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帝王點了點頭,“宰相所言極是,穩(wěn)中有度,以逸待勞確實是一個好辦法”
“可是……宰相大人,我們現(xiàn)在的兵員嚴重不足,守備空虛,就連京師長安也僅僅只有三萬御林軍駐守,如果不擴充軍隊,我們要想修養(yǎng)生息恐怕也很困難啊”太尉眉頭緊縮,看著楊館詢問道
帝王也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楊館,“楊大人,太尉所言不無道理,這個問題我們又當如何解決呢”
面對帝王和太尉拋出的難題,楊館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手足無措,反而給人一種胸有成竹的感覺,他先是看著太尉笑了笑,隨機又轉向帝王開口道“陛下,前段時間恩王殿下來找我,來和我討論當下常備軍不足,大唐境內(nèi)守衛(wèi)空虛的事情,關于這件事情,我們已經(jīng)想到解決的辦法了“
“哦,你們已經(jīng)想到解決的辦法了“帝王有些吃驚的道,眼中透著難以掩飾的喜色,太尉是個急性子,聽到楊館說有解決的辦法當下看向楊館急切的詢問道“宰相大人,你和恩王殿下有什么好辦法,趕緊說來聽聽,我為這事都快愁死了“
楊館微笑,沉默片刻后看著二人緩緩開口道“陛下,太尉,我們要想增強大唐境內(nèi)的守備其實不一定非要通過征召兵員,擴充軍隊的方式,我大唐連年征戰(zhàn),人口銳減,大量征兵會給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也會給糧食生產(chǎn)造成嚴重的破壞,再加上大唐現(xiàn)在百廢俱興,國庫虧空,實在是難以承受龐大的軍隊開支,所以當下的情形已經(jīng)不足以我們讓我們大規(guī)模擴軍了“
“可是,我大唐境內(nèi)常備軍嚴重不足,不擴充軍隊如何加強守備呢“,太尉有些疑惑的詢問道,帝王也目不轉睛的看著楊館,期待他的下文
楊館繼續(xù)道“我大唐在建國之初,一直沿襲前朝府兵制度,采取兵農(nóng)合一的辦法,在地方設立折沖府,農(nóng)閑時集中民夫統(tǒng)一操練,農(nóng)忙時就卸甲歸田耕種土地,這種方法被稱為農(nóng)隙訓練,這樣既不會耽誤糧食生產(chǎn),還可以在戰(zhàn)端發(fā)生時迅速集結軍隊投入戰(zhàn)爭,而且府兵制還會極大的減少朝廷的軍費開支,不可謂周全之策
但由于天寶之亂爆發(fā),我大唐連年用兵,兵役繁重,再加上地方官吏貪污腐敗,克扣府兵軍餉,導致府兵征召困難,先帝不得以廢除了府兵制,用募兵代替了府兵,但現(xiàn)在戰(zhàn)火已經(jīng)停息了,我們完全可以重新啟用府兵制度,如此既不耽誤農(nóng)民耕種,又能解決境內(nèi)守備軍不足的問題“
楊館詳細的解釋完,太尉還愣在原地,思索著宰相說的話,府兵制的內(nèi)容太多,他一個粗人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
殿下,傳來了大臣們竊竊私語的聲音,他們都在小聲討論宰相說的辦法,帝王也坐在大殿之上久久不言,像是在思索什么
片刻后,大殿下響起了太尉粗獷的聲音“陛下,恢復府兵制可以極大的緩解當下兵力不足,守備空虛的現(xiàn)狀,同時還可以保證我大唐的糧食生產(chǎn)不因征兵而受到破壞,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臣贊同宰相大人所說“
“陛下,府兵制農(nóng)隙訓練,靈活多變,比募兵制適合我大唐當前的現(xiàn)狀,微臣贊同宰相大人所言,重啟府兵制“又一名大臣接話道
“陛下,府兵制可以極大的節(jié)省大唐的軍隊開支,微臣贊同宰相大人所言……“殿下響起了大臣們接二連三的附議聲,無不是贊同恢復府兵制度
帝王在得到這么多大臣的贊同意見之后,心中也對恢復府兵制度多了幾分自信,正待頒布命令,殿下又傳來了一個人反對的聲音
“陛下,府兵制是前朝舊制,若非弊政,先帝也不會下令廢止,歷朝歷代,制度都是在不斷的變革,新政產(chǎn)生,舊令廢除,還沒有恢復前朝舊制之說,恢復府兵制屬于倒行逆施,這是歷史的倒退,對于恢復府兵制一說微臣萬死不敢溝通“
說話的乃是國子監(jiān),太學府最高行政長官,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率先站出來反對恢復府兵制,因為府兵制屬于前朝舊制,恢復舊制在儒家思想看來是違背倫理綱常的,所以國子監(jiān)身為儒生站出來反對到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話剛剛說完,又有一名大臣站出來反對恢復府兵制度
