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亞獻之議
時光荏苒,一轉(zhuǎn)眼已近了中秋,京師里一派佳節(jié)即將來臨前的忙碌,李顯同樣很忙,不過不是忙著習(xí)武,那事兒早已習(xí)慣成自然了,每日里不練習(xí)上半天,總是覺得渾身不得勁兒,李顯忙的就一件事數(shù)錢數(shù)到手抽筋!
兩個半月,說長不算長,眼一眨便溜過去了,可就是這么短短的幾十天里,光是折扇一項李顯就足足賺了近萬貫自打?qū)m中開始流行折扇之后,權(quán)貴之家自也都跟著有樣學(xué)樣,僅僅十?dāng)?shù)日間,小巧的折扇便成了京師最流行的小玩意兒,上至權(quán)貴,下至屠夫走卒,幾乎人手一柄,所差的不過就是折扇的檔次罷了,有錢的玩金玉,沒錢的就白扇子也能將就,李顯所搞的那個折扇場子接連擴建了幾回,產(chǎn)量依舊是供不應(yīng)求,不止是京師地面的商賈扛著現(xiàn)錢在登貨,便是洛陽乃至江都等地的客商都蜂擁而至,每日里收回來的銅錢之多,只能用牛車來拉,可把李顯給樂得嘴都合不攏了。
第一炮順利打響,財源可謂是滾滾而來,然則李顯卻并沒被折扇的暢銷沖昏了頭腦,只因他很清楚折扇這玩意兒工藝簡單,仿制極易,現(xiàn)如今市面上都已出現(xiàn)了“山寨”貨,只是因著水貨的規(guī)模尚小,質(zhì)量也遜得很,這才讓李顯賺得個盆滿缽溢,到了明年,那可就甭想有今年的光景了,畢竟“山寨”這玩意兒可是國人的看家本事,源遠(yuǎn)流長得很,沒啥東西是國人仿制不出來的,不過么,李顯也不在意,畢竟折扇只是李顯用來挖第一桶金的工具罷了,就算放棄了也沒啥大不了的,等明年旁人一擁而上玩折扇,李顯這頭可就準(zhǔn)備上香皂了,只要有新東西源源不斷地整出來,自是不怕沒錢賺。
錢可是好東西來著,李顯自是不會嫌錢多,實際上,就這么一萬貫的錢財李顯還嫌少呢,不說別的,光是林虎那頭暗中在京師各處開酒樓茶肆的花銷就去了近半,再算上高邈那頭跟宮中大小宦官們通關(guān)節(jié)、收買人心的費用,一萬貫就已剩不下多少了,至于鄧誠那頭么,商號的擴大運營也需要銀子的支持,就這么著,但見錢如流水般地進來,又如流水般地出去,鬧得李顯的府上像似開銀行搞存貸一般,真落到李顯口袋中的還真沒多少,不過么,話又說回來,錢賺來就是為了花的,只要能花在正道上,哪怕再多李顯也絕不會心疼。
羅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同樣的,李顯所想要的情報體系乃至基本班底的建設(shè)也不是旦夕便能看到規(guī)模的,急自然是急不來,只能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李顯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只要時間充裕,一切皆有可能,當(dāng)然了,那些都是遠(yuǎn)景,暫時只能想得到,卻摸不著,李顯自不會坐在那兒空想連篇,樂呵歸樂呵,李顯卻始終沒忘了關(guān)注朝局,尤其是高宗封禪泰山前的各項準(zhǔn)備工作。
李顯記得很清楚,前一世時,高宗同樣是在明年正月初一封禪泰山,也同樣是出自武后的鼓動,期間發(fā)生的變故無數(shù),每一樁都具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這其中的頭一個變故便是武后慫恿高宗讓其擔(dān)當(dāng)亞獻,理由是“皇帝乃是天子,祭祀上天屬家事,豈能由外人擔(dān)當(dāng)獻祭,妾乃媳婦,當(dāng)自為之”,高宗居然同意了這么個荒謬的理由,下詔由武后為亞獻,燕王妃為終獻,生生將一場好端端的封禪儀式搞成了千古之笑柄。
封禪乃是大典,自古以來皆有定例,首獻自然是皇帝,而亞獻則由禮部尚書擔(dān)綱,至于終獻么,一般情況下則是由朝中最德高望重者擔(dān)任,被武后這么一亂改,隆重的儀式立馬成了小丑劇,說是遺臭萬年也絕不為過,當(dāng)然了,武后之所以會如此胡搞,自然有著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前一世封禪時,武后已經(jīng)臨朝,與高宗合稱二圣,只是地位尚不穩(wěn)固,擔(dān)當(dāng)亞獻一來可彰顯身份,二來也可趁此封賞群臣的良機收買一下朝臣們的心,三來么,也是故意如此張狂行事,看看有沒有哪位不識趣的敢站出來做仗馬之鳴,結(jié)果呢,滿朝文武連個屁都不敢放,武后的地位遂穩(wěn),再無人敢稍有違逆。
