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章 正中下懷
至此,蒼秀兒的大計,基本算是過去了。
雖然損失了馬匹和一部分軍隊裝備,但用來換成十幾萬青壯,肯定是大賺特賺的。
但事情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
徐策接手了這支大軍,那么他就要接手下這只大軍的給養(yǎng)問題,這其實也是他能這么容易奪得這只大軍控制權(quán)的根本原因。
經(jīng)過一番統(tǒng)計,軍中如今還有十三萬四千的人口,加上他們來的援軍,一共近十四萬人。
在沒有油水副食的古代,每人每天最低也要消耗半斤糧食,也就是說,算最低損耗,每天也要消耗三十噸左右的口糧,這樣大的軍隊補給,基本需要一個州的所有糧食來供養(yǎng),而先前石勒斬斷糧道后,繳獲的糧食最多夠他們支持十二天。
東海王還活著的時候,把駐兵之地一再往南靠,方便水運,這才讓東南的吳地和南邊的荊州勉強供應了這些糧草,而徐策接手后,江東和荊州肯定是不會再給他們糧食的,那么這些糧食就要靠北地來供應,所以北邊的冀州就有了這大軍的控制權(quán)。
因此,徐策沒有耽擱,只是做做樣子阻擋了一下石勒,便開始帶兵北上。
他們所在的地方向北三百多里,就是黃河,渡過黃河,再走百里,就是清河,那里有船和糧已經(jīng)等著,只要到了,就能補給糧食,同時讓一部分大軍從空了的糧船上順水而下,直至渤海郡。
剩下一部隊便可以順著清河北上,回到渤海郡。
這周全的準備被徐策安排下去通知全軍,在知道了這些情況之后,這只大軍便漸漸平穩(wěn)下來。
徐策同時下達了命令,如果不想北上,想回洛陽者,可以自行離開,他們的大軍會路過濮陽,到了那里,就可以離軍,向東四百里就回到洛陽,到時想回家的,他絕不阻止,這之前還有些日子,你們還有時間可以考慮。
此話一出,最后一些思念家鄉(xiāng)的士卒也安寧下來。
只是剩下的幾天,他們需要在生死和親人之間煎熬了。
倒是的有校官向徐策提議,覺得他可以帶兵前去解救洛陽,迎皇帝去冀州,到時就有從龍之功,必然能成為司空一樣的大人物,匡扶晉室,他們也可以帶著家眷一起離開那四戰(zhàn)之地,豈不兩全齊美?
對于這點,徐策只淡淡地問了幾句:“去洛陽,糧草何來?”
于是那校官立刻敗退,糧草運輸從來就是行軍的關(guān)鍵,如今亂世,北方糧道根本不可能拖長到洛陽的范圍里,這只大軍若是回到洛陽,怕就出不來了。
七日后,大軍到了濮陽,只有數(shù)百的人愿意離開軍中,穿過被匈奴人盤踞區(qū)域,回到洛陽,剩下的,都隨著徐策渡過黃河,去了北方。
而同樣的是在濮陽,一些護送百官的鮮卑騎士們回來了,也帶來了那些人的消息。
在和徐策分開后,那些那些南逃的百官貴族們,并沒有能跑太遠,就在一個叫汝陰縣城找到了船,但是船只并不夠他們一起下水,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上。
于是他們又上演了一番同室操戈,平時里的百官序位在這時可就沒有作用了,靠的全是家中人多能打的說話。
襄陽王等幾個還算有腦子的人,干脆順著水南下,看能不能看再找到渡船。
而這時,石勒追上來了。
他們這么一耽擱,就被石勒攆上了。
只走脫了襄陽王等幾人,剩下的人四下逃竄,毫無章法,還有人上船逃亡,被火箭射中船只后又急吼吼地跳下水去——反正都被石勒抓得差不多了。
他們這些騎兵騎術(shù)精湛,很快就甩掉了石勒,但大量馬匹和裝備帶不走,石勒也沒追來。
聽說,那些貴族們被石勒抓到后,嘲諷了一番,便全部拉去活埋了。
徐策點點頭,表示知道了,就讓他們歸隊。
因為石勒嘲諷這些大臣們的視頻已經(jīng)被一位叫“日天哥”的UP主發(fā)到網(wǎng)上了,視頻里,石勒高傲地坐在主位上,看著這些以前光鮮的世族,聊起了他自己小時候去曾去洛陽,那時候“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余糧委畝”,至今也不過二十年光景,怎么這點時間,偌大一個晉朝就弄成了這個樣子?
