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回 國有企業(yè)要占主流
,無奈三國 !
第六百零二回 國有企業(yè)要占主流
“主公。依屬下看來,我幽州基業(yè)全是主公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主公若是驟然撤出私產(chǎn),單憑我幽州如今的稅收,我幽州的財政必然虧損,軍兵、政務等等,皆要受阻。如此,我幽州必然有亂。懇請主公,暫時先不要考慮工資。等我軍平滅曹操、孫權,一統(tǒng)天下后,在時局穩(wěn)定之時,由民間逐步購買主公產(chǎn)業(yè),得其錢財,盡歸主公。爾后,主公坐擁天下,我朝也可收斂農(nóng)稅、商稅等等賦稅來穩(wěn)定全國。彼時,在從全國賦稅之中,除其應用,分作兩份,一份入國庫,以作不時之需,一份就作為主公的工資。不知主公意下如何?”屋里眾人,也就荀彧、荀攸主管劉明的國政,故此,眾人尋思了半天,還是荀彧硬著頭皮給這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甚至思考過的皇上工資,定了一個標準。
劉明聽完之后,曉是劉明臉皮功夫早已爐火純青,也是不禁有些動容。荀彧真夠大方的,竟然給自己的工資標準等同國家收入。真是大手筆啊。
不過,劉明也明白:畢竟給皇上定工資,這是從來沒有過事。工資標準等同國庫收入,這對荀彧他們來說,這一靜就是從劉明的口袋里掏錢了。
想到這里,劉明不禁暗笑:荀彧他們雖然明白了自己部分心思,可還是沒有完全明白透徹啊。
說實話,劉明不過是為他自己這個唯一股東定一個年終分紅比例,怎么可能做出撤出私產(chǎn)這種等同對公司撤資的行為呢?而且,把劉明的產(chǎn)業(yè)賣給民間,這也不符合劉明的理念。
劉明當即一板臉說道:“哼!一般入國庫,一般算我的工資,這就是你們說的天子富有四海,天下財產(chǎn)盡歸天子么?”
君子重義輕才,屋內眾人,恐怕除了楊軍和劉明之外,還真沒有一個是對錢財特別在意的。當下,荀彧非常不好意思地說道:“主公,確實屬下失言了。要不咱們三成入國庫,七成作為您的工資可好?”
余者眾人,盡皆稱是。楊軍更是大言不慚的說道:“天下財貨本來就全都是主公的,留三成入國庫,以作不時之需,那都是主公圣明,關愛天下。”
劉明那么厚的臉皮,也終于忍不住了。當下哈哈大笑。
劉明這一頓大笑,可那荀彧等人給笑傻了,不知道自己究竟說了什么可笑之事,竟把劉明笑成這樣。
劉明笑過,對荀彧等人說道:“列位誤會廖。我時才最后所言,不是說給我的少了,而是多了。”
眾人盡皆愕然。
而劉明逐漸收斂了笑意,正色說道:“雖然說列為給我訂的工資高了。但是,我卻要提醒眾位。我之產(chǎn)業(yè),即國之產(chǎn)業(yè)。我是不會將其收回的。但是,即使是國泰民安之后,那些產(chǎn)業(yè)卻也是不可變賣入民間的。”
荀彧等人先是聽劉明自認工資定的高了,全都佩服劉明的胸懷,后聽劉明不會撤出私產(chǎn),更直接將其劃歸國有,更是佩服劉明的偉大。可最后聽劉明不準把那些財產(chǎn)散入民間,卻是有些不懂。
荀攸梗直,心中不懂,當即直接問道:“主公。自古官不與民爭利。天下錢財終有定數(shù)。官府盡斂其財,百姓必然疾苦,即如靈帝在位所為一般。如此,百姓疾苦,則遲早必然生亂。而今我幽州新政,行得就是藏富于民,藏并于民,主公卻何故不愿將那些產(chǎn)業(yè)散入民間?主公一統(tǒng)天下,朝廷只是負責收繳賦稅,不理產(chǎn)業(yè)興衰,由民間自負盈虧,豈不更好?”
