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投資謀國
遠航艦隊在巴鐵的訪問持續(xù)了五天,在此期間跟巴鐵海軍、空軍舉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聯合演習。? ??</br>
當然,肯定是貨真價實的演習,而且以對抗為主。</br>
演習的**在第四天到來,遠航艦隊的艦載航空兵擔當主力,出動十二架J-2oc負責奪取制空權,而且得到了hJ-2o與Jd-15B的支持與協助。巴鐵空軍精銳盡出,任務是攔截這支強大的空中打擊力量,保衛(wèi)停靠在卡拉奇港里的戰(zhàn)艦。演習結果毫無懸念,巴鐵空軍一敗涂地,不但沒能在空戰(zhàn)中取得任何戰(zhàn)果,還丟掉了港口內的所有戰(zhàn)艦。當然,這次演習的目的就是要巴鐵空軍知道,在第四代戰(zhàn)斗機面前,現有的防空力量是多么脆弱,而白象很有可能在幾年之后獲得第四代戰(zhàn)斗機。也正是通過這次演習,巴鐵空軍最終決定參與Fc-31戰(zhàn)斗機的研制工作。不是說華夏不愿意出售J-2oa,而是巴鐵買不起,也用不起重型戰(zhàn)斗機,只能尋找差一點的替代品。早在兩年多前,也就是東海沖突結束后,華夏國防部長彭建軍就向巴鐵當局保證,只要有需要,華夏會立即向巴鐵提供一批J-2oa戰(zhàn)斗機,確保巴鐵有能力應付白象的威脅。只是在和平時期,巴鐵完全沒有必要把有限的軍費用在少數裝備上,畢竟充面子的事情沒多大實際價值。</br>
在這五天里,童興武也備受關注。</br>
對抗演習結束后,他還搭乘巴鐵總理派來的專機去了巴鐵都,在那里接受了巴鐵總理的嘉獎。</br>
當然,也收到了一份非常昂貴,回國之后必須上繳的禮物。</br>
與此同時,一支華夏商貿代表團在卡拉奇跟巴鐵當局簽署了總價值過一千億華元的數十分投資協議。在今后的二十年內,這些華夏企業(yè)將在卡拉奇投資興建上百家工廠,創(chuàng)造十萬個就業(yè)崗位,并且擴大卡拉奇港的吞吐能力。做為回報,巴鐵把卡拉奇港的經營權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出售給華夏企業(yè),并且在二十年的投資期內減免華夏企業(yè)的稅收,在征地等方面提供協助。在所有協議得到落實后,卡拉奇將成為南亞地區(qū)的制造中心,以及該地區(qū)吞吐能力最大的港口。</br>
其實,這只是開始。</br>
在此之后,巴鐵方面已出售經營權的方式,借助華夏企業(yè)的投資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公路與鐵路網,對國家電網進行了全面整頓與改造,完善了包括港口、機場、水利、醫(yī)療與教育在內的眾多基礎設施。簡單的說,借助華夏企業(yè)的巨額投資,巴鐵開始全向工業(yè)化時代邁進。也正是有了華夏企業(yè)在各行業(yè)的投資,巴鐵當局才能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更重要的領域,比如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十四周歲以下兒童提供營養(yǎng)午餐,每年以公派方式資助數萬學子到華夏留學深造,在偏遠地區(qū)推行公費教育與公費醫(yī)療,以及為軍隊采購更多的先進武器裝備。</br>
當然,華夏對巴鐵的投資,絕對不是免費援助。</br>
巴鐵有兩億多國民,而當這兩億多人具備了從事社會大生產的能力之后,也就成了真正的社會人,而一個擁有兩億多消費者的巨大市場顯然能給華夏企業(yè)帶來巨額利潤,而且由兩億多社會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工業(yè)產品在很大的程度上能滿足華夏國內的需求,從而讓更多的華夏勞動者從低端產業(yè)中解脫出來。</br>
總而言之,這是互惠共贏的合作。</br>
其實,這也是由趙耀國提出的“周邊戰(zhàn)略”的直接體現之一。</br>
毫無疑問,巴鐵是華夏的重點扶助對象,也被當成典范。用趙耀國的話來說,在幫助巴鐵完成工業(yè)化,讓巴鐵成為地區(qū)強國的同時,華夏的國際地位必然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會有更多國家相信能夠通過與華夏全面合作獲得千載難逢的展機會,能夠借助華夏的快展達到富強的目的。</br>
讓艦隊遠航,不止在展示華夏的強大軍事力量,更是在轉播華夏的展理念。</br>
當然,一支強大的艦隊,也能起到為國家展保駕護航的作用。</br>
遠航艦隊在巴鐵訪問的這五天,國際輿論可以說是五彩繽紛,只是大部分新聞媒體關注的不是遠航艦隊,而是華夏在巴鐵的戰(zhàn)略投資。雖然當時跟巴鐵簽署協議的全是企業(yè),而且以民營企業(yè)為主,但是在眾多的西方媒體看來,這就是華夏當局主導的戰(zhàn)略投資,只是讓企業(yè)出面。</br>