百官先是沉默,然后就開始相互推脫了。
有說是開國的武帝不好,弄了個白癡皇帝,八王不寧,從此亂天下。
有說是天災**,匈奴亂世,他們也沒辦法。
總而言之,就是別人不好,和他們沒關(guān)系,其中又以王衍為最,他除了標榜這朝政敗壞和自己無關(guān)之外,還勸石勒稱帝,說他有君王之相。
石勒聽完之后都受不了,大罵了他無恥,你名蓋四海,少壯入朝,直到白頭,現(xiàn)在還有臉說不知世事?禍亂天下的就是你們!
說完便讓人把他們拖出去,再和手下商量一番后,把他們一起打包,活埋掉了。
這個視頻沒有什么血腥場景,都是那些人求饒甩鍋,各種丑態(tài)的集合,但點擊量一下就沖上榜首,觀眾們刷的彈幕都是“爽”、“大快人心”之類的,甚至被很多人拿來當了解壓視頻。
-
當然,這事也很快傳遍天下,消息一出,洛陽震動,東海王留下看守洛陽的心腹將領們二話不說,就帶著東海王的妃子和兒子逃出洛陽,大量王公貴族都跟著跑了出去。
但這些肥羊并沒有討到好,幾乎是出門一百里就被巨寇王彌抓住,女的淪落為奴,男的全成了刀下鬼。
如此一來,不止洛陽的秩序完全崩潰了,洛陽附近的河東、臨近的兗州也都開始崩潰。
凡是有一點能力的,都開始自己尋找出路。
他們的有的人逃去了甘肅,有的人去了上黨,還有的人去了荊州,不止他們,甚至整個北方都開始震動,大量的世家大族離開的久居的故土,逃向南邊。
如果按歷史記載,這次大逃亡會持續(xù)近三年,超過百萬人口離開北方,前往南方求生。
北邊漢人的勢力因為大減,再無力與胡人爭鋒。
魏瑾沒有太糾結(jié)這些,只是淡定地看著這場歷史有名的“衣冠南渡”發(fā)生,他們會騰出土地,同時將先進的技術(shù)和文化帶到南方,是開發(fā)長江流域的先鋒,從這時開始,北邊的沒時間南下,南邊也沒工夫北上,大家都會很忙。
等她收拾好北方,再來考慮南邊的問題。
就先各自安好吧。
……
同時,在獲得十幾萬大軍后,冀州的勢力瞬間就膨脹了。
渤海郡地勢平坦,又有上好的內(nèi)海,簡直是天然的發(fā)展盛地,加上有漳河這條聯(lián)通上黨和渤海的水系,日子過得簡直不是一般的滋潤。
介于此,魏瑾干脆讓人占據(jù)了上黨右側(cè)的廣平郡,反正那里已經(jīng)被石勒攻殺過一次,郡守早就死了,朝廷亂局之中沒再派人去治,她暫時管著也沒看到哪個勢力出來抗議。
相反,廣平郡大大小小的縣城都很愿意接受上黨的控制——做為上黨貨物東出的必經(jīng)過路,廣平郡的庶民與貴族都是好好混了一波享受的,甚至有大量的人去上黨做工,不少士族干脆就住在潞城不回家。
如此一來,渤海與上黨兩郡之間可以說是暢通無阻了。
而徐策并沒有帶著大軍就開始種田,而是拆成幾只萬人軍隊,開始清理廣平到渤海郡之間的流民、賊寇,清點荒蕪的土地。
這幾個郡都是有名的產(chǎn)糧區(qū),因為戰(zhàn)亂而導致糧食大減,當重新清理土地后,這里都是上好的發(fā)展之地。
華北平原雖然無險可守,但對如今的上黨勢力來說,這問題不大。
騎兵,要是就是暢通無險,可以隨便浪。
山東的王彌有個手下,是能戰(zhàn)敗茍晞的牛人,曾經(jīng)試探性地過來渤海郡打秋風,結(jié)果被渤海郡的鮮卑騎兵沿著海岸線一路攆回了山東的東萊,差不多跑了半個渤海。
