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133
204寢室一陣沉默。
程陽給林異眨了眨眼, 示意林異給點反應,分析不是他的長項,他那點自信建立得快消失得更快。
林異沒注意到程陽, 他在想程陽想法的可能性。
他回憶起了一點。
他有去觀察教室里的學生npc,一些學生npc的面容是模糊的,一些學生npc面容則是清楚的,而面容清楚的學生npc人數(shù)是五人。
如果程陽這番話真有點東西的話,也能解釋這個現(xiàn)象。
五個帶頭排擠孫婧雯的人最是讓孫婧雯印象深刻。
看起來孫婧雯的報復得到了成功, 她能站在講臺上點人數(shù), 讓其他學生都配合著她,足以證明她用貓詛扭轉(zhuǎn)了地位。
所以學生因為害怕她而不得不配合她。
程陽現(xiàn)在興奮的很, 也不等林異問他問題了, 在問題都不存在的情況下主動答題:“為什么孫婧雯要數(shù)人,當然是為了故弄玄虛嚇唬其他人, 就像日記本‘學校里有鬼, 快跑’那樣。”
程陽覺得自己簡直是個大聰明,他急需林異的肯定:“林異兄, 兄弟說的有沒有道理。”
見林異還在思考著什么,程陽說:“這不是8-4規(guī)則嗎?是矮子里拔高個的中級規(guī)則吧,肯定沒有林異兄你想的那么復雜。”
林異停下思考, 抬頭看著程陽, 隨后搖了搖頭:“不對。”
程陽:“啊?”
林異說:“如果孫婧雯點人是為了唬住其他學生,她不該把人數(shù)往少了報,應該多報。當一群固定的人數(shù)中多出一個人,這樣的效果比少人更好。”
程陽焉了:“也是。”
“但其他的, 我覺得有可能性。”林異開口, 他忽然就能體會到秦洲的心情了。
當時在7-7規(guī)則世界, 他一個學生會主席看一個新生蛋子分析線索,內(nèi)心一定是既覺得有道理又不敢完全相信,心情復雜的同時還有點欣慰。
林異想,不過秦洲欣慰的應該是7-7規(guī)則世界里的這群人里終于有個能幫忙的了。
而他現(xiàn)在欣慰得是程陽。
程陽開始用他的腦子了。
“程陽兄。”林異拍了拍程陽的肩膀:“未來可期——嘶。”
他沒注意牽扯到了手上的傷口。
程陽正要關心他,林異說:“但8-4規(guī)則世界的主角不是孫婧雯。”
程陽這就不明白了:“為什么?她這么有故事。”
“8-4規(guī)則提到了包裹。”林異說:“她的詛咒是貓詛,跟包裹沒有一點關系,8-4規(guī)則世界的真正主角還是和詛咒信有關。”
因為只有詛咒信才用了包裹的傳遞方式。
程陽:“對哦。”
他反應過來:“所以我說的這么一大堆,就算真讓我蒙對了,其實也沒用?”
