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4 章 人情世界
從十一月開始的修法盛會途中,來的人物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并且,在會議開始后,還是有各地“賢者”不斷前來。
世上的有識之士并不少,只是先前中原戰(zhàn)亂,大家都在觀望,而如今他們不管怎么看,都不知道北方該如何輸,更重要的是,這次修法盛會,可以各地官方也派出人來試探一下虛實。
很多想來但礙于身份不能來的人,都來了。
于是有官方民間的都來了,很多還都是對家。
其中有一個現(xiàn)象非常有趣,寧州(云貴)一帶的所在正在叛亂之中,屬于叛軍的本地夷人推舉的使者爨氏,比寧州刺吏派來的人還要早到一個多月——按使者爨琛便常在討論中暗示,當他知道這個消息后,只花了數(shù)日的時間,便約了南中之地孟、周、趙、李、毛、陳數(shù)大家族聚首,派出代表,前來幽州,因為夷道艱難,平日光是出寧入川便要花上半年時間,但為了快速到來,他們冒險從水路至靈渠,再從湘水至長江,最后快馬趕來,寧州山勢陡峭,水道最是兇險,那一路簡直太刺激了。
同時,爨琛還暗搓搓地表示,這次能速度過來,還全靠夷人的全力相助,以此顯示自己在南中的影響力。
如今晉朝在寧州的統(tǒng)治基本癱瘓,寧州刺史只管理到了寧州城附近的城鎮(zhèn),屬于半獨立的狀態(tài),與本地夷人民族矛盾極為激化,雙方已經到了恨不得生食其肉的地步。
有了這些宣傳,臘月才到冀州的寧州刺史的手下使者們便被他們各種內涵。
這讓寧州的來者們非常不悅,他們也很難,光是定下使者人選,就花費了近半個月,更不提他們如今軍費吃緊,連來冀州的一路花費,都是找郡城中的各大家族湊的,更可恨的是一路的夷人部族各種騷擾,拖慢了他們的腳步。
寧州官方團因為錢財無多,也和涼州一樣,被迫在城外租了便宜的院子。
只是相對于四季如春的寧州滇池城,這里的冷已經超過了他們這些南方人的承受上限。
“夫人,這羊脂膏已發(fā)下去了。”一身戎裝的侍女掀開厚重的簾子,端進熱水,“咱們帶來的白銀不多了。”
北方氣候干燥,他們這一路上很多人臉手干裂發(fā)痛,手腳皆生了凍瘡,痛還是其次,癢起來真是折磨人,好在北方有蛇油羊脂凡士林,走來就被安利,結果就是一下就付出了大半的錢財。
“渤海公還未回我的名貼么?”李秀抬頭問,她二十四五的年紀,正是女子風華最盛之時,面如滿月,眉目明艷。
“沒有。”侍女有些無奈道,但很快又振作精神,“但是夷人的那些賊子,她也未見。”
李秀微微點頭,目光便又投手上的裝訂成厚厚一本的邸報上。
邸報是用泛黃的厚紙印成,紙上還依稀可看得到有些沒打碎的麥桿纖維,用的墨有些浸潤,顯得邊界模糊,但的辨認還是不成問題的。
報紙是從左右印刷,這讓一直都上下右左讀書的李秀有些不習慣,但其中的內容可以讓她把這些細節(jié)經統(tǒng)統(tǒng)忽略。
當先的頭條是《草原白災嚴重,渤海公調撥二十萬斛糧食救援》,內容細寫了今年草原的大雪前所未見,雖然有所準備,便依然損失慘重,建議去關外者需要謹慎。
其中并沒有用知乎者也斷句,反是一些怪異的符號,但意思簡單明了,沒有一點感慨與痛惜。
剩下的則一些關于前線的戰(zhàn)事,盱眙的王虎擋住了晉朝的圍攻,天冷助長了徐州瘟疫的蔓延,很多受災的庶民拖家?guī)Э谇皝砬筢t(yī),晉室在淮陰一帶設防,禁止災民遷移過去,引來很大動蕩。
還提起青州化工坊又要招人,要求懂數(shù)識字聽指揮,每月的薪水高達五銀,下邊寫了報名地址。
因為年關人口曾多,為加強治安,入城需要出示戶籍證,請各地使者及時辦理……
李秀又翻到反面,這里便是整面的關于修法的成果了,一小版顯示的是渤海公已經接受允許的法令,剩下大部分都是最近幾日討論和條陳,每條里還細細寫了反對先贊成雙方的理由。樂文小說網
她一眼便看到爨氏提出的條陳,上邊寫著“寧州偏遠,最近連續(xù)數(shù)年發(fā)生災荒,病疫流行,死者僅晉人便多達十萬,夷人更是無法計數(shù),求渤海公恩賜神藥,派遣醫(yī)官前去救援,五苓夷人愿臣服于北方……”
這一條很好,李秀看了看,發(fā)現(xiàn)反對的是北方官吏,理由是如今的醫(yī)生緊缺,北方治下一個郡才有五六個醫(yī)官,哪里抽得出來去萬里之外的寧州。
但是下一條,還是爨氏提出來的:“晉廷所派刺史,反復無常,先前答應收降,但轉頭便誘殺夷帥,數(shù)年之中,李毅、李秀、李釗三任刺史皆行事暴虐,如今的王遜更是殘酷鎮(zhèn)壓夷人,求渤海公派遣刺史入寧州,我等愿意擁護北地,驅逐晉室官吏。”
“唉。”李秀幽幽一嘆。
旁邊的侍女忍不住看了一眼報上所寫,不由驚道:“這不是我等要向渤海公提出的條陳么,怎地讓他們搶先了?”
