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西夏梁氏
六月下,興慶府。 虎烈大軍兵出狼山,直殺賀蘭山的消息迅速傳到興慶府,西夏朝野震驚,李乾順召集文武大臣緊急商量對策。 李察哥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一直以為李虎不敢越過狼山,自己有充足的時間穩(wěn)定京都局勢,所以他以血腥手段擊敗了宰相薛元禮之后,馬上開始清除漢臣,著手修改國策。但李乾順頭腦清楚,他知道在這一輪漢蕃斗爭中,自己處于下風,如果一味退讓,任由李察哥為所欲為,接下來不但皇權(quán)會受到嚴重打擊,就連國祚都岌岌可危了,因此他竭盡全力保護漢臣,維持現(xiàn)行政策,他做出的一個重大決策就是再次起用母族大臣,任命自己的舅舅梁乞申為國相,以對抗李察哥。 西夏梁氏是漢人,在西北是一個顯赫世家,和西夏皇族的先祖世代交好。李繼遷在西北自立,梁家追隨左右。李元昊建國,更是得到了梁家的鼎力相助。在西夏立國的這八十多年里,歷四世皇帝,其中第三世皇帝惠宗李秉常八歲繼位,國事由其母梁太后主掌。梁太后任命自己的弟弟梁乙埋為國相,自此西夏外戚****。十七年后,惠宗皇帝死了,李乾順繼位。他的母親就是梁乙埋的女兒,而這位梁太后則任命自己的哥哥梁乞逋為國相,于是西夏連續(xù)出現(xiàn)了梁氏外戚****的局面。 梁乞逋驕橫跋扈,對孤兒寡母造成了威脅,于是梁太后聯(lián)合一幫大臣把自己的親哥哥殺了。這一殺打擊了梁氏家族的權(quán)勢,幾年后,梁太后自嘗惡果,被遼道宗皇帝暗中聯(lián)合西夏人將其鳩殺。大遼皇帝殺西夏太后,這明顯就有些牽強,所以西夏朝野一直有傳聞,說太后是被李乾順所殺,因為那一年李乾順正好十六歲,要親政了,太后不死他能親政? 梁太后一死,梁家“一門兩后”所帶來的顯赫權(quán)勢也隨之而去,但梁氏在西夏的地位太高了,是西夏漢人大族的鼎柱,其門生故吏遍及西北,尤其它和皇族的親密關(guān)系更是無法斷絕,所以當李乾順采納了薛元禮推行漢學漢禮的建議后,梁氏馬上再度進入了朝堂,但這一次梁氏比較低調(diào),讓薛元禮和一幫漢臣在前面沖鋒陷陣,自己在后面指揮。 李察哥的對手名義上是薛元禮,其實是梁氏,所以當李察哥擊敗薛元禮后,梁氏不得不出面力挽狂瀾了,西夏漢蕃斗爭至此進入了高潮。 這個斗爭的主體不僅僅是漢蕃矛盾,還加進了宗室和外戚的權(quán)力斗爭,而西夏宗室和外戚的權(quán)力斗爭非常血腥,梁氏兩次****前后長達三十年,雙方重量級人物先后死亡,由此可見這場斗爭的激烈程度。 李乾順主政后,對宗室和外戚都予以壓制,但他推行漢學漢禮,重用漢臣,事實上傷害了宗室和外戚的利益,所以宗室想方設(shè)法攫取權(quán)柄,比如李察哥就以軍功攬權(quán),而梁氏則放棄蕃學蕃禮,轉(zhuǎn)而力推漢學漢禮,以此贏得漢士大族的支持,繼而通過漢臣來控制權(quán)柄。 李察哥處心積慮,設(shè)下奪權(quán)大計,他成功了,推倒了薛元禮和一幫漢臣,但他同時也失敗了,因為他激怒了皇帝,最強大的對手梁氏在沉寂二十年后再度復(fù)出,這導(dǎo)致興慶府的局勢越來越惡劣。 就在這個時候,虎烈軍開始了攻擊,這讓局勢愈發(fā)緊張,整個京都混亂而恐懼。 = 李察哥對此有所準備,雖然他錯誤的估計了形勢發(fā)展,但他并不懼怕,在他看來,李虎沒有實力也沒有條件攻擊西夏,此次入侵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威脅,李虎可能打算以武力從西夏訛詐到更多的東西。 李察哥為此擬定的計策是,在北方依靠有利地形和險要關(guān)隘固守御敵,在南方則主動出擊,從而迫使大宋維持和平盟約,強行命令李虎撤軍。 這個對策明顯趨于保守,這是基于興慶府的混亂和西夏目前國力的嚴重不足而制定的。李虎實力有限,代北的財賦更有限,而且大同還受到了金軍的威脅,所以李虎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撤軍。至于陜西方向,因為大宋當前主要精力用于平定河北山東的叛亂,所以西北軍不會發(fā)動對夏戰(zhàn)爭,這時夏軍主動攻擊必然能贏得大宋的議和。此策既能用最小代價解除危機,又能穩(wěn)住興慶府,當然無可挑剔。 但國相梁乞申則認為李察哥錯誤地理解了當前形勢,他和部分大臣堅持認為,這是大宋第二次大規(guī)模進攻西夏,為此興慶府要調(diào)用整個王國的力量,全力防守。按照他的計策,夏軍一分為三,一部分在賀蘭山北部抵御虎烈軍,一部分在靈、夏兩地阻擊宋軍,主力則集中于興慶府,戍守京師。 