“不。”林異說:“有用。”
雖然程陽說的這些還需要去找線索認證,但程陽有一句話說的很在理,8-4規(guī)則是這次期中投放規(guī)則里拔高個出來的中級規(guī)則,難度不比其他需要學生會協(xié)調(diào)學校放假的規(guī)則,并且他確實很可能把問題想復雜化了。
比如傳伺。
他把詛咒信和傳伺聯(lián)系在一起,就衍生出來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放鴿子的人是誰,比如和鴿子一腳相連的鴿子是誰。
在傳伺的模板下,那個由貓引路的東西就無法融入其中。
他得換個思路去想問題。
林異嘗試著把問題想的更簡單一點,腦海中浮現(xiàn)出已經(jīng)得到的線索碎片。
孫婧雯不是8-4規(guī)則世界的主角,這個觀點毋容置疑。
但就算孫婧雯不是8-4規(guī)則世界的主角,她的故事線也必然和主線有關聯(lián)。
程陽說的孫婧雯故事線雖然沒有確定性,但其中有一點可以確定。
孫婧雯知道貓詛,并且用貓詛報復了其他人,這一點以孫婧雯的日記里寫的很清楚。
那么和孫婧雯有關聯(lián)的就有她日記本里出現(xiàn)的那五個人,以及,貓。
想到這里,林異如有所感地抬起頭看向窗戶。
以防窗外貓詛召喚而來的黑貓看見林異,兩側(cè)窗簾都被程陽拉上了,并且怕有個萬一,他還把204寢室的桌椅挪去壓住窗簾。
林異心中有一股情緒微微起伏。
為什么學校有教學樓有宿舍樓卻讓林異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
因為的確是缺少了很多東西。
比如操場。
再小的學校都會有個操場。
比如食堂。
報鄉(xiāng)中學既然有宿舍樓,怎么可能會不配食堂?
還有為什么在8-4規(guī)則開始前等待人齊時,林異看見報鄉(xiāng)中學圍墻掉落的磚塊,圍墻上學生的涂鴉,墻腳的野草和墻頂防止翻越的玻璃碴。
而教學樓反而像液化。
以及報鄉(xiāng)中學為什么只有學生而沒有老師。
因為這是貓眼中的報鄉(xiāng)中學。
貓喜歡在圍墻上行走,所以它對圍墻的熟悉度自然超過教學樓。
這里是貓締造的8-4世界,8-4怪物是貓。
但貓就算怪物化,也不會知道學校會有操場給學生活動,不會知道有宿舍樓的學校必須有食堂,不然住校生吃什么喝什么?
報鄉(xiāng)中學只所以只有教學樓和宿舍樓以及那條銜接兩棟建筑的路,是因為貓只在這片區(qū)域活動。貓只記下了這些,所以8-4規(guī)則世界也只有一棟教學樓一棟宿舍樓和一條路。
想到這里,林異立刻推翻了前面學生npc面容模糊的原因。
現(xiàn)在看來,讓學生npc面容模糊的不是孫婧雯,而是貓。
貓的腦容量只有25毫升,記憶更是和人類無法相比,所以在有限的記憶存儲空間里它只能記下重要的人。
在8-4規(guī)則世界里,只有被貓記下的人才會清晰的面容。
比如孫婧雯。
孫婧雯找到五只貓,實施貓詛。
貓記下了她偷走了自己的孩子。
比如那五個人。
孫婧雯用貓詛詛咒這五人,貓在他們身上嗅見了屬于自己孩子的氣息。
所以這五個人的面容是清楚的。
寫第一封詛咒信的人必然就在面容清楚的人中。
分析到這里時,林異把所得成果給程陽說了。
在揭開迷霧前林異不能讓自己的慣性思維給自己再增加難度。
論誰的思路會更簡單一些,還是程陽略勝一籌。
所以這個時候林異要和程陽對答案。
就像一道拿不準的數(shù)學題,某個計算出來的答案人數(shù)最多,那很可能就是正確答案。
林異便開口問:“程陽兄,孫婧雯為什么要說少人?”
有了林異剛剛給程陽說的那些,程陽想也沒想就說:“怕被報復。”
林異心里了然了。
他和程陽的答案一樣。
孫婧雯為什么要點人,點人時為什么又要說少人。
詛咒信的流傳方式是郵寄,并且根據(jù)前兩晚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得到的死亡規(guī)則來看,卷入者可以也可以傳播詛咒信。
既然傳播詛咒信沒有門檻,那么深信這些東西的孫婧雯比誰都怕自己會收到這封詛咒信。
所以她在一開始說少人。
目的也是讓卷入者對班上缺少一人深以為然,這樣詛咒信就不會傳到她手中了,畢竟她人都不在。
一道題的答案得到附和后,林異開口問第二題。
“孫婧雯為什么要自爆?”
