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59高懷得與武行德
北宋還有一位名將,由于各種演義戲劇的流傳,這哥兒們也廣為百姓所知。他繼承父親的衣缽,為人忠厚勇武,同時又倜儻風流、嫻于音律。弱冠之年佐父出征,于亂軍中左右馳射,所向無前,從此登上軍事舞臺。此后,他戰(zhàn)遼寇、破高平、下南唐,斬將奪槊,盡顯猛將風范。他就是北宋名將、渤海郡王高懷德。
高懷德為人忠厚謙退,這點與他父親高行周頗為相似,與其祖父高思繼則大相徑庭。個中原因很簡單,高思繼兄弟做事過激,開罪上司,最后共赴黃泉,高行周人如其名,行事周謹,他不僅善于自家保全,而且傳承有道,兒子高懷德亦能在亂世之中揚名保身,亦如其字"藏用"
高懷德不好讀書,不拘小節(jié),經(jīng)常與客人不打招呼就閃人。但是高懷德從沒撂下過祖?zhèn)魇炙嚕熘O軍事,勇武善射,他曾經(jīng)三五天露宿野外,親手射殺數(shù)百只狐貍和野兔。此外高懷德還善于音律,據(jù)說能夠自己作曲,而且曲韻十分精妙,儼然一副"曲有誤,周郎顧"的神采。
公元944年,契丹大軍南下,準備狠狠教訓一下愿意當孫子但不愿意當臣子的后晉出帝石重貴。石重貴雖然沒有十萬橫磨劍,但好歹也是個血性后生,他立即任命高行周為北面前軍都部署,率軍先行迎敵。高行周接令后,立即召集部下準備出發(fā)。當時高懷德年未弱冠,但常年習武,主動請纓隨父北征。高行周爽快地答應(yīng)了兒子的請求,帶著他走上了兇險無比的戰(zhàn)場
高行周率領(lǐng)的晉軍先鋒在戚城與遼軍不期而遇,出帝說好的援軍遲遲未至,晉軍在遼軍的輪番攻擊下死傷慘重高懷德不顧父親阻攔,搶先出陣向契丹騎兵沖去,他一邊沖鋒一邊馳射,箭不虛發(fā),一連射殺數(shù)名騎兵,然后他又沖入敵陣,一番馬撲槊刺,殺得契丹軍望風而逃。接著他護衛(wèi)父親與所剩不多的晉軍成功突圍,與前來接應(yīng)的符彥卿會和,免除了一場滅頂之災(zāi)。
事后,同樣血氣方剛的晉出帝升任他為羅州刺史,還賞給他許多珍裘、寶帶、名馬,以示對他的特別恩寵。公元945年,在高行周改任山東鄆城的天平軍節(jié)度使后,高懷德也改任信州刺史,一個未滿二十的半大小子,因功當上地市級干部,還是令人十分羨慕的。
不過此時晉遼局勢變幻莫測,晉出帝所托非人,將國家安全交給了一點兒也不靠譜的姑父杜重威,杜重威懼戰(zhàn)降敵,第二年耶律德光進入開封,把個好端端的錦繡中原折騰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此時高懷德駐軍睢陽契丹人很想好好教訓一下這個娃娃將軍,無奈打了兒子惱了老子,高行周急忙率軍救援。契丹軍在睢陽一帶碰上了硬點子,索性轉(zhuǎn)向他處繼續(xù)自己的無本買賣。就這樣,高家父子保住了睢陽。
不久后漢建立,高懷德?lián)沃抑荽淌贰?上Ш鬂h只維持了三年,沒有給他發(fā)揮的機會就掛了,高懷德只能跟著父親在鄆州天平軍鎮(zhèn)守。
是金子總要發(fā)光的。公元952年,老高自殺,沒了父親的高懷德挑起了家族重任,擔任東西班都指揮使,并兼任吉州刺史。不久又改任鐵騎都指揮使,成為后周禁軍大將。也許正是從這時開始,他認識了自己未來的舅哥趙匡胤,并迅速向他的軍中小團體靠攏。
公元954年,北漢主劉崇勾結(jié)契丹,趁后周政權(quán)交接之際大舉南犯。柴榮是個剛毅之君,他不顧眾臣反對,決定御駕親征,以高懷德為先鋒虞候。他率軍急進,順利攻克高平城。之后,柴榮的大軍在高平與北漢軍展開大戰(zhàn),趙匡胤也一舉成名,竄紅為柴榮倚重的愛將。
