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奪劍 第一百一十六章 地下迷宮
夏侯惇舉著火把,第一個下洞。
走了幾步,又回轉來,告訴大家放心。
他是摸金派傳人,曾經(jīng)跟隨師父鐘繇下過不少墓穴,深知封閉已久的墓穴之中塞滿了腐爛氣體,猛然闖入的人多半會因缺少空氣而暈厥,甚至送命。
是以,他試探了幾步,見火把燃燒正常,也無太濃異味,便招呼大家下洞。
這也很正常,雖然此墓封閉了近四百年,但因為吳東游等人早就下去了,洞口大開,腐爛氣味早就散的差不多了。
每一步臺階皆是用整塊的大青條石鋪成,大概每塊都是經(jīng)過了打磨,因此看起來光滑無比,再加上多年封閉,潮氣凝結在條石之上,濕漉漉的,走起來需異常小心。
好在眾人都有武功底子,打滑摔跤自然是不可能的了。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臺階又陡又滑,須得格外留神。
不過這種狀況倒是給曹操等人了大大的方便。
因為每個臺階上都留下了或輕或重的腳印,有些臺階上還蹭滿了泥土,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吳東游等人留下的。
難以想象,像張兆梃與張文經(jīng)等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是如何走下去的。從雜亂的腳印來看,至少有四五人。
跟蹤腳印,曹操等人一路追趕。
曹操邊走邊想起了秦王宮,這幾天怎么了?怎么凈遇到地道了,這里該不是又來個長不可及的地下通道?
不料完全相反,等臺階下到底,就到了盡頭。
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棺,棺體呈長方形,棺壁是大塊青石拼接而成,因常年封閉,石棺變成黑黝黝的,外觀古樸陳舊,看不出已經(jīng)存放了多少年月。
奇特的是,上面竟然爬著一具尸體。
怎么會這樣?從石棺下葬時間來看,墓主人理應早已化成白骨,怎么可能連衣服都沒腐爛?
假如尸體就是張氏先祖張不疑的話,也應安放在石棺里面,而不是棺頂上面。
正準備走近細看,卻聽得咕唧聲響,走在前面的夏侯惇踩在了水上,他將火把放低,后面的曹操等人才看清原來棺材前有水流過。
水并不深,也就是剛漫過腳面,而且流速也不算快。
最奇異的是,雖然這里氣味并不好,但依然能從流水里傳來美酒香味,跟外面樹林里‘醉心果’的香味完全一致。
這是怎么回事,難道水是從外面孟婆泉里流進來的?
那也不可能啊,若泉水能進來,這里早就應該灌滿了啊!
好在水流并不寬,也就四五尺寬,眾人輕輕一跳就躍過水面。
曹操第一個上前,翻過死者尸身,頓時傷痛不已。
原來死者正是張兆梃老人。
他的脖頸上有一刀痕,傷口又細又長,顯然是一刀斃命。
而石棺蓋子已經(jīng)被人推到令一側地上,摔裂成了幾塊。石棺內幾根白骨也被扔了個亂七八糟。
一定是吳東游所為!
他的武器就是彎刀!
這樣的情景不難猜想,定是吳東游與越西鴻兩人為了尋找龍骨,打開了張不疑石棺蓋,在里面瘋狂搜尋。
而張兆梃老人必然是拼死維護先祖骨骸,而被氣急敗壞的吳東游所殺。
看著老人尸體,眾人心里都很難過,幾日的相處,老人的音容笑貌依然歷歷在目,清清楚楚。
多么好的一
位老人啊,就這么死在了強盜的刀下。
自此,長眠于張不疑墓穴之中,永伴先祖了。
環(huán)顧四周,卻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人蹤跡。
剩下的人都哪里去了?
夏侯惇舉著火把,在這個并不大的空間里仔細搜索,順著流水方向,似乎發(fā)現(xiàn)有一道小門。
他走到西北角,果然在發(fā)現(xiàn)陰影里有一道石門,是一條通道。
根據(jù)夏侯惇的經(jīng)驗,這墓穴內的流水還真是孟婆泉水,之所以沒能灌滿墓穴,恰是因為流水從這石門里又流走了。
莫氏夫婦看看金雞道人,眾人心里都沒有答案。
張不疑墓穴葬在孟婆泉中,這本身就是一件反常的事,而墓穴中又修臺階又設石門,就更加蹊蹺詭異了。
既然這里看不見吳東游等人,那只有一種可能??進石門走了。
他們要的是龍骨,而不是張不疑的白骨。
曹操與夏侯惇兩人將地上支離破碎的白骨一一撿回石棺里,同時也將張兆梃老人尸首平放進了棺內,就讓他在這里陪伴先祖吧。
曹操兩人的舉動,金雞道人等人看在眼里,贊在心里。
仍是夏侯惇帶頭,眾人從石門而入。
門口不大,必須彎腰進入,通過火光,看見這條通道是人工開鑿而成的,能夠硬生生在山石里鑿出的一條通路,估計當時一定花費了不少財力人力。
但是,鑿這個有什么用處?它又通向哪里?