在古代,在平原上,騎兵就是天然的高富帥,強大的機動能力,不怕任何流寇,巨大的沖擊力,可以輕易撕開戰(zhàn)陣,如果再加上鎧甲和弓箭,補充遠程攻擊力,妥妥地就是一個移動炮臺。
騎兵唯一的問題,太貴了。
供養(yǎng)一個騎兵,至少得要六倍于普通士兵的消耗。
為此,擔心糧草供應不上的魏瑾交待了南方那些去造船玩家的一個任務,就是推廣蕉芋。
畢竟南方也不是處處水田梯田,從吳地向西,有一條橫貫東西,直到兩廣的巨大丘陵,被稱為閩丘,這條丘陵帶海拔都在100-1500米之間。
而蕉芋最適合生長的地方,就是海拔140米到2000米的山區(qū)林邊,和閩丘可以說是絕配了。
這東西的塊莖產(chǎn)量巨大,南邊的那位玩家已經(jīng)計算過了,在不給化肥的情況下,蕉芋的畝產(chǎn)可以達到一到兩噸,每噸能出兩百斤的淀粉,更不用說莖葉纖維可造紙、制繩。
而如今,衣冠南渡,大量的北人南下,必然會擠占本地山民利益,產(chǎn)生大量的失地農(nóng)民,這就正是開墾南方的大好機會,要知道長江那邊如今的開發(fā)范圍都只在東吳一帶,福建兩廣都是土人的地盤。
食物可以化解幾乎所有的矛盾,把他們拉去搞開發(fā),做大蛋糕,都是緊要的。
至于說味道不好——活人呢,管什么味道,等到要船做好了,去美洲找來土豆番薯玉米這些天賜之物,就可以把蕉芋拔掉,種這些好東西了。
過度而已,不用太在意這些細節(jié)。
還有茶葉,南方茶葉產(chǎn)地是籠絡草原必備的東西,如今上黨的產(chǎn)業(yè)重心可以向外發(fā)展了,得有更多美好的工業(yè)產(chǎn)品,才能把南方那些南渡的士族們培養(yǎng)的更勤快一些。
……
“有網(wǎng)友稱你是想把南邊發(fā)展成殖民地……”單謙之瞅了一眼網(wǎng)上,淡定地道。
“胡說!這明明是產(chǎn)業(yè)優(yōu)化合理配置,我在魏晉帶領大家發(fā)家致富!”魏瑾傲然道。
單謙之嗯了一聲,并不爭辯。
魏瑾托著下巴,看他那漂亮的宛如天人的側(cè)顏,嘆息了一聲。
單謙之繼續(xù)做自己的工作,并不接他的茬。
魏瑾于是只能繼續(xù)嘆息道:“果然上位者是需要自制啊,這世間誘惑太多。”
好看,想潛。樂文小說網(wǎng)
“不必如此委婉。”單謙之平靜地道。
魏瑾只是笑笑,悠然道:“知道么,原來很多人向我提親,最近,已經(jīng)沒有人向我提親了。”
隨著上黨的勢力侵入草原、冀州,又制住王浚的勢力,上黨幾乎是一越而成北方最大的勢力,這種情況下,上黨治下的本地小勢力已經(jīng)認可了她的能力,已經(jīng)開始向她打探有沒有娶哪家少年的想法。
而外面的各大勢力經(jīng)過“鏡子回復”之后,已經(jīng)沒有人再提娶她這茬,紛紛開始做敵對準備。
“我都二十一歲了,”姑娘惆悵地攬鏡自照,“這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直說吧,你想做什么?”單謙之放下筆,抬頭看她。
“我需要一個后宮之主,免得被人成天琢磨我的私生活,”魏瑾認真道,“單仙人有興趣換個崗位嗎?只是職位變,工作內(nèi)容是不變的。”
單謙之思索數(shù)息后,試探道:“每月一萬?”