這么說,其實也沒有錯,即華夏企業(yè)在巴鐵的投資全都獲得了華夏當局的擔保,一些民營企業(yè)還獲得了融資方面的扶助。簡單說,只要去巴鐵投資搞建設,除非經營不善,其他風險都由政府承擔。顯然,對于一直在尋找出路的國內資本來說,這種有國家擔保的投資行為無疑是保賺不賠的買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鼓勵國內企業(yè)去巴鐵投資,還起到了為國內資本引流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把過剩的國內資本引去海外市場,緩解國內資本市場的壓力與風險。對眾多國內企業(yè),特別是握有大量資本的企業(yè)來說,巴鐵的基礎建設市場同樣有著巨大的吸引力。</br>
關鍵就是,華夏資本屬于后來者。</br>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特別是在最近的十多年里,華夏資本一直在國際市場上打拼,跟老牌西方資本爭奪各國市場與資源,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總體上是敗多勝少,因為全球市場就那么大,而且資本競爭本身是零和游戲,華夏資本獲利多了,那么老牌西方資本的獲利就必然減少。</br>
顯然,如果資本找不到出路,也就是能帶來利潤的市場,遲早會出大事。</br>
在過去的數百年里,不管是在工業(yè)化時代開啟之后稱霸全球兩百多年的大不列顛,還是兩度挑戰(zhàn)大不列顛的日耳曼,在二戰(zhàn)后取代大不列顛的花旗,所有資本輸出國無一例外的都在為本國資本尋找出路。從經濟與金融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是隨著資本擴張同時進行。</br>
華夏早已由資本凈輸入國轉變?yōu)橘Y本凈輸出國,雖然華夏市場依然對全球資本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是僅次于花旗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國,但是對于積攢起家底的華夏資本來說,顯然不會滿足國內市場。對外輸出資本,獲取國外市場,并且通過投資獲取利潤,是華夏資本的必然出路。</br>
在這一點上,不管是華夏資本,還是花旗資本,并沒有區(qū)別。</br>
如果說,遠航艦隊只是激起了一些水花,搞得幾個國家心里不痛快,那么華夏企業(yè)在巴鐵的巨額投資就觸動了很多國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經。</br>
在資本在巴鐵的投資行為。</br>
有點夸張,不過也沒有說錯。</br>
最受刺激的,顯然就是巴鐵的夙敵,也就是剛剛受到遠航艦隊威懾的白象。</br>
雖然早在數年前,白象就成為僅次于華夏的全球第二大新興市場,也是全球排名前十的投資目的國,但是跟華夏相比,白象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是幾個數量級。過去十年里,華夏獲得的海外投資過一萬億綠幣,白象不到一千億。有意思的是,在白象獲得的海外投資中,有大約三分之一來自華夏。</br>
很明顯,白象對老牌西方資本沒有多大的吸引力。</br>
華夏資本愿意到白象投資,也只是因為成熟的市場早已被老牌西方資本霸占,根本沒有多余的空間。</br>
問題是,這種局面還能維持下去嗎?</br>
要知道,華夏當局沒有為到白象投資的本國資本提供擔保,更別說融資支持。隨著在巴鐵的投資受到重點關注,華夏企業(yè)肯定更愿意去巴鐵,而不是來白象。結果就是,白象獲得的華夏投資必然會減少。</br>
對于還沒有實現工業(yè)化,甚至看不到工業(yè)化希望的白象來說,如果失去了占海外投資大頭的華夏資本,必然是一場災難。</br>
那么,該怎么辦?</br>
辛迪先想到的辦法是尋找替代,而在投資能力上唯一能跟華夏媲美的就是花旗。辛迪在第一時間致電特魯尼,隨后跟克雷格進行了會晤,明確提出,希望花旗當局能夠出臺鼓勵到白象投資的相關政策。只可惜,特魯尼給出的答復模棱兩可,表示花旗聯邦政府無權干預民間投資,而克雷格說得更直接,即白象只有在加入了“達國家俱樂部”之后,才有可能在投資上獲得重點照顧。</br>
有那么簡單嗎?</br>
辛迪不是笨蛋,知道花旗當局是在拿此要挾,想讓白象就范,從而成為花旗等達國家的商品傾銷地。別忘了,特魯尼當政的第一綱領就是“再工業(yè)化”,振興花旗制造業(yè),在國內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崗位。至于在海外投資,更多的是為了開辟市場,而不是幫助投資國實現工業(yè)化。說得更直接點,如果投資對象國實現了工業(yè)化,那么還有什么理由耗費巨資去購買花旗出產的商品呢?更何況,像白象這樣的新興國家肯定在勞動力價格上有優(yōu)勢,因此白象的工業(yè)產品有更強的競爭力。在幫助白象實現工業(yè)化后,先受到影響與沖擊的其實就是花旗這樣的達國家。</br>
在花旗碰壁后,辛迪只能把目光轉向華夏。</br>
數個月后,他就親自率領代表團出訪華夏。當然,這條道路肯定十分坎坷,不過也都是后話了。8</br>
</br>