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大鵬飛兮振八裔
李白一生游歷安徽大約五次,累計十余年,并且在這里走向人生終點。
第一次,天寶元年前后寓居南陵,然后由此奉詔入京;
第二次,天寶六載由金陵來安徽,至九載,游歷了皖東當涂、歷陽和縣,皖西潛山、霍山、壽春、廬江郡合肥等地,時間四年;
第三次,天寶十二載由梁園來宣城,至十五載,游歷了皖南宣城、當涂、涇縣、南陵(包括繁昌、銅陵)、秋浦(貴池,包括石臺西部、東至北部)、青陽(包括九華山),時間四年;
第四次,至德二載避地臥病皖西的宿松、太湖(包括岳西),時間較短;
第五次,上元二年赦歸,游歷了宣城、涇縣(包括太平、黃山、石臺東北部一帶),最后定居當涂,時間兩年。此外,李白還經(jīng)行過安徽的天柱山、天門山、牛渚、碭山、亳州等地,足跡遍及如今安徽17個市中的12個市,地域之廣,是歷代客籍詩人文學家包括本籍詩人文學家所沒有的。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當年十月底,李白抱病乘舟往當涂。開始,李陽冰不知李白的用意,直到看見李白《獻從叔當涂宰陽冰》詩后,才把處于窘境的李白挽留下來。
詩中有言:“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斗水澆長鯨。”前面鋪陳了一大推詩句,到了這里幾乎是乞憐了:侄子我離別了金陵,來的時候大家在白下亭送我。就像群鳳憐客鳥一樣,熟人們被我哀鳴抱不平。每個人都贊助了我一點小錢,錢不多而意重泰山輕。但是錢真不多,花費又太大,如同舀一斗水去澆長鯨,不夠啊。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我沒地方去了,也沒錢了,族叔接濟接濟侄兒吧!
沒多久,李白就病重臥床不起,于是把自己的手稿都交給李陽冰,請他編集作序。盡管李陽冰時值“臨當掛冠”即將離開當涂,仍于十一月初十撰寫了《草堂集序》。李白非常感激,特為之作《當涂李宰君畫贊》,贊其“縉云飛聲,當涂政成”。
第二年,寶應(yīng)二年(763年)早春(七月改廣德元年),寓居當涂養(yǎng)病的李白,身體略見好轉(zhuǎn),且有子女在身邊相伴,寫下《游謝氏山亭》:
“淪老臥江海,再歡天地清。病閑久寂寞,歲物徒芬榮。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掃雪松下去,捫蘿石道行。
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花枝拂人來,山鳥向我鳴。
田家有美酒,落日與之傾。醉罷弄歸月,遙欣稚子迎。”
此時,李陽冰早已卸任離開當涂,李白在當涂無所依靠,處于“天涯失歸路”的彷徨孤獨之中。
重陽節(jié),李白再登龍山,舉觴賦詩,悵詠悲涼一生。重陽登高歸來,又寫《九月十日即事》,借花自惜,自傷自悼: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入冬,李白沉疴日亟,自知康復無望,病中長吟《笑歌行》、《悲歌行》,終于以“腐脅疾”(由于沉湎于酒而使胸部潰爛),病逝在當涂。
關(guān)于李白之死,還有一種說法極富戲劇性,主要來源于民間的傳說。五代時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說:“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這是最早關(guān)于李白酒醉撈月溺死的記載。
病逝前,李白賦絕筆詩《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打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于李白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游》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fā),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fā)他要使“斗轉(zhuǎn)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后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并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
李白常把大鵬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xiàn)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只大鵬已經(jīng)不能再飛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質(zhì)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后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如今孔子已經(jīng)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
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jié)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詩發(fā)之于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zhí)著于理想,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在對自己一生回顧總結(jié)的時候,流露出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李白病逝后,先殯于當涂縣南十里處的龍山東麓。兒子伯禽定居當涂,貞元八年(792年)不祿而卒。孫子出走,下落不明。兩孫女嫁給當?shù)剞r(nóng)民,“一為陳云之室,一乃劉勸之妻”。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死后五十四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在察訪三四年后,乃得知李白兩孫女的信息。根據(jù)李白生前“悅謝家青山”遺愿,將李白墓遷至青山之陽。
李白愛當涂,當涂懷李白。千百年來,當涂流傳著有關(guān)李白的許多美好的傳說。他的死因,人們傳說是入江捉月,騎鯨升天;他游覽過的地方,人們接踵而來尋蹤、憑吊;他的墓塋,當涂人民世世代代地守護著。每當清明時節(jié),祭掃的群眾絡(luò)繹不絕,憑吊這位“千古一詩人”。
李陽冰不負李白重托,用精美的書法把李白的書稿抄錄編成《草堂集》二十卷,還為詩集寫了一篇序言,流傳于世。
李白的詩作所以能廣為流傳,除詩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外,李陽冰編輯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沒。
李白一生的抱負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為此,他“遍干諸侯”,終其坎坷曲折的一生都未改初心。
有些人認為他“飄然有超世之心”,他自己也說過“五岳求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事實卻是在他政治失意、遭受毀謗之時的寄托,一有機會還是迫切希望能實現(xiàn)“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的人生理想。直至流放夜郎遺赦之后,五十九歲的李白作《白馬歌》,尚言“請君贖獻穆天子,猶堪弄影舞瑤池”,表明了欲復出之心。
李白一生都在求謁高門權(quán)貴,可最終幫他實現(xiàn)夢想的,卻是以道家流見召為道門威儀的好友,是元丹丘通過玉真公主的關(guān)系,向玄宗推薦。然后,再通過與他第一次見面的賀知章復薦,方取得玄宗優(yōu)遇,為翰林供奉。
按說,李白交友遍天下,多有不喜他的人,也有很多欣賞、推崇。比如,時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颋;渝州太守李邕,雖李邕第一次見面時,對李白有所不滿,可是后來對他又是送銀,又陪他游玩,二人友情還是很深厚的;同安州都督馬公;好友獨孤駙馬、高適等人。
可是,為什么沒得到他們的推薦呢?可能他們都是“深許其文”或者深知其性情吧。也許真如玄宗所言,李白“非廊廟器”?
但并不是有治國之才的人,方可身居高位。所以,李白性格上的原因就是最主要的了。
他狂傲不羈、恃才使氣,很難見容于官場。“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就是李白性格最真實、最貼切的寫照。
李白一生都在用世和求仙之間反復,就像徘徊在天地之間,忽而為人,忽而為仙;就像天庭謫下來的仙人,無所適從,傍惶失措。
這些都是天上的浮云而已。李白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是深邃的銀河,閃耀于中國文學史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