魏瑾的笑容立刻收斂:“三百。”
“九千,可以包服務。”
“太貴了,四百,不能再多,不要服務。”
……
一番認真討論后,價格還是談不攏,于是兩方都客氣地轉(zhuǎn)移了話題。
畢竟按玩家一百貢獻點能轉(zhuǎn)一點氣運值來算,養(yǎng)他已經(jīng)很費錢了。
所以魏瑾決定還是繼續(xù)讓玩家開源。
-
時間緩緩過去,到311年的五月,晉朝已經(jīng)走在死亡的路上。
東海王死去兩個月不到,洛陽的百官跑的剩下十分之一不到,宮內(nèi)宮外已經(jīng)人相食,皇帝又發(fā)了詔書,這次是重點讓南邊的瑯琊王和北邊的劉琨來救。
但洛陽這個泥潭大家都不想進去,于是劉琨和茍晞都派人去迎接皇帝,希望他遷都,劉琨希望他遷都上黨北邊的晉陽,茍晞希望他遷都去東邊的倉垣。
可是皇帝還是下不了決心,因為他知道,如今東海王已死,已經(jīng)沒有人克制自己的權(quán)力,可一但遷都,后邊的事情便全然不由自己做主,被部下迎走的漢獻帝是什么結(jié)局?這事才過去了八十年不到呢。
而且上黨和茍晞選哪邊他也是猶豫的,上黨強勢,劉琨節(jié)制不了,且劉琨還是東海王的舊部,離得匈奴也太近了些。
茍晞是助他滅了東海王的大將,且多次上表求他過去,再說了,去茍晞處可以直接順水路而下,但去上黨卻是過匈奴之地,很容易被襲擊,只是他如今失去了青州,去那邊也什么前途的樣子。
于是幾番猶豫,一直到五月底,他還在洛陽沒走。
而這時,有消息傳來——匈奴的大軍知道東海王的軍隊已經(jīng)被帶走,百官逃亡后,帶著大軍從河東而來,南方的王彌也帶著大軍直奔洛陽。
皇帝這才慌了,帶著百官就要走,他們思來想去決定先去茍晞處,若是茍晞處不行,再從北方去渤海郡也方便,那也是上黨的治地。
然而這時已經(jīng)晚了!侍衛(wèi)、朝臣都已經(jīng)逃光了,他一出宮門就被強盜打劫,根本出不了城,他們只能退宮中,緊鎖宮門,再向上黨與茍晞求援。
劉琨為此快馬來見魏瑾,求她出兵救出皇帝,他心知自己沒有什么籌碼,只能一番聲淚俱下的表示,只要她愿意出兵,今后她有任何要求,必盡心完成,拼死相報。
好吧。
魏瑾陷入了沉思,這些年劉琨對她和上黨是真心不錯,雖然經(jīng)常在她耳邊念著報國有點煩,但在這個年代,一個不找麻煩不壞事的士族長官,本身就是撞大運了。
再者說,等匈奴攻洛時,歷史記載會在他們洛陽之中大肆殺戮,將三萬多無辜之人尸體堆積在洛陽北岸,筑為京觀,這種事情,不管是玩家還是她,都不可能眼看著它發(fā)生。
所以,可以出兵。
于是,魏瑾在思考之后,同意了劉琨的要求,讓蒼秀兒清點糧草,令徐策帶大軍去洛陽。
同時,大量的裝備從上黨流出,足有一萬件,開始武裝徐策訓練出來的精銳士卒。
……
因為大軍從冀州的過來有點遠,糧道不一定保護的好,于是在玩家和云玩家的支持下,他們詳細計算了線路,只讓三萬人步卒精銳前去,五千騎兵為前軍,其余的洛陽兵,都暫時在渤海郡防備王浚或者南邊的王彌手下部隊。
這次前去救援的大軍里有很多是洛陽本地人,他們其實先前對打回去都不報希望,但萬萬沒想到不過兩個月的時間里,將軍就帶他們實現(xiàn)了愿望。
出發(fā)前,將軍親自做了戰(zhàn)前動員,告訴他們一但匈奴攻入洛陽,會有無數(shù)人死于他們刀下。
他們這次去,既是為國,也是家,只有打敗匈奴人,才能救出洛陽之中的親友,將他們帶回渤海郡,安穩(wěn)生活。
此話一出,無數(shù)士卒感動的痛哭流涕。
他們雖然才來渤海郡一個多月,但這些日子,已經(jīng)知道這是怎么樣的一個美好所在,當然也不止一次想過,若能將洛陽些親人帶來此地,一起生活,又會是如何幸福的場景。
但午夜夢回,卻只知道自己在北方享福,洛陽的親人卻還在饑饉求食,不知生死,便飽受折磨。
如今,居然有這樣的機會了么?
