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驚起復徘徊
在滁州期間,韋應物最著名的一首詩,當屬《寄全椒山中道士》。秋風秋雨之夕,詩人懷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攜酒去安慰老友又無從尋覓的惆悵之情,寄托了詩人深摯的情愫和淡遠的情趣。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全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蕭疏中見空闊,平淡中見深摯,形象鮮明,情味幽遠,堪稱“化工筆”。
隨著時光的流逝,韋應物慢慢適應了滁州的風物人情,他那年少時的雄心也日漸消磨。滁州的水光山色,正吻合了傾心于儒佛之道的心境。
韋應物時常告誡自己,也許,這里才是他的最佳去處。于是,南池和北樓成了他和好友們最常去的地方。有時,他還和同僚或者下屬一起策馬去東岡打獵,那些“噗噗噗”飛起的野雞雖不能百發(fā)百中,但韋應物在游獵中,仿佛重現(xiàn)少年時灞水邊的矯健身影。
就這樣,西澗美麗的風光吸引了韋應物,一首成就了韋應物自己、也張揚了滁州的《滁州西澗》,就這樣從他的筆下流出。
詩人在西澗河邊,看到那些蓬勃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叢林深處,不時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了,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這是定格在韋應物心中的美景,不假思索,不必琢磨,信手拈來。
每年春天,喜歡游走瑯琊山的韋應物,不時會從瑯琊寺前移來杉樹、茶花,栽在衙署前。
瑯琊山幾乎就是一個天然的藥圃,在當?shù)厣矫竦囊I下,韋應物又挖了許多草藥栽在自己開挖的空地上。聽說黃精是大補的中藥,韋應物又挖了不少,在官舍里煲湯,屋內(nèi)屋外都飄散著濃郁的香味。
“好讀神農(nóng)書,多識藥草名”,沉醉在瑯琊山林嵐水月中的滁州刺史,幾乎成了山民藥農(nóng)。
在滁州,韋應物堅持“簡政”和“仁政”的為官思想,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讓滁州面貌一新、物豐民樂。
在韋應物的仁懷德政之下,滁州人民寡訟,公務消閑。夏夜之時,月暗竹亭,流螢拂席,韋應物或秉燭夜讀,或遣興夜游。許多浸潤著水光草香的詩句,像山澗之水突涌而出,流布四方。
閑暇之時,韋應物也在駐軍里安排些文體活動,“遙聞?chuàng)艄穆暎砭宪娭袠贰保磺Ф俣嗄昵埃f應物的滁州就開始了足球的游戲。同時,詩人還領著一幫人在瑯琊山的樹林里,撲打吆喝趕跑老虎,然后席地而坐喝起小酒,瀟灑愜意自不必說。
韋應物寫下名篇《滁州西澗》的那一年秋天,他的大女兒出嫁,詩人為此寫下了感人至深的《送楊氏女》。
韋應物看著女兒就將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眼淚是唰唰的往下流。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妻子早逝,長女如母,韋應物的小女兒就是由大女兒一手帶大的。此時,女兒遠嫁,作為父親不免傷感不舍。
但是他也沒得選擇,只得強忍悲痛,叮囑道:“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他讓女兒遵守婦道,相夫教子,不過是希望女兒幸福。
可是當女兒真的走出家門,當他回家看到空蕩蕩的屋子,韋應物又忍不住流淚,尤其是看見自己的小女兒。“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兩人抱頭痛哭。對于小女兒來說,這個姐姐更像是母親;對于韋應物來說,一旦小女兒長大也要出嫁,那么這世界就剩他一個人了。
偌大的世界,如果沒有親人,我們拿什么抵御寂寞與悲傷?!
韋應物給自己女兒選的夫婿當然是一流的人物。據(jù)記載,韋應物的女婿楊凌出身豪門,但卻敏而好學,為時人所重。后世柳宗元曾經(jīng)夸贊道:“少以篇什著聲于時,其炳耀尤異之詞,諷誦于文人,盈滿于江湖,達于京師”。后來楊凌的兒子楊敬之更位居三品。
這門親事,無論怎么說,韋應物都可以心安理得了。
作為父親,能為女兒做的,韋應物都做了。為人父母者,古今皆同。
隨后不久,韋應物去揚州述職,冬,罷刺史之職。這一年,他五十歲。
他搬離官署,在城外的西澗之濱筑舍而居,生活陷入困頓,想回長安老家,卻苦于沒有川資。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是詩人的自省,也是一個清廉自重的州官從政修為。“逐兔上坡崗,捕魚緣赤澗”,這對一個不事農(nóng)桑的半百老人來說,已經(jīng)不是一種消遣,而是生活所迫。
韋應物在滁州,有大半年閑居郊外,人與山水輝映,詩與草木同光。在這樣的時光里,韋應物就像一葉泊在唐朝的孤舟,他的錨卻深扎在滁州的西澗,也深扎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處。
貞元元年(785年)秋,朝廷為韋應物加官朝散大夫,任江州刺史。
貞元二年(786年),韋應物作《春月觀省屬城,始憩東西林精舍》《登蒲塘驛沿路見泉谷村墅忽想京師舊居追懷昔》《自蒲塘驛回駕經(jīng)歷山水》《郡內(nèi)閑居》等詩。
貞元三年(787年),韋應物被封為扶風縣男爵,食邑三百戶,入朝為左司郎中。
韋應物做到了三品官,也有了封號,可這一切都已經(jīng)與夫人元蘋沒有關系了。元蘋陪他走過了最為艱難的人生歲月,往后余生,輝煌也好,落魄也罷,只能由他一個人享受和承擔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沒有夫人元蘋的榮華富貴,實在是沒有什么滋味。愛情就像梅花,只有經(jīng)歷寒冬徹骨才能綻放出沁人心脾的香味。
可惜,韋應物的梅花,過早的凋謝了。在《送終》一詩中,韋應物痛不欲生:
“生平同此居,一旦異存亡。
斯須亦何益,終復委山岡。
行出國南門,南望郁蒼蒼。
日入乃云造,慟哭宿風霜。”
韋應物的《傷逝》詩,盡管沒有元稹《遣悲懷》那么出名,但卻真真切切,任誰讀之都不免為之心動,為之心痛。
“染白一為黑,焚木盡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結發(fā)二十載,賓敬如始來。提攜屬時屯,契闊憂患災。柔素亮為表,禮章夙所該。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一旦入閨門,四屋滿塵埃。斯人既已矣,觸物但傷摧。單居移時節(jié),泣涕撫嬰孩。知妄謂當遣,臨感要難裁。夢想忽如睹,驚起復徘徊。此心良無已,繞屋生蒿萊。”
陶淵明說,他人亦已歌,親戚或余悲。但悲與悲也是不同的,韋應物的“驚起復徘徊”是真的悲到骨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