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雙方激辯
對夏圣禮提出的方案,凱恩同樣嗤之以鼻。
這下輪到凱恩在臺下對夏圣禮發(fā)難了。
“尊敬的夏先生,”凱恩言辭激烈地質問道,“非常感謝您帶我們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方案。但是很遺憾,這個方案并沒有打動我,而且對于您的方案,有諸多疑問縈繞在我心頭,想聽我說出來嗎?”
夏圣禮沒好氣地回應道:“洗耳恭聽!”
“謝謝!”凱恩立刻質問道,“首先,亞特蘭蒂斯到底存不存在,至今依然還是一個迷,這個傳說到現(xiàn)在并沒有完全證實。”
他帶有譏諷的意味說道:“我們總不能把一個神話傳說當真,然后做出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情吧!”
夏圣禮剛要回應凱恩之前關于“天”字的那番話,這不就是把傳說當真了嗎?怎么不覺得自己很荒唐可笑呢?
但是還沒等他開口,凱恩又攤開雙手繼續(xù)說道:“說不定這個《對話錄》只是柏拉圖為了表達自己理想國的觀點,然后臆造出來的不實之詞,他所講的這個故事,或許完全就是為了他的觀點而臆想出來的。如果柏拉圖沒有撒謊,那么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與當時的亞歐文明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這種差距簡直就是現(xiàn)代社會與原始部落的差距。”
“然而,”凱恩在說這個轉折的時候特別用力,似乎在著重強調這一點,“書中記載,擁有高科技的亞特蘭蒂斯人最終在戰(zhàn)爭中敗給了雅典人,這種感覺就像一只老虎跑過去和一只兔子打架,最后老虎被兔子打得鼻青臉腫。請問這是在用科學的玩笑在逗我們大家一樂嗎?是不是人類的幽默細胞都萎縮到需要用智商來激活了?”
巡天派的成員一陣哄堂大笑,這種嘲諷讓人感覺極為不適。
在這陣嘲笑聲中,凱恩接著說道:“單憑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斷定,柏拉圖所講的內容是虛構出來的,可惜他沒有把故事講得圓滿,所以留下了一個大漏洞!”
凱恩用鄙夷的口吻繼續(xù)說道:“即使我們找到了亞特蘭蒂斯的遺址,那又能怎樣呢?我們依然無法在上面建造一個新的大陸啊!眾所周知,亞特蘭蒂斯是因為地震和海嘯而沉入海底的,既然如此,那么誰又能保證,這里不會再次發(fā)生類似這種世界性的災難呢?大家可別忘了幾百年前發(fā)生的那些海嘯,難道還不夠恐怖嗎?是不是要我把這些海嘯的名字一一數(shù)出來?”
場內一片騷動,凱恩趁機說道:
“1755年11月1日,大西洋海底發(fā)生10級地震,這次地震引發(fā)的海嘯,死亡人數(shù)高達10萬人。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海底發(fā)生8.5級地震,引發(fā)的巨大海嘯大得驚人。根據(jù)記載稱,海嘯浪高達到21米,持續(xù)時間長達3天,波及了整個太平洋海域。這次海嘯造成了2.5萬人死亡, 200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達到3億美元。”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發(fā)生了9.3級的地震,引發(fā)了超級海嘯,22.6萬人在海嘯中喪生,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美元。”
凱恩一條條地敘述著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海嘯,在說道死亡人口時,他故意將調門提得很高,他這么做無疑想借此引起眾人的恐懼心理,借此來反對夏圣禮的方案。
顯然這個做法非常奏效,場內一片騷動,眾人對此極為敏感。
凱恩繼續(xù)陳述道:
“諸位試想一下,在大西洋里重建亞特蘭蒂斯這樣一個新大陸,那可不是在海里豎一座燈塔那么簡單,這可是一塊面積比歐洲還大的大陸。人類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建造出這么大的一塊人工大陸,那首先要在海底建造堅實的地基,這地基要能抵抗海水的侵蝕,還要能對抗強大的洋流和地震,這相當于一枚在海里打一根巨大的定海神針,但是,以我們目前的本事,我們真的辦得到嗎?”
夏圣禮看著凱恩皺了皺眉頭,這個家伙說的這些確實是個問題,但不去做你怎么知道呢?我們總不能因噎廢食吧,總不能一直停留在只幻想不作為的階段吧!
還沒等夏圣禮正式回應,凱恩便再一次嘲諷道:“我最擔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最終我們世界各國傾盡所有資源,但得到的不過是浪費在海底的爛尾工程,而亞特蘭蒂斯成了耗費人類社會所有資源的代名詞。”
凱恩說完這番話時,心里不由得為自己暗自叫好,因為幸好他讀過這千年前的柏拉圖所寫的《對話錄》,否則還真挑不出“嚇死你”這家伙什么毛病。
但是他這番話已令對方惱羞成怒,盡管夏圣禮竭力壓住胸中的怒火,但是他依然難以忍受凱恩的這種羞辱。
“凱恩教授,”夏圣禮大聲回應道,“感謝你提出的這些問題,現(xiàn)在就讓我來回應你心頭的這些疑問吧!”
凱恩揚了揚眉頭,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面對凱恩的發(fā)難,夏圣禮進行了一番針鋒相對的反駁。
“關于亞特蘭蒂斯的傳說,那并不是空穴來風,”夏圣禮堅定自若地說道,“因為柏拉圖是一個哲人,那時候的人不像我們今天的人這樣會炒作話題,他們并不需要用驚艷的話題來圈粉,而且那時候的人大多數(shù)都沒有什么知識文化,他們也并不明白這些哲人的思想,哲人與普通人之間有巨大的思想落差,所以,這些哲人并不會為了吸引自己的粉絲而胡編亂造。”
夏圣禮停頓了片刻,他在努力說服眾人接受他的觀點,他在心里琢磨著對策,最終他想到了一個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