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玉真初見
,寂寞宮花紅 !
太皇太后報完了禮單,坐在炕上看她往帖子上謄抄。她膝蓋并的緊緊的,上半身腰背筆直,微側(cè)著頭,筆桿子在包著白絹布的手上抓著,掌心虛攏,三根手指靈動異常。太皇太后和塔嬤嬤交換了一下眼色,真像個做學(xué)問的樣子。明治皇帝極偏愛她,讓她和兄弟們一道在上書房念書,是小時候練下的童子功,架勢不在話下。
樣子看著好,也不知寫得怎么樣,便由塔嬤嬤攙著過去看。她的字跡娟秀,通篇的蠅頭小字工工整整,竟是正宗的簪花小楷。太皇太后輕輕勾了勾唇角,頗滿意的樣子。通嬪也在一旁說好,她虛應(yīng)了兩句,繼續(xù)埋頭抄寫。太皇太后對通嬪一笑,“別鬧她,咱們坐下說話。”
通嬪在帽椅里落座兒,窩著不太舒服,就腆起了肚子。太皇太后說腰里不能空,叫人卷了氈子給她墊上,問道:“說是二月里的事,怎么這會子大得這樣?莫不是兩個吧?要是真那樣就是上上大吉的了,宮里這么多嬪妃,還沒人生過雙胞兒,你這一胎要是兩個,那就是大功臣,要叫你們?nèi)f歲爺重重地賞你才是!”
通嬪笑道:“借老祖宗吉言,奴才真能得個雙胞,那就是奴才最大的造化了!”
太皇太后賞了碗冰糖銀耳給她,“最近皇上可來瞧過你?”
這么一問問到了通嬪的痛處,自打萬壽節(jié)上匆匆見過一面之后,那位主子爺有一陣子沒上長春、宮去了。偶爾打發(fā)御前總管太監(jiān)來問一聲,看缺什么短什么打發(fā)人辦,自己整日躲在養(yǎng)心殿不露面。她去過兩回想見一見,都叫太監(jiān)攔住了,說沒有萬歲爺?shù)姆愿啦蛔屵M。后來聽說皇上近來寵幸永和宮的多貴人,連翻了三夜綠頭牌子,氣得她什么念想也沒了。
后宮佳麗三千,圍著一個男人轉(zhuǎn),他今兒和你一頭睡,轉(zhuǎn)天連你叫什么都忘了,這是身在大內(nèi)的悲哀。還不能有怨言,丈夫不是你一個人的,是大家的,你有什么資格不痛快?別以為自己懷了身子就能有什么特權(quán),皇上兒女多了去了,十個皇子,十四個帝姬。孩子生下來也輪不著自己帶,眼光不開闊,只盯著腳前這一小片,連活著都沒什么勁兒。所以得看開了,花無百日紅,大家都一樣,半斤對八兩,還有什么可抱怨的!
通嬪眼里的愁云一閃而過,復(fù)又笑著說:“皇上政務(wù)忙,我那兒又沒什么要緊事兒,好吃好睡的,他自己來不了,常叫李玉貴來瞧我的。”
太皇太后點了點頭,“你是個懂事的孩子,知道你們?nèi)f歲爺不容易。人都說知足常樂,像你這樣胸襟的才能在宮里活得好。要是見天兒的找不自在,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弄垮了身子也沒人心疼你,就成了自作孽了。”
通嬪道:“老祖宗說得極是!我是個一腔子到底的人,肚子里也沒什么彎彎繞,想著和姊妹們一團和氣就是最好的。”
太皇太后聽了愈發(fā)撞到心坎上,“正是呢!人都說讀書人難纏,你是個例外的。”通嬪掩著嘴笑,“太皇太后抬舉奴才!如今咱們西六所不光我能寫字了,還有老祖宗跟前的錦書姑娘呢!塔嬤嬤會調(diào)理人,慈寧宮里的宮女子個個水蔥似的。”
塔嬤嬤聽通嬪提起自己,方才插話道:“小主快別往奴才臉上貼金了,都是姑娘們伶俐。”
太皇太后往桌前看,錦書仍是一絲不茍的仔細(xì)模樣。帖子抄得長了,順著右手邊一點點地垂下去。太皇太后有些奇怪,這十來年她一直在掖庭待著,那里的活又重又累,想也沒時候讀書練字,這手漂亮的小楷長久不寫是怎么保持得這么囫圇的?便問錦書,“掖庭那兒也有這種寫字的差使嗎?”
錦書停了筆站起來,“回老佛爺話,有時候雜役房出入賬要記檔,碰上管事的忙,就吩咐奴才幫著料理。”
太皇太后垂下眼皮子,“怪道呢,原來是一時也沒落下,方不曾白荒廢了這手好字。”
錦書被唬了一跳,忙跪下磕頭,“奴才死罪!”
太皇太后擺了下手,“沒什么,起來吧!這是自小就會的,跌跤都跌不掉的東西,會就是會,我倒不喜歡別人欺瞞我。往后你又有新差事了,但凡有帖子手諭要出,就都交給你了。”
錦書屈屈膝,應(yīng)了個“是”,復(fù)坐下?lián)炝斯P接著謄寫。
太皇太后又對通嬪道:“你們可議了年初一怎么過?”