腳下踩著流水,吧唧吧唧悶響,這里潮氣頗重,邊走邊感覺身上臉上濕漉漉的。
好在沒有多遠,兩三丈遠后,終于看見一個直上直下的‘天井’,通向上面,仔細看,‘天井’一側的墻壁上鑿有深淺不一的腳窩,方便人蹬著腳窩上下‘天井’。
當然,對于曹操等懂武功的人來說,這樣的‘天井’簡直小菜一碟,根本就不需那些腳窩。
‘噌,噌。’
眾人施展輕功,躍出了‘天井’。
上面竟然是一條天然形成的溶洞。
這是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
但見洞內石鐘乳、石筍等目不暇接,它們顏色各異,形狀奇特,有的像動物,有的像怪物,在火把照耀下,晶瑩剔透,五光十色,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
曹操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景,頓時就被震撼了,這等天生地養(yǎng)的奇觀,真是鬼斧神工。
就連金雞道人及莫氏夫婦等久歷江湖之人,也被這美不勝收的景觀所吸引,連連贊嘆不已。
秦璋甚至有股伸手觸摸的沖動。
如果不是有要事在身,真想留下來觀賞一番。
但張兆梃老人的慘死,提醒著眾人時間的緊迫性。
沿途美景如畫,可每個人心急如焚。
溶洞里,到處都是岔路,經(jīng)常出現(xiàn)三岔口,眾人也只能一點一點找,折來轉去,根本沒有吳東游等人半點影子。
這里面每一處似乎都長的差不多,眾人甚至都懷疑早已迷了路。
從這個洞口出來,又拐到另一個岔口里去,處處都是美輪美奐,處處都似曾相識,有一處鳳凰形狀石鐘乳眾人記憶里已經(jīng)‘遇到’了三次!
也就是說,眾人已經(jīng)在這迷宮里面迷失了。
時間被白白耽擱了,這可怎么辦?
金雞道人畢竟縱橫江湖幾十載,有道是姜還是老的辣,他靈
機一動,想出了好辦法。
每到一個洞口,就在側壁上掛上一只‘醉心果’。
這樣只有再見到‘醉心果’,就證明此洞已經(jīng)來過了。
真想不到,金雞道人因為貪吃而采摘的果子,竟然在這迷宮里派上了用場。
只是,每失去一個果子,金雞道人都依依不舍,如此‘美味’的果子,揣在懷里老半天了,已經(jīng)生出了‘感情’。
有了這個辦法,果然奏效許多,至少不走冤枉路了。
但是辦法固然好,也存在一個弱點,那就是果子有限,而迷洞卻比比皆是。
很快,最后一個果子在金雞道人的留戀中被掛在了石筍上。
唉,早知道,多采摘些就好了,每個人都在心里想,但誰也沒有說出來,畢竟當金雞道人采摘的時候,大家還都偷偷笑話他呢!
沒有了‘醉心果’,很快又重新迷了路。
繞來繞去,依舊在這美麗的迷宮里大轉轉。
岔口路雖多,卻沒人弄的清哪里是進,何處是退?
此時此刻,眾人終于體會到了什么是‘無頭蒼蠅’的滋味。
終于,眾人走的出了汗,也有了些疲憊。
畢竟,這里面不通風,熱度很高,最主要的是,轉了這么長時間,沒有半點收獲,心里不免有些急躁。
索性就坐下來休息會兒。
忽然,曹操苦中一樂,金雞道人盯了他一眼,以為他想到了好點子。
曹操說道“前輩,這里縱橫交錯,星羅棋布,既然咱們這般狼狽,想必鐵船幫賊人也好不了哪兒去。”
一句話提醒了夢中人!對呀,想那吳東游與越西鴻,不同樣受制于迷宮之內?別說龍骨了,只怕也早已轉的暈頭轉向了,能不能找得到出路都很難說。
秦璋突然問道“他們手上有張氏族人,會不會指點迷津?”
“斷無可能。”曹操搖頭說道,“張兆梃老人已死,而張文經(jīng)老人并非張不疑直系后人,恐怕不會知道其中奧秘。”
“少俠說的有理,記得舍弟初次說出‘龍之骨’時,就連張兆梃等人也似乎沒聽說過。”莫問雪同意曹操說法。
“而且,張不疑墓穴秘密和此處溶洞奇觀,清河城里的張氏族人也不一定知道。”秦紅衣補充道。
“大家注意,有動靜。”夏侯惇耳朵貼地,似乎聽到了什么。
有動靜?難道是鐵船幫的人來了?
秦璋走到岔口,左右看看,根本沒人!
但曹操知道,夏侯惇身為摸金一派傳人,對于‘地下’之事經(jīng)驗豐富,他這么說,一定有他的道理。
夏侯惇起身,示意眾人禁聲,然后將所有火把熄滅。
金雞道人不以為意,他內力深厚,聽覺靈敏,怎么自己就什么也沒聽到?正準備責怪夏侯惇不問青紅皂白就‘吹燈拔蠟’了。
幾乎在同時,眾人聽到遠處隱約傳來叫罵聲。
叫罵聲越來越近,聽聲音顯然是江南口音,只是距離尚遠,聽不清說些什么。
能夠出現(xiàn)在這里的,八成就是吳東游等人了。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夸父逐日,當真徒勞無益;守株待兔,反倒甕中捉鱉!
(本章完)
天子劍微信關注“優(yōu)讀文學”,聊人生,尋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