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權的確立
君權的確立
中國在實現統(tǒng)一前不久所編纂起來的一些書都包含了關于君權起源的幾種重要陳述。按照某些作者的說法,君權的建立被認為是人們要解決迫切的需要。人不像動物那樣,他們沒有天然的防御裝備足以戰(zhàn)勝生存競爭中的危險。因此,他們必須集結起來進行自衛(wèi)。他們必須接受領導上所給予的限制以抗御面臨的危險,并且攜手協作,向前進入更高的文明水平。
這種說法可見之于雜家《呂氏春秋》中的一篇,或許更強有力的說法則見之于《荀子》;它們都是公元前3世紀的作品。這是對君權建立的淵源所作的很有現實意味的解釋。很有意義的是,發(fā)表這些意見的這兩段文字都與秦國有密切的關系。《呂氏春秋》是按照在秦國工作并要求當地一些作者陳述他們的觀點的一位政治家之命寫成的一部著作,而荀卿的學生不僅有韓非,還有李斯在內。
除此之外,這些材料還有另外一些說法,它們也可能與這時政治理論的形成有明顯的關系,但它們所根據的思想又有所不同。就《呂氏春秋》而言,這是不足為奇的,因為這部書是出自多人之手。它的下面一節(jié)把三個主要思想融合進了在一個世紀或一個世紀以后形成的皇權理論之中了。它們就是上天在給予王朝以權力中的作用,五德所起的制約作用;以及預告某一王室將要興起的祥瑞的出現。它是這樣寫的:
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勝氣,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這段文字的作者顯然認為把兩個不一致的觀點結合起來并無困難——此即由神靈所行使而可以起仲裁作用的意志和經常受一個普遍循環(huán)法則支配的序列。用力把這兩種思想調和起來,在后漢思想中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另外一個原則很清楚地在《荀子》中有所論列,它與帝制時期特別重要的一些觀點不相一致。它至少在兩處主張說,個人的品質和個人的成就要比國家的制度更加重要,而且它們超越了世襲的權利。據秦帝國建立不久后的文獻所顯示,在談到秦始皇的成就時幾乎完全歸功于他個人的功勞。除了贊頌祖宗神靈之助的幾句空話之外,并無涉及任何其他超凡入圣之神靈引導他取得成功時所起的作用之辭。秦始皇建立地位的基礎是他征服了敵國,蕩平了所有當時已知的領土,而且在一套唯一而一致的法則的基礎上推行中央集權制。有一種說法是吹噓他的這些成就是史無前例的;這樣,這種提法就使他有資格選用“皇帝”這一足以傳之萬世的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