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租書
小二趕緊說道:“公子,您如果要學(xué)字的話,可以選擇千字文或者三字經(jīng),”</br> 李清泉眼睛一亮,三字經(jīng)他記得大概啊,如果按照順序讀下去,豈不是能夠?qū)⑸厦娴淖终J得差不多。</br> 想到這里,他不由問道:“三字經(jīng)租書多少錢?”</br> 小二眼睛微黯,還是說道:“公子,啟蒙書籍賣的話,租借的話,和外面說的差不多,每天十文,十天九十文?!?lt;/br> “不過,您若是租書的話,就必須押三錢銀子做抵押才行?!?lt;/br> 李清泉自無不可,現(xiàn)在的兌換率差不多是一錢銀子可以換百文錢,他的身上有五百多文錢,差不多五錢銀子。</br> “好,我租三字經(jīng)十天,不知道不認識的字可否詢問小哥?”</br> 小二點點頭道:“可以是可以,但是嘛,三個字一文,怎么樣?”</br> 三個字一文,應(yīng)該還可以吧,畢竟正常情況下,三字經(jīng)他不認識的字應(yīng)該不多。</br> 畢竟就算是猜,他也可以猜的出來,三字經(jīng)他當(dāng)年可是背誦過的。</br> “好,就這么說定了,以后有不懂的,就來詢問小哥,給我辦手續(xù)吧?!?lt;/br> 小二飛快的行動起來,三百九十文錢很快就被花出去了。</br> 看了看手中的三字經(jīng),李清泉一陣激動。</br> 帶著借書證明和三字經(jīng)快速的離開了永安書局,身上還剩下了百來文。</br> 回去的路上,李清泉抄小道,反正李家村距離青山鎮(zhèn)不遠,他對于回去的路實在太熟悉了。</br> 回去之后,李清泉并沒有把書拿回去,全部存放在了自己藏東西的山洞中。</br> 畢竟書這東西很貴,李家肯定不可能有,李清泉拿出來肯定要費勁的解釋。</br> 提著魚簍,快速的離開了山洞,朝著小河狂奔而去。</br> 上游,李清泉來到一個水深點的地方,目光一動不動的盯著水面,等待著魚兒出現(xiàn)。</br> 很快,石頭下游出幾條小拇指大小的小魚。</br> 李清泉毫不猶豫的抓起魚簍,對著幾條小魚籠罩了過去,在它們逃走前,將它們收進魚簍。</br> 今天有收獲了,倒是不用擔(dān)心被察覺到了。</br> 傍晚,李清泉提著十幾條魚回到家,看到正在做飯的李蘇氏,趕緊獻寶似的把魚送過去。</br> 蘇氏笑著接過,夸了幾句之后,便開始處理起來。</br> 正在地里忙碌的李老三等人回來以后,看到桌子上的飯菜。</br> ”呦,又有魚湯喝了???怪不得其他人都說咱們比他們?nèi)兆舆^的好,多虧了我二孫子啊,哈哈?!?lt;/br> 李老三很開心,大孫子今年十三歲,可以幫忙下地干活了,一把子力氣,是個種地的好料子。</br> 二孫子十歲,估摸著再有兩年也可以下地了,而且這小子聰明,從來沒有做過讓人不省心的事。</br> 李家人身體比村子里其他人壯實點,就是因為這小子這幾年來每天都會有小魚的收獲。</br> 雖然魚很小,但那也是肉,在常年吃不起肉的村子里,有小魚肉吃已經(jīng)很不錯了。</br> 因為那條小河的緣故,不止是李清泉家,就是其他人家里也隔三差五的喝一回魚湯,比起外面的村子強多了。</br> 次日清晨,李清泉早早的就出去了,他從來不和家人一塊,因為他要開始他的讀書大業(yè)。</br> 來到洞中,坐在洞口的石頭上,拿出租來的三字經(jīng)認真的看了起來。</br>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茍不教,性乃遷……”</br> 根據(jù)自己的記憶往下讀,只有實在不認識的時候,他才會記下來,剩下的他都靠著猜測。</br> 三字經(jīng)一千一百四十五字,李清泉沒過多久就看完了一遍。</br> “只有十一個字不認識,剩下的都認識,那么接下來再看幾遍,爭取加深記憶,還有這里面的字,必須要會這才行?!?lt;/br> 一個時辰后,李清泉停了下來,放好書冊,提著籃子離開了。</br> 三字經(jīng)除了不認識的字以外,剩下的他都認識,也用樹枝寫寫畫畫了。</br> 可他知道,樹枝和毛筆大有不同,他的毛筆字肯定很難看。</br> 快速的進入山里,李清泉開始采摘野菜和各種認識的藥材。</br> 直到籃子滿了以后,這才回到洞中,把藥材隱藏起來,看了看書冊所在的地方后,才回家了。</br> 午飯過后,李清泉繼續(xù)上山看書,采摘藥材,看了看天色,又回到了村子里的河邊。</br> 幸好后山并不大,除了小動物外,也沒有其他野獸,不然的話,李清泉也不敢上山。</br> 村里人淳樸,看到李清泉提著魚簍來到河邊的時候,不少洗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婦開始調(diào)笑起來。</br> “呦,李家二郎又來抓魚了?”</br> “這小子打小就聰明,以后指不定賺大錢?!?lt;/br> “是啊,自從這小子抓魚以后,李老三家就天天喝魚湯,羨慕啊。”</br> ……</br> “六嬸好,桂花嬸好,……”</br> 李清泉也只能,笑著打招呼,別看李家村只有三十戶人,但是這個時代多子多福,李老三家就這么多人,更別說別人家里了。</br> 整個村子里算上小孩,差不多三四百人了,而且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碰上了肯定要打招呼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