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章
“別有深意!“諸葛亮淡然說道。</br></br>“哦~~?”徐庶饒有興致地問道,“說來聽聽,看你我所思是否相同?”</br></br>“看來,張將軍是對張仲司的身份產(chǎn)生了懷疑……”</br></br>“嗯……”徐庶點點頭說道,“而且這懷疑恐怕還有些根據(jù)。張仲司平素一慣冷靜而行事沉穩(wěn),但今日被張將軍問了那幾個問題后,舉止便顯得有些失常……”</br></br>“不錯!”諸葛亮微微頷首,“‘仲司’之字恐怕也未必是真……”</br></br>“嗯……張仲司才干不在你我之下,只是不知為何要這般易名相投?”最關(guān)鍵的問題,徐庶卻有些想不通。</br></br>“或許有什么難言直隱……”諸葛亮笑笑說道……</br></br>議曹從事府</br></br>張懿在府內(nèi)書房中來回走動,面色極為陰翳,眉頭緊鎖,似在思索著什么。</br></br>再一次走到房內(nèi)的火盆之旁時,張懿突然停下步子,臉上陰晴之色不住轉(zhuǎn)換,小半晌后,終長嘆一聲,從自己綿袍的夾層中取出幾張絹書,丟到了火盆中。易燃的薄絹立時燒著,片刻后化為灰燼。望著紅彤彤的炭火,張懿一陣出神……</br></br>是夜,大哥在府中舉行了盛大的酒宴,為兩個孩子“慶生”。除卻值夜將校外,城中大小將、官盡在宴請范圍之內(nèi),郡守府議事、會客兩廳酒案擺滿。為人父的我,自然是被勸酒的主要對象。饒是我海量驚人,最后也難逃一醉。</br></br>第二日,郡吏按照大哥指示在全城張燈結(jié)彩,以示與民同慶之意。大哥還命人城中設(shè)聯(lián)席百余桌,宴請城里60歲以上的老者;又準(zhǔn)備大量糕點、果品,分發(fā)城中年10歲以下孩童。</br></br>不到半日之工,我喜得麟兒之事即已傳遍全城。這時恰逢新年初過。百姓便將此事與新年連同起來慶祝,城里更是熱鬧非凡,喜氣十足。</br></br>雍、司州大戰(zhàn)之后,曹操是雖勝尤傷,目前處于舔拭傷口、恢復(fù)元氣的階段,暫時也無力再南進北犯。而孫權(quán)方,則是先兵敗丹陽、廬江,其后又生內(nèi)亂。自顧尚且不暇,更休說再度出擊了。</br></br>在這樣的大勢之下,我方也算得到了難得休養(yǎng)之機。雖說“偷得浮生半日閑”,但大哥這一連幾日卻都忙碌非常,一者為二哥的婚事奔忙,二者為我一對兒女的取名之事大費周章。</br></br>二哥的婚事原本在去年七、八月份就該辦了,但因為我發(fā)動了對丹陽、吳郡地攻略,不得不推延了下來。其實,婚事的許多籌備事宜早就已安排妥當(dāng),此時真正需要做的事并不甚多。</br></br>比之二哥的婚事。大哥對兩個孩子的取名顯得更為熱衷。我這個“不太稱職”的父親早已將這件事拜托給了大哥。查閱了許多典籍。又向徐庶、孫乾等人請教了良久后,大哥決定為帶把的小子取名為“苞”,意為茂盛、興盛。大哥的意圖很清楚——我們兄弟三人目下仍是延嗣不旺。大哥希望能夠有個好意頭。</br></br>聽了大哥取的名后,我不禁微微一楞。今時雖與原先的歷史軌跡不同了,但我家大小子的名字卻是一點沒變——張苞。有些事情還是無法逆轉(zhuǎn)的。這樣看來,我家閨女恐怕也逃不過糜大嫂腹中那小子的“魔爪”。大哥先前已對我說了,糜大嫂某夜夢見北斗入腹,沒多久就感覺有了身孕。</br></br>我為十多年后的事情煩心時,大哥卻以為我不甚滿意他所取的名字,便欲再換個其他名字。回過神來后,我笑著勸阻了大哥,決定就以“苞”為名。但閨女的命名權(quán)。我卻留給了蓉兒留了下來——辛苦懷胎9月,險死還生地誕下一雙兒女,我感覺虧欠蓉兒的實在太多。閨女的名字也該留給蓉兒決定……</br></br>聽得我居然讓她為女兒取名,蓉兒不禁驚喜交加(古代極少有母親為兒女取名的)。仔細(xì)考慮了一天后,蓉兒道她最喜看春花五彩絢爛、夏夜星辰璀璨,所以閨女地名字就叫“星彩”(注:其實三國時期還沒有“彩”這個字,但不少朋友都提議閨女叫“張星彩”,就照大家意思來了)。</br></br>二哥成親前一天的晚上,我拜訪了徐庶的府邸。徐庶似乎對我的到來并不感到驚訝。