之后,高懷德就跟著柴榮踏上了漫漫的南征之路。南唐將領(lǐng)舒元據(jù)守紫金山,并與壽春之間建立了一串連珠營寨,互為犄角,想以此讓后周知難而退。可惜,舒元這班將領(lǐng)沒有劉仁贍的本事,面對兵強將勇的后周軍只能秒慫。高懷德在接到柴榮闖營捉舌頭的命令后,立即率領(lǐng)帳下親從數(shù)十騎向南唐軍據(jù)險而建的連珠壘發(fā)起沖擊。結(jié)果,南唐軍看著恍如天神一般的高大將軍,胡亂射了幾箭,便轉(zhuǎn)身逃遁了。破壘而出的高懷德率領(lǐng)手下眾軍連夜渡過淮河,向著南唐軍的縱深挺進。直到第二天天光大亮,其他寨中的南唐軍才發(fā)現(xiàn)了高懷德,立馬前來迎戰(zhàn)。高懷德士氣正盛,毫無懼色,帶著手下精騎,向著優(yōu)勢敵人發(fā)起沖鋒,最終以寡破眾,順手擒獲南唐副將級舌頭一名,很快就探清了南唐軍的虛實,回報柴榮。柴榮非常高興,親自將高懷德召至自己的行在大贊特贊,并當面賜給他專征節(jié)鉞。
再后來,柴榮北征契丹,高懷德與柴榮的死忠粉韓通率軍先期抵達滄州。高懷德不等大軍圍合,搶先對滄州南關(guān)發(fā)起沖鋒之后,他又受命進攻內(nèi)三關(guān)之一的瓦橋關(guān),一戰(zhàn)就降服了關(guān)主姚內(nèi)斌。
就在高懷德準備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之際,柴榮駕鶴西游,后周迅速陷入主少國疑的囧境,各路野心家都開始未雨綢繆。高懷德經(jīng)歷過數(shù)朝更迭,自然站隊兵強馬壯、風頭正盛的趙二哥新皇帝柴宗訓大封群臣,高懷德也跟著沾光當上了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兼任江寧軍節(jié)度使,成為禁軍中名列前茅的大將。
新皇帝柴宗訓還沒來得及改元,就遇上了"點檢做天子"的怪事,哭哭啼啼地禪了位,顯德七年變成了建隆元年。老百姓們已經(jīng)習慣了改朝換代,用"匕鬯不驚"來形容這次政變應(yīng)該是最妥帖的了。
趙匡胤上臺后,任命自己的好哥哥慕容延釗做了殿前都點檢,好弟弟高懷德做了殿前副都點檢。
卻說宋太祖有妹二人,一妹夭逝,追封為陳國長公主,一妹出嫁米福德,不幸夫亡,竟致寡居,太祖封她為燕國長公主。公主韶年守孀,寂寞蘭閨,對著春花秋月,尤覺悲從中來。自從宋祖為帝,闔宮統(tǒng)是歡忭,獨公主整日里顰著雙眉,并不見有解頤的時候。太祖情篤同胞,瞧著這般情形,自然格外憐憫。可巧高懷德適賦悼亡,他遂想出一個移花接木的法兒,玉成兩美。這高懷德父名行周,曾任后周天平節(jié)度使。懷德生長將門,素有膂力,且生得一副好身材,此時正在壯年,理應(yīng)速續(xù)鸞膠,再敦燕好。太祖遂與太后商議,擬將燕國長公主嫁與懷德。杜太后遲疑道:“這事恐怕未便做得。”太祖道:“我妹華年,不過逾笄,怎忍她長守空閨,終身抱恨?”杜太后道:“且待我問明女兒,再作計較。”太祖退出,太后即召入公主,與她密談。公主聽到再嫁二字,不禁兩頰微酡,春心已動。支吾對付道:“我兄貴為天子,無論宮廷內(nèi)外,均應(yīng)遵他命令,女兒怎好有違?”說到“違”字,臉上的桃花,愈現(xiàn)愈紅,自覺不好意思,即拜別出室去了。宋太祖聞妹有允意,即諭趙普、竇儀作伐。兩人欣然領(lǐng)命,即與懷德面商。高懷德也嘗見過公主,姿色很是可人,況又是天子胞妹,娶為繼室,就是現(xiàn)成的皇親,樂得滿口應(yīng)允,毫不支吾。普、儀大喜,即去復(fù)旨。當飭太史擇定吉日,行合婚禮,是時文武百官相率趨賀,賓筵豐備雅樂鏗鏘,說不盡的繁華,描不完的熱鬧。懷德出房陪賓,等到酒闌席散方才歸寢。公主已易淺妝和顏相迎,大家都是過來人,當即攜手入幃,同圓好夢。從此情天補恨,缺月重圓,好算是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高懷德不久移師滑州,充任關(guān)南副都部署
