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的力量
慣性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改變的東西。銷售人員想要改變顧客的想法,營銷人員想要改變?nèi)藗兊馁徺I決定。員工想要改變老板的想法,領(lǐng)導(dǎo)者想要改變整個組織。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創(chuàng)業(yè)公司想要改變所在的行業(yè),非營利性組織想要改變世界。
但是,改變并非易事。
我們好說歹說,用盡甜言蜜語。我們施加壓力,不斷推動。但是,就算我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往往也一無所獲。即使有所改變,速度也相當(dāng)緩慢。雖然在龜兔賽跑的故事中,烏龜贏了兔子,但那只是因為兔子睡了一覺。
我們都知道,艾薩克·牛頓曾指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fàn)顟B(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雖然牛頓研究的是行星、鐘擺等物體,但他提出的定律也適用于社會。我們都傾向于按照以往的方式行事。
選民不會考慮哪位候選人代表了他們的價值觀,而會傾向于選擇他們過去投過票的政黨。公司不會從頭開始研究哪些項目值得關(guān)注,而會以上一年的預(yù)算為基礎(chǔ)開展當(dāng)年的項目工作。投資者不會重新平衡投資組合,而會著眼于他們一直以來的投資方式,并將之進行到底。
為什么有的家庭每年都會去同一個地方度假?為什么有的公司總會對新舉措保持警惕,同時不愿意摒棄過去的舉措?一切都是慣性使然。
當(dāng)我們試圖改變別人的想法,讓他們克服這種慣性時,我們往往會去推動他們。如果你的演講沒有打動客戶,怎么辦?你可以繼續(xù)用事實和論據(jù)說話。如果老板不認(rèn)同你的想法,怎么辦?你可以舉更多的例子或做更深入的解釋。
無論試圖改變企業(yè)文化還是讓孩子多吃蔬菜,我們都認(rèn)為,加大推動的力度就會達到目的。我們還認(rèn)為,只要我們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事實、更多的理由、更多的論據(jù),或者再多投入一點,人們就會改變。
含蓄地說,這種方法把人類看成了大理石,以為如果朝某個方向推動,人們就會沿著這個方向前進。
遺憾的是,這種方法常常適得其反。人類與大理石不同,如果你試圖推動他們,他們不會簡單地聽之任之,而是會背道而馳。在上面的例子中,客戶可能仍不被打動,并且不再接你的電話;老板可能仍不贊同你的想法,只說他會再考慮考慮,而這其實是在委婉地表達“謝謝你的努力,但是沒門”;犯罪嫌疑人可能也不會舉著雙手走出來,而是會藏起來并扣動扳機。
如果推動不起作用,那什么會管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