劉明正色說道:“官不與民爭利,那是因為官府強勢,百姓弱勢,同時經(jīng)商,或同一行業(yè),民必然爭不過官。為了保護弱勢的百姓,故此才又官不與民爭利一說。若是同等條件下,民間買賣不知凡幾,各自競爭上游,即使沒有我官府產(chǎn)業(yè),他們還是要各自相爭的。故此,只要環(huán)境相同,不以官府產(chǎn)業(yè)而欺行霸市,又沒有官府產(chǎn)業(yè),那都是一樣的。就如同現(xiàn)今,我之產(chǎn)業(yè),遍布幽州,可我并沒有依靠強權使用商業(yè)之外的手段逼迫幽州商家,而今,幽州不照樣是商旅云集。”
荀攸等人若有所思。
而劉明繼續(xù)道:“除此之外。那天下錢財皆有定數(shù),那更是無稽之談。上古圣皇之時,民食黎。赤身者眾。即使圣皇,也不過食粗食。衣履更不過是布衣。民眾也不過百萬計。可如今,我幽州百姓就不止千萬,食米者,更是彼彼皆是。而麻葛布衣更是窮者裹身之物,富者無不綾羅綢緞。今天下之財富,盛往昔何止千百倍?此等,豈是天下財富皆定數(shù)?”
荀攸等人皆是通觀史實的智者,劉明如此一說,各皆有了幾分領悟。
而劉明再下斷語道:“富如此,貧亦如此。秦王聚天下之財,修八百里阿房宮。項羽轉手焚之。天下財富立時去之。此皆證天下財富終有定數(shù),乃是妄語。故此,天下財富,不在天。而在人。人產(chǎn)所處,故財富增之。只要萬眾一心。天下財富之會更多,而不會是民多國少,或是國多民少。”
荀攸等人均覺有理。就待附議劉明的決定。
可此時,劉明卻又出驚人之語:“不與民爭利,財富終有定數(shù)。雖是偏見。可也是善舉。在官員不能自覺,缺少監(jiān)管的條件下,還是對百姓的一種保護。但是,由民間百姓自負盈虧,朝廷只負責收稅,此法,朝廷雖然落得清閑,可卻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荀攸等人,全都不解,那荀攸由于是提出問題這,當下疑問道:“主公此言何解?”
“百姓自負盈虧,那還要朝廷來干什么?朝廷集智者于一堂,收百姓賦稅,難道就是干吸民血,看著百姓自負盈虧的么?百姓受才識所限,目光短淺眾,更無全局統(tǒng)籌之可能,當受國家之引導。”劉明一本正經(jīng)得說道。
眾人也覺得似乎有幾分道理。
可劉明說完之后,又環(huán)視眾人提問道:“國家引導商業(yè),農(nóng)業(yè),卻怎樣引導?而且,若逢災荒之年,國家當與之救助。有商販,貨物米糧奇多。卻不救助百姓。此又如何?”
劉明這個問題,倒不算什么新鮮的東西。荀彧、荀攸都是治國能手,當然難不住他們。不過,荀彧卻是熟知劉明本性,劉明不可能在這關口弄這么簡單的問題。故此,荀彧尋思得更多一些。而荀攸則比較耿直了一些,沒想劉明那么多彎彎。
故此,荀攸直截了當?shù)母鶆⒚骰氐溃骸耙龑瘢深C布政令,令百姓從之。如此,全局即可調控。而那災荒之年,有奸商屯貨居奇,可先遣能吏警告之,若不從,其心可誅。災年當行酷法,殺一即可儆百。”
劉明笑了:跟自己預想中得答案一樣啊。
劉明搖頭說道:“商機萬千多變,如行軍作戰(zhàn)。南北所需,更多有不同。法令更定,均需時日,令成而時日晚,徒增損害而無益矣。何況,法令森嚴,豈可朝令夕改!至于那屯貨居奇的商販,雖然其心可誅,可其家產(chǎn)也是其勞心勞力所得。逢災年,行不行善舉,也與借錢無異。借是人情,不借是本分。百姓繳納賦稅,本來就是朝廷用來平息災年的,豈可把賑災轉嫁給民間富戶。而且,此例一開,今后有例可循。若有官差、朝臣,有勢力者,尋因頭,借此逼迫富者。富者只能破財。且不說富者必然心有不甘。單說,富者損財必然要從下位者上彌補損失,于是,眾多的幫傭,或是佃戶,皆要受到壓迫。民怨必起。”
荀攸、荀彧等人很是奇怪,明明是一件簡單的事,怎么會延伸出這么多問題。他們當然想不到,這就是所謂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經(jīng)常提到的連鎖效應。
而此時,劉明已經(jīng)很是沉重的說道:“以上,那還是好的。若是那些富者,以次為戒。停了他的那些產(chǎn)業(yè),因此失業(yè)者,更是不知凡幾。失業(yè)者游蕩于社會,乃為社會動亂之禍根。而聞知之,若是效仿。危害更大。即便不效仿,也會減少許多拼搏的干勁,影響我朝的繁榮。”
