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章 粗制濫造
裕仁天皇的這一瘋狂舉措在此刻已經窮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得到了不小的響應,以東京為圓心快速的展開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每一個村落之中,兵荒馬亂的景象席卷了本州、四國、北海道。
大批的日本平民被征召為預備役士兵,這些預備役兵員的來源可謂是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既有6歲還沒槍高的孩童,也有68歲垂垂老矣的老人,還有大量窮兇極惡的犯人,各種各樣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然后領到了一件件毫不協(xié)調甚至已經在倉庫里堆到發(fā)霉的軍裝,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隨時等待命令的軍人。
這些預備役軍隊的訓練自然不可能嚴謹認真,甚至無法稱之為一支軍隊,他們學習到的東西只有最基礎的瞄準和開槍,充其量再加上一個如何使用手雷。???.BIQUGE.biz
除此之外,他們對于戰(zhàn)術動作、體能訓練、戰(zhàn)術穿插、夜間襲擾、毒氣作戰(zhàn)等一支合格的步兵部隊應該掌握的戰(zhàn)術技能沒有任何了解,簡而言之,這些預備役部隊就是炮灰。
更有甚者,日軍甚至召集了一支代號神風特攻旅團的孩童部隊,這支孩童部隊平均年齡只有7歲左右,他們不配備槍械,而是全身捆滿炸藥包,等上了戰(zhàn)場便發(fā)揮體型較小的優(yōu)勢,去向華軍發(fā)起萬歲沖鋒,來一場同歸于盡的大爆炸。
總而言之,日軍為了征集到足夠多的兵員,此刻已經沒有任何底線了,如果4歲的孩童能扛起槍或者舉起手雷,那么這些喪心病狂的日軍恐怕也會毫不猶豫地將其納入自己的征兵范圍。
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這股規(guī)模龐大到可怕的征兵浪潮,簡直是在自毀長城。
要知道,一個社會存在著諸多分工,而軍隊占社會的比例注定只能是小部分,畢竟軍隊不事生產,而又要消耗大量的社會財富和資源,所以必須維持其在社會中的合理結構,才能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鞏固軍事力量。
一個社會有5%的人口被納入軍隊就可以被稱之為廣泛征兵,有10%的人口被納入軍隊則可以稱之為強制征兵,而20%人口被納入軍隊,這個社會甚至有瀕臨癱瘓的風險。
而現(xiàn)在的日本,居然要將這個數(shù)字推進至80-95%!
這就是軍國主義的極致體現(xiàn),在裕仁天皇的瘋狂措施之下,全日本的老人和婦女將要成為軍國主義的預備役生產單位,所有的男性幾乎都要成為日軍預備役部隊的兵員,所有的孩童都要變成可堪一戰(zhàn)的工具,整個國家都會化成一臺戰(zhàn)爭機器,將小小的日本變成一個擁有著無盡戰(zhàn)斗兵員的恐怖漩渦。
不過,在如此夸張的征兵態(tài)勢之下,日本的兵工廠產能根本無法跟得上征兵速度。
畢竟此刻的日本已經被華軍切斷了能源和資源的供應,島內本土所儲存的煤炭、鋼鐵、石油資源正在一天比一天貧瘠,各大兵工廠即使想要全速生產,也因為原材料供應不足而無法發(fā)揮自身最大的效能,就連最基礎的槍械都不可能給每一個炮灰配上。
不過在裕仁天皇眼中看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炮灰就是炮灰,在他眼中只不過是用于消耗華軍攻擊能力的人形畜生罷了,犯不著為其配備精良的武器裝備,只需要有一口牙齒能咬傷華軍即可。
也就是說,這些炮灰最大的作用就是干擾華軍的推進速度,以及消耗華軍的彈藥儲備。
裕仁天皇下旨,要充分發(fā)揮預備部隊的人數(shù)優(yōu)勢,武器則可以暫緩發(fā)放。
于是乎,日本本土防衛(wèi)總司令部預備廳迅速擬定了一系列辦法去解決資源不足和工業(yè)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
比如以一個家庭為單位只分發(fā)一支三八式步槍,父親死亡了就由兒子接著用,兒子死亡了就由母親接著用,一家全死光了這支步槍就由鄰居接著使用,這樣的話可以有效節(jié)省武器。
除此之外,每一支三八式步槍只配發(fā)20發(fā)子彈。
這也就意味著平均分散在一個家庭頭上的每人開火機會只有幾發(fā)子彈。
不過,在戰(zhàn)場上,這些烏合之眾恐怕開上幾槍之后就要在華軍的優(yōu)勢火力之下一命歸西了,所以即使彈藥儲備極為有限,但在日軍高層眼里看來已經是綽綽有余了。
不過饒是如此,日軍也尷尬地發(fā)現(xiàn)以自己的武器庫存量而言,連一個家庭配備一支槍械都難以做到,二戰(zhàn)日本三八式步槍產量400萬支,大部分還要優(yōu)先提供給東久率領的戰(zhàn)略反擊兵團使用,剩下的武器在這個瘋狂的所謂7000萬國民總玉碎的計劃面前可謂是杯水車薪。
沒辦法,日軍除了各個兵工廠加班加點的生產步槍和手雷之外,還進一步降低了武器的標準,使用劣質鋼鐵生產步槍槍管,一支步槍打出去50發(fā)子彈就會報廢,甚至可能剛開始就會有炸膛的風險,簡直是世界上最悲慘的炮灰了。
日軍兵工廠甚至還研發(fā)出了一種十分原始的步槍,這種步槍毫無槍栓和機構可言,只有一個粗糙的槍管和一個木制槍托,只能裝填單發(fā)子彈,比鳥銃也好不到哪去,最持久耐用的恐怕是這種原始步槍槍口位置的固定刺刀了。
還有大量的家庭此刻只能使用木棍作為訓練武器,產能不足帶來的巨大問題,正在讓日本變成一個原始部落形態(tài)般的戰(zhàn)爭策源地。
而為了對付華軍數(shù)量龐大的坦克裝甲部隊,根本沒有產能去制造反坦克炮或者火箭筒的日本兵工廠開始研發(fā)原始的反坦克武器。
燃料缺乏導致日本根本沒有辦法生產大量的燃燒瓶,而糧食的匱乏也讓日本甚至連酒精都無法湊出足夠的數(shù)量。
他們生產的武器是一種叫做刺雷的東西,由一個長桿和一個錐形反坦克地雷組成,使用時由步兵發(fā)起自殺式沖鋒,將這種似雷攻擊在華軍坦克的側面裝甲上,進而摧毀敵人的坦克。
不過這種武器十分低效,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萬歲沖鋒的一種形態(tài),恐怕將要死傷無數(shù)才能摧毀一輛華軍坦克。
不過在瘋狂的裕仁天皇眼中看來,此刻日本最廉價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
以無數(shù)人命去換華軍的鋼鐵洪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