程陽仍舊是沒有思考,脫口答道:“我們都死了,就沒人給她傳詛咒信了。”
第二題的答案再次對上。
林異松了口氣。
對于孫婧雯的自爆,林異的想法和程陽沒有絲毫出入,完全能對上。
孫婧雯擔心詛咒信傳到自己手里,除了給卷入者們灌輸‘自己不在教室’的思想外,還有一個辦法能有效地扼制自己收到詛咒信。
那就是把能傳詛咒信的人殺掉。
并不是林異之前的比賽想法,他把事情想的復雜化了,孫婧雯不是在用貓詛和詛咒信比賽誰殺的人多,而是最簡單的,保命。
當有人注意到孫婧雯缺少時,也就步入了孫婧雯的陷阱。
就像林異,注意到她的缺少必然就會去證實她的缺少,那么就會被孫婧雯用貓詛詛咒。
第二題核對答案結(jié)束,輪到了第三題。
也是比前兩道題更重要的一道題,得分占比比前兩題多得多。
在開口核對第三題前,林異說:“除了孫婧雯和這五個人,還有一個人的面容是清楚的。”
程陽思細級恐,渾身冒著冷氣,這個問題讓他沒有辦法順暢地脫口說出,他哆嗦了一下才說:“那……那個收發(fā)室大媽。”
“嗯對。”林異點了下頭,有程陽這個菜雞,林異被襯托得冷靜非常,他問:“程陽兄,五個被貓詛詛咒的人還有宿舍大媽,你認為誰最有可能是第一個寫詛咒信的人?”
這五個人確實有寫詛咒信的動機。
他們被孫婧雯用貓詛報復,所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寫下了詛咒信。
相比于這五個人,收發(fā)室大媽的動機反而不足。
收發(fā)室大媽活動位置是在宿舍樓,與教學樓的孫婧雯不在一起,并且收發(fā)室大媽這個年紀很難和一群高中生發(fā)生什么摩擦。
但奇怪的是,收發(fā)室大媽的面容清晰。
她必然在貓的記憶里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問了這個問題后,林異就盯著程陽,等待著程陽回答他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讓程陽都停下來想了想:“我覺得是收發(fā)室大媽。”
程陽說完,問林異:“林異兄,我和你想的一樣不?”
林異沒有回答而是問:“程陽兄,答案是怎么得來的?”
程陽說:“那五個人都被貓詛詛咒了,肯定心里得有陰影。就像我現(xiàn)在看到夏輝我都止不住發(fā)抖,夏輝的氣味還能救我一條狗命呢,我看見他都怕得不行。我怕死,我要是那五個人的其中一個,有人拿貓詛詛咒了我,她說什么我做什么,她讓我吃屎我都吃,我哪有膽子在她眼皮子底下寫什么詛咒信啊,這不是嫌自己活的長了嗎?”
“你的問題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這五個人,要么就收發(fā)室大媽,那就只剩下收發(fā)室大媽了唄。”程陽說著說著,忽然想到:“不然那天我們把快遞寄出去的時候,那大媽問都不問一句,直接就給攬件了?”
林異點頭,對于程陽的后半句話。
程陽這個時候不敢逞能:“這都是我隨便說的,林異兄,你什么想法就什么想法,別讓我這個垃圾把你帶偏了。”
林異說:“帶不偏。”
程陽沒想到自己能答對這么多題:“我又和你想到一塊去了?”
“那倒不是。”林異說:“誰是第一個寫詛咒信的人,我現(xiàn)在沒有想法。”
林異喜歡用依據(jù)來發(fā)散思維,詛咒信到底是那五個人寫的還是收發(fā)室大媽寫的,截至目前他手上沒有任何證據(jù)可以讓他得到答案。
林異開口:“程陽兄,不過,我有一個其他的想法。”
程陽右眼皮又開始跳起來:“什……什么?”
林異說:“去收發(fā)室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