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竊國大盜》
從去年開始,這本書已經寫了大約一年,每次更新習慣性的瞄了下收藏,最近的成績是八千三百,這個數(shù)字看上去貌似不小,不過因為更新和VIP的關系,真正跟著訂閱和看盜貼的書友最多兩千人,比起許多大佬來,這個數(shù)目很寒蟬,但個人倒也算滿意了。
這里預先估測以下,本書寫到這里,大概已經算是完成了大半,架空小說這種坑很磨人,按照本來的計劃,我是準備7-80萬字就收工,老實說我這個人比較懶惰,同時還有點完美主義,所以寫得太長恐怕不堪重負,為網站計、為讀者計,也為自己著想,還是短一點的好,但是隨著卷目的拉開,有些東西就很有點收不住的味道,所以屢次修改大綱,按照最近的計劃,這本書篇幅大概暫定位一百一、二十萬字的樣子,那么按照現(xiàn)在我的寫字速度來推算的話,在焦灼和憤怒中等待的讀者,以及文債累累的作者,將在四、五個月內同時解放。
忽然感覺有點好笑,如果這番話被傳統(tǒng)的出版界人士看到,多半會“驚詫莫名”,說一百幾十萬的書還叫“篇幅短”,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但在這里卻絲毫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就眼下網絡文學的現(xiàn)實來看,類似的架空小說一般都在兩百萬言左右,所以相對來說一百多萬字應該算短了。
就我個人的角度來講,寫這本書是很后悔的,非常后悔,架空吃力不討好的題材。和其他類別不同,雖然是YY歷史小說,但寫起來也非常費勁,總的來說有幾件事情麻煩:首先就是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查找人物和事件;其次就是尋找歷史地圖,策劃戰(zhàn)爭;再次就是進行加工,從歷史資料中推斷當時的政治形勢,從一些正傳、野史、筆記中揣摩人物性格,當然,這里小說,里面的人物大多還是我個人的臆斷。
這本書缺陷很多,很多錯誤和漏洞讀者指出來了,也有很多在寫過之后被自己發(fā)現(xiàn),不過現(xiàn)在我都懶得改正,一個是沒什么必要,二個錯誤也算是一種經歷,留下那里當紀念好了。不過有一點個人還是有點自信,那就是這幾十萬字很少有灌水和廢話,也很少夾帶自己的私貨,我大體上還是約束住了自己,盡量不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帶入書中——這個意思就是說,事情都是按規(guī)律發(fā)展的,包括主角和配角的思想和行為,在適當?shù)臅r候作出適當?shù)倪x擇,該屠殺就屠殺,該獨裁就獨裁,不怎么掩飾,力圖在創(chuàng)造最合理也最接近真實的畫面。
以前主要是寫都市類,為寫這本書,曾向許多架空作者請教過,其中不乏名家,比如酒徒、淡墨、奧斯卡、紫釵恨,得到兩個結論,一個觀點是架空歷史小說的重點是寫歷史,力圖營造一個嶄新的、歷史上沒有的、非常之宏偉壯觀的歷史畫卷;另一個則是以歷史為道具,全力打造主角,兩者觀點截然不同,相互本末倒置,這里我選擇了后者,《竊國大盜》的重點就落在人物身上,相信看過這本書的讀者應該都能明白,這本書的歷史氛圍是相當差的,至少很難在文字中體會到十七世紀中國社會的生活氣氛和文化氛圍,換句話說就是缺乏“場景帶入感”,這里表示抱歉,之所以沒有做到這一點,一個是因為作者是架空生手,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另外一個就是本書的重點不在這里,所以口味挑剔的讀者未免會大失所望。
在很早的時候,就有讀者驚異的提出過,這本書女性角色很少,而且著墨不多,基本上大多是走個過場就完,這個問題確實有趣,數(shù)了數(shù)全書七十多萬字居然只有兩個女人,而且都只給了一到兩個場景,幾十句對白,看上去既單薄又蒼白,這里說明一下,實際上在我原來的構思中,吳阿珂是個分量很重的人物,也設計了不少情節(jié),不過后來在寫的過程中卻慢慢刪除了,因為就本書的風格來看,大體上還是嚴肅的——語言風格稍顯詼諧,但內容確絕對嚴肅,以軍事、政治、外交為主,沒什么感情戲可言,所以個人以為寫這個會影響主線,使線索模糊不清,到底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大部分人生是在辦公室和軍營里,而不是在女人的胸脯上,所以為了保持作品的清晰和簡練,有些東西是必須被割舍掉的。
