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下)
“子敬甸主公提出了兩個帝位承繼的方案……”諸葛亮簡潔明了地介紹了那兩個方案,表面是在回答蒯越的詢問,實際卻是為趙云和魏延作介紹。蒯越實際上對兩個方案已有所耳聞,仍一無所知的是趙云和魏延。</br></br>“末將以為第一個方案較好,以主公的名望和身份,承繼天子之位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如果主公繼位,必能大大鼓舞荊、揚、交三州軍民之心!”一聽罷介紹,魏延當即表態(tài)道。見大哥沒有點頭表示認可,蒯越斟酌著說道:“魏將軍說確實在理,但不知主公的意思如何?”</br></br>在眾人關(guān)注的目光下,大哥沉吟了片刻,緩緩開口說道:“此間都非外人,我也就不諱言了!以眼下情形,由我承繼帝位并不適宜……”</br></br>“大哥說的是……伏腹中龍?zhí)ィ俊蔽椅Ⅴ久碱^,略帶疑惑地說道。</br></br>“這也是原因之一……”大哥先是點了點頭,隨即又說道,“陛下新近駕崩,若我心急于承繼帝位之事,難免會予人以口舌。”</br></br>“伏……的龍?zhí)ブ辽龠€得有6個月才能出世,如果主公不愿繼位,那許昌曹操必然會先行更立新帝,到那時豈不是將大好的局面葬送?”魏延不太理解地說道。</br></br>“文長將軍,你說錯了……”諸葛亮輕搖羽扇,輕笑說道,“以目前的情形而言,先行策立新帝,反而不是件好事。”</br></br>“孔明說的不錯,這件事上。確實是后發(fā)者制人,先發(fā)者制于人……”徐庶笑了笑,接著諸葛亮的話說道。</br></br>“這是為何?”魏延雖然頭腦不錯,但對戰(zhàn)場以外的事情畢竟還是比較生疏。</br></br>“曹操弒殺天子之名雖然已是人盡皆知,但卻未必是人盡皆信。目前仍有不少人對此持觀望態(tài)度,希冀能從主公和曹操隨后的行動中看出些端倪來。”徐庶緩緩解釋道,“而帝位承繼之事,正是一個可資考察地由頭。誰在這事上表現(xiàn)得過于熱切。就越容易惹人懷疑。”</br></br>“如此說來。這件大事豈不是要無休止地拖下去了?國不可一日無主,大漢怎可經(jīng)年累月而無天子?”趙云愕然地說道。</br></br>“子龍不必擔心!”諸葛亮帶著溫熙的笑容,和聲說道,“曹操拖不下去的……”</br></br>“為何?”趙云問這話時。連我都好奇為什么諸葛亮會得出“曹操拖不下去”的結(jié)論。</br></br>“比之曹操,主公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伏身在揚州……”諸葛亮不緊不慢地說道。</br></br>“以名分看,最有資格繼承帝位之人。自然是陛下的皇子。雖然目前尚不知伏腹中龍?zhí)ゾ烤故悄惺桥K究有五成的可能。這五成的可能,對主公并不會造成太大地影響,即便伏誕下地是公主,主公還可以另有備用的方案。但對曹操而言,這五成的可能卻是極為致命的。</br></br>一旦伏誕下皇子,而如果那時雙方都未能策立新帝,則帝位之爭將毫無懸念。所以,曹操無論如何也不敢與主公打這個賭。若亮所料不差,只要有耐心等待,曹操在五個月之內(nèi)必然會另尋宗室子弟策立為新帝。屆時,民心必將更加傾向于主公,如若最終伏未能誕下皇子,那時便是主公地最佳時機。p諸葛亮最后這句話雖然沒有直接挑明,但所謂的最佳時機,指地正是大哥承繼帝位。仔細思索之后,不得不承認諸葛亮這計劃簡直可說是完美。逼迫曹操先行立帝,使民心更向大哥,如果再確認天子無男性子嗣,大哥登基為帝就不會有任何障礙。只是,不知道諸葛亮的計劃里,有沒有包括一個關(guān)鍵地問題……在條件成熟時,保證伏只能誕出公主……我特意將目光投向諸葛亮,卻只見他那溫和柔熙的微笑面龐,連眼中都看不出任何異色來。</br></br>“孔明此策甚善!”廳內(nèi)沉默了片刻后,蒯越首先開口附和了諸葛亮的計劃。</br></br>“不錯!”我與大哥、二哥對視一眼后,隨即也點頭表示認可。又繼續(xù)商議了另一些事情后,大哥讓徐庶、諸葛亮等人先行回府稍事休息,再過兩個時辰就要準備大葬之事了。廣闊的大廳里,只留下了我們兄弟三人。</br></br>“嗬……!”大哥話中有著掩飾不住的疲憊之意,“當日定下攪亂許昌的計策時,實在沒想到會造成如今的結(jié)果。要是沒有孔明、子敬他們籌謀,僅以我,恐怕真要束手無策了。也不知道這樣的事態(tài)進展,對大漢究竟是禍是福?如果此事最終導致漢室加速傾覆,來日九泉之下怎有面見高祖、武帝!”</br></br>說到這里,大哥仰頭看天,長長地嘆了口氣。