作為趙二哥手下的一流重將,高懷德與石守信一起向李筠發(fā)起聯(lián)合進攻。絕望之余的李筠最終火遁升天。之后,高懷德又參與了平定前朝皇親李重進在揚州發(fā)動的叛亂,再一次把一個活生生的叛藩逼進了火海。
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兩大強藩的叛亂后,趙二哥終于可以安心地品嘗當皇帝的滋味了。為了徹底解決藩鎮(zhèn)問題,不讓新興的宋朝變成后宋,趙匡胤一改"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原則,大擺宴席,當著那些幫自己黃袍加身的兄弟們,上演了一出感天動地的"杯酒釋兵權(quán)"。作為禁軍二把手的高懷德當然響應(yīng)領(lǐng)導號召,痛快地交出了捂了多年的禁軍兵權(quán)。
宋太宗趙光義上臺不久,高懷德身染重病,趙光義立刻派出太醫(yī)王元佑和道士馬志前去其府上看病。這種"巫醫(yī)一體"的專家組合,高將軍想不好都不行。
第二年,病愈的高懷德跟隨趙光義前往太原,完成了趙光義畢生最牛的滅亡北漢之役。趙光義雖然得位不正,但傾其一生之力,搞定了趙二哥一直搞不定的北漢,也算是空前絕后吧。
公元982年,高懷德剛剛改任武勝軍節(jié)度使,就于當年七月病逝一代名將在北宋重文抑武的洪流下終于平穩(wěn)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高懷德除了名將身份之外,在演義之中,高懷德還是個媒公,奉命撮合鄭恩與陶三春,手段用盡,終于讓有情人成為眷屬。可惜好景不長,隨著趙二哥成功上位,聽信奸妃之言殺害義弟鄭恩,惹惱了陶三春實行兵諫,高媒公被迫出面轉(zhuǎn)圜,最后逼得趙二哥脫下當年被鄭恩強行穿上的黃袍,讓陶三春斬為兩截泄憤。此戲名為《斬黃袍》。
可能有人覺得高懷德不應(yīng)該在北宋建立之后那么寂寞,于是給他編排出一個同樣英武不俗的弟弟高懷亮,哥倆一路殺殺殺,直殺到雙雙死于伐遼軍前。更有甚者,不滿足于高家三世而斬,有人刻意將高家的故事向后傳承,竟然傳到了北宋末年,整出個橫空出世的英雄高寵,槍挑鐵滑車,再次將高氏英勇無畏的武風發(fā)揚光大。
不過,演義終歸是演義,高媒公終歸沒有為一個莫名其妙的鄭恩保過媒。他本人卻在趙二哥成功登位后,被別人保媒當上了燕國長公主的第二任丈夫,也就是那個拿著搟面杖追打二哥趙二娘。不過高懷德與公主都不是初婚,他的兩個兒子高處恭、高處俊也不是公主所生。他與公主十三年的姻緣只留下一個女兒高婉靈,因為沾了長公主老媽和英雄老爸的光,高婉靈被封為長樂郡主,這一點連她的兩個哥哥都望塵莫及。
武行德生于公元908年,此時的朱溫已在后梁皇帝的寶座上坐了一年了,可是天下仍然亂得可怕。
武行德從小家境貧寒,每天以打柴為生,因為有副好身板,身大力不虧,所以他打的柴格外多,鄉(xiāng)人稱他"一谷柴",因為柴打得多,所以他的小日子過得還算湊合
