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如何贏得他人的贊同(2)
有一次,我請了一個室內裝潢師,替我配置一套窗簾。等到他把賬單送來,我嚇了一跳。
幾天后,有位朋友來我家,看到那套窗簾,提到價錢,幸災樂禍地說:“什么?那太不像話了,恐怕你自己不小心,受了人家的騙吧!”
真有這回事?是的,她說的都是真話,可是人們就是不愿意聽到這類的實話。所以,我竭力地替自己辯護。我這樣說:價錢昂貴的東西總是好的。
第二天,另外有一個朋友到我家,她對那套窗簾誠懇地加以贊賞。并且她還表示,希望自己有一套那樣的窗簾。我聽到這話后,跟昨天的反應完全不一樣。我說:“說實在的,我配制這套窗簾,價錢太貴了,我現在都有點后悔。”
當我們有錯誤的時候,或許我們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能給我們承認的機會,我們會非常地感激;不用對方說,極其自然地我們就承認了。如果有人硬把不合胃口的事實,往我們的喉嚨塞下去,我們是無法接受的。
美國內戰(zhàn)時,一位極著名的輿論家格利雷,與林肯的政見不合,他以為他那運用嘲笑、謾罵的爭辯方法,可以讓林肯接受他的意見,能使對方屈服。他連續(xù)不斷地攻擊林肯,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就是在林肯被刺的那天晚上,他還寫了一篇粗魯、刻薄、嘲弄林肯的文章。
這些苛刻的攻擊能使林肯屈服?不,永遠不能。
如果你想要知道,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如何管理你自己,又如何改善你的人性、品格,你可以看《富蘭克林自傳》。這是一部有趣味的傳記,也是一部美國文學名著。
在這部自傳中,富蘭克林指出,他如何改過他自己好辯的惡習,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一個能干、和藹、善于外交的人物。
當富蘭克林還是一個經常犯錯的年輕人時,一天,一位教友會里的老教友,把他叫到一邊,結結實實地把他訓了一頓。
“朋友,”這位老教友叫到富蘭克林的名字:“你太不應該了。你打擊跟你意見不合的人。現在已沒有任何人會理你的意見。你的朋友發(fā)覺你不在場時,他們會獲得更多的快樂。你知道的太多了,以致再也不會有人告訴你任何事情……其實,你除了現在極有限度的知識外,不會再知道其他更多了。”
據我所知,富蘭克林之所以能成功,那是要歸功于那位老教友尖銳有力的教訓。那時富蘭克林的年紀已不小,有足夠的聰明來領悟其中的真理。他已深深明白,如果自己不痛改前非,將會遭到社會的唾棄。所以他把自己過去不切合實際的人生觀,完全改了過來。
富蘭克林這樣說:“我替自己訂了一項規(guī)則,我不讓自己在意念上,跟任何人有不相符的地方,我不固執(zhí)肯定自己的見解,凡有肯定含義的字句,就像‘當然的’、‘無疑的’等話,我都改用‘我推斷’、‘我揣測’或者是‘我想象’等話來替代。當別人肯定地指出我的錯誤時,我放棄立刻就反駁對方的意念,而是做婉轉的回答。在某一種情形下,他所指的情形是對的,但是現在可能有點不同。”
“不久,我就感覺到了由于我態(tài)度改變所獲得的益處。我參與任何一處談話的時候,感到氣氛更融洽、更愉快了。我謙遜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會快速地接受,很少有反對的。當我給人們指出我的錯誤時,我并不感到懊惱。在我正確的時候,我更容易勸阻他們放棄他們的錯誤,接受我的見解。”
“起先我嘗試這種做法時,‘自我’很激烈地趨向敵對和反抗,后來很自然地形成習慣了。在過去五十年中,可能已沒有人聽我說出一句武斷的話。在我看來,那是由于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使每次當我提出一項建議時,便得到人們熱烈的支持。”
“我不善于演講,沒有口才,用字艱澀,說出來的話也不得體,可是我大部分的見解,都能獲得人們的贊同。”
富蘭克林的方法,用在商業(yè)上又如何呢?我們可以舉出兩個例子:
紐約自由街114號的瑪霍尼是一家出售煤油業(yè)專用設備的公司。長島一位老主顧,向他訂制了一批貨。那批貨的制造圖樣已呈請批準,機件已開始制造。
可是一件不幸的事忽然發(fā)生了。這位買主跟他的朋友們談到制造圖樣,那些朋友們提出了各種的見解和主意,有的說太寬,有的說太短,他聽朋友們這樣講,頓時煩躁不安起來,并立即打了個電話給瑪霍尼的公司,表示他絕對拒絕接受那批正在制造中的機件設備。
瑪霍尼先生講了當時的情形:
我很細心地查看,發(fā)現我們并沒有錯誤。我知道這是他和他的朋友們,不清楚這些機件的制造過程造成的誤解。可是,如果我直率地說出那些話來,那不但不恰當,反而會對這項業(yè)務的進展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所以我親自去了一趟長島,我剛進他的辦公室,他馬上從座椅上跳了起來,聲色俱厲地指著我,要跟我打架似的說:“現在你打算怎么辦?”
