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初露鋒芒
翌日,曹學(xué)士果然安排了其他修撰前去養(yǎng)心殿,趙之暉留下翰林院中,把之前的記錄重新整理了一遍。</br> 等曹學(xué)士走后,康城轉(zhuǎn)過頭和趙之暉閑聊:“趙兄,京中米價漲了你知道嗎,昨日我去米鋪時,鋪子里都快被搬空了。”</br> 他一時被那熱烈的氣氛影響,跟著搶了幾十斤。</br> 趙之暉頭也不抬的回答:“渭南府的賑災(zāi)糧陛下已經(jīng)派人籌措,不會影響到京城,你難道搶了買了很多嗎?”</br> 康城:“額……也不多,反正米也放不壞,買了就買了,主要是京中很多人搶米,看那架勢,可能真得漲上不少銀錢。”</br> 趙之暉停下筆,按理說不應(yīng)該這樣,莫非是商戶看準時機,借此牟利嗎?</br> 不過朝廷是不會任由商戶哄抬物價的,估計會派御林軍出手干預(yù)。</br> 趙之暉原以為這件事很快就會過去,沒想到等到溫景玉休完婚假,回到翰林院還沒有解決,而且愈演愈烈。</br> 外城有一家米鋪門口,搶米的百姓發(fā)生踩踏事件,踩死了人!</br> 且死的不是普通人,乃是宗室子弟,雖然和皇上血緣關(guān)系遠了,平日里說不上幾句話,但畢竟是皇親,這下不得了了!</br> 御林軍統(tǒng)領(lǐng)立馬派人拿下當(dāng)時在場的所有百姓,自請去了皇宮領(lǐng)失察失職之罪。</br> 最后查出來這是個意外,當(dāng)日有兩家百姓因為搶米發(fā)生爭執(zhí),大打出手,那位皇親聽說外城有熱鬧可看,專程去看熱鬧的,但沒想到路過時被卷入進去。</br> 眾多百姓被裹挾著,亂做一團,皇親遭踩踏至死。</br> 皇上怒不可遏,那兩家主事的百姓被流放,原御林軍統(tǒng)領(lǐng)被貶,副統(tǒng)領(lǐng)接上統(tǒng)領(lǐng)之職。</br> 京城的米價恢復(fù)平穩(wěn),所有哄抬米價的商家都遭了罰,這件事看似就這么過去了。</br> 辛月端著新做出來的糕點,準備讓趙之暉試試口味,卻見他望著院中的一株月季出神。</br> “夫君,怎么了?”</br> 趙之暉聞言,回過神來:“沒事……這次京中的事你怎么看。”</br> 辛月知道他說的什么事,前幾日鬧得那般厲害,京中沒人不知道。</br> 此前趙之暉曾說過辛月不用藏拙,這時她便直言不諱說出了心中的想法:“我覺得像是有人在為那位副統(tǒng)領(lǐng)鋪路。”</br> 趙之暉同樣有這個感覺:“但那位副統(tǒng)領(lǐng)乃是忠勇公的舊部,朝中唯一走得近的也是忠勇公一派的人。”</br> 辛月若有所思:“不會是夏大人,他沒有這么蠢。”</br> 夏振同已經(jīng)算的上權(quán)傾朝野了,要不是因為他是堅定的保皇黨,只生下兩個女兒,皇上不會容忍他做大。</br> 趙之暉:“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皇上的意思。”</br> 辛月一驚:“怎么會,皇上何必拐彎抹角。”</br> 大慶朝最高的掌權(quán)者,想任命誰不是很簡單嗎?至少在辛月看來是這樣。</br> 是呀,很簡單,若那位副統(tǒng)領(lǐng)是皇上的人,那原正統(tǒng)領(lǐng)又是誰的人呢?</br> 或者說若原來的統(tǒng)領(lǐng)不是皇上的人,他為什么又能坐上御林軍統(tǒng)領(lǐng)一職!</br> 而深夜的皇宮內(nèi),養(yǎng)心殿中空無一人,只留皇上站在窗邊,望著窗外的夜色。