在宮里,三十比平日略隆重些,年初一才是正經(jīng)大日子。晚上有個大宴,皇帝皇后親自侍膳,給太皇太后、皇太后斟酒布菜。妃嬪是沒有資格參加的,只能自己想法子找樂子,通嬪道:“咱們議了,到建福宮去,章貴妃做東,請咱們吃席。”
太皇太后笑道:“那敢情好!只是章貴妃身子不爽利,怕又累著。”
通嬪道:“老祖宗放心吧,我今兒去瞧了,已經(jīng)大安了,說是計劃照舊。”頓了頓又道,“一眾姊妹都去,只永和宮的多貴人告假,說近來頭暈,不去湊趣兒了。”
太皇太后臉上有些不悅,“有病就叫御醫(yī)診治,什么了不得的大病,大禧的日子要告假?章貴妃前陣子病得那樣還日日來請安,那叫識大體,偏她嬌貴,頭暈得起不來炕了不成?”
通嬪知道太皇太后素來討厭褲襠底下插令箭的,這么順嘴一提,見她果然冷了臉子,暗里高興不已。又要裝好人,又要接著埋汰,舌頭打著滾道:“老祖宗別氣,多貴人進宮時候短,年紀(jì)又小,近來圣眷正隆,許是累著了。”
太皇太后一哼,“圣眷正隆更要小心做人,她是個什么位份,拿喬得這樣!”
通嬪應(yīng)道:“老祖宗教訓(xùn)得是。”
說話間聽見宮門上太監(jiān)扯著嗓子通傳,“皇上駕到!”
錦書一怔,正在硯臺里蘸墨的筆頓住了,腦子里一片空白。看見通嬪由人扶著站起來,便連忙擱了筆起身。才站定,眼尾掃見宮女打起軟簾,一道明黃的身影跨進了偏殿。她低頭和眾人一同肅拜,只聽皇帝恭敬道:“孫兒給皇祖母請安。”
她一顫,覺得背上寒毛都豎起來,背心里冷一陣熱一陣,汗涔涔仿佛生了場大病。那聲音和藩王晚宴上對對子的聲音重疊,在她腦中循環(huán)放大,她神思混沌,耳中只剩窗紙上北風(fēng)相撲,發(fā)出的簌簌之聲。
太皇太后笑道:“皇帝怎么這會子來了?”
“上半晌聽說皇祖母身上不好,孫兒心里惦念,批完了折子就上趕著來瞧瞧。”皇帝邊說邊解了頸下系的閃金長絳,崔貴祥忙上前替他脫了大氅,接在手里。他見屋里人跪了一地,便道,“都起來吧。通嬪也在?”
通嬪道是,甜甜地笑。
太皇太后叫人搬杌子來隨身放著,指了指道:“坐吧,難為你惦記我,這會子都好了。東籬說漠北又有八百里加急,可是出了什么事?”
皇帝道:“北方有戰(zhàn)事,韃靼人擾我邊境,燒了戍邊的兩座連營大寨。皇祖母別憂心,孫兒已讓軍機處擬詔,令寧古塔駐軍渡斡難河清剿。韃靼六年前潰敗,元氣大傷,如今只剩些殘部,成不了大氣候。老祖宗只管放心,不日便會有捷報自盛京發(fā)回。”
一字一句豪氣萬端,聲聲敲打在錦書腦仁兒上。宇文瀾舟原就是將才,天下到了他手上之后大治北方,明治時候割讓的土地如數(shù)收回,將那些蠻子都趕到斡難河以北,這確實是她父親無法企及的。這些年來的文治武功也令四海臣服,她悲哀地想,天下人大概都把大鄴朝忘到脖子后頭去了,老百姓就是這樣,只要日子富足,哪管那些民族大義,橫豎誰做皇帝都是一樣的。
太皇太后聽了皇帝的話勸慰,“政務(wù)雖忙,也要保重圣躬,該歇著就歇著,可別沒日沒夜的,一口吃不了一個餑餑。”
皇帝躬身道是,視線不經(jīng)意劃過書案上的帖子,滿目皆是女兒家的閨閣楷書,含蓄細(xì)致并且秀美,遂道:“這是誰寫的?不像是通嬪的字跡。”
錦書一凜,心頭突突直跳,愈發(fā)把頭低下來。
通嬪一笑,“皇上說得是,的確不是奴才寫的。”
太皇太后篤悠悠道:“皇帝眼力好,我才得著個伶俐人兒。”往錦書方向一比,“就是那丫頭。”
帝微一頓,哦了聲,并未再追究。又對太皇太后道:“節(jié)下忙,好多顧念不上,今年寒食在二月,又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一年,等開了春,天暖和了,海子邊的柳樹也發(fā)了芽,孫兒陪皇祖母游湖去。”
承德帝是個殺閥決斷的人,對政務(wù)處置毫不手軟,排除異己時或打或殺,眼睛都不眨一下。但是縱然鐵腕,卻以孝出名。都說孝順的人壞不到哪里去,顯然他屬于第三類人,也許隨便能讓人琢磨透了的,就做不了帝王了吧!
錦書始終低著頭,也沒有需要近身伺候的差事辦,所以未能得見天顏。皇帝和太皇太后說了會子話,便起駕回乾清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