于全軍士氣昂揚,便是讓東海王親自來了,也不敢認這樣一只軍隊,是自己先前治下那支。
……
大軍開拔,從渤海郡南下,順著安平、廣平兩郡,直撲太行山南,渡過黃河,向洛陽進撥。
因為急于行軍趕路,加上一路上已經(jīng)有上黨派出的官吏在沿途收攏糧草,這些從地方官倉中征出糧草不需要長長的運糧民夫隊,所以大大節(jié)約了時間,而回頭蒼秀兒會從北方的軍糧中用船運調(diào)撥過去補充,盡可能地減少了路上的耗費。
精力全在行軍走路上,于是這一路上軍容嚴整,和以前那些四處搶劫的兵匪大為不同,得到了沿途士族庶民的贊許。
這只軍隊速度極快,到了廣平郡時,直接走汲水下了黃河,再順著的黃河北岸,靠著上黨支援的船支,連夜渡過黃河,直撲洛陽東岸。
而當他們來到洛陽東邊時,扣除消息來往的時間,依然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月。
洛陽,已經(jīng)被匈奴的兩萬多前軍攻破,王彌剛剛與匈奴前軍一道,打入皇宮,將皇帝抓住,而匈奴剩下的幾萬大軍已經(jīng)從西邊來到,再過的兩日,就能聚合在一起。
所以,他們現(xiàn)在正在洛陽之中搶掠,甚至都沒有聚集在一起。
徐策都沒有用做動員,就直接收攏前軍,沖入了洛陽東門。
他手下的士卒本就是洛陽禁軍,對洛陽極為熟悉,一沖入其中,看四處搶掠的流民與匈奴軍哪里還能忍得住,宛如洪流一般,從東門開始,對著街道上的匈奴與流民兵就是一番沖殺。
他們已經(jīng)換上了明光鎧,手上配的是上黨特產(chǎn)的刺刀,加上木棍就是長刀,可近身可遠戰(zhàn),加上哀兵之勢,當然將對方的軍勢壓得抬不起頭。
王彌和匈奴前軍頓時一慌。
他們早就知道北方軍南下,但依然對徐策的行軍速度估算錯誤——要知道北方軍不像他們,可以沿途掠劫郡縣,就地補給,他們需要大量的民夫運送糧食,以這樣的數(shù)度,應該還要有十來天才能過來,到時他們后軍前軍匯合,肯定能大敗對方。
但誰知道對方就這么來了。
王彌是最會跑的,他本就是出生山東的反賊,投奔匈奴只是借用下招牌,半點沒有為他們擋一下的想法,于是在敵軍未明的情況下,都不打聲招呼,帶著自己的大軍就順著洛陽的南門先出去了再說。
王彌一跑,匈奴只有兩萬多的前軍就非常尷尬了,他們借著街道、宮廷拼命抵抗。
但這些地方是禁軍最熟悉的——他們?nèi)粘9ぷ骶褪茄策墸谑切倥败姅〉梅浅V欤劭匆粐≈畷r,那位首領拿出了殺手锏。
他坐在馬上,把被俘虜?shù)幕实劾鰜恚运悦鼮橘|(zhì),要求徐策不能追擊。
在徐哥軍中來刷聲望的玩家們頓時差點笑出來。
這個要求提得未免太好了些。
……
徐策當然只能把他們和皇帝一起“恭送”出了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