漢蕃大臣們據(jù)理力爭,各不相讓。 如果按照李察哥的計策,那么夏軍主力將南下攻擊,夏軍被李察哥牢牢控制。反之,如果按照梁乞申的計策,夏軍一分為三,其主力集結(jié)于興慶府,皇帝李乾順則能趁機控制部分軍權(quán),這對削弱和遏制李察哥非常有利。 李乾順理所當然地采納了梁乞申的計策。 宗室王李安惠出任北路統(tǒng)帥。宗室王李仁忠鎮(zhèn)戍京師。晉王李察哥則出任南路統(tǒng)帥,負責攻擊大宋。 大敵當前,內(nèi)訌只會導(dǎo)致國祚敗亡,李察哥從大局考慮,不得不接受了皇帝的安排。他要求到賀蘭山阻擊虎烈軍,但皇帝和梁乞申認為大宋的主攻方向在橫山、天都山一線,南路戰(zhàn)場更重要,拒絕了他的要求。 = 六月下,太原。 童貫、王安中和折彥直聽說虎烈軍已于本月十五發(fā)動了對夏攻擊,知道勸阻無效,隨即匆匆返回太原商議對策。 虎烈軍孤軍深入,西北軍要不要予以策應(yīng)? 鄆王對李虎一意孤行的做法非常憤怒。汴京要殺李虎,打算和金人聯(lián)手攻擊,而李虎此刻把主力調(diào)去打西夏,正好給了金軍機會,也給了汴京調(diào)集西北軍北上占據(jù)云中路的機會。 “汴京如果知道這個消息,會不會下旨叫我們攻擊大同?”這是鄆王最擔心的問題。 “官家當然會下旨。”童貫說道,“白時中、張邦昌、李邦彥這些人之所以極力主張消滅李虎,并不僅僅是為了消除外患,也是為了消除內(nèi)憂啊。” 童貫這話說得很含蓄,但鄆王、折彥直等人一聽就明白了。現(xiàn)在汴京的皇統(tǒng)之爭對鄆王明顯不利,汴京的文官們?yōu)榱舜驌艉投糁莆鋵ⅲ滓畡?wù)就是削弱西北人的實力,而把李虎趕盡殺絕,或者利用這個機會離間李虎和西北人的關(guān)系,正是打擊武將的最好辦法。 “官家曾打算調(diào)遣西北軍到河北山東平叛,但因為虎烈府和大宋的關(guān)系越來越惡化,西北軍戍邊之責非常重,此議隨即作罷,而這直接導(dǎo)致河北山東的叛亂至今未能平定。”童貫繼續(xù)說道,“此刻如果汴京下旨,叫西北軍北上攻擊大同,而你們延誤不前,其后果可想而知。”童貫盯著鄆王那張因為憤怒和恐懼而變得非常蒼白的面孔,加重了語氣,“尤其對殿下來說,更為不利。” 鄆王臉頰的肉輕輕抖了幾下,然后咬牙說道:“李虎是個瘋子,他到底想干什么?他難道不知道攻打西夏是自陷絕境?” “李虎正是要自陷絕境。”童貫微微笑道,“置之死地而后生,李虎被團團包圍,不得不左沖右突殺出一條血路。” “難道非要打西夏?” “難道殿下希望他攻擊河北?” 鄆王面色一僵,無奈搖頭,“那么,他如何求得生路?”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金軍會不會攻打大同?何時攻打大同?”童貫的目光轉(zhuǎn)向折彥直,“金軍的動向和我們接下來要采取的對策緊密相關(guān)。” 折彥直自然知道童貫的意思,但他不相信童貫,他也不敢暴露西北人的想法,所以他保持沉默。 “李虎一動,則代北形勢大變,代北形勢一變,則天下大變。”童貫說道,“目前形勢下,金軍南下攻擊幽燕的可能最大,如果金軍攻占了幽燕,則必下河北。現(xiàn)在河北的軍隊和叛軍正在交戰(zhàn),一片混亂,根本無力抵御金軍,所以我們希望李虎不要動,在代北牢牢牽制金軍,可惜汴京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拿出了一個錯誤的策略,逼得李虎不得不絕地反擊。”童貫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句實話,李虎沒有背叛大宋,沒有南下攻擊河北,已經(jīng)是大宋的運氣了。” “父皇信任你,你可以向父皇進言……” “我現(xiàn)在一句話都不能說。”童貫苦笑道,“殿下現(xiàn)在主掌西北軍事,得到了西北將門和虎烈府的擁戴,如果此刻我勸諫官家不要誅殺李虎,意味著什么?我在主掌西北軍事二十年,西北軍很多將領(lǐng)都是我一手提拔的,我在西北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在這件事上我必須保持沉默。” 鄆王和折彥直、張孝純等人互相看看,都沒有說話。這算是童貫的一個表態(tài),一個忠誠于鄆王的表態(tài)。 = = =(未完待續(xù),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章節(jié)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