荀攸等人已經(jīng)被劉明描繪引申的有些心驚了。
說實在的,若是一般人初聽劉明所言,肯定給劉明一句杞人憂天,根本就不會對劉明有更多的理會。可如今這屋里的眾人卻不同。這些人都是劉明絕對的心腹。對劉明的信任,那絕對是百分百的。尤其是劉明這么多年來,也沒辜負過他們的信任,不做結論則已。只要做了,還真沒有不正確的。再加上屋里這幫人,全都有大智慧,想問題也想來是想長遠的。故此,被劉明這么一說,真是浮想聯(lián)翩。
劉明一看火候差不多了,下結論道:“商人百姓,行商,務農(nóng),終究不過是供求關系,逃不過市場二字,此即經(jīng)濟也。市場經(jīng)濟,還是需要市場來引導,決定。行政、法令干涉,絕對不是善策。但是,朝廷所欲,卻可通過國有企業(yè)來引導,只要國有企業(yè)賺錢獲利,民間百姓,自然跟隨。而若連有精英操控國有企業(yè)都不能獲利,那絕對就屬于問題策略,也可免了百姓受苦。而災年物價高,也不過是貨少,需多。只要朝廷有眾多的國有企業(yè),只需放出貨物,自可平息物價。如糧商,國有企業(yè)如果占了大頭,平價出糧,余者糧商,豈敢抬價?故此,國有企業(yè),一定要在各行各業(yè)占據(jù)主流地位。以起到引導和平控的作用。這里面只需要控制好國有企業(yè)的分寸,使其和民間企業(yè)除了所有權的分別,再無二致,即我與民間老板同等。我的那些作坊,店鋪,農(nóng)莊的負責人,若有差池,一律如同民間商販同等處置,即可保全我之產(chǎn)業(yè),也就是國有產(chǎn)業(yè),同時也不會對民間百姓的買賣有所影響。”
荀彧等人,無不對劉明的這番為民之心而心悅誠服。
但是,劉明對此并不滿足,隨即又說道:“雖說國有企業(yè)要占據(jù)主導地位,,但是,卻絕對不可壟斷,壟斷獲利,可謂是暴利,昔日,桑弘羊持政,江湖魚鹽盡歸皇家,此即暴力,名是為國理財,實掠奪百姓財富而。故此,各行各業(yè),國有企業(yè),不可超過四成。即使鹽鐵等行業(yè),也可開放一些與民,以刺激國有產(chǎn)業(yè)的競爭心,保持其品質、數(shù)量和活力。”
眾人點頭認可。當下,由劉明定下基調。隨之對相關的完善措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最后,額定,國有企業(yè)與民間企業(yè)同樣上稅,各負盈虧。國家只作為企業(yè)老板,享受企業(yè)利潤,但不插手經(jīng)營,只把他們作為一家大型企業(yè)來看待,就如同劉明考核他們一般,每年度考核那些企業(yè)的業(yè)績,優(yōu)勝劣汰。
而劉明最終的工資,也定下來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以及國有企業(yè)的收入,統(tǒng)共分為十成。各地在上交之時,各自截流一成,作為當?shù)氐陌l(fā)展和開銷。多者,為當?shù)氐膬浣穑僬撸芍醒胙a足。剩余的九成,軍費開銷占兩成,政務開銷以及教育、醫(yī)療發(fā)展等等,占四成,余者,兩成入國庫,一成歸劉明的皇室工資。
對此,劉明遠本是不想要這么多的,畢竟一個國家的一成收入,那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而且年年如此,恐怕用不了百年,那就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了。
不過,楊軍等人卻都以劉明當初定的軍功標準為依據(jù),立大功者,如呂布之流,都可享受數(shù)座城池的稅收提成,而且還可保持兩代。劉明今后身為帝皇,豈可比臣下拿得還少?
對此,劉明也是無話可說。只得應了。當然了,劉明內心對此還是很滿意,很美的。
但是,就在會議差不多該結束了,眾人應該回去完善三閣一處的機制和人員名單的時候。郭嘉卻冷不丁想到一事,以為是劉明的疏漏,連忙提醒道:“主公,而今咱們可是六十二州,每州選三個文淵閣主事,那應是一百八十六人,主公選一百八十三人,可是疏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