便欲將我迎到會客廳,但被我所拒。我要與徐庶商談之事頗為重要,務(wù)必機密。在我的要求下,徐庶將我引至?xí)恐小?lt;/br></br>“……元直,深夜造訪,多有打攪了!”在火爐旁坐定后,我笑著對徐庶說道。</br></br>“將軍哪里話來……”徐庶擺擺手,微笑說道。當(dāng)初徐庶正是由我招攬,隨后我二人又在壽春合作頗久,彼此間早已引為知己。</br></br>“元直可知我此來的目的?”我也不打算繞圈子,直接切入正題。</br></br>“……”徐庶略一猶豫,還是回答道,“將軍……可是為張仲司之事而來?”</br></br>“元直果然看出我那日的問話的用意……”我點點頭,沉聲說道,“這位張先生的來歷,我大哥可曾讓元直查過?”那日我突然問的幾個問題,那張懿的回答滴水不漏,表現(xiàn)也非常正常,但我的疑慮卻并未消除。畢竟,聽到我以“仲達(dá)”相喚時,張懿的第一反應(yīng)還是讓我頗為生疑。不將此事徹查清楚,我即便回到丹陽也無法放心。但此事卻不宜直接對大哥、二哥道明——我與大哥雖為兄弟,但亦是臣屬,胡亂構(gòu)陷同僚,非是為下之道。二哥的性格太直,若將此事對他道出,恐怕難免會露出行跡。相比較而言,徐庶反而是一個可以傾說的對象。徐庶對大哥忠誠可靠,與我關(guān)系極佳,而且智謀深遠(yuǎn),又掌情報搜索、分析之事……</br></br>“主公并未安排,但庶曾自行命細(xì)作前往東平壽張?zhí)絾栠^……”</br></br>“結(jié)果如何?”我急聲問道。徐庶做事的確非常細(xì)心!</br></br>“當(dāng)?shù)厝说溃拇_有張懿此人。他也確是張邈族侄,后因戰(zhàn)亂其舉家搬遷,便不知所蹤了……”徐庶和聲說道,“細(xì)作所探情形,與張仲司所言大致相同!”</br></br>“哦~~?”聽罷此言,我不禁面現(xiàn)異色——難道我所料有差?</br></br>“將軍,為何您初見之下,便對張仲司生疑?”徐庶有些好奇地問道。</br></br>“元直。你可注意到張仲司的眼眸之相?”</br></br>“嗯……”徐庶點頭說道,“似有些‘鷹視狼顧’之相……但是將軍,相貌未必便與人之品性相通。世上亦有面惡而心善者,面善而心惡者……”</br></br>“呵呵……”我笑著搖頭說道,“我豈是以貌取人之人……”</br></br>頓了頓,我繼續(xù)說道:“我所慮者并非張懿之面相……元直以為此等‘鷹視狼顧’之相世間是否常見?”</br></br>“非常罕有……”徐庶似有些明了我話中的意思了。</br></br>“當(dāng)世之內(nèi),我只聽聞一人有此相貌……”我點點頭,沉聲說道。</br></br>“何人?”徐庶也不禁來了興趣,追問道。</br></br>“河內(nèi)司馬族中有一人,名司馬懿,字仲達(dá),便生就此相……”</br></br>“前京兆尹司馬防次子?”徐庶面現(xiàn)異色,接口說道。徐庶出仕前曾四處游歷,所知各方見聞頗多。</br></br>“嗯!”我微微點頭。其實我并不知曉司馬懿父親之名。但卻知道司馬懿是家中次子。司馬懿共有七位兄弟,字號中都有一個“達(dá)”字,世人稱為“司馬八達(dá)”。</br></br>“庶聽聞司馬防共有八子,懿居其二……”徐庶突然間想通了什么,“難怪將軍會問張仲司家中兄弟幾人,還特別提到有與其相似之人在家中排行第八……”</br></br>“元直可曾留意到那日張懿的反應(yīng)?”以徐庶的智慧,果然是一點就通。</br></br>“在議事廳中倒是未見異常,但出府之時,張仲司似有些神魂不定,竟險些跌倒……”徐庶沉吟著說道。“若張仲司果然就是那司馬懿,此事就非比尋常了……據(jù)庶所知,司馬氏乃是河內(nèi)名門,世代官宦。且目下司馬防之長子司馬朗正于曹操麾下任丞相府主簿之職……”</br></br>“若其果為司馬氏之人,元直以為他是否棄曹操不投、反轉(zhuǎn)投我家兄長……”我出聲問道。</br></br>“……”徐庶面色一凜,沉默不語起來。</br></br>“內(nèi)間可是孔明先生?”我突然轉(zhuǎn)頭,笑著詢問道。徐庶的書房分里外兩間,我與徐庶便是在外間敘話。初進書房時,其實我尚未察覺有他人在。