公元934年,石敬瑭來到河東擔任節(jié)度使,一天出門巡游散心,剛好路過榆次市廛。由于常年戰(zhàn)亂,市場上的買賣人并不多,然而就在這不多的買賣人中,一個坐在柴擔上的大漢吸引了石敬瑭的注意石敬瑭命人將那個大漢喚至馬前,胯下戰(zhàn)馬突然受驚似地叫起來。久經(jīng)戰(zhàn)陣的石敬瑭下意識地拉了下韁繩,然后定晴觀瞧:"我去,這漢子咋這么高?站在地上都能和馬眼平視,難怪戰(zhàn)馬會受驚。還好老子是戰(zhàn)場老鳥,要不受驚落馬,還不讓李從珂那貨笑死。不過這漢子如果能夠招至麾下好好培養(yǎng),將來說不定是個好打手呢!"想到這里,石敬瑭臉露微笑好言相招。面粗心細的武行德明白,眼前人錦衣華服扈從精銳,一定不是尋常人,自己打柴多年練就的一身本事,也許就是為了這一刻準備的。于是武行德挑起柴擔大步跟上。從這一天起,樵子武行德告別了快樂自由的山野生活,走上了征戰(zhàn)殺伐的軍旅生涯。
一開始武行德屬于初出茅廬的小字輩,主要是為石敬瑭站場子,既無大功亦無大過。不過他那亮眼的身材和過人的力量一直受到老石的厚愛,幾年間就由治蔡州的奉國軍都頭升任指揮使。后又改為控鶴軍指揮使、寧國軍都虞侯
石敬瑭死后,新上臺的石重貴受不了契丹無休止的予取予求,公然與契丹翻臉。可惜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天然屏障的后晉,盡管數(shù)次擊敗強敵,終因先天不足,在契丹與后晉叛將的相互勾結(jié)和打擊下,汴京陷落,皇帝石重貴被擄北國,后晉隨即滅亡。作為后晉禁軍的中級將領(lǐng),武行德空有一身武力,卻因形格勢禁,憋屈地隨大流兒當了俘虜。
契丹人占領(lǐng)中原,以為撈到了聚寶盆,只想著"打盡草谷",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很快就引起中原百姓的強烈反抗。那些中原節(jié)帥覺得反擊契丹的時候到了,也紛紛舉起義旗。殘暴驕橫的契丹人如同坐在火山之上,終于知道中原的皇帝不好做,只好打起背包紛紛北返。遼太宗耶律德光給了武行德一個差事,讓他帶著一千余后晉降卒,乘坐數(shù)十艘官船,押送一批取自汴京武庫的鎧甲兵仗先行北上。
武行德知道自己反正的機會來了,在船隊抵達河陰(今河南滎陽)時,武行德率先發(fā)難,砍翻了身邊的契丹監(jiān)使,其他的契丹士兵未及反應(yīng),也被武行德的親信搠翻。看著船上淋漓的鮮血,那些驚掉下巴的后晉降卒不知所措。這時武行德挺身而出道:"我等受國家厚恩,本該舍身報國,不想?yún)s屈身事寇,豈不愧對國家。如今契丹強盜逼迫我們北上,這是要讓我們做異域之鬼啊。與其背井離鄉(xiāng)死無葬地,不如此刻就反。今天我們共同起事,奪取河陽,擊退契丹強盜,然后據(jù)守堅城如何?"眾人見他說得如此豪邁有理,再看看船上的契丹人尸體,知道已別無選擇,遂齊聲道:"愿聽將軍調(diào)遣,不敢吝惜殘軀!"武行德即命親信發(fā)放兵器鎧甲,自汜水倍道行駛抵河陽(今河南孟州)。武行德帶頭沖鋒,眾軍也不懼生死,呼哨一聲沖入城中。城中守軍不知虛實,又無人作主,戰(zhàn)力難以發(fā)揮,最終被武行德輕松搶了三城,只得敗向潞州。
武行德打開河陽府庫,一面將庫中財物分給將士和城中百姓,一面曉以大義,募集更多士卒。果然,城中百姓深受契丹之害,見武行德敢作敢為,親民愛眾,紛紛投效軍前。
眾人推舉武行德權(quán)知州事,武行德激勵士卒修繕兵甲,再加上占據(jù)上游,士氣越發(fā)高漲,一時眾志成城,人心所向。
當年四月,武行德聽說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在太原起兵稱帝建漢。作為石敬瑭培養(yǎng)多年的禁軍將領(lǐng),武行德自然知道劉知遠在后晉的份量,立即發(fā)文響應(yīng),自署后漢河陽留后劉知遠聽說他搶占了河陽要地,扼住了進軍汴梁的咽喉,喜不自勝,當即收回讓劉銖擔任河陽節(jié)度使的任命,改授武行德為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武行德這次壓寶無比正確,瞬間轉(zhuǎn)正成為節(jié)帥。