我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他有什么打算,我都可以照辦不誤。我是對他這樣說的:“你是出錢的人,當然要給你所適用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你是對的,請你再給我一張圖樣。”雖然由于進行這項工作,我們已花去兩千美元,但我情愿犧牲兩千美元,把進行中的那些工作取消,重新開始做起。“不過我必須要把話先說清楚,如果我們按你現在給我的圖樣制造,有任何錯誤的話,那責任在你,我們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可是,如果按照我們的計劃,在制作過程中有任何差錯,則由我們承擔全部責任。”
他聽我這樣講,這股怒火似乎漸漸平息下來,最后他說:“好吧,照常進行好了,如果有什么不對的話,只求上帝幫助你了。”
結果,終于是我們做對了,現在他又向我們訂了兩批貨。
當那位主顧侮辱我,幾乎要向我揮拳,指責我不懂自己的業(yè)務時,我用了我所有的自制力,盡量讓我不跟對方爭辯。那需要有極大的自制力,可是我做到了,那也是值得的。當時如果我告訴他,那是他的錯誤,并開始和他進行爭論,說不定他還會向法院提出訴訟。而其結果不只是引起雙方的爭執(zhí)及經濟上的損失,同時我們還會失去一個極重要的主顧。在此刻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直率地指出他人的錯誤,那是不值得的。
讓我們再看第二個例子――別忘了,我所舉的例子,你隨時可能會遇到!情形是這樣的:
紐約泰洛木廠推銷員克勞雷這些年來,一直在說木材檢查員的錯處,他常在爭論辯護中獲勝,可就是沒有得到過一點好處。就是由于好爭辯,使克勞雷的兩家木廠損失了上萬元的錢。后來他來我講習班聽講后,決定改變他的方針,不再爭辯了,結果如何呢?這是他講述的故事:
有一天早晨,我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那是一個憤怒的顧客打來的,他說我們送去工廠的木材,完全不適用。他的工廠已停止卸貨,并且要求我們,立即設法把那些貨從他們工廠運走。當他們在卸下四分之一車的貨物時,他們的木料檢查員說,木料在標準等級以下55%,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拒絕收貨。
我知道這情形后,立即趕去他的工廠。在路上,我在心里盤算,如何才是處理這件事的最好方法。在平常,我遇到這種情形,就需引證出木料分等級的各項規(guī)則;同時以我自己做檢查員的經驗和常識,來獲取那位檢查員的相信。我有充分的自信,木料確實合乎標準,那是他在檢查上誤解了規(guī)則。可是,我還是運用了從講習班中學到的原則。
我到了那家工廠,看到采購員和檢查員的神色都很不友善,似乎已準備好要跟我交涉、談判。我到他們卸木料的地方,要求他們繼續(xù)卸貨,以便讓我看看錯誤出在什么地方。我請那位檢查員把合格的貨放在一邊,把不合格的放在另一邊。
我看過一陣子之后,發(fā)現他的檢查似乎過于嚴格,而且弄錯了規(guī)則。這次的木料是白松,我知道這位檢查員只學過關于硬木的知識,而對于眼前的白松,并不是很內行。而我則對白松知道得最清楚,可是,我是不是對那位檢查員有不友好的言辭?不,絕對沒有。我只注意他如何檢查,試探地問他那些木料不合格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我沒有任何暗示,也沒指他錯了。我只作這樣的表示:為了以后送木材時,不再發(fā)生錯誤,所以才接連地發(fā)問。
我以友好合作的態(tài)度,跟那位檢查員交談,同時還稱贊他謹慎、能干,說他找出不合格的木材來是對的。這樣一來,我們之間的緊張氣氛漸漸地消失了,接著也就融洽起來了。我會極自然地插進一句,那是經我鄭重考慮過的話,使他們覺得那些不合格的木材,應該是合格的。可是我說得很含蓄、小心,讓他們知道不是我故意這樣說的。
漸漸地,他的態(tài)度改變了!他最后向我承認,他對白松那類的木材,并沒有很多的經驗,他開始向我討教各項問題。我便向他解釋,如何是一塊合乎標準的木材。同時我再次表示如果不合他們的需要,他們可以拒絕收貨。最后,他發(fā)現錯誤在他自己,原因是他們并沒有指出需要上好的木料。
我走后,這位檢查員再將全車的木材檢查了一遍,而且全部接收下來,同時我也收到一張即期支付的支票。