</br></br>“我確信此事必會成為漢室重振的契機,大哥也必會成為光武第二。”我起身走到大哥的身后,肯定無疑地說道。</br></br>“三弟說的正是,大哥不必憂慮。我與三弟必會助大哥成就大業(yè)!”二哥也緩緩走了過來,應(yīng)聲說道。</br></br>“恩……”大哥消瘦的面龐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一手握住我的手,另一手握住二哥的手,微點了點頭,隨即緩緩閉上了疲憊的雙眼。片刻后,輕微的酣聲從大哥鼻中傳出……夜空中,烏云逐漸散去,皓潔的月光灑落在大廳外,清清冷冷……接下來的三天時間,就是緊鑼密鼓的天子入葬和大祭儀禮。全程參與的我,在大感疲勞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些許感慨。</br></br>這幾天。或許就是這位可憐天子一生中最為風光地時候了。壽春和許昌,同時在為他進行隆重的大祭。從繼承帝位的那一刻起,獻帝就成了一個受人操縱的傀儡,從董卓到李催、郭汜,再到曹操,沒有哪一刻他能真正行使自己作為天子應(yīng)有的權(quán)力,甚至,連他的都保全不了。不過。這一切的屈辱。都隨著大葬而化為一掊塵土。與他做伴的,是埋葬在壽春地我軍六萬將士。(獻帝地大陵是由諸葛亮親自設(shè)計。諸葛亮巧妙地將帝陵與陣亡將士陵園連接起來,讓六萬陣亡將士成為獻帝的衛(wèi)戍軍,這樣就省去了生祭陪葬。)即使在大祭的時候。劉、曹雙方的輿論互攻都沒有停下。</br></br>曹操麾下有名地文學大家、官拜五官將文學的陳琳陳孔璋。著文一篇攻擊大哥枉稱仁德,實乃奸佞。并指天子駕崩之事乃是由大哥直接謀劃,稱大哥是有意自篡帝位。故而設(shè)計弒殺天子,并駕禍給曹操。陳琳地文筆絕對一流,他這篇帶著檄文性質(zhì)的文章,通篇上下不見半個激烈地文章,但隱藏于其中的卻是無比犀利的鋒芒,而且里面還隱隱涉及到大哥的身世。(陳琳也算是文壇罵手流的始祖>見到陳琳的這篇文章,連沉穩(wěn)持重的大哥都不禁有些微微氣怒,諸葛亮則當即動筆,在半個時辰內(nèi)寫出了一篇洋洋灑灑三千多字的《駁陳孔璋書》,酣暢淋漓地將陳琳的文章痛批了一通,更將其斥為無德無行,無羞無恥的士人敗類。</br></br>陳琳與諸葛亮的兩篇文章,隨后便引發(fā)了荊、揚士人與北方士人的激烈口水仗。而在北方士人之中,同樣也發(fā)生了激烈的內(nèi)戰(zhàn)。建安十一年十一月八日,大哥攜伏、盧毓、劉助一行返回廬江。回到廬江后,就帝位承繼之事,大哥與以盧、劉為首的南逃朝臣進行細致的商議,征求了伏的同意,并拒絕了部分官員提請大哥繼位的建議,最終決定……暫不立新帝,等候伏腹中胎兒的誕生。在伏臨盆前,先在廬江組建起臨時朝廷,以對抗曹操的許昌偽朝廷。大哥由征南大將軍晉升為大將軍、大司馬,錄尚書事,負責總攝朝政。同時,爵位也由宜城鄉(xiāng)侯晉為楚公;盧毓由侍中晉為司徒,位列三公:原尚書郎劉助晉為司空,位列三公:國舅伏德晉為太常(九卿之首,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二哥由前將軍晉升為征東將軍,漢壽鄉(xiāng)侯:我由右將軍晉升為征西將軍,東鄉(xiāng)侯;益州刺史劉璋拜為宗正(九卿之一,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wù)),仍兼領(lǐng)益州刺史;名士許靖出任光祿大夫:蒯越拜為光祿勛(九卿之一,掌管宿衛(wèi)宮殿門戶);交州刺史張昭拜為廷尉(九卿之一,掌管刑法獄訟),橫野將軍李通晉平南將軍,領(lǐng)交州刺史。徐庶領(lǐng)暫行衛(wèi)尉之權(quán)(九卿之一,掌管宮門警衛(wèi)),兼前軍師;諸葛亮暫行大司農(nóng)之權(quán)(九卿之一,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兼領(lǐng)左軍師:龐統(tǒng)暫行少府之權(quán)(九卿之一,與大司農(nóng)一同掌管財貨),兼領(lǐng)右軍師:孫乾暫行大鴻臚之權(quán),(九卿之一,掌管接待賓客之事);魯肅暫行太仆之權(quán),兼領(lǐng)后軍師:平南將軍劉磐晉升為前將軍(劉磐本來官職就高);蕩寇將軍趙云晉升為左將軍;馬岱晉升為右將軍:黃忠晉升為后將軍;魏延晉升為平北將軍:甘寧晉升為平東將軍;陸遜晉升為平西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