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方劑的分類
第三章 方劑的分類
方劑分類方法是隨著方劑學(xué)科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完善的。縱觀歷代方劑學(xué)文獻(xiàn),有以病證為綱分類者,有以病因?yàn)榫V分類者,有以臟腑為綱分類者,有以組成為綱分類者,有以治法(功用)為綱分類者,現(xiàn)代亦有僅為檢索之便而以方名漢字筆畫為綱分類者。
一、病證分類
以病證分類首見于《五十二病方》。該書記載了52類病證,涉及內(nèi)、外、婦、兒、五官等科。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唐·王燾《外臺秘要》、宋·王懷隱等《太平圣惠方》、明·朱二、組成分類
組成分類可上溯至《黃帝內(nèi)經(jīng)》。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等。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藥方論·序》中云:“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fù)七方是也。”首次明確提出了“七方”的概念,并將《內(nèi)經(jīng)》的“重”改為“復(fù)”。后世引申“七方”為最早的方劑分類法,但迄今仍未見到按此分類的方書。“七方”的實(shí)質(zhì)是以病邪的輕重、病位的上下、病勢的緩急、病體的強(qiáng)弱作為制方的依據(jù)。所謂大方,是指藥味多或用量大,用治邪氣方盛的重劑;小方,是指藥味少或用量小,用治病淺邪微的輕劑;緩方,是指藥性緩和,用治病勢緩慢且需長期服用的方劑;急方,是指藥性峻猛,用治病勢急重且取效迅速的方劑;奇方,是指單數(shù)藥味組成的方劑;偶方,是指由雙數(shù)藥味組成的方劑;復(fù)方,是指兩方或數(shù)方組合的方劑。
明·施沛《祖劑》為確切以組成分類者。該書“首冠《素》《靈》二方,次載伊尹湯液一方以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為祖,其《局方》二陳、四物、四君子等湯,以類附焉”,共載歷代名方788首,列主方70余首,附方700余首。清·張璐《張氏醫(yī)通》中編著“祖方”一卷,選古方36首為主,附衍化方391首。
三、治法分類
治法分類也稱功用分類,始于北齊·徐之才《藥對》,但原書已佚。據(jù)《本草綱目·序例》記載,“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bǔ)、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補(bǔ)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shí)”“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可去濕”“濕可去枯”之下,各舉數(shù)藥為例。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在藥物“十種”的基礎(chǔ)上補(bǔ)充了“寒”“熱”,而成十二種,“陶隱居云:藥有宣、通、補(bǔ)、泄、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dú)見遺?如寒可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如熱可去寒,附子、桂之屬也。今特補(bǔ)此二種,以盡厥旨”。宋·趙佶《圣濟(jì)經(jīng)》于每種治法之后加一“劑”字,如《圣濟(jì)經(jīng)·審劑》云:“故郁而不散為壅,以宣劑散之。”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藥方論》中云:“制方之體,宣、通、補(bǔ)、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至此,方書中始用“十劑”之名。后世各家有所增補(bǔ),明·繆仲淳增加升、降二劑;明·徐思鶴的《醫(yī)家全書》在原“十劑”基礎(chǔ)上,又增加調(diào)、和、解、利、寒、溫、暑、火、平、奪、安、緩、淡、清而成“二十四劑”。然而,除清·陳修園《時方歌括》按照宣、通、補(bǔ)、瀉、輕、重、燥、濕、澀、滑、寒、熱將該書收載的108首方分為“十二劑”外,鮮有按此法分類者。明·張介賓鑒于“古方之散列于諸家者,既多且雜,或互見于各門,或彼此之重復(fù)”,提出將方劑“類為八陣,曰補(bǔ)、和、攻、散、寒、熱、固、因”。《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釋曰“補(bǔ)方之制,補(bǔ)其虛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實(shí)也”“用散者,散表證也”“寒方之制,為清火也,為除熱也”“熱方之制,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證而用之,是謂因方”。共選1516首古方,自制186首新方,按照“八陣”進(jìn)行分類,分別稱之為“古方八陣”和“新方八陣”。“八陣”之外,復(fù)列有婦人、小兒、痘疹、外科諸方,以便臨證應(yīng)用。清·汪昂《醫(yī)方集解》開創(chuàng)了新的功用分類法,即以治法分類為主,兼顧臨床科目。該書選正方三百有奇,附方之?dāng)?shù)過之,分為補(bǔ)養(yǎng)、發(fā)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fēng)、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dǎo)、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jīng)產(chǎn)共21類及救急良方。此分類法概念比較明確,切合臨床實(shí)際需要,故清·吳儀洛《成方切用》、張秉成《成方便讀》等均仿其法而有所增改。
四、筆畫分類
現(xiàn)代大型方劑辭書等僅為檢索之便,以方名漢字筆畫為綱進(jìn)行分類。其中,《中醫(yī)方劑大辭典》將古今96592首方劑按名稱首字的筆畫數(shù),依次排列諸方。這種分類方法便于查閱,利于鑒別同名異方。
本教材遵循以法統(tǒng)方的原則,采用治法分類,將所選之方分為解表劑、瀉下劑、和解劑、清熱劑、祛暑劑、溫里劑、表里雙解劑、補(bǔ)益劑、固澀劑、安神劑、開竅劑、理氣劑、理血劑、治風(fēng)劑、治燥劑、祛濕劑、祛痰劑、消食劑、驅(qū)蟲劑、涌吐劑、治癰瘍劑,共計(jì)21章,每章分若干小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