從這一件事看來,任何事情只要運用若干的策略,并不需要告訴對方,他犯了怎樣的錯誤。對我而言,我替公司挽回了150美元的損失,而雙方所留下的好感,那就不是用金錢所能估計的了。
在這一章,我并沒有講出什么新道理。19個世紀以前,耶穌曾經這樣說過:“趕快贊同你的反對者。”
換句話說,別跟你的顧客、朋友,或是敵人爭辯,別指責他錯了,別激怒他,不妨用點外交手腕。
在基督降生前的2200年,埃及國王教訓他的兒子,說:“一定要用外交手腕,才能幫助你達到你所希望的目的。”如果要使人信服,千萬別說:“你錯了。”
小結:
1.你千萬別這樣說:“你不承認自己有錯,我拿證明來給你看。”這句話等于是說:“我比你聰明,我要用事實來糾正你的錯誤。”
2.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別指責對方是錯的。
3.任何事情只要運用若干的手腕;并不需要告訴對方,他是如何的錯誤。
3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卡耐基成功金言
1.假如我們知道勢必要遭到責備,那我們首先應該自己責備自己,這樣比讓別人責備要好得多。
2.承認自己的錯誤,感覺有別于他人,并會給人一種尊貴而高尚的感覺。
3.如果你將別人想要批評你的事情在他有機會說話前說出來,那他便會采取寬厚、原諒的態(tài)度,來減輕你的錯誤。
從我家步行不用一分鐘,就有一片森林。春天來臨的時候,野花盛開,松鼠筑巢育子,馬草長到馬首那么高。這塊林地叫作森林園,我發(fā)現它的時候,就像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大陸一樣驚喜。
我常常帶著我的波斯狗瑞克斯到園中散步,它是一只和善而無害的小犬。由于在園中不常見人,我總是不給它系皮帶或口籠。
有一天,我們在園中遇見了一位警察,一個急于想顯示權威的警察。
他大聲地責問我:“你不給那狗戴上口籠,也不系上皮帶,還讓它在園中亂跑,這是什么意思?你難道不知道這是犯法的嗎?”
“是的,我知道這是犯法的,”我輕柔地回答,“但我認為它在這里不至于產生什么危害。”
“你認為不至于!你認為不至于!法律可不管你怎么認為的。那狗也許會傷害松鼠或咬傷兒童。這次我先放過你,如果再讓我在這里看見這只狗不戴口籠,不系皮帶,你就得去和法官講話了。”
我謙遜地應允一定遵守他的命令。
事實上,我真的遵守了幾次。但瑞克斯不喜歡口籠,我也不喜歡,所以我們決意碰碰運氣。起初倒沒什么,后來發(fā)生了一件事情。
一天下午,瑞克斯和我一起跳過一個小丘,忽然間,我看見了那位“法律的權威”,他騎著一匹栗紅色的馬。瑞克斯在前面向著那位警察沖過去。我知道已經毫無辦法了,所以沒等警察開口說話,我就先發(fā)制人。我說:“警官,你已當場把我抓住了,我是犯了法,我沒有理由,也沒有借口。你上星期警告過我,如果在這里不給小狗帶上口籠,系上皮帶,那你就懲罰我。”
“哦,”這警察用溫柔的聲調說,“現在,我知道在周圍沒有人的時候,讓這樣一只小狗跑一跑,是一件很誘人的事。”
“那真的是一種引誘,”我回答說,“但那是犯法的。”
而警察卻辯護說:“像這樣一只小狗是不會傷人的。”
“不,它也許會傷害松鼠。”我說。
“哦,現在,我想你對這件事情太認真了,”他對我說,“我告訴你應該怎樣辦,只要你讓它跑過那土丘,別讓我看見它,那我們將這件事情忘掉就算了。”
其實,那位警察挺有人情味的,他只不過是想得到一種自重感。所以當我開始自責的時候,唯一能讓他滋長自尊的辦法就是采取寬大的態(tài)度,以顯示自己的慈悲。假使我要為我自己作一番辯護,你認為結果會是什么樣呢?
我不與他爭辯,是因為我承認他是絕對正確的,而我是絕對錯誤的。我迅速地、坦白地并且熱忱地承認我的錯誤。我們各得其所,這件事就友善地結束了。
假如我們知道勢必要遭到責備,那我們首先應該自己責備自己,這樣比讓別人責備要好得多。聽自己作出的批評,不比忍受別人的斥責要容易得多嗎?
如果你將別人想要批評你的事情在他有機會說話前說出來,那他便會采取寬厚、原諒的態(tài)度,來減輕你的錯誤。正如那位騎著馬的警察對待我和瑞克斯一樣。
愚蠢的人都會盡力為自己的錯誤進行辯護,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做。但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感覺有別于他人,并給人一種尊貴而高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