢隱帝劉承佑誅殺。公元951年(后周廣順元年),郭威稱帝,授柴榮澶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不久,大符氏成為柴榮的第二任妻子。兩年后,柴宗訓出生于澶州之府弟。公元956年(后周顯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大符皇后病逝于汴梁皇宮中的滋德殿,時年僅二十六歲。柴宗訓三歲失母,十分可憐,由姨母小符皇后在宮中撫養(yǎng)。
七歲的柴宗訓不能親政,只好由自己的姨母小符太后垂簾聽政,宰相范質、王溥等輔政,主持軍國大事。同月,柴宗訓任命范質為修建柴榮皇帝陵墓的山陵使,翰林學士竇儼為禮儀使,兵部尚書張昭為鹵簿使,御史中丞邊歸讜為儀仗使,宣徽南院使、判開封府事昝居潤為橋道頓遞使。七月,任命戶部尚書李濤為山陵副使,度支郎中盧億為判官。八月,柴宗訓封弟弟柴宗讓為曹王,柴宗謹為紀王,柴宗誨為蘄王。十一月,把后周世宗柴榮皇帝安葬于新鄭(今河南新鄭)郭店村西北陵上村的慶陵。
世宗既崩,后周小朝廷迅速陷入了主少國疑的囧境,各路野心家都開始未雨綢繆了。此時的高懷德經歷過數(shù)朝更迭,也算是曾經風雨的老油條了,自然站隊兵強馬壯、風頭正盛的趙二哥(按出生時間上算,高懷德略長于趙匡胤,但按領導力來說,高懷德遜色于趙匡胤,在五代亂世,兒子比爹大的怪事都屢見不鮮,何況是兄弟排行呢)的旗下。當時,趕上新皇帝柴宗訓大封群臣,高懷德也跟著沾光當上了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兼任江寧軍節(jié)度使(好像又是遙領啊),成為禁軍中名列前茅的大將。不久,又榮任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好容易過了殘年,周廷仍未改元,沿稱顯德七年。正月朔日,幼主宗訓未曾御殿,但由文武百僚進表稱賀。驀然間接得鎮(zhèn)、定急報,說是河東劉鈞結連契丹大舉入寇,聲勢甚盛,銳不可當。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問計于宰相范質。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托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zhàn)。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匡胤奏道:“主上新立,在朝文武宜戮力同心,共守京城。臣當另調澶州等處將帥,一同征討,是乃萬全之策。”太后大喜,即下敕旨,前去調撥張光遠等,會兵出征。時苗光義一向隱在山中,今見世宗棄世,來到京中,見日下又有一日,黑光相蕩,指謂匡胤親吏道:“此天命也,時將至矣。”言畢飄然而去。
周軍將要北上作戰(zhàn),京城里突然流言四起,大街小巷人心惶惶,有些大戶人家和官宦子弟都在搬家出城逃難了。還是因為那塊神秘的木條上的五個字——點檢作天子。
開封城里的居民見多識廣、記憶力健全。“主少國疑”、“外敵突現(xiàn)”,再加上大軍集結,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時光倒流十年,郭威也是帶著本國的軍隊沖進開封,那一天無數(shù)人家家破人亡,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誰敢掉以輕心!
流言,有時就是讖言,會讓你平空得到人心,進而敢跟著你做任何事——因為老天爺在幫你。可有時流言也會變成殺人刀,把你完美的“陰謀”變成路人皆知的“陽謀”,讓你什么把戲都玩不出來,只能等著被算計者預先報復。
史稱趙匡胤害怕了,他在外邊所有場合都待不住,只好躲回家里,他不由自主地嘀咕——外邊都在傳我要造反了,滿城轟動,我該怎么辦啊?【外間洶洶若此,將奈何?】
說到這,我們先了解一下此時趙匡胤家里都有什么人,59歲的母親杜氏,22歲的三弟趙光義,20多歲的妹妹,15歲的四弟趙廷美,20多歲的繼妻王氏,10歲的長子趙德昭(趙匡胤第一任妻子賀氏所生),不滿10歲的女兒,2歲的次子趙德芳。可以說除了趙光義外,家里是一群老幼婦孺,能有啥見解呢
經典的一幕出現(xiàn)了,沒等他母親、未來的杜太后發(fā)話,他的妹妹就沖出廚房,其“面如鐵色,拿搟面杖便打匡胤,并喝罵:”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來家里恐嚇婦女何為耶!”
男子漢大丈夫面對大事的時候,應該自己決斷,你跑到家里嚇唬我們這些婦女,算什么事啊?
這個女人是誰呢此人既不是趙匡胤的母親杜氏,也不是他的繼妻王氏,能做這件事的人,只能是趙匡胤的妹妹燕國長公主。長公主是趙匡胤的同母妹,早年嫁給米福德,米福德死后,回到家中居住。
趙匡胤出身將門,這個將門不僅出了兩個龍子,也出個性情耿直的虎女。我們除了為她未來的丈夫高懷德先生表示擔憂和同情之外,就只能鼓掌歡呼了。歷史證明,這種強硬摧殘式的刺激遠比小心呵護式的鼓勵管用,趙匡胤當即默然而出,深深為自己的膽怯行為臉紅。
趙匡胤即位后,封她為燕國長公主,賜婚給自己的鐵哥們高懷德。973年,燕國長公主病死,趙匡胤十分悲痛,破例廢朝五日親臨哭祭,可見兄妹感情十分深厚。這是后話。
趙匡胤當時決定去見韓通,而且是直接去韓通的家里求見。
他明白,作為開封城的軍事、警察總監(jiān),韓通對市面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了如指掌。那個見了鬼的傳言一定已經傳進他的耳中,韓通很快就會傳到三位宰相外加太后和小皇帝的耳里。要是他們中的任何一位表示反對,趙匡胤領兵出征的夢想就會泡湯。
趙匡胤來到韓通家里,韓通真的把他讓進去了。趙匡胤跟他商量出兵事宜,具體分派如下: 令禁軍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先鋒,先期北上;調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率部隨自己出征。 留下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在京協(xié)助韓通把守京城。
從表面上看,一切都無可挑剔——殿前司和侍衛(wèi)司都是部分出兵、部分守城,勞逸均沾,互相牽制。
韓天祿,這個雖然駝背但是心明眼亮的年輕人建議父親就此將趙匡胤干掉,一了百了,干凈利落! 可是韓通不僅沒有殺趙匡胤,反而支持他帶兵出征。
韓通為什么不殺趙匡胤呢?倒不是他對趙匡胤有多信任,而是出征將士與留守士兵人數(shù)相當,而慕容延釗與趙匡胤向來不和,趙匡胤即使想做天子,他拿什么和自己對抗?
事實證明,對敵人的信任寬容,就是對自己的冷酷殘忍!項羽不殺劉邦,劉守文不殺劉守光,馬希廣不殺馬希萼。你不殺人家,但是不等于人家也不殺你!趙匡胤帶兵出征,留給韓通的只有死路一條!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