“沒錯陛下,國子監(jiān)大人所言非虛,先帝當年親手廢止了府兵制度,就是因為府兵制無法滿足我大唐的用兵需求,它的弊端不言而喻,尤其是面對突發(fā)狀況時無法迅速集結軍隊,缺乏機動性,當年天寶之亂爆發(fā),就是因為各地府兵調動緩慢,無法迅速集結,敵軍兵貴神速,常備軍兵力不足,導致境內(nèi)各地守備空虛,洛陽長安相繼淪陷,我們現(xiàn)象重啟府兵制,這不是在重蹈當年的覆轍嗎“
說話的不是別人,竟是三師之一的太保,同為武官,他從軍事的角讀闡述府兵制度的弊端,也頗有一番道理,他的話引起了一些其他大臣的回應,尤其是以太師太傅為首的一批大臣率先站出來反對恢復府兵制度
這給帝王造成了很大的心里負擔,帝王神情肅立,陷入了沉思之中,不知該如何抉擇,他知道府兵制有它的不足之處,那就是無法像禁軍與常備軍那樣迅速調動,若是其他地方還好,就算有事端發(fā)生也不會是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他們完全有時間做出反應,集結府兵平定禍亂
東都洛陽那邊也不會有什么問題,有虎牢關作為屏障,就算有戰(zhàn)端發(fā)生,虎牢關守軍也可迅速馳援,解東都之困,要知道駐扎在虎牢關的軍隊有一半都是當年的贏家軍舊部,鎮(zhèn)西大將贏無殤一手訓練出來的部隊,這支軍隊壓了西戎整整十幾年都抬不起頭來,可謂是驍勇善戰(zhàn),名聲遠洋
虎牢關總兵大將白虎更是贏無殤昔日最得力的部將,此人八尺修為,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熟讀兵法,擅長排兵布陣,是一名不可多得的驍將,盡管因為當年的事情,帝王對白虎等人心有忌憚,可若是守關戍邊,保衛(wèi)東都,帝王對贏家軍的實力是絕對放心的,虎牢關守衛(wèi)可以說是中原版圖上最強的一環(huán),沒有哪支軍隊有贏家軍那般強悍的戰(zhàn)斗力,這也是為什么帝王不敢走馬換將,不得不重用白虎的原因
因為大唐西境,東都洛陽都得仰仗贏家軍的鎮(zhèn)守,所以重啟府兵制,最大的難題便出在了京城長安,長安僅有三萬禁軍駐守,守備空虛,再加上匈奴吐蕃等一眾勢力對大唐虎視眈眈,一旦挑起戰(zhàn)事,各地府兵無法迅速集結,出兵勤王,長安將陷入危局,帝王就親歷過這種悲劇
天寶之亂初定,大唐的局面還處于混亂之中,吐蕃大軍借機揮師東進,一舉攻占了邠州,帝王這才意識到敵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了,可防御軍隊還沒有調集起來,不得已只得出逃長安,京城失守,盡管后來白虎星郭子儀親率大軍收復了長安,但京城被吐蕃軍洗劫一空,還造成了君王出逃這樣的奇恥大辱
這件事也成了帝王心中的一個死結,盡管已經(jīng)過去十年之久,可他對當年的事情還是耿耿于懷,當年吐蕃東進,長安失守,就是因為軍隊缺乏機動性,無法迅速集結導致的,而重啟府兵制無疑是將京師長安的防御弱點進一步放大,可謂是后患無窮,當想到這個問題時,帝王又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變得猶豫不決起來,他不知道應不應該恢復府兵制度
殿下,眾臣的議論聲此起彼伏,無不是爭論是否恢復府兵制的問題,以太尉為首的一眾臣子主張恢復府兵制度,而以三師和國子監(jiān)為首的大臣則反對重啟府兵制,太尉和太保甚至還吵了起來,二人爭得面紅耳赤
可宰相楊館卻沒有參與群臣的爭論之中,這不得不讓人心生疑惑,恢復府兵制一開始就是宰相提出來的,眾臣為此爭論不休,帝王對此事也很是發(fā)愁,可一開始提出恢復府兵制的楊館此刻卻擺出一副置身事外對樣子
帝王猶豫不下,只能再次看向楊館,詢問他的意思,他看向楊館詢問道“楊大人,府兵制雖是兼顧民心與國防的一大良策,可也做不到萬無一失,恢復府兵制無疑會讓京師的防守陷入被動,如果做此考慮,我們還應該恢復府兵制嗎“
其他臣子也停止了爭論,看向楊館等待他的回復,恢復府兵制本就是是宰相最先提出來的,再加上他身為百官之首,兩朝元老,對此事有著絕對的話語權,所以當?shù)弁蹰_口詢問宰相的意思時,眾臣都不約而同的看向他,期待他的回答
宰相不緊不慢,與帝王對視一眼之后淡然開口道“陛下,對于舊的制度,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若按照國子監(jiān)所言,舊制就是弊政,我們應該一律廢止,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合情理的,歷朝歷代,無論是何法度,都有其良性的一面,只是隨著時間的演變,以新代舊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每一種制度都有它的可取之處
但也如陛下所言,不可能有什么制度是絕對完善的,每一種制度都有其弊端,我們應當擇其利而為己所用,而不應用舊制全盤取代新制,更不應該全盤否定
…………
wap.xbiqug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