前一世的李顯只是個懦弱無能的少年親王,盡管明知武后此舉大為不妥,但卻沒那個膽子明說,也沒想得太深遠(yuǎn),但是今生么,李顯可就不想再旁觀了,為了避免悲慘的將來再度重演,李顯別無選擇,只能奮起而抗?fàn)?,哪怕冒上些風(fēng)險,也在所不惜,問題是前世與今生的政治生態(tài)已因著李顯的橫插一腿而有了些微的區(qū)別,至少武后臨朝這一條并沒有出現(xiàn),李顯也不敢肯定武后是否還會提出亞獻的要求,故此,他只能等,等待著洛陽方面消息的傳來在李顯的記憶中,這份封禪詔書出爐的時間是中秋前的一天,夾雜在封賞群臣的詔令中公告天下,此際已是八月十二,算來也就是后日便可見分曉,只是李顯沒想到的是這個分曉來得比預(yù)計的還快李顯方才剛習(xí)完武,甚至還沒來得及梳洗,東宮便來了人,請李顯即刻進宮議事。
“臣弟參見太子哥哥?!?br/>
太子有召,李顯自是不敢怠慢,簡單地梳洗了一番,便急趕著進了宮,方才一進顯德殿的書房,入眼便見太子李弘正面色凝重地端坐在幾子后頭,李顯忙搶上前去,恭敬地行禮問安道。
“免了,七弟來,坐下罷。”
李弘的精神似乎極為疲憊,這一見李顯到了,強自笑了笑,手指著幾子的對面,示意李顯入座。
“謝太子哥哥厚愛,臣弟站著便好,請?zhí)痈绺缬?xùn)示?!?br/>
太子乃半君,其對面的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坐的,那可是有跟太子分庭抗禮的意味在內(nèi),李顯可不想如此冒失行事,這便忙不迭地遜謝了一句道。
“七弟無須如此,此處并無外人在,你我兄弟何須分得如此見外,坐下罷?!?br/>
一見李顯如此謹(jǐn)慎小心,李弘不由地便笑了起來,擺了下手,有些嗔怪地說道。
“是,臣弟遵命?!?br/>
一聽李弘如此說法,李顯自是不好在矜持,猶豫了一下之后,還是依言入了坐。
“為兄聽聞七弟近來習(xí)武勤勉,甚是欣慰,以七弟之才干,將來必能大成?!崩詈氩]有一上來便切入正題,而是笑著夸獎了李顯一番。
“太子哥哥謬獎了,臣弟蒲柳之姿耳,只是奢望能以勤補拙罷,實非成材之輩。”在鬧不明白李弘此番召見的用心何在的情況下,李顯自是處處小心謹(jǐn)慎,言語謙遜無比。
“嗯,勤能補拙,這話說得好,但凡有大毅力者,事竟成也,古人誠不我欺,七弟能謹(jǐn)守此條,來日之成就必不可限量,實我社稷之福也?!崩詈胨坪跆匾庖趵铒@一把,有些不依不饒地贊賞著,可聽在李顯的耳朵里,卻有些子不對味了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這廝想作甚來著?架咱上火爐么?李顯乃靈醒之輩,自不可能因著李弘的幾句好話便暈了頭,肚子里直犯叨咕,可臉上卻滿是感激之色地回道:“太子哥哥教訓(xùn)得是,臣弟自當(dāng)牢記在心,當(dāng)依太子哥哥之言行事,不敢或忘焉?!?br/>
“嗯,那便好。”李弘顯然很滿意李顯的表態(tài),笑著點了點頭,而后面色突地一肅,語氣沉重地開口道:“父皇將封禪泰山,著我等九月底動身前往,這一條七弟該是都已知曉了罷?”
“回太子哥哥的話,臣弟已有所耳聞,只是尚未接到父皇之召令,不知太子哥哥對此可有何見教么?”一聽李弘提到了封禪泰山一事,李顯的心立馬便是一個抽緊,隱隱有著種不太妙的預(yù)感在涌動,好在李顯城府深,卻也沒露出甚破綻,只是恭謙地回了一句道。
“見教?七弟一向高才,該是為兄向七弟求教才是。”李弘自嘲地笑了笑,一擺手,止住了李顯的辯解之言,從寬大的衣袖中取出了份黃娟蒙面的詔書,雙手捧著遞給了李顯,語帶苦澀地開口道:“父皇有詔書在此,七弟且看看罷?!?br/>
來了,戲肉來了!李顯心中滾過一陣驚悸,可臉上卻是一副誠惶誠恐之狀地推辭道:“太子哥哥見諒,臣弟實不敢無禮非法?!?br/>
“不必?fù)?dān)心,七弟只管看便是了?!崩詈雸猿种鴮⒃t書往李顯面前又遞進了幾分,不容置疑地說道。
“是,臣弟逾越了?!?br/>
李顯對于詔書中的內(nèi)容其實好奇得緊,前番推辭不過是表面文章罷了,此時見李弘堅持,自也就樂得順?biāo)浦?,恭敬地?yīng)答了一聲,雙手接過了詔書,擱置在幾子上,而后跪著挪后了一步,恭恭敬敬地磕了個頭,這才挪上前去,伸手?jǐn)傞_了詔書,細(xì)細(xì)地看了起來,不看不打緊,越看臉色便越是凝重,心跳得跟撞鹿似的,額頭上的汗珠子也不由自主地沁出了老大的一片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