寧州的官吏是永嘉之亂前,由洛陽派出的,和如今的江左晉廷并無聯(lián)系,但在看到廣州本地人擁護的王機在渤海公支持下日漸興盛后,便也起了臣服北方的心思,誰知還會被爨氏橫插一腳。
這年頭,投誠都得要搶的么?真真是天理何在啊!
李秀無奈地笑笑,又翻了下一張,目光不由微微一凝。
這張是前些日子的報紙,頭條是一名叫邵君的女將攻占城池后,選吉日與她的下屬并竹馬劉遐成親,并且在三日婚假后披掛出征,拿下淮河重鎮(zhèn)壽春,讓晉室的淮河防線全數(shù)崩潰,升任加薪成親,妥妥人生贏家。
“呀,都成親了,還能當將軍么?”侍女比夫人還驚訝地叫了出來,忍不住看了主子一眼。
她家夫人李秀,在十六歲時,身為寧州之主的父親病死,叛軍圍城時挺身而出,當時外無援軍、糧草耗盡,夫人敢為人生,燒鼠拔草為食,又帶兵出城,幾番搶掠了叛軍補給,在絕境之中扭轉敗局,守住了寧州城,當時的晉帝聞此事后,下詔任命夫人為寧州刺史,這可是前無古人的功績。
但結果夫人治州三年,明明夷人肅服,她的兄長卻從洛陽過來,以她為父守孝三年已過,不應再拖延婚約為由,接替了夫人寧州刺史一職,讓夫人遠嫁到蜀地王家,兄長李釗則順利接任了寧州之主,結果夷人立刻復叛。
后來蜀地戰(zhàn)亂,王家不得不遷移至寧州,明明朝不保夕,卻都不愿夫人出征從軍,說是夫家尚在,斷無讓女子出征之理。
李秀看了的那文章許久,突然間綻放了笑意。
“走。”她驟然起身。
“去哪?”侍女困惑地問。
“去見衛(wèi)玠。”李秀平靜道。
若她還是寧州刺史,必能以女子之身,立于北方朝堂之上,這并不難,寧州有不少的夷將,都是她的舊部,夷將也不看男女,只看收利益。
七年前,那些人逼她遠嫁,削了她的兵權,她無力反抗,因為家族都支持嫡子,不支持她一個女子,只她一人,在復雜的寧州縱然能一時稱雄,但時間長了,沒有家族依托,依然只有敗亡一途。
可若真能有北方支持,她有把握重成寧州之主。
“啊,為什么要去見衛(wèi)玠郎君?”侍女紅了臉,想到前一日在街舊湊熱鬧拿手絹包著小石頭砸向鐵皮馬車的自己,可惜馬車有棚頂,扔不到衛(wèi)公子懷里。
“求見渤海公,尋他最快。”其實最快的是單叢事,但據(jù)她所知,單叢事那里從來不近人情,不如走衛(wèi)夫人的路子。
衛(wèi)氏家族傾塌已久,若想復起,也需要強援,衛(wèi)玠不會不懂這一點,他只需要付出一點人情。
而如今世家最有可能見到渤海公的,便是崔家和衛(wèi)玠,但崔家已經不稀罕強援,能有可能幫上忙的,便只有衛(wèi)公子了。
侍女一臉茫然,但又興奮地跟上去了。
……
魏瑾翻看條例,律例條文素來最為枯燥,不過因為提出的人總是自帶背景故事,看起來反而有幾分趣味。
在這些使者的幫助下,肝娘孟嵐建立的部門順利收集了大量情報,包括先前一直打不進去的南中、寧州、成漢、關中都有了一些基本了解,對當?shù)氐膭萘偷乩斫越⑵鹆四P停绻樌脑挘梢杂蒙剃犂^續(xù)安插探子,為一統(tǒng)天下做準備。
修法的主干已經基本完畢了,比如土地政策,比如官吏選取,先前雖然一直推行,但未在法理上確定這些政策。
現(xiàn)在差不多是時候了,觀望的世家了也好,寒門也好,在法條出臺后,都不會再想著恢復舉薦和中正制。
以及如今地廣人稀,大量世家南遷,留下的都是無主地地,是推行土地國有政策最容易的時候,而且這個政策也不是后世才有的,秦朝和薩珊波斯早就用了,后世唐朝的均田制也是類似,但可惜的是后來他們土地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自然就崩解了。
而后世能成功,工業(yè)化對失地人口的容納性功不可沒,再說了,就算是唐朝,那均田制也已經推行了近兩百年,而自己建立的國度如果兩百年后還不能工業(yè)化,被滅了也不冤。
在這種大事之下,寧州涼州的那些要求就顯得很無足輕重,那里偏遠州郡,矛盾尖銳,沖突不斷,屬于投資一萬能換八千GDP就算賺到的地方,可惜先答應著條款,回頭再慢慢收拾也不遲。
正思考著,單謙之拿起一封書信,面帶微笑,遞給老板。
“直接說。”魏瑾正忙,接了就放一邊,懶得看。
“衛(wèi)玠說他如今如今大病初愈,便門庭若市,客來不斷,苦不堪言,希望你能澄清一下,你并沒有娶他的意思,還他個清靜。”單謙之微笑道。
“流言都是越澄清越復雜,”魏瑾回想當年在洛陽豪言要金屋藏玠的自己,笑了笑,看著自己的秘書,托起了下巴,“要不然,我娶了你,就事實在證明如何?”
她越想越覺得可行,凝視著漂亮秘書,略調侃補充道:“天下人都知道你單夫人善嫉,娶了你,自然沒人找衛(wèi)夫人的麻煩了不是?”
“可以啊,只要你通過這條。”單謙之指尖一點,落在玩家提出的一個條陳上:婚后收入為夫妻共同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