此時的開封尚有契丹留下的數(shù)千人馬。這些人以契丹國舅蕭翰為首。作為耶律德光的舅子,蕭翰可不想留下來陷入中原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可是又怕放棄汴京沒法向妹夫交差,就想了個餿主意,立唐明宗李嗣源和花見羞王淑妃所生的小兒子許王李從益為帝聚攏人心,使中原局勢不至于迅速崩壞。
作為五代第一美女,花見羞深知沒有實力的人想亂世為帝就是找死,所以一直不想讓兒子出頭。哪知道李從益坐上了龍椅后,就開始以帝王思維考慮事情了。他急召治宋州的歸德軍節(jié)度使高行周和河陽節(jié)度使武行德,讓他們率軍阻擋劉知遠。李從益到底太年輕了,根本不懂得亂世之中強者為尊的道理。二人深知李從益和劉知遠根本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人物,因此二人不僅不去汴京,反而將此事報告劉知遠。
劉知遠不是石敬瑭,他又不是李嗣源的女婿,可以容忍李從益的冒犯,更不會留著前朝余孽養(yǎng)虎為患,李從益的結(jié)局不言而喻,真是可憐了花見羞的一片慈心。劉知遠抵達河陽渡口時,武行德早早就在長亭恭候。劉知遠對武行德的忠誠大加褒獎,武行德親自率軍護送劉知遠進入汴京,這才返回河陽。此后劉知遠大封功臣,武行德赫然出現(xiàn)在新朝功臣榜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由一個禁軍軍官變成了一方鎮(zhèn)帥。
后漢存世時間不長,然而武行德卻于公元948年,被新皇帝劉承佑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挑起了使相的重擔。
這年六月,武行德移鎮(zhèn)治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的成德軍。作為河朔三鎮(zhèn)之一,成德軍在藩鎮(zhèn)版圖上絕對是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在成德軍任上,武行德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有一個牙將曹彬,品貌端莊、性格純正,且兵法嫻熟、勤于軍事,對他非常欣賞,曾當著曹彬的面客串了一把伯樂的角色,興沖沖地對其他成德將校點贊:"曹郎器識遠大,非常人也!"曹彬后來成為北宋開國名將,擔任最高軍職樞密使,果然不負武行德的厚望。之后,武行德移鎮(zhèn)多地,頗有建樹。
后周時期,由于鹽場都被南唐控制,為了保證官鹽的銷售,朝廷實施了嚴格的鹽法,規(guī)定凡查獲一斤以上的私鹽,定加重賞。不想這條鹽法卻讓一些歹人找到了生財之路,他們通過誣陷他人販賣私鹽謀取重賞。當時,有一個村童背菜進城,路上遇到一個尼姑與他同行,在入城安檢前,尼姑還無限慈悲地幫他卸下?lián)樱缓缶褪┦┤坏叵茸吡恕R粫海T軍裝模作樣地查驗起村童的菜擔,竟然不出所料地搜出了數(shù)斤私鹽。這下,村童攤上大事了,很快被送到留守衙門。這天,正好留守大人武行德有空,就讓人押來村童問案。武行德接過盛私鹽的白紗袋子,突然聞到一股襲人的麝香,不禁暗自生疑:"瞧那村童衣衫破爛,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哪來這么好的香袋?