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 路祭之辯
循聲望去,卻見有一群人橫在了路中間。
再細看,他們?nèi)际侨馐持扉T,既有老牌勛貴,也有新秀紅人,每一個都是舉足輕重的老政客。
從他們所擺的儀仗來看,貌似想要悼念和祭奠一番,也就是俗稱的路祭。
路祭,是指出殯發(fā)喪時的禮儀,在北方一帶尤為盛行。不過,隨著近年禮制的不斷革新,此禮基本變成了歷史,沒想到今天居然又重現(xiàn)了。
表面上看,同僚間的路祭合情合理,但,齊譽卻于細察下發(fā)現(xiàn)了一絲異常。
眼前的這些人物,無一不是花名冊上陸博軒的黨羽,若以政治站隊作為參照,他們并不屬于殷家的深交客。
然而現(xiàn)在,他們?nèi)箭R聚來此,這種步調(diào)高一致的程度有點不太正常。
是呀,這也顯得忒有默契了。
據(jù)齊譽猜測,其中必暗藏著不為人知的動機,這也和他之前的猜測有一定吻合。
只不過,他原以為對方會選在喪事過后再做計較,卻沒想到現(xiàn)在就開始忍不住了。
他們有如此壯的膽量,大概和之前的造勢有些關(guān)系,他們或許會主觀地認為,殷家大勢已去,齊家亦不受皇太后待見,如此格局還有何懼?
樹倒猢猻散,墻倒眾人推,該落井下石的時候絕不放過。
正思量間,卻見前往探查的黃飛返了回來。
「齊大人,眼前這些人禮儀周到但恭敬不足,看樣子并不是真心路祭的,十有八九,他們帶著目的性。」
「這么說,路祭只是一個幌子了?」
「英雄所見略同!哦不,齊大人高見!」
「……」
齊譽瞇縫著眼睛暗思起來。
他們有如此默契,極有可能是來自陸博軒的授意。
無人撐腰哪有這樣的膽量?
不管猜測是否準確,有一點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們聚集在此,肯定是想在大庭廣眾之下營造輿論。
至于是什么樣的論調(diào),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路祭開始了。
他們擺香案,列祭品,焚紙敬酒,看起來頗有法度的樣子。
官員們按照論資排輩站好順序,依次上前做出祭奠,在這其間一切正常,并沒有什么事情發(fā)喪。
然而,在接近尾聲時,氣氛突然有了變化。
隨著一聲搭訕的干咳,一位老者正走了出來。
「齊少保,老夫想與您一敘。」
「哦?閣下又是何人?」
「老夫我……咳咳,我乃新任的內(nèi)閣大學士商允是也。」
商允?這人誰呀?
噢~~
有那么一點小印象了……
這個老頭,不就是花名冊上排名靠前的那位內(nèi)閣新秀嗎?
此人原本碌碌平庸,只因得了陸博軒的提拔才開始變得風生水起,從氣運上說,他也算是得了貴人相助。
齊譽恍然地點了點頭,然后拱手致意。
「今日治喪有些繁忙,無暇閑談多聊,若有什么你事就長話短說吧,不知商大人喚住老夫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當,只因最近謠言重重,混淆視聽,為求明朗特來向少保求證。」
「什么謠言?且說說看。」
「有消息稱,少保您欲染指內(nèi)閣,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這話問得倒也算開門見山,才一上來就闡明了來意。
不過如此也好,也省得自己去試探了。
齊譽并未立即作答,而是觀察起了其他官員,卻見,他們?nèi)悸冻隽瞬恢\而合的贊同樣子,甚
至,隱隱中還透著一股同仇敵愾的味道。顯然,他們是事先商討好的。
至于路祭,確實就是一個幌子。
齊譽收回視線,捋須笑道:「內(nèi)閣為國之中樞,聚天下智士,籠四方賢才,上可為君皇出謀,下可為國民解憂,端得是虛懷若谷,行得是光明正大,但凡讀書人,哪一個不想進入此列學以致用?以此來論,我入閣又有何不可?」
商允卻是一笑,反駁道:「少保您現(xiàn)已為封疆大吏,妻妾子嗣也沐浴了封賞,蒙受如此鴻恩,理應滿足才是,豈可得隴望蜀再貪權(quán)利?」
「閣下此言差矣,為國效力乃是仕階正途,怎么能說是得隴望蜀呢?」
「你……強詞奪理……」
單論舌辯之能,齊譽素來不弱于人。
自科舉時代時始,他的策論文章就被捧為范文借鑒,如今他見識有增、感悟更多,又豈會弱于當初?
簡單幾句話,就駁得商允語塞連連。
齊譽斜瞥了一眼,得寸進尺道:「傳統(tǒng)上確有三公三孤不實權(quán)的說法,但,那僅限于閑談層面,并沒有明確的律法規(guī)定,我朝建制亦是如此,既不違背我朝法制,為何入不得閣?」
「你說律法……這個嘛……」商允又是一呆,更加吞吞吐吐了。
這番話以法為鑒,就事論事,可謂有理有據(jù)。
換做是誰,也不能明言無視律法呀!
唉,這還怎么辯呀?
商允等人本以為,在他們的百喙施壓下齊譽會被摁得啞口無言,然而卻沒到,他避重就輕直接跳過了傳統(tǒng)共識扯到了律法層面,這一榔頭砸得讓人有點懵。
這襲操作,屬于典型的不按常理出牌。
商允的臉倏地窘成了豬肝色,他干咳一聲掩飾住尷尬后道:「齊少保,您若入閣有兩大弊端,還望您三思而行。」
「哦?哪兩大弊端?且說說看!」齊譽不以為意地一笑,略帶著玩味道。
「您若入閣,必定會打破三公三孤不實權(quán)的規(guī)矩,這對于傳統(tǒng)制度無疑是一種挑釁,而此舉也必會對政壇造成大的沖擊,時局失穩(wěn)于國不利,此乃其一。其次,您若入閣必會推行南洋新制,然而新制并不適合我朝的人文,失敗告終幾乎可以預見。少保之美譽布于四方,揚于內(nèi)外,若因此折損了形象豈不可惜?此乃其二。有如此兩弊,還望少保多加斟酌。」商允有條有理說道。
「閣下考慮的還真是長遠哪!」齊譽哈哈一笑,道。
上述論點說得冠冕堂皇,其實核心也就簡單的一句話:不宜推性南洋的新制。
這句,才是對方真正的意圖。
齊譽熟讀歷史,自然深曉變法的難度,客觀地說,的確是失敗者多成功者少,在政壇中淪為曇花一現(xiàn)。究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觸碰了大多數(shù)人的切身利益而失去了支持。..net
利益,永遠是形成陣營的第一要素。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他們才同仇敵愾地站在了自己對立面。
道理并不復雜,一想就通,但有一點齊譽思而不解:你說,得是什么樣的巨大利益才能促使他們開罪自己呢?
是科技發(fā)展嗎?
這事有利國民,他們也屬此道的受益者,應該不會過于敏感才對。
莫非是增創(chuàng)稅收或者是提升國防?
也不對,此道與公有利與私無傷,并不損害多數(shù)人的利益。
難道是……君主立憲制?
還是不對!
此制旨在削弱皇權(quán),對于官員的地位有增無減,即使他們有心維護舊制,也不應該和自己掰扯。
上表折子彈劾自己,豈不更有壓制力
?
何必在這種場合施加無謂的刁難呢?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