</br> 不知何時從外進來一名黑衣男子,他徑直來到皇上面前跪下行禮。</br> “查清楚了嗎?”</br> “是,原御林軍統(tǒng)領(lǐng)確實是那家的小兒子,今夜子時,我親眼見到兩人相會。”</br> 皇上眼中殺氣驟現(xiàn),思忖片刻,轉(zhuǎn)過身來又交代了兩句,黑衣男子領(lǐng)命離開。</br> 翌日,朝中風(fēng)平浪靜,趙之暉繼續(xù)去到翰林院當(dāng)值。</br> 剛提筆寫了兩句,突然見養(yǎng)心殿的一名小太監(jiān)快步來到翰林院。</br> “趙大人,皇上召見,還請您跟小人走一趟。”</br> 房中其他幾位官員驚奇的望著趙之暉,孔瑜潤的目光中帶著隱晦的嫉恨。</br> 溫景玉和康城則有些擔(dān)憂,趙之暉回了一個放心的眼神,便跟著離開了。</br> 等趙之暉到了后,才知道皇上不只召見了他,還有一位工部左侍郎大人。</br> 皇上:“來了,免禮,這次叫你來主要是想問問你對治理水災(zāi)有沒有什么看法,說說吧。”</br> 前幾日就該問的,但渭南府查出了貪腐大案,京中又出了事,一時沒顧得上。</br> 工部左侍郎原本以為皇上是召他來詢問曾大人治水進度的,沒想到竟是聽一名翰林院修撰吹牛。</br> 他的眼中閃過鄙夷,并不覺得這個將將及冠,并未接觸工部事宜的小年輕有什么好的辦法。</br> 趙之暉只意外了兩秒,立馬反應(yīng)過來:“皇上,臣從未去過渭南,并不了解渭南府的地形。”</br> 皇上:“對,看我這記性,永平把這渭南府的輿圖給趙之暉看看。”</br> 這個時代的地圖描繪得比較簡陋,但大致的地形是可以看清楚的,趙之暉看著輿圖陷入沉思。</br> 一旁的工部左侍郎都快等得不耐煩了,趙之暉這才悠悠開口。</br> “渭南府處在周邊最低洼處,東、西、北三面地勢較高,這里又有一座大山阻擋,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得不到疏通,就會累積導(dǎo)致山洪爆發(fā),形成澇災(zāi),但雨少時又常常出現(xiàn)旱災(zāi)。</br> 雖然朝廷在入河口建有小堤壩,但時間一長,河床淤積,得不到疏通,修補堤壩的材料稍有減省,很輕易就會被沖垮……”</br> 工部左侍郎越聽眉間皺褶越深:“你說了這么多,我就問你有沒有解決辦法,不要說這些虛的。”</br> 這些事稍有了解水利的人都能從圖上看出來,哪里用得著趙之暉言說,他想聽的可不是這個。</br> 皇上并沒怪罪,工部的人擅長算學(xué),情商都不高。</br> 趙之暉頓了下,繼續(xù)說:“我的想法是堵不如疏,可以將東面、西面和北面的溪流匯聚到南面,重修堤壩再修建五個水門,以閘門控制水量……”</br> 每說一句,趙之暉就在地圖上指點一下,一一說明。</br> 皇上不擅工事,只是覺得此法可行,工部左侍郎卻眼眸漸亮,已經(jīng)掏出隨身的炭筆和書本開始記錄。</br> 趙之暉:“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這樣不僅可以消解洪澇,天旱時也不怕沒水澆灌。”</br> 他已經(jīng)說完了,但工部左侍郎手中不停,一直抓緊記錄。</br> 皇上見狀也知道趙之暉說的辦法確實有用:“哈哈哈,趙愛卿果然有本事啊!”</br> 趙之暉露出謙遜的神色:“臣這只是一家之言,還需要工部諸位大人共同商討才行。”()穿越古代,科舉日常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網(wǎng)最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