但隨著問題的深入,房內(nèi)之人的呼吸變得稍有些急促。以我的身手,自然可以感應(yīng)得出來。</br></br>“……”徐庶大感愕然地看向我,隨即也笑了起來,“孔明,不必隱藏了,出來吧!”</br></br>諸葛亮施施然從內(nèi)間走出,面帶歉然地說道,“張將軍與元直師兄密議,亮實不該在內(nèi)偷聽,還請張將軍治罪!”</br></br>“不妨……”我笑著說道,“元直常對我言及孔明先生之才德,我欲引孔明為知己久矣……先生若不嫌棄,可共議此事……”</br></br>諸葛亮也沒有料到我對他竟如此信任,微楞片刻后,笑著點頭說道:“將軍相邀,敢不從命!”</br></br>待諸葛亮坐定后,我出聲問道:“孔明先生,飛適才之問,你有何高見?”</br></br>“若張仲司果真為那司馬懿,亮以為有兩種可能……”諸葛亮略一思索說道,“其一,司馬氏見天下大勢不明,曹孟德與主公皆有成大業(yè)之可能,惟恐投錯方向而殃及宗族,索性既投曹操、亦投主公,日后無論怎樣,皆可保宗族不衰!但司馬氏之根基尚在曹操治內(nèi),若明里相投,必受其禍,故而更姓易字。以司馬氏之力,偽造身份自不成問題……”</br></br>“嗯……”我迅速點頭,不禁微微懾服于諸葛亮思考問題的細(xì)致深遠(yuǎn):他的分析的確很有可能。簡而言之,便是所謂的“分散投資”,減少風(fēng)險系數(shù)。在原先的歷史軌跡上,諸葛氏便是這樣做的——后人稱諸葛氏有一龍一虎一狗,分投魏蜀吳三國。蜀得其龍(諸葛亮),吳得其虎(諸葛謹(jǐn)),魏得其狗(諸葛誕)。</br></br>“第二種可能,便是……暗間!”諸葛亮略一猶豫,但還是說了出來,“此人受曹操之意,利用主公求賢若渴之心,明里相投,暗里為間……”</br></br>無間?我不由得暗中苦笑起來——若果真如此,那曹操麾下那幫智囊也太過厲害了。試想,若非我知曉后世之事,知道司馬懿那聞名后世的奇特長相,誰人能夠看出破綻來。</br></br>“如此說來,前番張懿那‘試舉法’代‘辟舉法’而行取仕的提議,倒是頗有些可疑了……”徐庶突然接口說道。</br></br>“什么‘試舉’‘辟舉’?”我莫名地問道。</br></br>“將軍,是這樣的……”徐庶和聲為我解釋、分析了起來。</br></br>“……”聽完徐庶的分析,我也不禁楞神——所謂試舉,其實就是自隋唐起開始施行的“科舉制度”。僅以選拔人才來看,科舉制度肯定要優(yōu)于現(xiàn)在所施行的“征辟”、“察舉”之法。如果不是徐庶分析了利害得失,我肯定也看不出張懿這一提議有什么不妥,反而會大力支持。</br></br>“……嗬!”我嘆了口氣說道,“但目下這些僅只是懷疑,并無確鑿證據(jù)。究竟張懿是否便是司馬懿?即便果真是,他相投的目的何在?皆有待確認(rèn)!”</br></br>“確實如此……”徐庶點頭說道,“輕下判斷,草率行事,恐于主公名望不利。若事有冤屈,主公日后恐難再得杰士相助!”</br></br>“我不久便要返回江東……”我看向徐庶、諸葛亮二人,懇切地說道,“此事只能拜托元直和孔明先生留意了。元直可一面密遣細(xì)作前往河內(nèi)打探,另一面秘密留意張懿言行舉動。若其有異動,可人賬并獲,再稟于我兄長!”</br></br>“將軍放心!”徐庶、諸葛亮一齊點頭說道。</br></br>“嗯……”即便真是司馬懿,有徐庶、諸葛亮二人,相信也克制得住他了。</br></br>翌日,在洋洋喜氣之中,二哥迎娶了壽春望族胡氏之女,也成了有家室之人。</br></br>晚間喜宴的氛圍與八個月前我成親之時略有不同——我性情豪爽開朗,不拘小節(jié),屬下將官對我是敬大于畏,婚宴時更是沒大沒小,尤以魏延那小子為最。二哥沉穩(wěn)威嚴(yán),屬下將官雖敬更畏,婚宴時個個舉止有禮,不敢逾越。而且魏延那小子又不在壽春,就更鬧不起來了。</br></br>怡兒弄女,嬌妻相伴,如此日子賽過神仙。眨眼間,我已在壽春呆了十日有余,甚至有些不想返回丹陽。</br></br>溫柔鄉(xiāng)是英雄冢,古之言誠不虛也!</br></br>但就在我返回壽春的第十三日,丹陽突有600里加急快報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