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
大唐開元25年冬,一天,東都洛陽正迎來一場雪。天寒霜凍,寬闊的道路上雖然已經(jīng)少見人跡,但一旁的官舍酒肆里還人聲鼎沸。
當時,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以詩齊名,經(jīng)常一起出游。
這天,出游期間趕上大雪,三人就走進一酒家,呼酒點菜,隨后酒保上得紅泥小火爐,擁著火爐,一邊喝酒,一邊閑聊。
外面冷風嗖嗖,雪花飄落,玉樹瓊花,美麗異常。三人酒興大起,喝得非常高興。
當時洛陽的酒家、客棧都有不少歌女,歌女們在陪酒時往往吟唱詩人們的作品,以吸引從首都長安來的才子詩人們進來消費。
這個酒家也不例外。先有十數(shù)名梨園弟子進來宴飲。隨后又進來四位歌女,搖曳生姿。樂曲奏起,她們演奏的都是當時出名的曲子。
三位詩人聽了一會,覺得這些藝人品味很不俗。
三人就私下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正好有個機會,我們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被唱的最多,誰就最優(yōu)秀。”
過了一會兒,一位歌女首先開唱:“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就用手指在墻壁上畫了一道:“我的一首絕句,《芙蓉樓送辛漸》!”
隨后,又一位歌女出場,唱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
高適則在墻上畫了一道:“我的一首絕句,《哭單父梁九少府》。”
第三個歌女出場了,音樂聲剛起,王昌齡就說道:“估計還是我的。”
只聽第三位歌女唱到:“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笑著伸手在墻上畫了一道說:“果然是我的!《長信秋詞》,我兩首絕句了。”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顯得有些尷尬,就對王、高二位說:“這幾個唱曲的,都是姿色、氣質一般的,所唱不過是‘下里巴人’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
王之渙用手指著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說:“到她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詩的話,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為師好了!”
于是,三位詩人說笑著等待。
一會兒,輪到那個最漂亮的歌女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適說:“哈哈哈!怎么樣,土包子,我說的沒錯吧!這回是我的《涼州詞》。”
三位詩人開懷大笑。在三人的笑聲中,這邊陲小酒家有了一種獨具大唐風韻的光彩與生氣。
歌女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紛紛走了過來:“請問幾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詩人就把比詩的緣由告訴她們。歌女們施禮下拜:“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恭請諸位大詩人赴宴。”
三位詩人應了她們的邀請,同席飲酒,盡歡而散。
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旗亭,就是酒樓,因為樓前掛酒旗而得名。
(二)
旗亭畫壁的最后優(yōu)勝者王之渙,是唐朝邊塞詩人之一,他與岑參、高適、王昌齡并稱為四大邊塞詩人。王之渙精于文章,善于寫詩,多被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干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語言直白,通俗易懂,境界卻很高。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shù)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渾,放眼宇宙之無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詩的兩聯(lián)皆用對仗,而且對得順乎自然,氣勢充沛,浩大無邊,渾然天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被作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遺芳千古。這首詩被后世的我們寫入小學語文課本。
王之渙詩作究竟有多少,后人不得而知。流傳至今的只有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首《登鸛雀樓》和《涼州詞》。
關于他的詩歌,有人認為散失于安史之亂;有人認為,是他為了追求身后的不朽而做出了一個冒險的舉動:即把自己詩歌中最佳者,挑選出來六七首,然后將其他詩歌一舉焚毀。
王之渙,性格豪放不羈,除了寫詩外,最喜擊劍、喝酒,有豪俠之氣,而一生不得志,曾長時間閑居在家,或旅行訪友。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他才是三人中最為純粹的詩人。
(三)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淩,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晉陽王家為名門望族。王之渙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因此而移家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唐玄宗開元年間,王之渙入仕,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
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勃海李氏結婚,李氏乃冀州衡水縣令李滌之第三女。李氏當時年方十八,正值青春妙齡,深為王之渙的才華折服,非君不嫁。李滌也是風雅之人,不僅贊同更是親自做媒牽橋搭線促成好事,還為他們主持了婚禮。
婚后兩人甚是恩愛,羨煞世人。王之渙賦閑在家,李氏安貧樂素,相夫教子,甘于清貧。王之渙入仕為官,李氏舉案齊眉,持家有方,夫唱婦隨。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由于遭人誣陷誹謗,辭去官職。
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渙家居十五年。虛心求教,專心寫詩,詩名大振,與王昌齡等人相唱和。賦《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詩。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渙流寓薊門(即薊丘),高適來訪不遇,賦詩留贈。《九日送別》當作于此前后。
天寶元年(742年),由于密友懿交的勸說,王之渙再入宦場,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任文安縣尉期間,他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于洛陽縣北邙山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