莫非是奸人構(gòu)陷?"于是,他問村童路上可曾遇到過什么人?村童如實回答。武行德聽了后道:"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一定是門軍與尼姑勾結(jié)圖謀賞金啊!"于是,武行德命令親信將門軍傳來嚴訊,門軍哪敢不招,只得供出了同謀賞金的尼姑。一件頗為離奇的案子就這樣被一個看似五大三粗的樵夫給斷明了,洛陽官場的風氣一時為之肅然。公元954年正月,武行德正式受封譙國公,并加拜開府儀同三司 。
不久周世宗柴榮即位,武行德看出英武有為的周世宗是個雄心勃勃的帝王,一門心思想早點兒結(jié)束亂世,于是主動向柴榮請戰(zhàn),說到動情處,老武滿眼放光道:"臣能帶著一千降卒奪取河陽重鎮(zhèn),還有啥惡仗搞不定的?"柴榮似乎讓老武感染了,親自到洛陽視察。老武陪著大領(lǐng)導將洛陽城轉(zhuǎn)了個遍。柴榮許諾帶他上戰(zhàn)場,但出戰(zhàn)前必須做好一件事,疏浚汴水。原來,在當年楊行密割據(jù)淮南時,曾自甬橋(位于今安徽宿縣城南古汴水之上)東南決開汴水,匯成污澤,阻擋梁軍南下。現(xiàn)在,柴榮要水路并進,汴水不通,如何前進?
皇命難違,公元955年,武行德立刻將自己的部下由戰(zhàn)斗隊改編成工程隊,在古堤疏浚汴水,使其東抵泗水北岸。此后一直到公元958年,武行德派出的工程隊都在忙著疏浚汴口,最終使汴水直達淮南。自此之后,江淮漕運得以恢復(fù),舟楫達于京師。武行德的壯舉不僅方便了后周的軍事行動,對于北宋汴梁的繁榮也貢獻良多。
公元956年,柴榮親征南唐,疏河有功的武行德改任濠州(今安徽鳳陽)行營都部署,隨軍出征 。七月,老武到達濠州地面兒,就遇到了一支南唐偏師的挑戰(zhàn)。淮上之民自古善戰(zhàn),淮人的戰(zhàn)力愣是要得。老武手下的將士陣亡數(shù)百,戰(zhàn)馬也給累死了,武大帥僅以身免。事后,柴榮貶其為左衛(wèi)上將軍。
公元960年,周恭帝柴宗訓即位,進封武行德為宋國公。后來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自然不能讓臣子濫用宋公的尊號。而且趙家不僅要收回他的宋公爵位,還要收回他安遠軍節(jié)度使的實權(quán)。
公元969年,趙廷胤在搞定自己那幫鐵哥兒們后,又故伎重演地召集武行德和鳳翔節(jié)度使王彥超等藩鎮(zhèn)大佬兒同時入朝,在皇宮設(shè)宴款待。酒過三巡,趙匡胤舉杯對武行德等人道:"卿等都是國家勛臣,一生征戰(zhàn),也沒時間安享太平,這實在不是朕禮敬老臣的本意啊!"曾經(jīng)當過道士的王彥超立刻明白了趙匡胤的意圖,當即請求辭官歸老。年過花甲的武行德可能是不讀書不看報不領(lǐng)會中央精神,竟然借著三分酒勁,開始痛說革命家史,希望引起皇帝共鳴。哪知道才說了幾句,趙匡胤就不耐煩地打斷:"這都是前朝的事了,卿不須要再提了!"次日,趙匡胤下旨收回武行德等人的兵權(quán),改授閑官。
此后武行德重拾舊業(yè),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十年后,以太子太傅致仕的武行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宋太宗趙光義下旨為武行德輟朝一日,贈太師。
縱觀武行德的一生,一個長有超級武將身板的粗漢,卻有著治民理政的文官手段,而且在紛紜亂世中屹立不倒,不可謂不傳奇。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