前面說過,這本書有許多缺陷,這里再具體說說,實際上本人也認為書中許多情節(jié)是不符合實際的,比如說偷襲北京,另外還有救濟百萬流民,如果按照嚴謹?shù)臈l件來做,依書中主角的條件,是無法做到或者是很難做到的——這類情節(jié)上缺點在架空書很常見,可謂比比皆是,竊國當然也不會例外,而就算后續(xù)的發(fā)展情節(jié)中,也有不少理想化的東西,比如“百萬民團大編練”,這個東西在當時也是絕對無法做到的,但是這是架空,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僅僅是小說,所以還請大家勿要鉆牛角尖,我個人認為小說的中心任務是塑造人物,其他一切歷史背景、社會條件包括戰(zhàn)爭等等,都是為描繪主角而服務的道具——至于道具本身是真是假,那是不重要的。
林風是什么人?他穿越之前是做什么的?什么職業(yè)?什么身份?這一點比較模糊,筆者不打算去說明,不過這里可以說的是,盡量把他想象成一個普通人,一個生活在你身邊的、一個二十一世紀最普通的路人,本書中并沒有把他寫得很有才能,實際上在很多角度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笨蛋,而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多半是運氣(無奈,主角嘛……),另外一半是迫于形勢,在危惡的形勢中慢慢接受鍛煉,逐漸成長。這里我堅持認為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大凡英雄人士之所以成為英雄,與此同理,一多半是運氣,另一半是鍛煉成長。
如果說相對于其他類別的架空,本書有什么獨特的地方的話,大體上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主角根本不懂科技,也從來沒打算去煉鋼鐵造玻璃之類,完全用現(xiàn)有條件去干,另外一個就是本身優(yōu)勢被大大縮小,他所預知的歷史軌跡被劃上了一個中止符,當康熙死亡之后,一切都成為空白,一切都得從頭來過——這也是本人頗為得意也非常頭痛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不能偷懶,許多事情得慢慢推理。
有一位龍空書友說,這本書的人物描繪有很大缺陷,具體集中在主角和文官身上,比如李光地、陳夢雷等,相對來說武將稍好,這里解釋一下,讀者之所以覺得武將面目清晰一點,是因為戰(zhàn)爭描寫的緣故——眾所周知,戰(zhàn)爭是人類所有行為之中最為激烈的一種,最真實的感情、最猙獰的面目在一瞬間猛烈噴發(fā),所以作者能夠寥寥幾筆,描繪出一個人物——舉一個例子,比如第三卷的清軍將領朋春,這個人我只給了一句臺詞:“朋春不降”,反復說了三次,但是最終的結果頗為令人滿意,因為人物的形象出來了,讀者看得明白,作者寫得滿意。
與此相反,文官則難得出彩,這是因為這本書沒怎么具體寫集團內部的政治斗爭,沒有寫政治集團里的勾心斗角,實際上按照線索推理,這種事情應該有,至少應該存在臨濟縣就跟隨林風的“老臣系”,比如趙廣元、劉老四、楊大海等等,之后還有“遼東武將系”,比如馬英以及眾多騎兵將領,還有清廷留下的“降官派”,此派人數(shù)眾多,組成也更加復雜,而除此之外,甚至還存在各大財團的代理人、直隸、遼東大地主勢力代表等等——這些情節(jié)本書大多略過,唯一模糊的落筆就是林風屢次刁難周培公,但那只是維持君權需要,盡量避免落下政治斗爭的痕跡,這里是出于讀者閱讀快感方面的考慮,不是不會寫,而是不想寫,因為太陰暗、太齷齪,同時也太復雜,太模糊。
沒有了政治斗爭,文官出場的時候那就只能一本正經的請示匯報,然后稍微發(fā)揮,所以看上去形象模糊,仿佛千篇一律,一個模子倒出來的老先生。當然,作者將盡量努力,把文官人物的形象豐滿一點。
至于說主角的形象模糊,那恐怕就是錯覺。作為一本小說的中心,主角的形象當然不能面具化、模式化,應該顯得非常復雜,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他應該有時候很理性,有時候很沖動,有時候很冷血,有時候很天真——這種變化絕對無所謂矛盾,因為人本身就是復雜的,如果很容易或者一下子明白一個人——那這個人還能算人么?!
我所希望的主角,是看上去模糊而不真實,同時有血有肉的人——這個視角往往與自己審視自己相似。
趁著五一長假,趕稿的同時也寫個外篇,說說寫作經歷以及一些經驗,與同道共享,不喜歡看這類外篇文章的書友大可跳過,不過最后還是忍不住想問一句,您對《竊國大盜》這本書看法如何?!
希望不要太打擊才好。笑~~~
<em><em>關注官方QQ公眾號“17K小說網” (ID:love17k),最新章節(jié)搶鮮閱讀,最新資訊隨時掌握</e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